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民 潘春艳
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们越来越觉得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一句一句去加以分析,把一篇完整的课文弄得支离破碎。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在理解内容感悟情感的同时,掌控语文的知识与技能。这就需要我们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做到从整体入手,再到局部,最后还得回到整体。我们觉得应该抓好阅读教学中的“面、线、点”,这样才能完成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任务。
一、 抓好课文中的“面”
何谓“面”?就是要让学生通读文章,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了什么,了解课文是怎么写的,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这是读任何文章都必须要弄清楚的三个基本问题。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吸收文章的精华,为学生的思想熏陶与写作奠基。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多读几遍,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构成篇。多从整体上让学生感知文章,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把握文章的内容,才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悟出如何写文章,从中让学生整感悟文章的内容及写法。例如,学习课文的第一课时,既要让学生学好字词,又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思路。在第二课时进行阅读教学时,更要在理解内容、感悟情感的同时,引导学生悟出文章的写法。
二、 抓住文中的“线”
一篇文章承载着很多语文知识点,一节课上不可能做到什么都要,如果什么都抓,那定会什么也抓不到位。现代的语文教学应该是以问题教学为主,但又不能提出太多的问题,那样就又回到从前的分析式教学当中,成了问答式,把一篇完整的文章弄得七零八落,支离破碎。问题教学不只是提出问题一问一答,教师应该根据文章的内容高度概括成一个或两个大的问题。问题要能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要能成为学习阅读文章的主线。这里所说的“线”,既有文章的线索,又有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即所提出的问题。弄清文章的线索有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了解作者行文的思路。抓住主要问题有利于我们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所提出的问题应当好比一棵大树的“主干”,我们要紧紧围绕它开展教学。在教学中,以预设的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开展学习讨论,根据学生课堂上的理解,做到思维的适当拓展,要适当让大树分出几个必要的“枝杈”,顺其自然地解决学生在学习中想要解决的其他知识点。这几个“枝杈”的生成可以由学生提出,也可以由教师追问而来。这样教学中就能做到既围绕中心,又不偏离主题、主线,还能做到语文知识树的“枝繁叶茂”;既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又能解决学生想要解决的局部问题。课堂上,学生围绕教师提供的主要问题这一主线,自读自悟,开展讨论、交流,就会紧紧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学习,进而完成听说读写等语文教学任务。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我们给学生设置的问题是“默读课文,用心想想,母亲是怎样爱儿子的?把你找到的词语、句子细细品读,写下你的批注。”这样学生带着问题通读全文,品词析句,自学、讨论、感悟。
三、 抓实文中的“点”
一节课上不可能面面俱到。课上我们要抓住主线,抓住主要问题开展教学,更要抓实“点”的教学。抓住两三个点开展教学,就能抓住教学的重点,突破关键。抓什么样的点呢?这个点是前面所说的“线”上的点,围绕着主要问题找准对应的知识训练点开展教学。这个“点”是教师给学生学习指引的一个方向,可以是课文的重点段落,可以是学习中针对教学内容设置的具体问题。在教学《看不见的爱》一文时,我们根据课文内容承载的教学任务,根据教学目标给出这样的问题:请快速默读课文,把体现母亲爱儿子的句子画出来,圈出重点词语,想一想,为什么能从这些词语、句子中感受到母爱?先自学,有理解不够深入的地方与小组同学讨论并交流一下。这样,学生就能很快进入学习,品词析句。通过找重点句子和词语深入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母爱,并在体会母爱的同时,感悟到作者是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神态等方面细致刻画人物。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做到了理解内容,学习写法,做到了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
总之,语文教学就是这样从文章整(下转 160页)(上接 135页)体入手,然后到局部,最后再回到整体的过程。从“面”到“线”,再到“点”,是一个不断深入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关注“面”,又要关注“线”,更要重视“点”的教学。当“点”的教学到位了,也就能连“点”成“线”,连“线”成“面”。久之,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就会越来越高,语文综合素养也就真正有所提高。因此,我们要做好语文阅读教学中“点”、“线”、“面”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