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团队创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学派

2015-04-29 00:44周德仓
新闻论坛 2015年2期
关键词:新闻业西藏少数民族

郑保卫老师作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知名教授,不仅在新闻学理论研究领域卓有成绩,而且独具慧眼,以国家战略发展、民族地区和谐发展和国家形象传播的宏观视野,近些年来致力于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这个新兴领域的学术研究。他不断进行理论探讨,思考如何打造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团队、创建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学派、推进少数民族新闻业发展和民族地区社会进步,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赢得业内人士的普遍赞誉。

近期,本刊特委托西藏民族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学者周德仓教授就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相关问题专访了郑保卫教授。

——编者

周德仓:您是我国新闻学界著名专家,多年来您主要从事新闻教学与研究工作,而且在全国性新闻教育和学术机构又身兼多职,可谓事务繁多,应接不暇。请问您是怎么想起要涉足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领域,而且还乐此不疲,那么上心的呢?

郑保卫:说起来好像有点偶然,但其实也很自然。我在担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期间,曾为基地确定了“服务学科建设、服务传媒改革、服务社会发展”的“三服务”方针,可以说研究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是我们新闻基地的分内工作。除此之外,这些年我还关注气候变化传播和区域发展传播,这两个项目都涉及国家经济社会战略发展领域,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问题,自然也就是这一系列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了。因为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国家发展的整个战略布局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过程中,良好的新闻与信息传播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因此,了解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目前的发展状况,明确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探讨其独有的特点和规律,进而提升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与信息传播的能力,改善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的环境,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就成为一项迫切而又重要的任务。

特别是近些年来,中央极为重视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尤其是西藏、新疆等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问题,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方案及对策,并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和投入。作为教育部的重点研究基地,我们有责任介入这方面的研究,发挥好科研机构的决策咨询和理论支持作用。

周德仓:我觉得您在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方面最直接的贡献,就体现在您参与发起并实际主持了6届“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您能介绍一下论坛筹备和发起的情况吗?

郑保卫:是的,我对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真正介入是从“论坛”的筹备和组织开始的。

2007年,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对口援助西藏民族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西藏民族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提出联合创办少数民族新闻传播论坛的倡议,获得了时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和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高钢教授的积极支持。

2009年9月19日,“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筹备会议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参加会议的单位包括中宣传新闻局、国新办、国家民委、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以及中央民族大学、西藏民族学院、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宁夏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系、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大连民族学院文法学院新闻系、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等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新闻院系的代表。

会上确定,由中国人民大学发起,联合国内民族地区新闻院校,设立“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每年举办一次;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教授担任“论坛”理事会理事长,副理事长由时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倪宁、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主任郑保卫担任,秘书长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助理雷蔚真副教授担任。会上还确定,论坛的具体组织和运作由我负责。

2009年12月19—20日,“传播?交流?发展——首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这标志着论坛的正式创立。在以后的5年时间里,论坛每年举办一次,取得了良好的影响和效果。

这些年,论坛坚持以“传播?团结?和谐?发展”为主题,旨在探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民族地区信息传播的历史及现状;探索促进民族间和谐对话的传播模式、传播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探讨传统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加强民族团结,提升民族地区群众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加强民族地区的舆论引导,构建民族地区的信息服务体系和协调民族地区的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同时,通过对国家公关、政治传播、跨文化传播、边疆地区民族新闻事业、西方媒体新闻报道等层面的研讨,提升政府、新闻业界与学界对新闻传播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及优化途径的认识。

周德仓:您认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 运作机制有哪些特点呢?

郑保卫:作为论坛的负责人,我是在理事会的领导下,依托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这一平台来推动论坛工作的。我希望把论坛逐渐办成在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交流中心、信息中心和智库。

论坛的组织领导机构是理事会,由参加论坛的各民族新闻院校和其他相关新闻院校的理事组成。由于理事长赵启正先生、副理事长倪宁公务繁忙,论坛理事会委托我具体负责论坛的运作。论坛的基本支持力量为全国民族新闻院校及西部高校,后来拓展到一些全国性著名新闻院校。所依靠的主要平台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理事会日常工作由秘书处负责,秘书处设2名秘书长,协助理事会组织论坛工作。

论坛主要采取以下运作模式:

主办单位。通常采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承办单位共同举办的方式。

承办单位。论坛的创办地虽为北京,但论坛主要采取在民族地区新闻院校逐届举办的方式,希望以此来扩大论坛学术关注的视野,提升其在民族地区的影响力。理事会在上一届论坛举行期间对申请办会的高校进行审议,确定下一届主办单位。目前,“论坛”已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12月)、西藏民族学院(咸阳2010年10月)、云南大学(2011年10月)、广西大学(2012年11月)、内蒙古大学(2013年8月)、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10月)举办了6届。

