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创造性思考

2015-04-29 00:44闫建琪
邓小平研究 2015年2期

〔摘要〕 在2014年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经中央批准,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邓小平文集(一九四九——一九七四年)》。这部文集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科技、教育、军事、民族、统战、党建等各个方面。其中,有关“三反五反”、西藏和新疆工作、人民代表选举、整风反右、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国民经济调整和三线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外交和祖国统一,以及禁毒、救灾、就业、司法、邮电、交通、能源、环保、卫生、体育、工会工作等方面的文稿,大多为第一次发表。集中反映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外交和祖国统一、执政党建设、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等重要思想的思考。总之,《文集》是从理论的高度对新中国成立后二十多年来一系列重大实践的记录和评判,不仅展示了邓小平在不同阶段,为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作出的重要贡献,也从多个方面展示了我们党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经历的艰辛曲折。

〔关键词〕 邓小平;《邓小平文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5)02-0001-18

〔收稿日期〕2015-09-29

〔作者简介〕闫建琪(1954-),男,山西祁县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秘书长,编审,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党的当代文献和邓小平思想生平的编辑和研究工作。

在2014年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经中央批准,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邓小平文集(一九四九——一九七四年)》(以下简称《文集》)。这部《文集》是继《邓小平文选》(一至三卷)之后,又一部比较系统地反映邓小平思想的综合性著作集。《文集》为三卷本,共406篇、80余万字。上卷收入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初邓小平在西南工作期间的文稿,共106篇。中卷和下卷收入的是1952年8月邓小平到中央工作后尤其是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期间的文稿,共300篇。收入《文集》的文稿,包括讲话、报告、谈话、文章、电报、批语、书信、题词等,其中大部分文稿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一、为什么要编辑出版这部《文集》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了《邓小平文选》第一至三卷,收入邓小平最主要的著作,为全党学习邓小平理论提供了重要教材。后来,中央文献研究室与有关部门共同编辑了邓小平关于军事、西南工作等方面的专题文集,为研究邓小平思想生平提供了重要文本。

邓小平一生实践经历丰富,著述非常丰富。新中国成立至1975年他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之前,他在地方和中央的多个重要领导岗位上工作过,先后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政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秘书长、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常委、中央政治局委员等职务。他呕心沥血,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和党的建设的加强,做出了重大贡献,提出许多重要思想认识,留下大量文稿。但是,已经出版的著作集收入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在已出版的著作集中,邓小平1952年到中央工作后特别是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期间的文稿发表的较少。而邓小平自己曾说过,担任总书记的十年是他工作最忙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邓小平作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参与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发表了许多重要讲话、报告、谈话等。这些文稿,对于全面地反映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考和探索,对于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了解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和理论渊源,对于加深认识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继承发展的關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把这些文稿进行整理、编辑、出版,供广大党员干部和理论工作者学习、研究,非常必要。

《邓小平文集》和已经出版的《毛泽东文集》、《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陈云文集》,都是对领导人选集、文选的重要补充。特别是他们建国后的著作,为全党学习和研究改革开放前30年我们党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学习和总结这一时期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了解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历程,提供了重要的读本,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就是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这部《文集》的初衷。

总的来看,《邓小平文集(一九四九——一九七四年)》是对《邓小平文选》的丰富和扩展。《邓小平文选》收入的是邓小平1938年至1992年期间最主要的著作,其中,第一卷收入的新中国成立后至1965年期间的文稿只有27篇,而1966年至1974年的文稿没有收入。这次《文集》收入邓小平1949年至1974年的文稿有406篇,都是《邓小平文选》所没有收入的。从涉及领域来说,这部《文集》涵盖的面更广,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科技、教育、军事、民族、统战、党建等各个方面。其中,有关“三反五反”、西藏和新疆工作、人民代表选举、整风反右、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国民经济调整和三线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外交和祖国统一,以及禁毒、救灾、就业、司法、邮电、交通、能源、环保、卫生、体育、工会工作等方面的文稿,大多为第一次发表。

