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新闻采访“融媒体”教学的 改革与实践创新

2015-04-29 00:44牛丽红
新闻论坛 2015年2期
关键词:民族院校改革创新融媒体

摘 要:本文从“融媒体”时代变革的新传播环境出发,结合民族院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通过分析我国民族院校新闻采访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提出新闻采访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与路径。

关键词: 民族院校 新闻采访学 融媒体教学 改革创新

一、我国民族院校新闻采访“融媒体”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

随着我国传媒产业飞速发展的“新常态”,“融合新闻”作为新闻生产的新模式,在规则、流程、渠道、方式上打破了传统新闻生产的介质割裂,借助新媒体进行多介质运作,实现单介质新闻生产向多介质新闻生产的转变,即一条新闻跨介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移动终端)进行传播①]。在这种发展趋势下,传媒界急需具备融合观念的多媒体全能型新闻人才。与之相应,新闻教育也应当紧跟形势所需,及时进行专业研究与教学计划的调整,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业界动态接轨。其中,作为连接新闻理论与实践技能的核心课程,新闻采访教学的改革则首当其冲。

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民族地区新闻传播高等教育,对于加强民族地区对外交流与沟通,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历史和区位的原因,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事业,特别是新闻传播教育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形成巨大障碍。反之,正是由于经济、文化的相对落后,民族地区的发展环境比较封闭,信息交流与对外沟通不够通畅, 新闻与信息传播产业不够发达,这也直接造成了民族地区新闻传播教育事业的滞后,从而使民族地区的新闻产业乃至社会各项事业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网络时代,面对媒介融合的“新常态”,我国民族地区如何加强与其他地区甚至国际社会的信息交流、文化传播, 以便更好地融入全球化进程,已经成为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事业的最重要课题。同时,也为民族新闻教育理念的变革和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教育发展很快,到20世纪末,全国新闻与传播学科已有本科教学点10多个,有近40所新闻院系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在这样的趋势下,民族地区院校也纷纷开设新闻传播学系或专业,培养本土新闻传播专门人才,以加快民族地区新闻事业发展。然而,我国传统的新闻教育理论体系诞生和成型于报业主导时期,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就是信息匾乏,新闻传播的主要目的就是满足受众获知信息的最基本要求。与这一要求相适应,我国传统新闻教育长期沿袭的是单一的专业化教育模式,注重业务技能的培养和专业经验的灌输,而忽视跨学科知识的传授,导致人才培养口径相对狭窄,缺乏面对新的传播格局的应变机制。

“融媒体”新常态下,传媒产业的发展也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新闻教育思路基本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传播的现实需要。民族地区院校的新闻教育更是未能凸显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在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不能很好地找到自己的位置,直接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欠缺和民族特色的缺失,这对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民族地区新闻产业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在媒介融合“新常态”的大趋势下,民族地区的新闻院系不可能偏安一隅、坐井观天,而必须进一步拓展办学思路,探索有效发展模式,改变几十年一贯制的传统教育观念,构建现代和科学的、真正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闻教育理念,为民族地区的新闻传播和其他社会事业开拓新的发展空间②。

二、我国民族院校新闻采访“融媒体”教学改革的现实图景

(一)树立“与时俱变”的新闻采访教学思想

新闻采访学是新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骨干基础课程,由于其实践性、时代性、创新性很强的课程特质,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时代的创新意识要求甚高。以往的新闻采访学教学,重理论灌输,轻实践课程的设计,把新闻采访理论与采访技巧以知识点划分进行分章讲授,从而孤立了采访环节上的各道工序,无法反映新闻采访的现实环境,不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新闻采访报道这一完整流动的过程,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特别是在一所由多民族学生组成的民族院校,由于大多数学生来自于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适应性不强,已有的一些教学经验并不一定都符合民族院校新闻采访课程的教学实际需要。故而,专家型和学者型的理论讲授,已不再适应于新闻采访的课堂教学,旧的教学模式造成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实战能力的培养和“融媒体”时代下新闻媒体的对从业人员的新要求。

融合新闻传播教育是指新闻传播教育为了应对媒介融合的新形势,遵循博雅教育的理念,打破原有的以媒介形态为特征的学科壁垒,用带有媒介普遍规律的知识点进行教学的一种教育理念与方法 ③。从国内外知名新闻传播院系的人才培养分析中可以看到,融合多学科的新闻传播学将成为教育的主流,同时也是新闻传播学科改革的需要,可以推进人文学科、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融合。