论坛程序。论坛举行之前都要先召开理事会,商定会议程序及下届举办地。论坛开幕式主要由理事长赵启正教授,或出席会议的副理事长、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领导,以及承办地及承办方领导致辞;主题发言;分论坛研讨;闭幕式。闭幕式通常由我做总结并宣布下届论坛举办方,本届举办方和下届举办方分别发言。

成果编辑和出版。每届论坛结束后都要编辑出版一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年刊,主要汇集论坛致辞、论文、论坛综述等。它是该届论坛重要的文献资料汇集,也是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编辑出版首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发展报告(1949-2010)》。在2010年第二届(咸阳)论坛会上,理事会决定编撰《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发展报告》,并组成编撰小组,主要成员为各民族地区新闻院校的学者,涉及北京、西藏、新疆、内蒙古、广西、云南、宁夏、贵州、甘肃、青海、四川、吉林、辽宁、黑龙江等14个省市自治区。我担任这部报告主编,负责报告编写的组织工作。该报告于2013年1月由人民日报社出版,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梳理和展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发展状况的文献。

周德仓:论坛的学术地位已经获得学术界认可,影响力与日俱增。您是否能对论坛的特色做个评价呢?

郑保卫: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论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例如,论坛强调要使研究成果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边疆社会稳定发挥实际作用,而不局限于纯粹的学术性研讨;每届论坛的主题须密切关注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前沿话题,引导学术方向;论坛采取开放姿态,这几年参加论坛的理事单位逐渐由民族新闻院校、西部新闻院校扩大到国内所有关注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学者,同时也注意吸纳大陆以外的学者,包括港台学者的参与;论坛选择在不同民族地区举办,这样有助于直接观察体验不同民族的文化与风情,包括观赏民族文化表演、参观民族文化生态区等,使每次论坛成为不同民族文化展示的平台,拓展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文化内涵。

我们特别强调每届论坛要成为培育一个主办单位特色学术团队的平台和机会。这几年,通过几届论坛的举办,西藏民族学院的西藏新闻传播研究团队、云南大学的民族文化传播研究团队、广西大学的东盟传播研究团队、内蒙古大学的蒙古族新闻传播研究团队等逐渐成型,这不但提升了这几所大学的研究水平,也壮大了全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整体力量,为打造我们中国自己的民族新闻传播研究学术团队奠定了基础。应该说,这种做法很好地贯彻了论坛的宗旨。

周德仓:您讲的这些特色体现了论坛的特点和优势,那么您如何评价论坛这些年所形成的影响力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郑保卫:在论坛理事会的领导下,经过各民族新闻院校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依托中国人民大学以及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的高端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力,“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已经成为国内极具影响力的少数民族新闻传播论坛,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汇聚了国内最主要的少数民族传播研究学者、民族地区新闻院校甚至媒体,成为国内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主干力量。

2.论坛立足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这一重大背景,致力于关注和研究新闻与信息传播对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民族文化传承、国家振兴和国家形象建构的意义,以及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的策略、手段和方法等现实问题,并形成了系列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不但促进了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业的发展,而且也推动了民族地区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多层面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3.论坛不仅带动了全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而且逐渐塑造了不同民族地区、不同民族传播研究的特色及特色团队,对于加快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提升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影响力,由学术边缘融入学术主流,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4.论坛着力实现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研究机构与业界的融合,使这种研究能够逐步打破理论研究的框限,推进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业的改革和跨越。

论坛所开创的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学术研究与交流的模型和方式,应该说在新闻学界类似的相关研究中有着一定的示范意义。

周德仓:您作为一个新闻学者,关注的学术问题涉及很多领域,而关于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研究,也已成为您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您能否就这一领域研究的主要学术观点和学科设计谈谈您的想法?

