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枇杷叶多酚提取工艺

2015-04-29 15:40:05王建超王卿施文昊祁芳斌陈发兴
热带作物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响应面分析多酚枇杷叶

王建超 王卿 施文昊 祁芳斌 陈发兴

摘 要 以枇杷叶为试材,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建立料液比、乙醇浓度、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等4个因素影响枇杷叶多酚提取率的二次多项回归模型,并验证该数学模型的有效预测性。结果表明: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是影响枇杷叶多酚提取率的主要因素;随着料液比和提取温度的增加,枇杷叶多酚提取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二者交互作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检验了枇杷叶多酚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 ∶ 21(g ∶ mL)、乙醇浓度48.5%、温度60 ℃、浸提时间2.6 h,获得提取率为3.40%,该值与理论预测值3.44%接近,证明该模型可较好的指导枇杷叶多酚的提取条件。

关键词 枇杷叶;多酚;提取率;响应面分析

中图分类号 O657.63 文献标识码 A

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Thumb.)Lindl.]别名卢橘,为蔷薇科枇杷属植物,因叶形似琵琶得名。中国是枇杷的主产地,其产量约占全世界总产量的67%。枇杷叶、花、果实都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可谓“周身遍是宝”,并且其营养价值也很高[1]。常用作中药材的枇杷叶为枇杷的干燥叶,枇杷叶味苦,性微寒,归脾、肺经,具有清热止咳、降逆和胃的功效,特别是用于治疗肺热咳嗽、胃热呕逆等[2]。据报道,从枇杷叶中已分离得到的有效成分主要有挥发油、三萜酸类、多酚类、黄酮类、倍半萜类、有机酸类等化合物[3]。植物多酚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拥有极强的抗氧化和抑菌能力[4],目前对枇杷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萜酸类化合物,但对枇杷叶多酚的报道比较少,为了更深入的研究枇杷叶多酚的生理活性,本研究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枇杷叶多酚的提取工艺,达到节省材料,提高利用率的目的,以期对枇杷叶多酚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响应面分析(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是利用合理的试验设计,采用多元二次回归方程拟合因素与响应值之间的函数关系,通过分析回归方程来求得最佳工艺参数,以解决多变量问题的一种统计方法。与其它分析方法相比具有试验周期短,回归方程精确度高,能研究多因素间交互作用等优点[5]。本实验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料液比、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4个因素进行Box-Behnken Design(BBD)优化枇杷叶多酚的提取工艺。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植物材料 于2013年12月在福建省莆田市白沙镇山地果园,土壤为山地黄壤、偏酸性的枇杷种植基地,选择生长一致、管理水平相同的早钟六号枇杷(8年生),随机采摘略带黄色的成熟老叶;经清水清洗,除去表面灰尘及杂物,然后置于50 ℃烘箱烘干(含水量低于1%),粉碎后过60目筛,所得的枇杷叶粉末贮存于-20 ℃低温冰箱保存备用。

1.1.2 试剂与仪器 主要试剂:没食子酸(色谱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公司),福林酚试剂(国药集团化学试剂公司),无水乙醇(分析纯),无水碳酸钠(分析纯),水为蒸馏水。

主要仪器:日本日立UV-2009型双光束分光光度计;EL204型电子天平,购自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101-0型电热鼓风干燥箱,购自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Eppendorf 5810R台式高速大容量离心机;DK-S24型数显恒温水浴锅,购自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FW177型中草药粉碎机,购自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准确称取10 mg没食子酸标准品,定容于100 mL容量瓶制成0.1 mg/mL的没食子酸标准溶液,分别吸取100、200、300、400、500、600 μL标准溶液于10 mL容量瓶中,然后分别加入1 mL福林酚试剂和2 mL 15%的碳酸钠溶液,常温下避光反应2 h,在765 nm波长处测定样品的吸光值。以样品浓度为x轴,吸光值为y轴绘制没食子酸标准曲线(图1)。

通过线性分析得到回归方程,求的回归方程为:y=0.127 2 x+0.052 4,其中x为没食子酸浓度,单位为mg/L,y为吸光度,R2=0.998 8。

1.2.2 枇杷叶多酚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精密称取枇杷叶粉末,按照一定的料液比加入已知浓度的乙醇溶液中,置于一定温度的恒温水浴锅内加热提取,浸提结束后取上清液冷却,离心。将100 μL提取液定容至5 mL,避光静置1 min,准确吸取100 μL待测液,加入1 300 mL蒸馏水,混合均匀,然后加入200 μL福林酚试剂和400 μL碳酸钠溶液(质量分数为15%),避光充分反应2 h,于765 nm处测定吸光值,根据回归方程计算枇杷叶多酚质量。每个实验做3次重复,取平均值。枇杷叶多酚提取率按下列公式计算:

多酚提取率/%=×100

其中,y为吸光值;m为枇杷叶质量(g)。

1.2.3 单因素及其响应面优化试验设计 准确称取1.0 g枇杷叶粉末,在料液比、乙醇浓度(乙醇浓度为0%时的空白提取率为1.83%,远低于乙醇高浓度的提取率)、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等4个单因素条件下(表1),确定提取因素的变化范围及各因素的适应值。将每次提取上清液离心、定容、避光反应,检测提取液中枇杷叶多酚的含量,并折算为得率。