二、这部《文集》集中反映了哪些重要思想论述

《文集》涉及方方面面,内容丰富。这里就其中的主要思想论述择其要点做些介绍。主要有以下诸方面。

(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思考

关于社会主义的制度和阶段。20世纪50年代,我国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刚刚建立不久,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中国的社会制度是先进的。“但这个制度是新的,还有缺点,还有一系列问题要解决。”〔1〕1961年,他在谈到人民公社运动化的经验教训时说:“如果认为我们现在的公社是共产主义的,那就要犯错误了。”〔2〕“人民公社,现阶段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阶段,也应该说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3〕“有些同志想搞共产主义,超阶段,这样做的地方都犯了错误,没有这样做的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4〕同年7月,他在视察东北时的谈话中,针对前一段有的地方搞“一平二调”、刮“共产风”的做法,说:“按马克思的说法,我们就是超越了阶段。一切都要按社会主义原则办事。”他还说:“农村公社就是社会主义的联社。我们在社会主义阶段只能搞这样高的,再高了就不行。”〔5〕1963年,他在会见金日成时说:“对社会主义这个历史时期,赫鲁晓夫看得很短,我们认为应该是很长的。”“社会主义是一个独立的很长的时期。” 〔6〕1974年,中国正处于“文革”动乱狂热中,他仍然清醒地说:“我们才解放二十五年,有许多制度方面的问题,如教育、人民公社、工业建设方面,都在积累经验阶段,可以说是实验阶段。”〔7〕他说,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最终消灭这个差距,像马克思说的共产主义那样,“我看一百年也不行,要经过一二十代人的努力看看怎么样”〔8〕。“说我国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合乎实际的”,“我们要赶上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还要几十年的努力”〔9〕。邓小平这些谈话,表明他已经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定型和完善,像我们这样经济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发达起来,要经历一个很长的阶段。正是沿着这个思路走下去,后来他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目的和任务。邓小平也是在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任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就提出了这个问题。1957年1月,他在清华大学作的报告中说,社会主义制度究竟好不好,决定于是否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他还说:“在具体制度上,只要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发挥工人阶级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够监督和防止领导上的官僚主义,什么制度合适,就采取什么制度。”〔10〕1961年,他在会见外国客人时说:“如何搞社会主义主要看两条,一群众满意,二发展生产力。”〔11〕1962年,他在主持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农业问题的讲话中说:“不管是黄猫、黑猫,在过渡时期,哪一种方法有利于恢复生产,就用哪一种方法。”〔12〕1964年,他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又说:“衡量我们工作做得好不好,要看我们能不能发展生产力,能不能比较快地实现四个现代化。”〔13〕建国以来,无论是土改、合作化运动,还是整风整社;无论是“三反五反”,还是社教运动,邓小平都十分警惕运動对正常生产的干扰,总是及时提醒各级党委要处理好运动与生产的关系,要把注意力尽快转到生产和业务工作上。这方面内容的文稿在《文集》中有不少。很明显,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党的各项政策要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要让群众满意的思想观点,是一贯的。

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1965年,邓小平在会见摩洛哥共产党代表团时,提出怎么看待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问题,他说:“一些亚非国家也讲社会主义,但我们看来,他们的社会主义同我国的社会主义不同。”“我们的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制度。”“现在社会主义多得很,不仅现在,过去也多得很。《共产党宣言》中就谈到了许多种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归根结底是消灭剥削制度。单单企业归国家管理,不叫社会主义,因为这在美国、德国、法国都有。”〔14〕

可以看出,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与其他类型的社会制度包括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区别,邓小平认为,就在于两个根本点:一个是发展生产力,一个是消灭剥削制度。对这两个根本点,邓小平思考比较早,认识深刻,它成为后来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雏形和萌芽。