郑保卫:自2009年以来,我就把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作为自己主要的学术研究方向之一,并且提出了“打造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团队、创建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学派”的主张,试图让这一领域的研究提升到较高的学术水准,为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业发展和国家振兴做出我们的贡献。

我本人对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方面的一些理论思考和学术探讨,主要体现我在1—6届论坛的开幕式致辞、闭幕式总结讲话,和我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09—2013年间的5期年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发展报告(1949—2010)》,以及公开发表的一些学术论文①中。

从学术角度看,我对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问题主要有下面一些思考:

1.要立足国家战略,以“国家与社会急需”为目标,关注和重视西部及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

我认为,基于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考虑,我国民族地区的发展显得特别重要,而其中新闻传媒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视。在民族地区发展过程中,新闻传媒承担着重要功能,肩负着重要使命,如果能够发挥好新闻传媒的积极功能和正向作用,那么会对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反之,将会出现负面效果,对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

西藏“3·14”和新疆“7·5”等重大暴力事件的发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研究少数民族当前新闻传播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在社会日益信息化和媒介化的时代,新闻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需要我们热情关注和大力加强对新闻传播与民族地区发展的研究。

2.要摸清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业发展的现实状况,了解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这几年,为了摸清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业发展的现实状况,我重点对我国主要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传播状况做了一些调研。

2010—2013年,为在西藏民族学院举办的第二届论坛和内蒙古大学举办的第四届论坛做准备,我先后对西藏、新疆、内蒙古的新闻事业进行过实地考察,并将自己的考察成果撰写成《西藏、新疆新闻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和《内蒙古自治区盟市新闻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等几篇文章。我的收获和思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对西藏、新疆、内蒙古部分地区新闻传播业的发展状况有了基本认知和评价。我发现,西藏、新疆、内蒙古新闻业在较为艰苦的条件下获得全面发展;在维护社会稳定、反对民族分裂、促进民族团结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新闻工作者有着强烈的改革愿望和创新意识;新闻工作者的奉献精神令人钦佩。

二是认识到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业有着独特的发展资源与优势。通过考察,我感到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业有着独特的发展资源与优势,如国家对西藏、新疆、内蒙古的政策扶植成为其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民族语言文字传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优势、拥有丰富的新闻信息资源等。

三是掌握并分析了西藏、新疆、内蒙古新闻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认为,西藏、新疆、内蒙古新闻业的发展同当地民众的信息需求尚存在差距;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量过小、新闻专业人才缺乏、且流失严重、资金匮乏、设备简陋、观念落后、创新能力不足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西藏、新疆、内蒙古新闻业的发展。

四是对西藏、新疆、内蒙古新闻业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具体包括:要适应时代需要,从实际出发制定西藏、新疆、内蒙古新闻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积极推进这些地区新闻业的集团化发展;着力促进其网络媒体发展;大力培养这些地区民族语言新闻人才;努力加大内地对口支援单位对西藏、新疆、内蒙古新闻业的支持力度;着力提升这些地区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及能力;大力提升这些地区新闻媒体的信息传播力和舆论引导力;大力加强这些地区新闻界同内地新闻界和学术界的业务与科研联系。

五是西藏、新疆、内蒙古新闻工作情况复杂、难度大,需要格外注意增强政治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我认为,西藏、新疆、内蒙古这些少数民族地区情况复杂,具有许多特殊性,因此在这些地区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尤其需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政治意识,要坚持把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同时要增强新闻传播的效果,扩大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同时,在全国新闻事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西藏、新疆、内蒙古的新闻业要努力拓展新闻市场,学会借助市场的力量来推动新闻业的改革和发展,其中新闻观念的更新至为关键。

3.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业发展状况要有整体观察、宏观把握和科学对策

我觉得,在国家的大力扶植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业的基础设施大为改善;数字化建设稳步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开通了民族语言网站、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产业化发展也拉开了帷幕,包括西藏都出现了传媒集团,可见其新闻传播力和舆论引导力都得到了提升。

对于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业今后的发展,我有以下思考:首先要进一步更新发展理念,既要尊重宣传规律,也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要努力提高传播艺术;要进一步优化管理机制和完善传播体系,整合传播资源,构建全方位、全覆盖、全功能的新闻与信息传播体系,以进一步增强传播效果;要重视信息传播基本功能,树立受众本位观念,凸显本地化、民族化特色;要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推进跨区域合作,建立跨区域媒介、文化产业集团;要进一步推进与新闻院系、新闻研究机构和国外新闻传播机构的合作,同时加强队伍建设,特别是注意民族语言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同时充分利用本地新闻院系和国内著名新闻院系培养人才。

4.要打造我国民族地区新闻传播研究特色团队,创建中国民族新闻传播研究学派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我认为特色团队的建设问题非常重要。在第四届论坛闭幕式上的总结发言中,我对云南大学、西藏民族学院、广西大学在民族新闻传播研究方面初步形成的具有一定实力的特色团队给予了很高评价。我认为,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更加注重加强团队合作,要带着强烈的团队意识、问题意识、服务意识和学科交叉意识,形成研究系列,提高研究水平。我非常期待通过大家的努力,能够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新闻传播研究团队,壮大研究力量,拓展研究视野,争取实现民族地区全覆盖、民族院校全覆盖的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的研究格局,并且积极创建中国民族新闻传播研究学派。

周德仓:您刚才谈到要创建“中国民族新闻传播研究学派”的问题,我记得您在论坛的开幕致辞和闭幕总结中曾经多次谈到这个问题,您能否具体谈谈您的设想?

