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他为党和人民留下了永恒的政治遗产和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全面深刻地阐述了邓小平“崇高鲜明又独具魅力的革命风范”。信念坚定是邓小平最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具有的精神脊梁;热爱人民是邓小平一生最深厚的情感寄托,也是共产党人应该坚守的力量源泉;开拓创新是邓小平最鲜明的领导风范,战略思维是邓小平最恢宏的革命气度,这是共产党人应该具有的历史担当和应该树立的思维方式;实事求是是邓小平最重要的思想特点,坦荡无私是邓小平最光辉的人格魅力,这是共产党人应该遵循的思想方法和应该锤炼的品质修养。研究邓小平崇高品格风范的历史影响及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典型示范意义在当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崇高品格风范;信念坚定;热爱人民;开拓创新;战略思维;实事求是;朴实坦荡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5)02-0051-09
〔收稿日期〕2015-10-27
〔作者简介〕姜淑萍(1963-),女,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主任,编审,主要从事邓小平著作编辑和邓小平理论研究工作。
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他为党和人民做出了历史性的、世界性的贡献,同时也为党和人民留下了永恒的政治遗产和精神财富。在邓小平政治遗产和精神财富丰厚的宝库中,不仅有他博大而精深的思想理论,还有他崇高而鲜明的品格风范。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从信念坚定、热爱人民、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战略思维、坦荡无私六个方面,全面深刻地阐述了邓小平“崇高鲜明又独具魅力的革命风范”,并强调学习邓小平的崇高风范,进一步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本文拟着重从邓小平崇高品格风范的历史影响及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典型示范意义的角度进行论析。
一、信念坚定——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挺起的精神脊梁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信念坚定,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鲜明的政治品格,邓小平矢志不渝地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始终如一地忠诚党和人民的事业。”纵观邓小平的一生,可以说,坚定的信仰是邓小平最鲜明的政治品格,是他终生顽强奋斗的根本动力,也是他不断创造辉煌的内在原因。
邓小平少年时代赴法国勤工俭学时接触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从此确立了毕生的崇高信仰。邓小平用一生践行了他的诺言。在七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从未动摇过。
邓小平“三落三起”的非凡政治生涯为他的信念坚定作了最好的注解。他三次被错误打倒,每次都蒙受巨大冤屈,但每次都不动摇不消沉,无怨无悔,无私无畏执着于自己的理想追求,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20世纪30年代,邓小平遭到错误批判,被撤职并受到党内“最后严重警告”处分。“残酷斗争”没有斗倒他的信念,“无情打击”没有击倒他的意志,他仍尽自己的全力为党工作,先后主持编印了70多期《红星》报,“跟着走”完了长征;“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被错误地剥夺一切职务,遣送江西劳动改造。逆境中的邓小平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对认定的信仰产生丝毫质疑,充满信心地默默忍耐、等待,不停顿地深入思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和发展方向,期望着能够重新为党工作;1975年,复出后邓小平主持党政军工作,他冒着再次被打倒的风险,力挽狂澜,大刀阔斧全面整顿,同“四人帮”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也因此又一次被错误地撤职、批判。1976年底,他因病住院,医务人员问他,如果再出来工作准备怎么干?邓小平依然坚定地说:“我还是那一套,无非第四次被打倒。”第三次复出后,已过古稀之年的邓小平,凭着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必胜信心,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领导党和人民拨乱反正,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历程。
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已是耄耋老人。为了党和国家长远利益,他完全退出中央领导岗位,但同时表达了终生不变的赤诚情怀:“作为一个为共产主义事业和国家的独立、统一、建设、改革事业奋斗了几十年的老党员和老公民,我的生命是属于党、属于国家的。退下来以后,我将继续忠于党和国家的事业。”〔1〕此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严重挫折,中国社会主义面临重大考验和挑战。中国又一次处于历史抉择的关键时刻,邓小平挺身而出,强调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表现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党、国家和民族的坚决捍卫,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信念的毫不动摇,有力地回应和回击了国内外对社会主义的忧虑和质疑,使党和国家经受住了险风恶浪的严峻考验,把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航向。
邓小平用一生证明了他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坚信和坚持,也证明了理想信念对于一个人乃至一个党、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重要。他说:“我是个马克思主义者。我一直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另一个词叫共产主义。我们过去干革命,打天下,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因为有这个信念,有这个理想” 〔2〕,“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3〕。邓小平的一切——伟大光辉的一生和彪炳千秋的丰功伟绩,以及他给党、国家、人民带来的一切——新生活、新局面和光明前景,等等,首先要归功于他具有定海神针般定力的理想信念和政治品格。邓小平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共产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改革开放,并且取得巨大成功,最根本的就是他领导中国共产党坚守共产主义理想,毫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邓小平以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在个人性格和经历方面各不相同,但他们有一点高度一致:理想信念、党性原则坚定,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在坚定的信念支撑下,他们无论处境如何艰难,无论道路如何坎坷,都能无私无畏,勇往直前。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百折不挠,不断战胜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法宝。所以,无论什么时候,理想信念坚定,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终生追求的最高思想境界和应该挺起的精神脊梁。