“融媒体”时代的新闻采访理念,对于新闻采访教学改革而言,“与时俱变”的素质素养和专业理念应成为教学活动中的常态。具体而言,就是优化传统的认知模式或单一的、简单的技能操作训练,转而密切联系业界动态,实现多学科交融、多技能交融的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跨媒介的思维能力“形象思维——传播符号的辨别”;跨媒介的传播技能“文字处理技能——摄影技能——录音技能——摄像技能——图像编辑——音频编辑——视频编辑”;利用移动互联网搜索信息、传播新闻的能力。

“融媒体”时代的新闻采访环境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媒介素养,而且对新闻专业教师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也应在学科知识的融合、社会视角的切入、文化思索的层面,重视跨学科、跨文化的不断积累,拓展教学研究视角与领域,参与新闻实践,在新闻采访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融媒体”新闻思维方式,发挥积极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立足培养具有“媒介融合新常态”理念的新闻采访人才

为了契合全媒体时代媒介融合的媒体传播时代特征,在新闻采访教学实践活动中,笔者认为,要力求整合跨专业、跨行业的教学资源、教师队伍,建立具有民族院校特色的融媒体新闻采访教学模式:

1.打破专业、行业壁垒,整合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广电编、新闻媒体的教师资源,组建具有“融媒体”新闻采访思维和懂得“融媒体”操作程序的混合教学师资队伍,改变以前单一的、孤立的单项技能教育的教学方式。

2.整合多媒体教学资源,注重新闻采访实践的多媒体整合采访训练,改变以往新闻采访实践应用“光说不练”的现象。

3.整合不同专业的学生资源,创建创新性自主课外采访实践学习小组,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4.突破现有新闻采访的课程实践局限,打造融合教学、实验、课程实践、实习和多种媒体技术的数字化学生媒体实践平台。

5.针对网络传播风起云涌的新形势下新闻采访实践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编写全新的新闻采访学课程教材,全面、系统地阐释“融媒体”新闻采访实践创新理论和方法的教学模式,从而体现其实践性、新颖性和指导性。

(三)结合民族院校实际,针对不同教学对象因材施教,突出民族特色

民族院校的大多数学生来自于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制约,其教育素质普遍不高。除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外,汉语水平也不高,加之由于各民族不同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彼此之间沟通不畅,人际交往淡漠。这种现状对新闻采访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故而,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激励、帮扶、分层”的教学方法。

其一,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设计“每周播报10分钟”,鼓励不善汉语言口语表达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播报,以提高他们汉语言口语的表达能力。

其二,在课程实践分组设计上,整合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性别的学生组成创新实践采访学习小组,力求以“学、帮、带”的形式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适应性和他们的人际交往、沟通的能力。

其三,在模拟新闻发布会或记者招待会的课程实践设计上,充分展现少数民族学生能歌善舞的民族特色,鼓励他们策划、实施整场课程实践的每个环节,以增强他们的文化归属感和心理归属感。

三、我国民族院校新闻采访“融媒体”实践教学的创新路径

(一)改革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建构实践教学内容的“三大板块”

实践教学是新闻传播专业教育不可或缺的支点和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基本手段。专业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来解决社会和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对检验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强化新闻传播业务能力和孵化学生创新精神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水平直接决定了新闻传播专业学生业务素质和人才质量的基本面。

“融媒体”新常态下,新闻采访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新闻价值判断力、新闻采访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同时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书面表达、人际交往等各方面能力和素质,为学生之后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综合素质基础。这些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不是教师口授就可以企及的,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大量的实践练习。故而,在实践教学中,应分为课堂实践、课后实践、集中实践、社会采访实践4个模块,依次培养学生的新闻好奇心、准确判断新闻的能力、信息的选择能力、利用网络进行联系和发展信源的能力等。

首先,精心设计采访实践方案,将学生以7人为一组建立课后采访小组,通过完成教师在课堂经学生策划、讨论分析布置的课后采访作业,培养学生“脑勤、腿勤、手勤、嘴勤、眼勤”的基本素养。