(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思考

邓小平关于如何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论述,在这部《文集》中占有较大的篇幅。

关于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邓小平认为,建设首先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后,他指出:“多一点,快一点,好一点,省一点,这不会错。鼓足干劲,力争上游,这也不会错。”〔15〕“多快好省,要‘好字当头,质量第一”。〔16〕他认为,计划要有通盘考虑,“留有余地才能多快好省”。1960年,邓小平在会见外国客人时说:“能快还是快点好。但是快也是有条件的,受客观规律限制的。”他说:“搞建设不能凭热脑筋,要充分照顾到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发展生产”。“要承认客观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处罚。”“但人总是难以把客观规律一下子都完全认识得清清楚楚的,犯错误总是因为还没有把客观规律掌握好。” 〔17〕

关于“大跃进”运动的失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曾对大跃进运动有过深刻的总结。实际上,当年“大跃进”运动中发生的种种问题刚刚暴露出来的时候,毛泽东和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就敏锐地察觉到了。1959年2月,邓小平在上海市委工业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因为“大跃进”,“有点飘飘然,觉得差不多了。但真正冷静地来看一下,农业还没有翻身,工业也没有翻身。总的说来,科学技术、工农业水平,我们还是落后的”〔18〕。对“大跃进”失误带来种种严重后果的原因,邓小平指出:“我们的问题就是搞得太猛了。”“问题出在我们搞过了,出在我们没有一系列的具体政策,办法不妥当。”〔19〕“这一时期造成党内最大损失的是浮夸风。”“大跃进以来的教训是调查研究很少”〔20〕。1961年,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坦诚地说:“我们过去处理问题有好多是被迫的,闭着眼睛搞的。这一点,我们应该做自我批评。”后来他进一步指出:“我们把指标定得太高了,要求建设搞得过快。我们从农民身上拿走过多的粮食,伤了农民的元气。搞加快工业化,伤害了基础。事实提醒了我们,于是我们搞了三年的调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21〕这里,邓小平总结了在建设速度方面的教训就是过高、过急、过快。他还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后出现的平均主义,“实际上违反了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违反社会主义建设的利益”〔22〕。这些认识,今天看来也是很深刻的。

关于经济建设的根本经验。在总结经验教训的认识过程中,邓小平开始认识到“经济工作就要按经济办法去搞”,指出要学会搞经济,并不比学会搞革命容易。如果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不同本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任何国家的革命都是搞不成功的。建设也一样,必须结合自己国家的情况,也有运用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问题。他说:“这种结合,第一是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不把这点放在第一位就不能胜利,就没有方向。但方针和路线不和实际相结合就没有生命,是死的。”〔23〕1965年,他总结建国后十几年建设的经验,又进一步指出:“我们的根本经验有两条:第一,要按照自力更生方针建设社会主义;第二,要充分动员人民的力量。”他说:“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因为没有经验,我们忽略了自力更生。不自力更生,就产生依赖心,一有依赖心,自己动脑筋就少了。”他说:“只有毛泽东同志和其他领导人动脑筋,是解决不了困难的。靠几亿人民,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靠几千万干部,大家动脑筋,这很重要。”“无论是搞革命还是搞建设,都要执行群众路线。离开它,什么事情都干不好。”〔24〕

邓小平对经济建设其他全局性问题,也都进行了积极思考,提出许多正确的主张。

关于农业问题。邓小平强调,“农业是基础,始终要抓农业”〔25〕。“这一脚踩不稳,天下大乱。”〔26〕他指出,农业生产里面有很多问题,如生产责任制问题、劳动力安排问题、多种经营问题等。他较早地提出:“农村只靠种粮食摆脱不了贫困。”“在农业上一定要多种经营,搞多样性。不搞多种经营,还是不会富裕的。”“千方百计地提高农业产值。一是满足自身的需要;一是同他人交换。因此要发展多种经营,多生产一些有交换价值的农产品,这样才能不断地增加财富。”〔27〕

