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雪飞 郭振 姚兆余
内容提要:通过对长三角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农村老年人在养老方式选择上倾向于居家养老,机构养老所占比重较小。年龄、自理能力、与家人的关系和晚年生活的孤独感对老年人养老意愿选择有显著影响。为了满足农村老人的养老需要,必须发展多元化的养老体系,在建立和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同时,充分发扬传统孝道文化,并适当发展养老机构,保障农村老人的生活需求。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农村老年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
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5)02-0156-04
DOI: 10.13483/j.cnki.kfyj.2015.02.037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长三角地区已进人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阶段。据统计,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分别占本省人口总数的18.89%、18.63%和25.7%,表明三省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均要远高于全国14.8%的老龄化水平,与其他省份相比面临更大的老龄化压力。从城乡来看,长三角地区农村老龄化程度整体上高于城市,而且城乡之间养老资源的投入和养老保障的待遇之间存在着差别。对于农村老年人而言,究竟是选择机构养老还是居家养老,不仅关系到个人晚年的幸福,而且也会对养老资源的流向和养老政策的制定有重要影响。探讨这个问题,有助于帮助政府制定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和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于农村养老方式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检索,发现学者们对农村老年人养老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农村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特定老年人群体的养老方式、农村老人的养老院需求意愿、养老方式变迁趋势预测和不同养老模式的比较等等。为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有的学者从中国的文化传统出发,主张充分利用家庭的优势,修复家庭养老;有的学者认为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充分发挥养老机构高效和专业化的特点,发展机构养老;还有学者认为应该结合当前高度老龄化的形势和农村老年人养老的需求,整合家庭和社区的资源,建立和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可见,学界对农村老人的养老服务模式选择还存在较大争议。总体上看,对于农村老年人养老方式已有为数不少的实证性研究,但缺少较大地区的实证性研究,因而难以反映总体的状况,其结论也不具有代表性和推广性。正是基于这个想法,本文利用长三角地区调查的数据,试图分析老年人的养老方式选择的意愿,探讨制约老年人选择养老方式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与样本数据
(一)因变量与自变量的选取
从研究的问题上看,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方式选择是因变量。为了避免歧义和重复,本文根据老年人的居住地点和养老资源的供给标准,将养老方式分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两种类型。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居住家中,家庭为其主要依靠的养老来源;机构养老则是指老年人生活在专门的养老机构中,接受专门的机构服务。
本研究的自变量是影响长三角农村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若干因素。这些因素分为以下几类:(1)老年人的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婚姻状况、生活自理程度、家庭状况。(2)家庭因素,包括与家人关系、家庭结构。(3)老年人的个人生活状况,包括老年人的孤独感、生活满意度等
(二)调查地点和抽样方法
在本次调查中,对长三角地区采取了结构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发放,先分别抽取上海、苏南和浙东北的若干个市,然后再通过随机抽样抽取市县里的若干个村的若干农村老年人,合计268份问卷。由于调查对象为农村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整体文化程度较低,因此问卷在调查员指导下填写完成。
(三)样本数据
根据统计数据,调查样本具有以下特征,从性别上看,男性125人,占46. 8%,女性142人,占53. 2%,略高于男性;从年龄上看,60~69岁人口占41. 8%,70~79岁人口占33.2%,80~89岁人口占22.4%,90岁以上人口占2.2%(缺失值=1)。从文化程度上看,没上过学的老年人占49.6%,上过小学的占38.7%,上过初中的占10.5%,上过高中及以上的仅占1.1%(缺失值=2)。从婚姻状况上看,未婚的占1.9%,已婚的占68.2%,丧偶的占29.9%(缺失值为4)。从健康状况看,身体非常好的占15.4%,身体好的占33%,身体一般的占44.9%,身体差的占6.7%(缺失值=1)。从老年人的居住状况上看,与老伴住在一起的老人占64.9%,与儿子(儿媳)住一起的占36.9%,与女儿(女婿)住一起的占8.2%,与(外)孙子、(外)孙女住一起的占25. 4%,独居老人占12.3%。
三、农村老年人对养老方式的选择
(一)农村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结果
当老年人被问到“解决养老问题,采取哪种方式比较好”时,85. 4%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14.6%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表1),这表明在当前的老龄化环境下,居家养老在老年人养老方式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而机构养老的比重则要小得多。
从表1可以看出,农村老年人大多数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占调查对象的85.4%。那么,老年人为什么多数倾向于居家养老而不是机构养老呢?
