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校合作共建高职特色学院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5-04-29 15:55王正才卢建飞胡峰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模式

王正才 卢建飞 胡峰

摘 要: 县校合作共建高职特色学院,既可以解决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渴求,又能提升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也是中高职衔接建构现代职教体系的重要途径,是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最佳选择。实践表明,创新办学体制和机制,以中高职衔接为纽带深度融合,共建共享教学资源,面向需求动态发展等等是办好特色学院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县校合作; 中高职衔接; 特色学院; 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5)02-0015-04

职业教育如何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高职院校达1297所[1],其中80 %左右的院校在三级城市,在县级城市的很少。据统计到2010年底止,我国地级区划数 333个,县级区划数已达到2856个,县域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64.32%,GDP占据全国的近一半。[2]因此,高职院校如何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合作,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已经十分严峻地摆在了我们高职院校面前。

推动和规范中高职衔接,是建设现代教育体系、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环节。实施中高职衔接的合作办学既是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拓展发展空间的新机遇,也是县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更是县级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和依托。因此,探索县校合作如何办好高职院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和余姚市政府共建的二级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阳明学院,以下简称阳明学院)近五年来的办学经验,探讨县校合作共建高职特色学院的办学模式。

一、县校共建特色学院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

由于县校合作的管理主体包括政府、企业、社会以及学校等多方面,因此,管理团队通常由学校牵头、政府引导与企业共建,管理学校的教学科研和服务活动。管理层面上,政府、学校与企业形成理事会制度,保证共建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中国经济百强县,拥有中国塑料城、中国轻工模具城、小家电之乡等特色支柱产业的余姚市,经济发展和企业的转型升级需要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撑,余姚市的中等职业教育的提升需要高职教育的引领。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也在探索高校如何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为区域培养经济建设适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2010年始,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余姚市人民政府经研究决定在余姚共建阳明学院。校址设在余姚市职成教中心学校。

成立阳明学院理事会,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市长任理事长,学校主要领导任副理事长。成员包括余姚市政府部门的领导、学校有关部门的领导以及企业界的代表。宁职院派出负责阳明学院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执行院长和相关业务人员,同时组建相关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全程指导阳明学院的一体化办学;企业界的理事单位都与阳明学院开展紧密合作,接受学生的实习,共同参与培养学生的工作。

余姚市政府在建校初,投入专项资金用于教学基本建设。建设了CAD/CAM、生产管理、模具拆装三个实训室、材料成型及控制实验室、教授和技师工作室。并投入上千万元新建阳明学院学生宿舍。为了保证日常教学的开展,余姚市财政每年按照生均专项补助经费和学校基本建设经费给予拨款。目前学院的专业有:机电一体化专业(中德合作)、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国家示范建设专业)、电子商务专业(阿里巴巴创业班)。

经过五年时间的建设,阳明学院已基本形成了以中高职衔接为主体,以宁职院本部相关专业作为专业技能训练基地为辅,培养县域经济建设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特色的二级学院。

二、县校共建、校企协作育人、协同创新、推进院校内涵建设

高职院校充分发挥自身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带动中职学校共同发展。区域的中等职业学校为共建的阳明学院提供教室、宿舍以及后勤保障,为阳明学院师生提供较好的教学、工作、生活条件和活动场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节约办学开支,并拓宽中高职招生渠道。区域经济的相关重点骨干企业,如:宁波舜宇模具股份有限公司、宁波锦隆电器有限公司、宁波富佳实业有限公司等阳明学院理事单位,为学院提供实训、实习基地,提供兼职教师,等等。每个企业平均每年接收40多人次的学生下企业实践、实训教学。

(一)共同组建中高职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实现教师队伍共建共享

建立中高职教师相互兼职、跟班学习制度,高职学院选派优秀专业教师到阳明学院担任教学任务和进行业务指导,中职学校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阳明学院跟班学习,形成“师徒接对、定期研讨、常态沟通”的机制。建立中高职共同培训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享制度。形成由高职优秀教师为专业带头人、中职骨干教师为主体、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大团队,带动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

由宁职院派出的3名专业教师和余姚市职成教中心学校的10名专业教师组成“中德合作”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队伍;由宁职院模具专业教师和余姚市职成教中心学校的3名专业教师以及企业的4名技术人员组成机械模具教学团队,开展模具专业学生在余姚的日常教学;由宁职院成教学院和余姚市职成教中心学校的2名专业教师以及阿里巴巴关联企业人员组成电子商务教学团队。

(二)全面推行“教、学、做合一”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把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工作过程、工作目标和工作评价跟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掌握关键的职业核心能力。

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阳明学院历经4年的“教、学、做”合一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现已经实施“学徒制”模具设计与制造理实一体化,用理论加实操真正结合的形式,利用校内的实训设备与场地,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按照企业生产过程进行教学运作。每班同学按照企业的组织结构图,全部同学与专兼职教师组成一家虚拟的模具企业,以组为单位进行模具设计与制造,要求各组在7周时间内完成一副的模具,小组成员以2人为单位完成个人的模具型芯和型腔制作,最后所有模具能够打出制件产品作为模具是否合格的检验标准。专业课程实践与理论课时达到7:3德国职业教育标准。

阳明学院自建立至今,共计有692名学生来阳明学院下企业认识实习、专业学习和专业技能综合训练,有2届学生已经毕业。为企业委托培养240人,为当地政府机构培训30人,每学期从总院来阳明学院学习的学生有200多人。

(三)实现中高职专业、实训基地和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县校合作以中高职衔接为纽带,在政府的主导下,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转变理念,以服务需求为中心,打破院地、院校、校企、行业、社会的壁垒界限,建立中职和高职融合互通。自2011年始,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余姚职成教中心校进行“3+2”招生的合作,已连续三年。在中高职课程的衔接方面进行了专题研究和讨论,取得了中高职一体化共同发展的共识。