关于工业问题。邓小平强调,要“以工业为主导”。他非常重视发展基础工业。他说:“基础工业搞不好,其他都上不去。”他指出,工业要抓企业管理,工业生产要专业化,要挖掘企业潜力。“潜力有两种,一种是改革规章制度,改进作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一种是改进技术,产生新的推动力量,这就是技术革命。后一种潜力更大。”“大企业、现代化企业要自力更生,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28〕“大生产应着眼于搞技术革命,不是搞人海战术。”〔29〕他强调要用经济方法而不能用行政办法管理托拉斯。他说:“用经济办法管理企业,通过经济关系搞协作,有利于专业化、系列化,能更快发展新技术,发展生产。”〔30〕

关于市场问题。邓小平强调,要注意市场供应,“包括轻工产品和副食品。这是关系到人民生活的问题。人民心情舒畅不舒畅、干劲足不足,社会主义有没有优越性,都与此有关。”〔31〕后来,他又强调制定国民经济长远规划要以解决吃穿用为中心。他说:“吃穿用搞好了,我们国家的脚跟就站稳了,基础就穩固了,发展速度也会更快一些。”〔32〕

关于计划工作。邓小平多次指出,要按照农、轻、重的顺序安排建设;要搞好三线建设的战略布局。他说:“长远规划要包括战略部署、新技术、综合利用、劳动工资这样一些大问题。”“计委要站得高、管得大,才能体现总路线、战略方针,才能促进技术革命,发展生产力。”〔33〕计划方法要跳出苏联那一套,抓住大问题,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邓小平这个时期对经济建设规律的摸索,不仅丰富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而且也为他后来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做了思想上的铺垫。

(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思考

关于社会主义民主。邓小平1953年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上做关于《选举法(草案)》的说明中,就指出:“我们《选举法》,是着眼于实际的民主。”〔34〕他说,我们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我们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我们愈充分发扬民主,人民民主专政就愈加巩固,人民政府与人民之间的联系就愈加密切,就愈能在充分发挥人民积极性的基础上,完成国家每一个具体的任务”〔35〕,“使党的各种政策变成为群众自己的行动。”〔36〕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邓小平强调得更多的是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他指出,在人民内部要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在人民内部,“有时民主要多一些,有时集中要多一些,但总的趋势是民主要愈来愈多,否则就要伤害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7〕“领导的关键问题是发扬民主。发扬了民主,就能够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要扩大经常的民主生活”。他说,国家机关、人民代表大会、政协会议,所有地方都应该如此,要“搞民主办社、民主办厂、民主办矿”〔38〕,学校、街道等都要有民主生活。“各级领导人员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经常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认真考虑各种合理的不同意见和反对意见,诚心诚意地接受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坚决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39〕上述思想认识,与他后来提出的“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关于大民主、小民主。对于怎样看待和处理大民主、小民主的问题,邓小平1957年初在清华大学的报告中有段非常深刻的论述。他说:“大民主是用来对付敌对阶级的。”我们不赞成在人民内部搞大民主,因为它对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不利。一搞大民主,生产下降了,纪律破坏了。他尖锐指出,党内也有这个问题,党内斗争不要用大民主。“党内斗争用小民主好,不要用大民主。”所谓小民主,就是经常的民主生活。“所谓大民主就是一批人被打倒,另一批人又起来。这就破坏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党内就涣散,就团结不起来。”“不要以为大民主就那么好,小民主就那么不过瘾。如果要过瘾,就让中华人民共和国出个大乱子,到那时再试试看。我们党内的斗争要采取比较适当的方法,不要迷信大民主就那么能够解决问题。”〔40〕后来发生的“文化大革命”不幸为邓小平的预见所言中。