在此基础上,根据Box-Behnken的试验设计原理,每个自变量取3个水平(依据单因素试验结果),以-1、0、1进行编码,以枇杷叶多酚提取率为响应值。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与Design Expert 8.0.6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对枇杷叶多酚的影响

料液比为1 ∶ 10~1 ∶ 20时,随着料液比的提高枇杷叶多酚溶出的更加充分,提取率也明显增加(图2-A);当料液比达1 ∶ 20后,由于多酚已基本溶出,对提取率增加不大,为了节省原料,选择1 ∶ 20为佳。

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加,枇杷叶多酚提取率增加(图2-B)。乙醇浓度的提高,加速了多酚与其他物质连接的氢键的断裂,促进了多酚溶解在乙醇溶液当中,提取率增大[6]。当乙醇浓度为50%时,多酚提取率最大;乙醇浓度超过50%时,随着浓度的提高枇杷叶提取率反而下降,其原因可能是:多酚与溶剂的极性差异变大,多酚类物质不能充分溶解,导致多酚提取率下降。由此确定乙醇的最佳浓度为50%。

在40~60 ℃时,随着温度的上升提取率明显增加(图2-C)。提取温度的升高加速了分子的运动,促进了枇杷叶多酚在乙醇溶液中的溶出。高于60 ℃时,随提取温度的升高,多酚提取率下降,由于温度过高反而破坏了多酚结构,水和乙醇挥发,杂质溶出增加,乙醇提取枇杷叶多酚的最佳温度为60 ℃。

料液接触时间越长越有利于枇杷叶多酚的溶出,当达到2.5 h时,提取率趋于稳定(图2-D),所以最佳浸提时间选择2.5 h。

2.2 枇杷叶多酚的响应面分析

根据单因素实验的结果,所选响应因子及水平见表2。

所有测定实验重复3次,以枇杷叶多酚提取率为响应值的响应面试验设计与结果见表3,得到枇杷叶多酚提取率(Y)对料液比(X1)、乙醇浓度(X2)、提取温度(X3)、提取时间(X4)的二次多项回归模型为:

Y=3.36+0.15X1+0.04X2+0.066X3+0.28X4-0.04X1X2+0.14X1X3+0.034X1X4+0.001X2X3-0.063X2X4-0.019X3X4-0.24X12-0.29X22-0.36X32-0.31X42(R2=0.981 7)

为了检验方程的有效性,对多酚提取的数学模型进行方差分析。由表4可知,枇杷叶多酚提取率为响应值时,该二次方程模型极显著(p<0.010 0)。回归方程失拟性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171 3),表明未知因素对试验结果干扰很小;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R2=0.981 7,Adj-R2=0.963 5,Pred-R2=0.904 6)及变异系数CV(2.20%)均表明模型方程能够较好地反映真实的试验值。该方程与实际情况拟合很好,较好地反映了枇杷叶多酚提取率与料液比、乙醇浓度、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的关系,因此所得的回归方程能较好的预测多酚提取率随各参数的变化规律。实验所选4个因素中X1、X2、X3、X4和X1X3及二次项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X1、X3、X4为极显著,说明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均对枇杷叶多酚提取率有极显著影响,乙醇浓度影响最弱,但也达到了有统计学意义水平(p<0.05),并且料液比和提取温度交互作用极明显。综合以上各参数表明该试验方法可靠,各因素水平间设计合理,因此可用该回归模型代替实验真实地对结果进行分析。

响应面图形是响应值对各试验因子X1、X2、X3、X4所构成的三维空间的曲面图(图3),从图3可以看出,最佳参数及各参数之间的相互作用。当响应面分析图为山谷形曲面,特征值均为正值,有极小值存在;当响应面分析图为山丘曲面时,特征值为负值,有极大值存在;当响应面分析图为马鞍形曲面时,特征值有正有负,无极值存在[7]。根据回归方程得出不同因子的响应面分析图及相应等值线图,分析两两因素交互作用对提取效果的影响。通过Design Expert 8.0.6软件对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行响应面分析,绘制响应面曲线图。等高线图可直观反映出2个变量间交互作用的显著程度,其中圆形表示两两因素交互作用不显著,而椭圆形表示两两因素交互作用显著[8]。料液比和提取温度之间表现为曲面较陡,交互作用显著(图3);当料液比一定,提取温度小于60 ℃时,提取率随温度的升高而急剧增大;随着温度高于60 ℃时,提取率开始下降,变化明显。当温度一定时,料液比的变化会显著影响枇杷叶多酚的提取率。其他交互作用方差分析p值均大于0.05,表明对于枇杷叶多酚提取率的影响,交互作用不明显。