1. 专业建设 通过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项目建设,推动中高职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形成对接产业发展、中高职衔接互补的专业体系。通过试点中、高职院校联合、校企深度合作,形成专业建设共同体,实现中高职专业整体优化升级。目前共同开发了五年制机电一体化专业。

2. 实训基地建设 中、高职院校要按照技能掌握等级序列和复杂程度要求,配置不同技术标准的仪器设备,实现中高职实训装备合理配置和衔接共享。根据专业对接的产业(行业)和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联合企业共同建设阳明学院中高职衔接共享的基础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添置高端数控加工设备、智能装备及工业机器人。等等。

3. 教学资源建设 中、高职院校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建设与课程相配套的数字教学资源库。共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目前,出版的宁波市特色教材1本,“十二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1本,国家精品共享资源课程1门。

三、面向区域经济需求的动态调节机制

高职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加强本地化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由于毕业生在自己生活的区域学习和工作,在文化认同上较少差异,更容易融入企业,对企业的忠诚度也会相对高一些,因此,企业也将会更多地录用本地生源的毕业生。突出人才培养的区域性,为区域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提供高端技能型人才和技术服务,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是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要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定位。

余姚市为了实现从“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型,紧紧围绕“全力打造余姚工业升级版”这条主线,以实现“四减两提高”(即减员增效、减能增效、减耗增效、减污增效,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优质产品率)为目标,深入实施“机器换人”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技术红利替代人口红利,着力化解发展中面临的要素性、结构性矛盾,不断提高工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阳明学院在服务余姚特色优势的模具产业设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基础上,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开设机电一体化专业机器人应用方向。对于国家示范院校的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来说,为树立争创国内一流高职院校的目标,发挥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际化发展等方面的示范作用。根据余姚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引进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资源,实现“中高职一体化+国际化”的合作办学。2014年6月,中德合作余姚职业教育项目正式签约启动,该项目由余姚市教育局、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学院和宁职院共同参与,引进德国工商业联合会(IHK)机电一体化师职业资格证书,旨在借鉴国外先进的职教经验,进一步推动阳明学院教学国际化改革,探索中外合作的新模式,把中高职国际化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互利共赢、彰显特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水平

面向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办学定位。引进国际优质的职业教育教学资源,政校企协同,推动专业的改革和创新。探索为区域经济服务的途径和建立服务型教育体系。探索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的改革,提升区域职业教育水平。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并将合作成果得以推广。

(一)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模具专业是宁职院的示范建设专业,也是阳明学院重点打造的品牌专业。阳明学院成立后,模具专业作为阳明学院的教学改革试点进行重点建设。县校合作、校企深度融合,搭建综合实训基地和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近3年多的努力,模具专业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模具专业学生参加省级以上模具专业技能大赛均取得可喜的成绩。在国赛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 “三维建模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赛项竞赛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一等奖。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模具技能大赛注塑模具工程获得一等奖(第1名)。等等。近3年来获得省级以上各类奖项20余项。

宁职院在阳明学院学习的模具专业学生,由于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明显,学生的专业技能较强,因此余姚的一些大企业的技术岗位纷纷来要毕业生,有40%的学生留在余姚市工作。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特别是参加市级以上大赛获奖的学生大部分留在了余姚。

根据麦可思调查发现,经阳明学院学习训练的学生与以前学生对比,毕业三个月后的就业率从2012年的90%上升到2014年的 97%。三个月后月收入从2012年的2642元上升到2014年的3134元,。毕业生愿意推荐母校的人数从2012年的63%上升到2014年的83%。

(二)开展全国职业院校模具专业教师的培训,示范引领高职模具专业的教学改革

近年来,阳明学院面向全国举办“模具CAD/CAE师资培训班”和国培项目:“CAD/CAM/CAE真实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践培训”。共培训来自全国18个省市30多所高职及本科院校共90多名骨干教师。阳明学院的模具专业代表宁职院担任中国模具工业协会全国职业院校模具专业联席会议常务副主任委员和浙江省模具工业协会副会长单位。同时接受省内外包括示范校在内的多所院校参观考察。

五、结 语

综上所述,县校合作共建高职特色学院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对高职校按照生均拨款标准拨款并提供办学条件,作为县级政府支持高职校的人才培养,既是办学体制的创新,又是汇聚社会资源办学的有益尝试。对高职校而言,推进中高职衔接,变革教学方法,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内涵建设等等,是办好县校共建高职特色学院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 中国教育报,2013-08-17.

[2] 李振祥. 县校合作:我国高职教育产学合作模式创新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13(07):101-104.

[3] 王金星,刘琼英. 县校合作办学,高职教育的最佳选择与必由之路[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11):133-136.

[4] 杨凌云. 中高职衔接助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路径探索[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109-111.

[5] 马君,李飞. 高职特色问题研究述评[J]. 职业技术教育,2008(28):13-16.

Abstract: Building higher vocational specialty college together by cooperation between country and school can solve the demand for the high-quality skilled talents because of county'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mprove the ability of vocational college to service the society, is an import way for the connect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to and construct the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nd is the optimal choice for develop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Practice shows that it is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run the characteristic school about the innovation school-running system and mechanism ,a higher depth fusion by the link of the connect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th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teaching resources, the need of dynamic development so on.

Key words: Cooperation between country and school; the connect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specialty college; model

(责任编辑:程勇)

猜你喜欢
中高职衔接模式
五年制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改革探究
中高职计算机类现代职教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
中高职衔接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探微
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