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艳平
龙南:一个崇龙的客家县
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码,是古人臆造的神兽,在历史上也作为皇权的象征。在民间,龙是一种瑞兽,是一种能够带来平安、欢乐的吉祥物。龙在中华文化圈是人人喜爱的一种神兽。对于处于赣南一隅的客家县——江西省赣州市最南端的龙南而言,它更是该区域的重要文化符号与象征物。进入龙南境内,可以发现该县更多与龙相关的符号,街边各种龙形饰品,雕有龙的建筑随处可见。在杨村,遇事时求“龙神保佑”更是成为赖氏宗族的一剂心理良药。
龙南人与龙似乎有着不解之缘。他们把客家人的崇龙习俗发展到了极致。他们认为龙不仅是一种吉祥物,崇龙更是代表着宗族的繁衍,子孙荣昌。他们对龙的崇敬,从客家人生活中的命名体系中便可窥见一斑。从地名来看,除了县名以龙命名,亦有一大批以龙命名的大小行政村、镇、社区,如乡镇有汶龙、程龙、龙南,村、社区有龙陂、会龙、龙洲、腾龙、龙腾、龙秀、程龙、果龙、龙珠;县城标志性建筑也是含有龙字的龙翔广场;县级重点学校是龙翔学校;绵亘境内的山河、道路也习惯以此命名,如位于九连山山营林场虎游山南的青龙山,安基山山营林场下洞之北的高马龙岽,桃江乡的著名景点龙头瀑布等,都有龙的元素。以龙命名的道路有龙海路、龙昌路、龙桂路、龙泉大道,民间的庙宇屋场,也习惯添以龙字,以图吉祥,如汶龙镇的飞龙古庙、桃江乡清源村下左坑龙光围、龙南镇大罗村翼龙围、临塘乡东坑村坝子的朝龙围、关西镇翰岗村兴龙围等。企业更是如此,命名也乐意添上龙字以图企业能够借助龙马精神发展迅速,如龙钇重稀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民间举行的盛大仪式中,龙的影子也不可或缺,如元宵节的香火龙、盛大节日的板凳龙、端午节的赛龙船。龙南客家人对龙的喜爱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龙南龙船会民俗
在客家地区,无论各地的龙舟赛事多么激烈,形式多么丰富,论起最有特色、知名度最高的龙舟赛,自然要数江西省龙南杨村太平堡的龙舟赛了。杨村有一座供奉两尊龙神的庙宇——龙神庙,常年香火鼎盛,初一、十五前往龙神庙朝拜祈福的民众更是络绎不绝。五月的龙舟赛是一年中祈拜龙神的重要日子,闽粤赣周边地区的客家人都会前往。这里的比赛不是在大江大河,而是在一方15亩大的池塘中——“池塘里的龙舟赛”,有报道亦称“世界上最小的龙舟赛”。各地龙舟赛,大多是端午节一天完成,而杨村龙舟赛则前后连续举行近一个星期,程序复杂,细节繁多,村民将其统称为“龙船盛会”。从参与人数与耗资来看,杨村龙舟赛时,上万人的小镇常常万人空巷,齐聚比赛现场,还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千人宴”上,每年准备几百桌宴席招待八方来客,近年来整个民俗活动耗资近200万元。
1.龙神传说
太平堡龙船盛会有着明确的历史记载。据《赖氏族谱》记载,该民俗从明代弘治年间传承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传说:
弘治年间,赖氏三世祖赖思章和所有山里精明人一样在从事木头生意。赖思章的那批木材,是从深山老林里采伐出来的原始林木,奇形怪状,根本无人问津。赖思章百般无奈中,顺水而下的两段木头在他的眼前直转圈圈,赖思章虔诚地说:你们若是有灵,保佑我的木头有买主,我供你们为龙神,年年划龙船祭祀你们。第二天就有一来自京城的官员如获至宝地指着这批模样怪怪的原生木材说,我找的就是这种材料。原来京城要做一批工艺品,兵分几路正在全国各地寻找这种天然的材质。从没走出过大山的赖思章随行押运着这批珍贵的木材,进了京城。皇帝一高兴要给他赐官,让他从一大堆官帽中自己挑选一顶,他却选中一顶能遮风保暖的老头帽。皇上当即封他为“天下老人”。后来,赖思章即建龙神庙进行祀奉。
