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提升记者竞争力的思考

2015-04-29 15:20王连英
新闻论坛 2015年2期
关键词:网络媒体传统媒体微信

王连英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论坛、社区、博客、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的陆续推出,使得人们了解信息的渠道不再只依赖于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而是呈现多渠道、多样化模式。这种形势下,包括自媒体和网络媒体的新媒体已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冲击着传统媒体的地位。

那么,传统媒体的记者应如何从容应对这样一个势不可挡的潮流呢?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不论是什么媒体,内容永远为王

“传统媒体灭亡了,我们怎么办?”近两年以来,随着传统媒体灭亡论的传播,很多传统媒体的记者会发出这样的担忧。笔者认为,这种担忧稍稍有点杞人忧天之感。传统媒体的灭亡与否,不是决定一个合格记者前途命运的决定性因素。因为不论是什么媒体,内容为王是不变的真理,而记者是原创新闻稿件的主要群体。

就目前而言,我国网络媒体传播的消息大都来自传统媒体,传统媒体仍然是支撑网络媒体发展存在的基石 ;而微博、微信等自媒体,虽然具有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的特征和优势,但其内容上,虚假信息满天飞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就导致自媒体永远都不可能成为新闻传播的主流。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的记者,仍然也必然在所有的媒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试想,如果没有传统媒体记者的原创作品,大多数网络媒体会不会没米下锅呢?

退一步讲,在网络媒体迅速发展和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下,即使传统媒体真的灭亡,纸媒消失,但一个合格的传统媒体记者,一个新闻的原创者,也不会无用武之地。假设,未来有一天传统媒体或灭亡或转型,网络媒体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媒介,那么,网络媒体就不再是主要靠转载、整合来填充内容,而是像现在的纸媒一样,新闻原创是核心竞争力。那么,谁来做原创新闻?曾经奔走在采访一线的传统媒体记者必然是这一问题的正确答案。事实上,2014年传媒界闯出来的黑马——“澎湃新闻”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其锐利的观点、深入的调查、有分量的文章,迅速在网上传播,其独到的报道引来微博、微信等平台上数万网友热议,舆论传播领域中的“澎湃现象”骤然而现。澎湃新闻的风格有别于大多数网站、客户端的主要特征是,多发表记者撰写的原创新闻,而大家都知道,“澎湃新闻”的团队来自于2003年创刊的《东方早报》。

由此可见,只要有媒体存在,一个合格的记者、优秀的记者,其才华是不会被埋没的。

二、 顺应时代潮流,强化记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无论是什么时代、什么行业,“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从来都不会过时或不适用。当前,在新媒体迅猛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下,传统媒体的记者在相信自身价值的同时,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主动地学习新事物,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 要在新闻采写上直面新媒体的挑战。

从新闻标题来看,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的“扫描式阅读”的特点非常明显,这一方式对传统媒体记者的新闻标题制作提出了挑战。网络新闻的“扫描式阅读”特点,形成了读者对新闻标题的“第一依赖感”。标题已成为受众识别新闻内容、判断新闻价值的信号,成为受众决定是否索取新闻信息的第一选择关口。

在网络媒体推动的新闻速读时代,传统媒体记者特别是党报的记者,要转变观念,改变以往标题“高大上”的思路,做出“接地气”的标题。 2014年,笔者在山东省党报《大众日报》学习时,发现《大众日报》的标题制作就是以接地气为主要表现形式,很直观地把文章的主题思想告诉给了读者,是很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笔者以该报的一些稿件标题为例。关于保护环境的一篇文章:肩题为《过去“一年吃掉一块砖”,如今卖起富硒蔬菜,淄川将视线重投河流土地》,主题为《 环境才是永不枯竭的资源》;关于煤炭资源转型升级的文章:肩题为《基于煤炭业人才、装备、市场、交通的长期积累,新泰将资源劣势转化为服务优势》,主题为《无煤后的“煤炭生意”》;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文章,主题为《入门虽易,行路犹难》, 副题为《企业注册登记门槛降低,但小微企业仍面临政策落实“扶中不扶小”等难题》。这些标题不管以什么模式出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很少有华丽、空泛的语言或套话,反而都比较朴实、一目了然、平民化、接地气,同时也不失鲜活,非常适合网络时代下现代人的速读习惯。

同样,《内蒙古日报》近几年对新闻标题的制作也大力提倡接地气,鼓励记者把标题做实。

从新闻的内容来看,新媒体时代下,各种网络新闻信息满天飞,但新闻的真实性却大打折扣。这种情况下,作为传统媒体的记者,要强化辨别真伪的能力,强化作为一名记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不是人云亦云。这就需要传统媒体的记者要更加注重实地采访和深度采访报道。

一方面,要学会在海量的信息中识别真假信息的能力,不能成为假新闻的推手。2014年,在微信朋友圈里,有一则求救的消息被疯转,内容是呼和浩特市某医院一位患者需要输Rh阴性血(熊猫血)。《内蒙古日报》的一位记者看到此消息后,没有盲目地转发,而是很认真地拨打了微信里提供的电话号码,发现号码是空号,而后又跟微信里提到的医院核实,医院说没有这样的患者。一则假消息被记者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得以识破。

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还原新闻真相的深度报道能力。新媒体时代,受众每天都会速读很多新闻,但新闻背后的新闻是什么,这也是许多受众感兴趣的内容。所以,传统媒体记者强化进行深度采访报道的能力,是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立足媒体界的一把金钥匙。

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永远是新闻作品的生命。记者作为新闻作品的原创者,不断提升自身全面、深度还原新闻事件的能力,不断坚定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新媒体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从技术手段上,传统媒体记者要努力玩转摄像机、照相机、手机、无线上网本等新媒体工具,向全媒体记者的方向发展。

自从传统媒体感受到危机以来,全媒体就不再是规划、理想、愿景,而是实实在在的媒体发展趋势。目前,在媒介融合的进程中,全媒体已经是传统媒体面对传媒新生态、传播新格局的必然方向和必然选择。而打造一支全媒体记者队伍则是实现媒介转型与再造的重中之重,也是转型、再造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

其实,早在前几年,国内的一些媒体已开始尝试进行全媒体融合。2010年1月13目,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成立全媒体新闻部,首批15名记者每人配备摄像机、数码相机、录音笔和笔记本电脑,实行“24×7”的多媒体信息发布模式。2015年,内蒙古日报社也开始尝试全媒体融合的新闻报道形态。在内蒙古自治区两会和全国两会期间,成立了内蒙古日报全媒体报道组,对两会以报纸、视频、网络、手机终端等多种形式进行报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此外,笔者了解到,国内其他媒体,如浙江《嘉兴日报》及其子报《南湖晚报》,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滨州日报》等多家媒体也尝试在部分领域内进行资源整合。

由此可见,媒体融合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这种情况下,作为传统媒体的记者,就要顺应时代潮流,解放思想,学会“一鱼多吃”,积极主动地向媒体传播的新领域进军,为将来向全媒体记者转变奠定基础。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记者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缺乏安全感是必然的。但医好这种困扰最好的药方就是顺应潮流,主动出击,脚踏实地地尽好本分。

(作者单位:内蒙古日报社)

编辑:白 洁

猜你喜欢
网络媒体传统媒体微信
网络媒体记者走进山西农谷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微信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新闻互动传播探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微信
网络媒体在舆论管理中的作用及应用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网络媒体新闻宣传工作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