今天,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而我们党的信仰、宗旨和奋斗目标没有变。要把我们国家发展得更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然离不开理想信念的力量。习近平同志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4〕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面对种种考验和诱惑,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保持信念坚定,重要的是要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把坚定信仰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追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重要的是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自觉执行党的纪律和规矩,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立场始终坚定,对党始终忠诚;重要的是要全力以赴党和人民的事业,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牢记使命,克难攻坚,真抓实干。
二、热爱人民——共产党人应该坚守的力量源泉
邓小平称自己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他热爱人民,心系人民,对人民群众怀有无比深厚的感情。习近平同志指出,热爱人民,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深厚的情感寄托。
邓小平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诉求,总是主动走入群众中,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群众的真情实感。他说:“党的组织、党员,都要永远站在人民一边,同人民在一起,了解他们的要求,倾听他们的呼声,采取各种办法保护和争取他们的利益。”〔5〕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在探索和设计每一个步骤、每一项决策的可行性时,邓小平都始终恪守一条准则:看“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判断和衡量政策正确与否的标准,成为我们党新时期制定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成为三十多年来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秘诀之一。
在领导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特别重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真心实意地相信人民、依靠群众的实践。他特别善于从群众的创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发现、总结、概括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新鲜经验,并作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主张的重要依据,作为重要的决策方法。同时,他又运用这些新鲜经验来动员、组织、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新的实践,从而大大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新时期之初,农村有些地方率先搞起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种种质疑和责难声中,邓小平给予这项新鲜事物明确肯定和坚定支持,大大推动了农村改革的进程。
振兴中华民族,让国家发达起来,让全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这是邓小平的最大期望和奋斗目标。他外出视察,总要到工人农民的家里看看他们吃得穿得住得怎么样。看到群众生活得好他就高兴。他说: “一定要使人民得到实惠,得到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从切身经验中感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值得爱。”〔6〕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邓小平从改革一开始就讲,一直到晚年都非常牵挂,特别强调:“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我们的目的是共同富裕。”〔7〕
学习邓小平热爱人民,就是要脚踏实地践行党的宗旨,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习近平同志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一方面,无论国内外形势和客观情况发生怎样的变化,党员领导干部都要注意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本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来谋划发展思路,制定发展举措,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另一方面,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群众是推动发展,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力量。可以设想,在实现中国梦的奋斗征程上,如果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参与,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中国梦只能是纸上谈兵。而只要我们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就一定能凝聚起全国人民的力量,使广大群众在改革开放新的实践中释放出无穷的正能量,创造出更多的办法和经验,从而使伟大的中国梦变为美好的现实。
三、开拓创新和战略思维——共产党人应该具有的历史担当和应该树立的思维方式
勇于创新和战略思维是邓小平鲜明的特点,习近平同志评价道,开拓创新是邓小平同志最鲜明的领导风范,战略思维是邓小平同志最恢宏的革命气度。
(一)关于开拓创新
邓小平身上始终洋溢着一种理论创新的勇气和敢于实践的魄力。他认为, “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8〕,邓小平的开拓创新精神突出体现在敢为天下先,不因循守旧,不拘于成见,不囿于常规,敢于想人之不敢想,言人之不敢言,善于从新的实践和新的形势中发现新问题,分析新情况,总结新经验,作出新判断,创立新理论,打开新局面,开创新道路。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是邓小平开拓创新精神的最好体现。邓小平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解放思想,突破僵化的思想观念和传统机制,领导党和国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成功开创了一条具有开世界之先河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而赋予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以新的生机和强大活力,国家面貌和人民生活由此开始发生沧海桑田般的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为什么说邓小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指出,关键就在于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开创就开创在这里。