邓小平特别指出:“群众闹事,叫作大民主,我们不提倡。”“要避免群众闹事,前提条件是必须有小民主,没有小民主一定有大民主。避免群众闹事的根本方法是加强教育,扩大民主。”“扩大民主,主要是指经常的民主生活。”“没有经常的思想政治工作,群众闹事就不可避免。”〔41〕群众闹事,会有敌人挑拨,但大量的是人民内部矛盾问题。邓小平强调:“解决这样的问题,只能够按照解决人民内部问题的新办法,才能解决得好,才能加强人民的团结,加强党与群众的联系;解决不好,人民的团结就要受损失,党就要脱离群众,使人民更加远离党。”他告诫:“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性质和阶级斗争不同,把人民内部问题当作敌我矛盾处理,必然犯扩大化错误。”〔42〕

关于整风反右。1957年,我们党发动了一场克服党内存在的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纠正脱离群众现象的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总结整风反右斗争,指出反右派斗争是必要的,但是有扩大化的错误。这次《文集》收入邓小平关于整风反右的几篇讲话和报告。从中可以看出,我们党对整风和反右斗争的必要性、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对于在反右斗争要掌握好政策,也有着积极的正确的认识。邓小平指出,整风的任务是发现和改正错误。“揭露大量问题是对的。如果我们不改正错误危险得很,会彻底脱离群众。”“执政党要经常警惕脱离群众的危险,任何时候都必须把改正错误放在第一位。改正错误的目的,是加强和巩固党在各方面的领导,提高党的威信。”“整风和反右派斗争的目的都是为了更有利于团结群众,更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也就是为了达到毛主席所讲的六条标准。”同时,他特别强调反右斗争务必要注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今后还要长期坚持的方针。他说:“这次运动必须把右派彻底斗倒,但也不能造成人家以后不敢讲话。”〔43〕“决不能允许任何人用反右派斗争来阻塞人民内部的言路,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44〕他提醒全党:“中央自始至终要求坚持说理的态度,就在于不致伤害提意见的人的积极性。”“应该注意这个时候容易犯简单粗暴的毛病,必须坚持充分说理的原则,只要坚持了这个原则,就不会出毛病,将来运动过后,也用不着检讨。不单今天要注意,而且要永远注意。”〔45〕他在多次讲话和批语中,提出划右派应该采取非常慎重的态度,对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应一律采取坚决保护过关的方针”〔46〕。邓小平的这些论述,对于我们正确总结整风反右的历史经验,提供了重要的客观依据。

关于统一战线和民族工作。邓小平对统战工作极其重视。在中国民主革命刚刚取得全国胜利的时候,他就提出要注意和反对关门主义,指出:“今天的胜利之所以迅速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统一战线工作搞得好,正确地执行了统一战线政策,使中立者和右派大多数站在我们方面来,瓦解了敌人,分散了敌人,孤立了敌人。”〔47〕到中央工作以后,邓小平继续重视统战工作。他说,统战工作是长期的,任务是繁重的,“要热心一些,同党外人士、各民主党派多接触、多往来”,“这对我们党考虑整个国家的事有益”。〔48〕1956年,他在谈到国营企业领导体制问题时,特别指出:“公私合营企业实行党委制,更要保留原有企业的优点,注意对党外资方人员、技术人员的团结。党委讨论问题,不能只听党员的意见,要注意党外的意见、群众的意见、专家的意见。党委讨论重大问题,可吸收党外管理专家参加,认真考虑他们的意见,这不是方式方法问题,是加强党内外联系的问题。”〔49〕

