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虹 曹翠艳
前段时间看电视,辽宁卫视的一档节目吸引了我——“狼爸”式教育可取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或许无法干涉“狼爸”的行为,但我们要思考这种教育方式背后的教育思想。我们到底想把孩子培养成为怎样的人?考上北大就是教育的成功吗?十年前用来歌颂中国教育制度的全国十佳少先队员黄思路,被主持人得意洋洋地请来反衬韩寒;十年后,黄思路跑去了美国为白人相夫教子,而韩寒却在用文章改变中国人的价值观。这是一个极具戏剧性的事实,不得不令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是否要慢下脚步细细回味一番?
回味教育,我们丢失了什么?
相信在《非诚勿扰》节目中考倒女生的安田一定给观众朋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人民服务”这样的话从他口中说出真的令在场的所有嘉宾大吃一惊。想想我们的孩子,他们还能自然而然地说出“为人民服务”这几个字吗?他们如果拥有了千万资产,是否愿意贡献给学校做奖学金?
记得我们在学习季羡林先生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时,首先质疑课题,有三个孩子举手,一一让他们说出他们的问题。竟都是相同的意思:“自己种的花,为什么自己不看,而让别人看。”我之前的设想不是这样的,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差距很大。当这堂课结束时,我相信,孩子们已经能够明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思,这种社会责任感不是体现在口号上的,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中。当我让孩子们说出身边体现这种思想的事情时,几个孩子的回答给我带来了些许安慰。“当我们值日时,付出辛勤的劳动,别人可以享受清洁的环境。别人值日时,我们就享受着劳动成果。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从家里拿来一本书,放在图书角,你从家里拿来一本书,放在图书角。每个人都这样做,只拿一本书,却可以读到六十五本书。”“当需要献血时,我们去献上一份爱心,遇到紧急的事情需要输血时,会有人来帮助我们”……孩子们简单朴素的表达让我感动了。下课了,正欲离开教室,杨同学拉着我的衣襟:“老师,我发现这是个回文联。‘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倒过来读也还是。”是呀!这是个有意思的发现,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只有我付出一点,你付出一点,人人都有责任,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我想,下节课应该给学生讲讲安田的故事。丢失了真诚就无法快乐,丢失了责任感会更加脆弱,丢失了目标就会更加茫然,相信听了安田的故事,针对课题质疑的几位孩子也会有所感悟吧……
回味教育,我们错过了什么?
多少个日日夜夜,我们在忙着认真备课、批改作业、量化学生、督促竞争,轻易地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教育,忽略了学生是性格各异的活生生的人,而一味地把他们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学习成绩。
我曾读过一篇张丽钧的文章,写的是江老师的女儿26岁了,还没有男朋友,他的一位热心同事把江老师当年的一个得意门生介绍给张老师的女儿,当媒人提起这事时,江老师说对这个学生印象挺好,记得上学时这个男孩子学习成绩优异,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于是,安排了在江老师家吃顿饭。可是见过面之后,江老师却连连摇头。问其原因,江老师说:“瞧他那厚厚的眼镜片,足足有800度的近视,这会影响女儿婚后的生活质量;年纪轻轻但背明显驼了;一点幽默感也没有,女儿要是跟这样的人生活一辈子,去哪儿找快乐呀?”这位青年被理所当然地淘汰了。哦,记起来了,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被欣赏的与被淘汰的》。按理说,这名青年单位不错,单听外在条件,挺符合江老师的择婿要求。当他还是自己学生的时候,学习成绩那么棒,充分赢得了老师的欣赏,而要走进家门成为自己的一名家庭成员的时候,却发现这里不合适、那里不怎么样了。为什么选择女婿与培养学生的标准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做老师的时候,我们关注过学生的眼睛近视与否了吗?做老师的时候,我们想过学生言行是否幽默了吗?做老师的时候,我们想过学生的爱好兴趣了吗?我们所关注的,是成绩优异,是循规蹈矩,是志向高远……我们为教育制定着宏大的目标,以期望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而这样优秀的人才一旦要走进自己的家门成为家庭的一员,我们却果断地拒之门外。我们错过了与学生倾心交流的机会,错过了创造快乐的时光,错过了欣赏更多的美丽……
回味教育,我们更需要什么?
我们不仅仅是为国家培养栋梁,更是为无数个家庭培养健康的一分子。我们心中所关注(下转 119页)(上接 95页)的,不应仅仅是成绩,我们眼里看到的,不应仅仅是分数。那些无法量化的,才是真正需要的。一个人的健康、品行、情趣,是分数所无法替代的。我希望所有的老师都来读读张丽钧写的这篇文章《被欣赏的和被淘汰的》,我希望我们的学生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被欣赏的,我希望将来的《非诚勿扰》中,再有“安田”式的回答也不再让我们感到吃惊。什么时候我们能不把学生的成绩放在首位,而是更在乎他们的健康成长,更关注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就是我们教育的春天真正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