(二)农村老年人选择养老方式的原因
根据表2的归因分析,可以看出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的前三位的原因分别是:“习惯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比较自由,没有太多的约束”和“自己能够照顾自己”。这表明农村老年人在选择自身的养老方式时,较多考虑自己的自理能力和个人自由状况以及熟悉的环境。
尽管作为一种不太普遍的养老方式,机构养老所占据的比重没有居家养老大,但是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多,老龄化和高龄化趋势的日益加重,养老机构将会在养老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所以了解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看法非常重要。从表3可以看出,除了前面两项以外,后面三项所占比重都差不多,而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养老机构有全面的照料”和“养老机构服务比较专业、科学”。可以看出,从老年人的角度来看,机构养老所提供的照料服务和专业化服务才是最重要也是最实用的。这表明,老年人希望在家庭之外寻求专业的机构照料服务,而其他结识朋友或是文化娱乐活动对老年人的需求来说则处于次要地位。
在分析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原因之后,还有必要了解老年人不愿意人住养老院的原因,以此来印证到底是什么原因影响老年人对于机构养老的选择。从表4的归因可以看出排在前两位的原因分别是“自己能照顾自己”,“儿女孝顺能照顾自己”,而从这两个原因来看,老年人对个人自理能力的良好自评,对于家人的依赖是老年人不愿意入住养老院而选择居家养老的重要原因。结合表3数据可以认为,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水平和自理能力是影响老年人是否选择机构养老的一个关键性原因,即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只要自己能够自理,子女能够有条件照顾,大多数老年人就会选择居家养老而不会入住机构养老。
四、农村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农村老年人选择养老方式并非是某一种因素的结果,而是在多种因素的合力下促成的。限于调查内容的有限性和调查的实际难度,本文主要选取了以下几种因素:第一,老年人的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婚姻状况、生活自理程度。第二,家庭因素,包括与家人关系、家庭结构和家庭收入。第三,老年人的个人生活状况,主要包括老年人的孤独感、生活满意度等。
(一)社会人口学特征与养老方式选择的相关分析
从表5的卡方检验来看,在诸多人口学因素中,年龄和自理能力对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意愿的影响是显著的,而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等因素则对老年人的这种选择的意愿影响较小。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当老年人在晚年生活中如果年事已高或不能自理会使得家庭增加照料的难度和负担,老年人同时通过这种选择性的比较会考虑到养老机构养老以减少家庭照料的成本,而养老机构也通过这种专业的养老照顾承接了家庭养老的部分功能。
(二)家庭因素与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相关分析
从家庭因素的影响来考虑老年人对于养老方式的选择可以看出与家人关系的好坏、老年人家庭规模的大小和家庭收入是否有显著的影响。
从“与家人关系”这一问题来看,“与家人关系较好或很好”选择机构养老的比重分别为12.9%和13.7%,而“与家人关系一般”选择机构养老的比重为24.1%,“与家人关系较差”由于样本数量太少(N=2),所以比较不具有代表性。因此可以说,与家人关系的好坏对于老人是选择机构养老或是居家养老是有重要影响的,因为对于老人来说,精神的关怀和来自于子女的照顾毕竟是老人选择和子女居住接受子女帮助的重要原因。与家人关系较好的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居家养老与子女儿孙一起享受天伦之乐,接受家庭中亲人们贴心的照料,而家人关系不太和谐的老年人则倾向于机构养老。而家庭规模和家庭收入则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较小,不足以充分解释老年人的这种选择意愿。
(三)老年人生活状况与养老方式选择的相关分析
从表7可以看出,老年人对生活状况的感知也是促使其选择某种养老方式的一个动因。在“老年孤独感”这个问题上,“经常感到孤独”的老年人比“偶尔有孤独感”和“没有孤独感”的老年人,更易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这表明,从老年人的精神状态而言,孤独感的产生使老年人更容易选择家庭作为养老的地点,家人的关怀和依赖可以缓解孤独感。而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则对其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并不显著。
五、结论
从本文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方式主要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结合本问卷的调查结果和相关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作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带的长三角地区,居家养老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且也是老年人养老的首要选择,在大多数老年人的心目中,接受家庭的照顾比接受机构的照顾更符合他们的养老需求。其次,来自于子女的照顾、老年人的身体和健康状况是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而非机构养老的重要原因。在诸多因素中,老年人的年龄、自理能力、与家人的关系和晚年的孤独感都是影响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或机构养老的主要影响因素,对老年人的养老方式的选择有重要影响。基于此,本文认为必须根据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第一,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首先,要整合农村的养老资源,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医疗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实现养老资源的综合运用。可以将农村废弃的公共场所改建成为老年人养老服务的养老场所和医疗场所,充分挖掘现有的养老文化资源,充分发挥留守妇女和老人以及社区专业服务人员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潜力,采用多元化的方式获取养老资源的支持。其次,在服务内容上,首先要满足老年人的基本养老需求,主要包括生活照料和医疗服务,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可以发挥当地社区的优势进一步满足老年人精神慰藉或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需求。最后,在服务方式上,可以采取上门服务、钟点服务等多元化的服务方式,也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国家采用代金券或者时间储蓄的方式。所谓代金券和时间储蓄的方式,实质上都是在社区内部形成的可以累积的有偿和互换服务,以便个人在有需要的时候获得社区或他人提供的服务。
第二,适当发展养老机构。作为老年人养老的必要补充,可以根据本地社区的具体情况适当发展养老机构。从养老机构的性质来看,目前存在的养老机构基本上政府包办的和准市场运作的,而缺少民营的独立性经营的养老机构。然而,要提高养老机构的运作效率和管理效率,提高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就必须以乡镇福利院为基础,进行运行机制的改革,使养老机构成为独立的经营主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监督评级的方式使养老院提高服务质量,为老年人的养老服务。在养老院的服务功能上,首先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照料和医疗服务等基本需求,同时组织一些老年文娱活动或由专业护理人员提供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服务。
第三,充分发扬孝道文化传统。当前市场经济对我国家庭的结构和功能都发挥了重要影响,而传统的孝道文化也受到多元文化观念的冲击,影响着老年人与家人的关系和老年人晚年的精神生活。要着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家庭的支撑作用,一方面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进针对老年人精神慰藉内容的立法工作;另一方面要保留孝文化传统的积极内容,加强对孝道文化传统的宣传;改善老年人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使农村老年人能够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