据村民讲,龙神庙原在燕翼围旁边,后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军炮弹击中,部分损毁。在后来的“文革”期间,龙神庙彻底被毁,但是其间龙舟赛并未停止。20世纪80年代,杨村人重塑龙神,龙神祭祀得以恢复,但龙神一直居于狭小的矮屋。2013年,新龙神庙矗立于村边山坡上,俯瞰守护着杨村的几万人民。
2.2014年龙船盛会民俗实录
龙南县杨村镇,古称太平堡,有徐、赖、廖、叶、蔡、任、刘、朱、林、温等世居族人,现有人口5.4万,明清时期,杨村处于太平堡的核心,因此龙舟赛又称“太平龙舟赛”。
由于赛事持续时间长,规模大,需要提前准备各项事务。首先,是助缘集资。农历三月初二,请缘首,发放缘簿,分片定人工作,经一个半月活动时间,于农历四月十六日聚缘,即集中开会交缘款和助缘名单,名单要在墙上公榜。四月底定出头缘、次缘得主。该仪式还通过转让仪式冠名权获得更大数额的捐资。龙南县邮政储蓄银行获2014年冠名权。此外,还要聘请专业工匠修船、美工师对船体进行彩绘修整龙船,制订本年龙舟竞赛工作计划,确定组委会、宣传组、竞赛组、保卫组、医疗组、后勤组工作人员名单和工作内容;购置活动用品和有关物资;各组集中办公,整理、布置赛场,挂横幅,立彩旗,贴标语、对联,营造良好的节日氛围。
一切准备就绪,开始祀奉龙神、请龙神以及龙船下水。五月初一十一时许,在理事会老人的带领下,经理人统一着装。两面大锣开道,一把华盖阳伞和十余面彩旗随后,唢呐、鼓、钹等民间乐队夹杂其间,旌旗罗伞护拥,黄龙龙灯压阵。由经理人、燃炮手、提篮公等30多人组成的队伍前往龙神庙迎接龙神。到达龙神庙后,燃敬香烛、省牲公鸡、行稽首礼,由经理人为代表祈祷仪式平安,乡民健康、风调雨顺,鸣炮后恭请用髹漆工艺雕刻而成的两尊龙神起驾。喜炮声中,两名壮汉各扛一尊龙神,一人举着华盖阳伞紧随其后,手捧香炉的经理人代表跟在阳伞后面。队伍沿杨村中心街市鲤鱼街游行一周,经过之处的店铺人家皆设香案鸣鞭炮迎接。仪式队伍最后返至塘头,龙神暂置塘边亭子的神厂上案,用省牲安神鸭祭祀,接受村民的现场祭拜。此后举行祭拜龙船仪式,经理人在安放龙船的传习所举行仪式,全体经理人与理事会成员参与,待执仪者诵祷后宣布龙船下水,村民方能使用龙船。
初二是各参赛船队报名时间。按传统,杨村15个村民组都要派出代表队参赛,男、女各一队,每队12人。现在,每年还有来自广东连平、和平两个邻县以及一些企事业单位组队报名参赛。各参赛队向组委会报名,留下联系方式、队员姓名等信息。待所有队报名结束后,抽签分组,安排比赛顺序及宣布比赛流程。2014年龙船盛会共有36支参赛队,男队26支,女队10支。传统的龙舟赛将本地与外地的男女组分开比赛,共分4个组别。据村民说,这样可使本村人聚缘的奖金不至于全部落入外村人之手。2014年,在经理人赖允燚的倡导下,为实现龙舟赛的公平,仅分男子组与女子组两大组进行混合比赛,不再分外地组与本地组,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本村与外地船队的竞争。
初三是“千人宴”,杨村人又称之为“龙船会答谢宴”,这是为宴酬龙船盛会中捐助的各方人士以及亲朋嘉宾而设,也是龙船盛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天,龙船盛会组委会备好酒菜,在杨村龙神庙门口摆起长长的桌席,凡是参加龙船盛会的客人都会被邀请赴宴。
按传统习俗,答谢仪式开始之前,由乐队奏乐迎接头缘、次缘得主(以赞助金额数额多少排次序)入场。入场时,在主席台就座的分别是经理人代表、头缘得主、来宾代表、镇政府领导。答谢仪式由有文化、有威望的族老主持,介绍聚缘、来宾情况和赛前准备情况,然后分别请经理人代表、头缘得主、来宾代表讲话,再进行舞龙表演,12时左右安席开宴。宴席以上四下五九道客家菜为主,白酒、米酒各取所需。席间,经理人到各席敬酒,以示谢意。