邓小平发动和领导的改革前无古人,开辟了一条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崭新道路。改革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与此同时,邓小平提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强调“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9〕,中国由此搭上了世界发展的时代列车。习近平同志指出:“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指导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们国家要取得今天的发展成就是不可想象的。”〔10〕
当改革开放遇到问题,遭到质疑的时候,邓小平总是第一个站出来,鼓励人们大胆地试、大胆地闯。1992年初,中国又一次处于历史抉择的关键时刻,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强调:“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11〕,“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就干不出新的事业”。〔12〕邓小平南方谈话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重大认识问题,在重大历史关头,拨正发展航向,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的阶段。
解决香港问题也鲜明地展现了邓小平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为了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并首先成功运用于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解决。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称赞“一国两制”是最富天才的创造,是充满想象力的构想,是解决香港问题的关键。邓小平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创造力,开创了曾经被认为是两种不可调和的政治制度在一个国家内和平共处,共同繁荣发展的先例,也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
(二)关于战略思维
邓小平是具有非凡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他说:“最重要的问题是要胸襟开阔。要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13〕他总是站在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站在时代的前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和前瞻性思维,敏锐洞察国内外发展大势,深刻把握时代脉搏,审时度势,高屋建瓴,作出关系到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决策。
比如决策恢复高考。这是邓小平从现代化战略全局和国家长远发展考虑问题的一个范例。1977年,复出后重新回到中央领导岗位的邓小平,深刻认识到科技教育对于现代化建设具有战略性的影响。面对世界科技日新月异和我国科技教育落后的严峻局面的巨大反差,他自告奋勇抓科技教育,果断做出当年恢复高考的重大决策,从此打通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通道。恢复高考的决策,不仅改变了一大批青年的命运,也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轨迹。
再比如发展高科技。邓小平敏锐捕捉到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的新趋势,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调:“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14〕在国家经济实力还不强的情况下,他大力推动“八六三”计划,果断启动中国高科技发展战略,从那时起,中国急起直追高技术领域世界先进水平,经过不懈努力攻关,终于催生了载人航天等一批高科技成果,极大地提升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
新时期外交战略和军队建设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邓小平的战略思维。邓小平深刻分析国际局势的新变化,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战略性科学判断,并据此对外交战略和军队建设作出调整。外交方面,他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他主持下,实现了中美建交,缔结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恢复了中苏两党两国关系,发展了同周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军队建设方面,他确定了加强军队建设的一系列指导方针,提出建设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军队的新要求,军队在军事、政治、后勤、国防科技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朝着精兵、合成、高效的方向迈出重要步伐,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邓小平卓越的战略思维,为中国重塑了国际关系,打造了新型的现代化革命军队,使中国的内政外交从过去准备迎接世界大战的紧张状态中走出来,从而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赢得了良机,争取到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更多的国际活动空间,为经济的长足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安全保障。
实际上,以上几个方面的例子都同时蕴含着邓小平开拓创新和战略思维这两个方面的特质。邓小平开拓创新和战略思维的精神,对今天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特别的示范意义。我们党正担负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历史重任,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时代前沿,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提出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体部署,充分体现了全局观念、全球眼光和前瞻意识的战略思维。当前,改革正处于深水区和攻坚期,形势和任务极其复杂艰巨,破解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个难题,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拿出开拓新局面的勇气、智慧和驾驭复杂局势的战略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拓创新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具有的历史担当,战略思维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树立的思维方式,要把开拓创新作为一种常态,不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又从实践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敢破敢立、敢闯敢试,义无反顾把改革开放不断向前推进。
四、实事求是与朴实坦荡——共产党人应该遵循的思想方法和应该锤炼的品质修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重要的思想特点;坦荡无私,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光辉的人格魅力。邓小平思考问题、制定政策都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尊重实践,崇尚实干,不尚空谈;同时,他始终能够正确对待个人与党,个人与人民的关系,把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心底无私,襟怀坦荡,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和荣辱进退,更不居功自傲。