具体步骤为:采访实践方案设计;召开策划讨论会,确定可行性计划;小组递交采访方案,师生探讨可行性;安排小组课堂现场采访,其他同学观摩;采访后师生评议,包括小组互评、自评和教师总结;小组内部讨论,递交采访心得、采访稿;全班小组采访结束后,小组间相互打分,各小组成员内部打分,教师评分。

其次,将授课总学时一分为二,划分为课堂理论学时和课程实践学时。其中,课堂理论学时中,授课教师或理论先行或实践先行,以理论指导实践或以实践验证理论,始终将理论教学和实践实训紧密结合,并将学生的采访实践进行案例分析,改变过去案例教学中往往采用别人的采访事例进行采访业务训练的教学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采访技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再次,把课堂外延化,使课堂外的校园和社会当作模拟采访的新闻现场。在课程教学实践中,通过课堂的专题模拟采访、情景模拟采访、模拟新闻发布会或记者招待会,课程社会实践采访等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突破传统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培养学生“融合新闻”报道的全局观及视野,以此适应多元化传播主体对差异化传播内容、方法及形式的需求,最终使得新闻采访的理论及技能,能够通过实践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新闻素养与实战能力。

(二)整合教学资源,建构实践教学的“媒介融合” 实践平台

新闻采访作为一门实务课程,对知识技巧的理解与融会贯通,都需要依靠实践来完成。这就要求在教学设置上,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环节。比如,来自4个不同专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增加了有关多媒体采访、多终端传输的训练,如电话采访、手机采访、网络采访以及在小剧场实验室、演播室、网络新闻实验室、广播电视综合实验室、数字媒体实验室等多个实践平台进行诸如模拟新闻发布会或记者招待会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锻炼学生新闻策划、多媒体采访、录制和编辑音频、拍摄和编辑视频、拍摄和编辑图片、视觉化叙事等综合能力。同时,建立第二课堂教学实践基地,把班级 QQ群、人人主页、微博等社交媒体应用在“融合新闻”教学实践中,为学生打造新闻采访现场的真实环境。

民族院校新闻采访课程的实践教学,一方面可以尝试将实践教学模块与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打通,形成实践教学课程群内各门课程环环相扣、有序流通的教学渠道。这不仅可以为民族地区学生提供循序渐进的理论学习视野,也为其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建构了一个高效的培养体系。另一方面,将实践教学模块的不同教学体系打通,形成平面媒体、电子媒体以及网络媒体教学体系的交融。民族院校应从多元层面来开拓新闻采访课程的教学体系,如报纸、广播、电视与网络等各媒体的新闻采访,形成相互交融渗透的综合教学优势,丰富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内涵,为学生“融媒体”新闻采访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和优越的学习环境。同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媒体信息传播差异的对比研究,以进一步推进其在新闻实践中应对媒介融合总体趋势的能力形成,为民族地区培养能够真正面向未来,面向“媒介融合新常态”下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四、结语

“融媒体”时代的新闻采访理念应突破传统视域,打破传统新闻采访课程对技能、方法及应用教育的定位,将视野放在一个更大的学科背景下,从理论及实践两个方面,全面推行“融媒体新常态”实践创新一体化的新型教学模式,实现单一走向多维、局部转向整体的转变,才能提高学生“融媒体”的采访能力,也才能真正使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落到实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和学习兴趣,最终实现培养学生“融媒体”整合传播观念及能力为目的的教学目标。对于新闻采访教学改革而言,实则就是要依托新闻学科改革,放弃传统的以知识点记忆或单项技能操作为培养目标的简单模式,转而密切联系业界动态,实现多学科交融、多技能交融。

(本文系《2013年西北民族大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融媒体时代‘新闻采访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创新”》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 王如一.《“融媒体”时代新闻采访教学改革的目标与路径》,《科教文汇》2013年3月,总第237期.

② 罗翔宇.《全球化与我国民族新闻教育的对策》,《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③王君超.《融合新闻传播教育的理念、实施与对策——香港公立大学新闻传播教育的经验》,《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11期.

作者简介:牛丽红,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编辑:邰山虎

猜你喜欢
民族院校改革创新融媒体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试论全媒体时代儿童灾难新闻的审美
新时期高校体育管理创新的理性思考
高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研究
民族院校英语口语预料库建设初探
民族院校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初探
浅论对环境监察执法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
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