杨村人特别重视“千人宴”,他们认为这是客家人交流感情的最好时机,也是凝聚杨村镇客家人的纽带。杨村从最初数百人发展到现在的4万多人,年轻人在外地打工,平时很少有见面的机会。这一天,无论多远,在外地的杨村人都会赶回来参加“千人宴”。“千人宴”期间,彼此相互沟通,互留联系方式。赖允燚说:如果不举办这样的仪式,我们这个县的人说不定一辈子都不会联系,在“千人宴”上,彼此留下地址、电话号码,到哪里大家都可以经常联络,增强了沟通。2014年经理人赖允燚正是在“千人宴”上得到了帮助,跟随老乡去广东赚得了第一桶金。龙船盛会理事赖观扬说:“‘千人宴什么时候都要搞,就连上世纪的三年困难时期都在搞,大家都愿意去。谁没有去吃这一餐饭,好像就缺点什么似的。”2014年“千人宴”这一天,杨村共准备350多台宴席,共2800多人就席,创历史之最。
初四开始,龙神进村扫邪。这一天早饭后,仪式队伍共30余人聚集在池塘前的厅堂前,由经理人主持仪式,全体成员朝龙神敬拜。9时左右,由德高望重者肩扛龙神进村扫邪,旌旗鼓乐队一路随着龙神爷。龙神在赛场邻近的重点村庄进行扫邪,进村后,家家户户打扫卫生接受龙神的检阅。此前,各家各户已在门上插好艾枝、菖蒲,在各屋场主要过道旁,陈列着临时专用的香案,一家一桌。桌面上摆有香简(盛米、插香烛用)、省牲的花纸、三碗酒、一碗柑竹叶炭水、一碗大豆和三牲。龙神一到,以喜炮迎龙神洗礼,驱邪布泽,保佑平安。之后担仗来了,各家主动将花纸、香烛、米、豆、酒、水倒入担仗的箩里和桶里。柑竹叶炭水倒入赛船的大塘里,花纸、香烛则在游船后堆放塘边集中焚烧。
仪式队伍如下:两男子穿黄色服装,各用篁竹扛一大锣,大锣后面挑一面杏黄色矩形旗帜,两个肩扛龙神的壮汉,打宽大罗伞紧随右后方。在龙神后面手举“太平堡龙船盛会”红旗的队伍,扛着三角旗帜,接着是乐班,乐班采用的是打击乐,编制及其顺序是:开路锣、鼓、小锣、大镲、小镲,大小镲均将一块红布分系两镲,悬于颈项,演奏时恰如红色披肩,极为扎眼。最后是五人组成的龙灯队作为压阵。仪式队伍一路行走,鼓乐伴随,要走遍每一条大街小巷。人们相信,这一天龙神到了的地方,邪神就跑了,家家户户一年就能平安吉祥。
初五上午,杨村人要用雄黄酒往身上擦一擦,到了塘边,用塘水洗手、洗脚,驱邪禳灾,祈求龙神庇佑。上午竞赛队伍进行龙舟预赛,由于场地较小,龙船少(仅有两艘比赛用船)。竞赛在八点半开始,按照一次两队的比赛规则,决出胜负,根据预赛的情况分流一半进行下午的决赛。初五整个下午喜炮连天,热闹非凡。为示赛事公正,经理人这一天特地邀请县文化馆以及县政府等相关领导专家观看比赛。赛后,经理人安排县领导及赞助嘉宾为胜出队颁奖。往年的冠亚军各获锦旗一面、仔鹅一只、汗衣每人一件,另外每组奖金2400元左右(每人200元)。2014年奖金提高到往年的十倍,冠军队每人可获得价值2000元的奖品。由于龙南地处赣粤交界处,广东人也会慕名而来,届时人声鼎沸,熙熙攘攘。
颁奖仪式结束后是隆重的游船仪式,龙神老爷、仪仗队员、撑船者、牵游船鸭者分别登上龙船,龙船在竹篙点撑中缓缓前进。船上有人往塘中撒泼米饭和米酒。仪仗队员绕塘游行三周半后登岸(南岸和北岸,以年轮流上岸)。龙神上岸时,省牲鸭子。扫邪时各家各户所收的花纸、香烛,分作若干堆焚烧。
此后,队伍快步行进,在连绵不断的鞭炮声中环游鲤鱼寨,大锣开道,龙神老爷、阳伞在前,彩旗、鼓乐、黄龙随后,按出队时的原路列队送龙神回庙,又叫“龙神归位”。龙神老爷返庙上座后,在龙神庙敬上香烛、省牲公鸡,再燃鞭炮。
最后,队伍返至河边,在唢呐鼓乐的伴随下,群众在河岸点上香烛、燃放爆竹后,将小纸船放入河中,两只游船鸭丢人河中随波流下,以示将灾邪带走,吉利留下。
忙碌的仪式结束后,本届经理人工作到此结束。理事会成员集会,总结本届仪式的经验与教训,也对该年度活动进行评价。这些评价对于刚卸任的经理人尤为重要,理事会的好评就是对他们一年辛劳的最好褒奖。这一阶段是理事会共商并遴选出下一届经理人代表。各房理事会成员推荐本房年轻成员一名,理事会成员对所推举人进行品德、能力等方面讨论,一致通过后到新经理人家放喜炮,颁发邀请函,他们应承担下一届龙船盛会相关活动。杨村人把当选经理人看作一种荣耀,因为只有具有强烈的责任心、组织能力强,道德品质俱佳者才有资格胜任。经理人对经费实行包干,每年预留当年募集的30%的捐款作为下一年的启动资金,活动结束时仍有盈余则移交下届,结算出现赤字,则由经理人填付。