(一)关于实事求是
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度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践踏和破坏,邓小平领导全党解放思想,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强调“拿事实来说话”,“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要取信于民,要干出实绩”,“领导者必须多干实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取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邓小平领导中国共产党学会并掌握了实事求是的真谛。
邓小平是讲求实事求是的思想家、政治家、战略家,同时也是务实、踏实的实干家,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他一贯十分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他说:“制定一切政策,要从实际出发。只要注意这一点,就不会犯大错误。”〔15〕他经常深入工厂和农村,了解实际情况和群众的真实想法,掌握第一手资料,从而总揽全局,以凭决策。在调研中,他爱问数字、喜欢算账,并据以分析情况,作出客观、科学的判断,制定出正确决策,正是邓小平的工作特点。“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就是在不断算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还有,他反对形式主义。邓小平力主开短会、讲短话,开会、讲话都要解决问题。主张“不开空话连篇的会,不发离题万里的议论”,多做少说;他的语言风格平实简洁、深入浅出,善于用浅显明了、简练有力的话语表达深刻的思想;他提倡勤俭办一切事情,不讲排场,不铺张浪费是他的一贯作风。1979年是新中国成立30周年,邓小平提出庆祝活动不要大搞。他实事求是地说:“我们穷,为什么要讲排场呢?本来穷,就别摆富样子,好起来再说。”〔16〕邓小平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言行,实际上在今天有着非常强的教育意义,对于党员领导干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反对“四风”,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关于朴实坦荡
邓小平是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领导党和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他对个人的作用总是看得很淡,一贯反对突出个人,从来不提及自己的功劳,总是将功绩归于党的集体领导和集体决策,归于人民群众的智慧创造。他说:“永远不要过分突出我个人。我所做的事,无非反映了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愿望”〔17〕,“其实很多事是别人发明的,群众发明的,我只不过把它们概括起来,提出了方针政策”〔18〕。他评价自己 “不是完人,也犯过很多错误,不是不犯错误的人”〔19〕。
邓小平认为:“一个国家的命运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声望上面,是很不健康的,是很危险的。”〔20〕他不但不看重个人的名誉和荣誉,甚至“希望自己从政治舞台上慢慢地消失”。从国家和人民长远利益考虑,他主张并身体力行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1989年9月,在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上,毅然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从中央领导岗位上完全退下来,为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国家长治久安,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身为功勋卓著的领袖,邓小平却始终保持着把自己视为人民儿子的无私情怀,拥有一颗普通人的朴实平常之心,他说:“退休以后,我最终的愿望是过一个真正的平民生活”,“国家发展了,我当一个富裕国家的公民就行了”。
邓小平的生死观也充分显示了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坦荡无私。对待自己的生死问题,他通透豁达,处之淡然。他希望退休方式简化,死后丧事也简化,他还交待家人:“我哪天去,哪天走,不关紧要。自然规律违背不得,你们要想透这个问题。”他去世后按照生前的愿望,捐献了角膜,遗体作为医学研究解剖,骨灰撒入了祖国的大海。
邓小平有两段人们早已耳熟能详的话:“我自从十八岁加入革命队伍,就是想把革命干成功,没有任何别的考虑”〔21〕,“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应该老老实实地履行党员的责任,听从党的安排”〔22〕。这是他对党和人民的真心告白和诤诤誓言,又何尝不是他一生坦荡无私的真实写照。
求真务实、坦荡无私是共产党人应当具备的政治品格和做人准则,邓小平为全党树立了学习的典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和新任务,我们要学习邓小平同志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实事求是观察世界、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和领导艺术,真正掌握实际情况,牢牢把握客观规律,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努力创造实绩。当前全党正在进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只要我们秉承坦荡无私的精神和情怀,来“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正确看待个人利害得失,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我们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境界就一定能够得到净化和升华;只要我们用求真务实的精神来落实和践行“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那么,我们的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一定能够得到改进和提升,从而成为真正称职的人民公仆。
邓小平以其优秀品质、优良作风和高尚情操,深刻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人真正的精神追求和政治本色。无论听其言还是观其行,他都堪称全体共产党员学习的楷模。他的崇高品格风范永远是照亮共产党人前进道路上的一束光芒,是引领共产党人前进的行为标杆,一定会砥砺和鼓舞一代一代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时刻心系人民,以实事求是的理论勇气,开拓创新的历史担当,深谋远虑的战略眼光,坦荡无私的高尚情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贡献,创造新辉煌。
〔参考文献〕
〔1〕〔2〕〔3〕〔7〕〔8〕〔9〕〔11〕〔12〕〔13〕〔14〕〔15〕〔17〕〔18〕〔19〕〔20〕〔2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3,173,190,255,292,117,370,372,300,279,288,151,272,301,311,54.
〔4〕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0.
〔5〕〔6〕〔16〕〔22〕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685,68,429,162.
〔10〕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
(责任编辑 肖雪莲 王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