郑保卫:在几届论坛上,我在跟大家交流的过程中都表达了我们应当树立创建“中国民族新闻传播研究学派”的学术抱负,应该说这是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应当确立的学术愿景,具有重大的学科建设意义。

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学者及单位应进一步加强团队建设、重视骨干培养,最终打造出中国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团队,创建中国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学派。

学派不是一家之言,而是融汇大家的智慧。这些年来,像白润生老师这样一批老一辈研究者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他们长年在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领域辛苦耕耘,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要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研究进一步发展。

周德仓:在我们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学界,大家对您这些年所发挥的作用给予很高评价,称誉您是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领域新的开拓者和引领者。特别是在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整体水平尚处于成长阶段,研究领域易受质疑、研究进展比较困难的特殊历期,您在事务繁忙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起引领和组织少数民族新闻传播这一偏远学科建设的使命,精神让人钦佩。您如何评价您自己在这一领域的贡献呢?

郑保卫:首先我要特别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鼓励和支持!不过我要说明一下,你对我的评价过誉了,这不是客气话而是心里话。

说实在的,这些年咱们的论坛、咱们的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之所以能够取得一些进展、做出一些成绩,虽然有我付出的一份努力,但是这应该是方方面面的朋友们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这其中包括承办每届论坛的民族地区宣传部、民委、媒体和高校领导,特别是承担具体筹办任务的新闻院系的领导和老师们的支持。

像在你们西藏民族学院举办的第二届论坛,西藏自治区党委和陕西省委宣传部的主要领导都出席了会议,你们学校更是倾全校之力,由校长亲自挂帅来筹办会议,你们新闻传播学院的老师同学也是“倾巢出动”,如果没有这些条件,我们的论坛不可能办得那么好、那么有影响。

另外,这些年赵启正院长作为论坛的理事长,始终在关心和支持论坛的工作,每届论坛他在不能到会的情况下都会发来贺信表示祝贺,并给论坛和我们的研究工作指引方向,给大家以很大鼓舞。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提及的是,民族地区新闻院校老师同学和媒体朋友对论坛的关爱和支持。这几年几乎每届论坛都有百余人出席,大家的热情参与本身就是对论坛最大的支持。咱们论坛的“粉丝”之所以能够越聚越多,“雪球”越滚越大,人气越来越旺,凝聚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大,真得要感谢每位参与者和支持者!

此外,我还要说到的是周德仓老师,你作为论坛副秘书长对论坛所做的细致而卓有成效的工作。还有各位理事,秘书处的雷蔚真秘书长和黄河老师,以及我们新闻基地的工作人员,如果没有你们这些人的努力和付出,要取得这些进展和成绩也是不可能的。

我会把大家对我的认可看作是对我的期待和鼓励。我今年已满70岁,到了古稀之年了,并且已经不再担任新闻基地主任的职务,今后介入这一领域的精力自然会减少。但我想这些年在同大家并肩奋斗中结下的友谊,和我对民族地区新闻传播研究积累的感情,会激励我今后继续关注论坛,关注民族地区新闻传播研究事业。

我期待着在你们这批年轻学者的努力下,我们这些年所追求的打造中国民族新闻传播学术团队、创建中国民族新闻传播学派的愿景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最后,我还要特别感谢《新闻论坛》杂志这些年在促进民族新闻传播研究方面所做的独特工作。杂志辟出专栏专门刊登民族新闻传播研究方面的论文,为大家的研究成果提供展示平台,这真是办了一件大好事!这使得我们的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终于有了自己专门的学术平台!

愿我们的民族新闻传播研究事业兴旺发达!愿生活在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各个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能够实现团结、进步、和谐、发展!

注释:

①郑保卫教授这几年发表的相关论文主要有《论当前我国新闻学研究中的几个理论热点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五期)、《西藏、新疆新闻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当代传播》2010年第六期)、《内蒙古自治区盟市新闻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新闻论坛》2013年第五期)、《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现代传播》2013年第五期)、《当前我国边疆民族地区新闻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新闻论坛》2014年第五期)

(作者系西藏民族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副秘书长)

猜你喜欢
新闻业西藏少数民族
都是西藏的“错”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互联网为新闻业带来了什么?
大数据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新震荡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从IPSO看英国新闻业的自律与他律
西藏:存在与虚无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