2.3 枇杷叶多酚提取最优工艺及其验证

料液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是影响枇杷叶多酚提取率的最主要因素,乙醇浓度次之,选择合适的提取条件,可获得较高的枇杷叶多酚提取率。通过对解决方案的分析,考虑到节省物料、时间与提取率最高等因素,对若干响应面结果进行最优分析验证,结果见表5。通过分析进行验证试验,得到枇杷叶多酚提取率的实际值,该值与理论预测值进行比较,计算相对误差。通过验证实验结果发现,提取工艺的最佳理论方案:料液比为1 ∶ 21.13,乙醇浓度为48.50%,提取温度为59.75 ℃,提取时间为2.61 h,理论预测提取率为3.44%。实验实际条件:料液比为1 ∶ 21,乙醇浓度为48.5%,温度为60 ℃,时间为2.6 h,得到枇杷叶多酚提取率的实际值为3.40%,提取率最高,且该值与理论预测值3.44的相对误差仅为1.18%,说明该模型具有好的分析能力,可为实际操作提供良好的指导。

3 讨论与结论

有机溶剂萃取、超声辅助浸提、超临界流体萃取及微波辅助浸提等常用于植物多酚的提取。但由于植物种类的不同或植物体的不同部位,在提取多酚类物质时,需考虑采用不同工艺或不同的工艺参数[9]。为了获取高提取率、高纯度、性能优良的多酚物质,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提取工艺,以达到省时、高效、节能、环保的目的。Seiad等[10]应用响应面分析法研究结果表明,在45 ℃萃取温度条件下,哈列朋松(Pinus halepensis Mill)树皮多酚提取率最高。在石榴皮多酚提取的正交试验优化工艺中,乙醇浓度为20%,料液比为1 ∶ 20,可获得最佳多酚提取率为22.86%[11];在石榴渣多酚时,乙醇浓度为50%,从中分离出多种多酚单体[12]。枇杷叶多酚萃取最佳提取工艺:料液比为1 ∶ 21,乙醇浓度为48.5%,温度为60 ℃,时间为2.6 h;通过与不同材料多酚提取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物种多酚萃取工艺参数差异较大,推测枇杷叶多酚的含量及其所含单体的极性差异,这方面尚需进一步纯化鉴定,与石榴多酚提取液浓度大致相同,推断枇杷叶多酚可能含有大量与石榴多酚类似单体。本试验运用响应面法对枇杷叶多酚提取进行优化,提高了枇杷叶多酚提取率。植物酚类物质属于路易斯酸,因含有酚羟基,具有极性。因此,在分离纯化植物多酚时,应考虑选择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和高效性的萃取方法,如可逆络合反应的有机物萃取分离法[13]。为了更大的提高多酚提取率,先进的提取方法能大幅度提高提取效率,在以后的试验中将尝试更多的分析优化方法,从而提高提取效率,给予生产加工提供科学指导。

参考文献

[1] 张婷婷, 令桢民, 赵旺生. 枇杷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J]. 农产品加工, 2006(7): 49-52.

[2] 沈尔安. 止痛美容的枇杷叶[J]. 开卷有益 求医问药, 2002(4): 25.

[3] 张 玉, 王建清. 枇杷的营养及功能成分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05, 26(9): 602-604.

[4] 赵 竞, 景 浩. 不同品种葡萄皮、籽提取物多酚含量及抗氧化能力的比较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09, 30(10): 154-158.

[5] 肖卫华, 韩鲁佳, 杨增玲,等. 响应面法优化黄芪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7, 12(5): 52-56.

[6] 裘爱泳, 刘军海, 张海辉. 植物多酚提取和应用[J]. 粮食与油脂, 2003(6): 10-11.

[7] Sayan G, Manohar C S. An improved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failure probability and importance measures[J]. StructuralSafety, 2004(26): 123-132.

[8] 杨文鸽, 谢果凰, 颜伟华,等.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海鳗的湿腌工艺[J]. 中国食品学报, 2010, 10(1): 133-139.

[9] 周 晔, 王 伟, 王成章, 等. 核桃属(Juglans)植物多酚类物质研究进展[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37(5): 146-152.

[10] Seiad L L, Derriche R. Extraction of polyphenols[C]. MATEC Web of Conferences 3, 2013, DOI: 10. 1051/matecconf/20130301053.

[11] 贾冬英, 姚 开, 谭 薇, 等. 石榴皮多酚提取条件的优化[J]. 林产化学与工业, 2006, 26(3): 123-126.

[12] 李国秀. 石榴类物质的分离鉴定和抗氧化活性研究[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08.

[13] King C J. Separation process based upon reversible chemical complexation[M]//Handbook of Separation Process Technology. New York: John Wiley&Sons, 1987: 760-774.

猜你喜欢
响应面分析多酚枇杷叶
枇杷叶生姜粥
枇杷叶生姜粥止咳
枇杷叶生姜粥止咳
澳洲坚果果皮不同溶剂提取物的含量和抗氧化活性
香蕉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多酚物质的变化规律
多随机变量下的架空直立式码头桩基可靠度分析
水运管理(2016年8期)2016-11-05 11:38:59
枇杷叶水提物的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
响应面微波辅助提取金花茶花多糖工艺研究
超声波辅助提取癞葡萄总黄酮工艺的优化
水杨酸浸种对NaCl胁迫下黍稷种子萌发时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