马原
摘要:读写型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立足文本,加深理解;力求有力,留有空间;组合训练,夯实基础;构建图式,填充表象等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语文素养;读写型课堂;教学;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6C-0032-03
语文素养就是利用“语文学科本来的学问”来培养习得者的语文素质,使其获得与语文相关的知识、能力等,并能在现实中很好地运用这些“素质”来解决实际问题。
一、读写型课堂与语文素养培养的契合
读写型课堂指在阅读教学中能有意识地往写作能力培养上迁移,尽量使阅读能力转换成说、写能力,提高教学效能的课堂。课堂上读写互动,当以“为写”、“促写”、乃至“会写”作为其课程教学的终极目的。在读写活动中,强调文体感、语境感、语感这“三感”。“三感”一般是先从阅读中培养,再渐渐地迁移转换积淀到写作中,一点一滴地滋养着写作。自然,在写作实践中获得的“三感”,也会反哺于阅读。正是这样一张经纬交织的读写知识网,为读写对接和转化提供了坚实的互动平台。学生每一次阅读的收获都能在言语表现、在写作上有所体现,日积月累,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读写过程是语文素养的内化与外显的双向过程。因此,二者之间的契合度相当高。究其根源,读写型课堂与语文素养之间如此严密的契合度,是因为二者都是语文学科自身核心特征的体现,只不过读写活动侧重于构建语文知识读写能力体系;语文素养侧重于在语文学习的结果上体现语文的核心特征。基于此,读写型课堂恰好是连接语文学科核心要素与语文素养之间的“必由之路”。如表1所示。
二、立足读写型课堂培养学生
语文素养的具体路径
(一)立足文本,加深理解
读写教学是以文本为凭借的语言训练,应使读写教学成为丰富充实的语文学习活动.于漪老师教学《晋祠》时有一个教学活动就是让学生听写《中华名胜大辞典》中“晋祠”的词条,然后让学生分析词条的要点,再从内容要点、写作顺序、详略不同等角度比较课文和词条。一个常见而简单的听写活动,推动了整个教学过程,引领学生一步步阅读文本、思考问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求实效,紧扣文本,精讲多练,才能省时高效,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力求有力,留有空间
成功的读写活动,既是阅读活动,又是语言活动,同时也是思想活动和情感活动。这就要求读写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必须为学生留下足够空间。如讲授《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时可设计这样的语言活动:请学生说说读过的经典,模仿例句阅读《诗经》是因为它让我看到那时普通百姓最真实的生活,看到真善美丑样式,进行表达。的确,这样的语言活动有它独特的价值,但读写活动的空间不大,对文本也缺少深度的思考,似乎没有体现读写活动这一策略的优势和特点。好的读写活动应该体现教者对文本的深度加工,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应该是语言形式的综合运用,是切合要求的个性表现。
(三)组合训练,夯实基础
语文学科的知识虽然包罗万象,但必有知识内在联系的规律和精华所在。根据高职语文课程标准,紧扣教材,分文体按照读写结合点,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进行系列训练,做到“一把钥匙开两把锁”,使读与写的能力同步提高,为培养高职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创新能力创造基本条件。
目前2012苏教版高职语文教材按文体可以列出36个读写结合点,即36个读写训练目标。每个训练目标又由“课内读写指导”、“习作示例简析”、“读写结合训练”等构成训练系统。训练时要求从整体上把握“序列”,明确各个“读写结合点”是属于序列中的哪个部分,它与前后内容的联系,并循序按一个一个的“读写结合点”进行系列训练,使之前后连贯,有点及线,由少到多,由大到小,达成总目标。
(四)构建图式,填充表象
认知心理学家对写作内容的分析认为,储存在大脑中的主题知识有命题、表象和线性排序等表征形式,这些表征共同组成具有一定层次的写作图式。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写作图式是学生作文认识系统的起点与核心。写作教学过程就是正确选择图式,灵活运用图式,不断建构图式的过程。构建写作的内容图式可使学生将抽象的、飘忽的构思过程直观地固态地表现出来,既可保证内容的切题,又便于内容的创新。
图式训练应从简单到复杂,把图式构建与作文内容构思结合起来。在理解作文题目意思之后,不是去寻找具体的写作内容,而是建立对应题意的内容图式。在内容图式确定后,进入图式的具体化、情境化过程,根据图式填充具体表象。这样两个过程可确保写作内容切合题目内涵。
(责任编辑:张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