新当选的经理人须在龙神前起誓,内容大意为团结一致将龙船盛会办好,祈望龙神保佑等。
此后,新一届经理人开始筹划下一届龙船盛会。2014年,由于此前中央电视台来杨村拍摄了龙舟赛纪录片,因此,当年杨村端午节多了一个项目:观看杨村人自己的故事“端午特别节目”——《龙舟竞渡》。这一年的龙船会告一段落。
变迁中的龙船会习俗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开展,杨村龙舟赛也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政府对仪式也更加重视,龙船盛会的总体格局并没有变化,但传承了500年的民俗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第一,龙船会的资金募集形式与经理人任期正在发生变化。传统的龙船会,规模大,内容多,活动时间长,每届费用较大。2014年,年轻的经理人们开始着手对龙船会进行改革,他们希望用现代管理方式能够让龙船盛会既隆重,留住了人气,却不烦琐。于是,他们设置龙船会基金,将聚缘制逐渐改为会员制。凡捐款1000元以上者,可成为会员,颁发会员卡。会员每年五月初三,参加龙船会、享受入席权利。所有捐款作为龙船盛会基金,放贷生息,作为每届活动费用。每年活动只用息金,不许动用本金。每户捐款本金,可为终身使用,但不得退回。2014年经理人赖允燚说,经理人制度也可能随之改变,不再是一年一换,可能三年或五年进行换届。随着基金制度的建立,基金除了供龙船盛会的正常开支之外,还将用以扩大对赖氏宗族贫寒子弟的支助,凡在杨村中学考取大学的赖氏子弟都能获得龙船会基金赠予的一笔奖金。
第二,龙船会的禁忌与细节产生变化。按照传统,龙船下水是在农历五月初一,在这之前,龙舟绝对不能下水。2014年,中央电视台为了拍摄端午节特别节目《龙舟竞渡》,需要拍摄相关镜头。同时,赖允燚对于传统竞赛制度的改革,也不至于让奖金落入其他队之中,他提出了龙舟提前下水的改革,后经族老调解,龙舟不能提前下水的禁忌已经打破。“千人宴”是龙船会最亮丽的风景线,也是龙船会的特色之处。随着龙神庙的建立,长桌宴也不再设在池塘边上,而是移到了龙神庙旁边的空地上,几百桌也不是一字排开,形成长达几百米壮观的长蛇阵,由于地形的限制,现在是龙神庙里外周围都摆满了桌子,虽然桌子多了,却没有了以往的壮观。
第三,参与群体、观众群体产生变化。在以前,传统的龙船会,出队的龙舟队基本上以杨村各村小组为主,观看龙舟赛、参加“千人宴”的也多是本乡本土的村民、外乡的亲友或是龙神信仰信众。自从杨村龙舟赛与燕翼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随着宣传的扩大,参赛的龙舟队不再仅限于杨村,而是遍及赣粤两省的多个县市。龙船盛会期间,来自各地的游客、专家学者络绎不绝,小镇也为此建起了与城里一样食宿、休闲一体化的商务宾馆。
龙南杨村龙船盛会是一项传承了500多年的民俗。在当下许多民俗逐渐式微的情境下,龙船会却是一派蓬勃的景象。杨村人依靠宗族力量,借助国家的政策,获得商家的支持,利用民间智慧凝聚多重力量,让历史悠久的民俗获得了新发展。虽然在传承过程中仪式出现了与传统相异甚至相悖的变化,但民俗主体并未产生变化,依旧恪守着客家先祖们留下的传统。
[本文系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编号:14YJC760068)、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4年度研究项目(编号:JD1497)、2014年度赣南师范学院招标课题(编号:14zb1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