邓小平一贯把民族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无论在西南工作期间,还是到中央工作之后,都一再强调民族工作的重要性。他指出,“民族工作是全国范围的根本工作之一。有了民族团结,才可以谈到国家强盛、国防巩固、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改善。”〔50〕加强民族团结,主要的一方面是要消除大汉族主义,另一方面要消除狭隘民族主义。他说:“各民族间不应彼此歧视,不要你看不起我,我看不起你,有事可坦率地提出意见,有什么话摆在桌上来讲,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是民族团结的最好方法。”〔51〕他指出,一方面,要真正实行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从政治上去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从经济上去帮助他们,使各兄弟民族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解决民族问题的基础是经济”,对各民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与提高和改善他们的生活结合起来。开展民族工作,一定要坚持谨慎稳重的方针,少数民族地区的所有改革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改革事宜,一定要在少数民族人民自己要求的基础上与各少数民族人民商量解决,要防“左”防急、要稳。邓小平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问题,指出要有一批热爱祖国、联系群众、懂得政策的各民族干部。“没有一批少数民族的群众领袖,民族问题就得不到解決。”〔52〕

(四)邓小平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思考

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是非常富有战略远见的。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际风云急剧变化。他指出,无论国际形势如何,我们的国防力量都要加强。“加强国防,无非是三个内容:一个是常规装备、常规军队;另一个是人民;再一个是尖端技术,就是原子弹和导弹。”〔53〕“原子弹、氢弹,别人能搞的,我们也可以搞。”〔54〕他在50年代时提出:“加强海空军建设,成为我国军队建设的一个长期任务。我们的海军拟采取‘先艇后舰的建设方针,我们的空军必须学会在海上作战的本领。”〔55〕他强调指出,“任何时候,我们的立脚点都要放到准备打仗这一点上,着眼点放在准备打、打也不怕上,着眼于军队随时能用得上”〔56〕。对于和平时期军队面临的新情况、新形势,邓小平指出,与过去我们面对的敌人相比,现在条件已不同。“我们军队要现代化,干部必须提高素质。特别是营以上干部,素质的提高很重要”,数量也要增加。干部工作主要有四个字,就是“量大质高”。“第一要在不‘滥的基础上大量提升干部,第二要好好教育,提高质量。但光有这两条还不够,一定要加上第三条,即切实管理好干部。军队工作是有成绩的,但容易发生不良现象。对出现的问题不警惕,不加以教育与管理,总有一天要算总账的。”〔57〕邓小平尤其强调加强军队政治工作,指出,我们军队打的是政治仗,政治第一。“军队越现代化,技术部分特别是技术兵种要求更高,但是政治可以带动技术。政治这个环节、思想这个环节解决好了,技术就可以提高。”〔58〕

(五)邓小平对外交和祖国统一的思考

邓小平是具有战略眼光的外交家。他在许多外交场合,阐述了中国政府的主张。

关于中国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1964年,他在会见法国议员访华代表团时说:“现在,世界上有些人说我们好战,是好战分子,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我们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来改善我们国家的经济面貌,这要花几十年的时间。既然我们面临着这么大的任务,我们为什么要打仗?和平不是更好吗?”〔59〕同时,他指出,谁用战争威胁我们,我们也不怕。

关于中国永远不称霸。1973年,他在会见尼泊尔客人时说:“人家有点怕我们,其实,用不着怕。我们有一百多年被侵略的历史,被那些称霸的帝国主义国家欺负,我们知道被欺负、被奴役、被压迫的味道。既然知道那个味道,为什么我们发展起来了还要欺负人家呢?”他说:“称霸这个事情干不得,凡是称霸的最后总是要倒的。那些向我们称霸的,我们不是把它们赶出去了吗?称霸最终是要垮台的。我们永远不称霸,其道理就是不希望自己垮台。”他还说:“问题是发达起来以后称不称霸。毛主席教导我们全国人民永远不称霸,子子孙孙如此。”他在另外一次会见外宾的谈话中又说,我们“把‘不称霸作为我们的国策”〔60〕。

关于禁止和销毁核武器。邓小平代表中国政府不止一次明确讲过:“中国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他在1974年的一次谈话中又说:“中国的立场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他还指出:“我们不赞成核保护伞这种做法。”他说:“如果赞成此做法,就使两霸有借口更加猖狂地进行核讹诈、核威胁。从战略上长远考虑,这将不利于第三世界及反两霸的斗争,而且对世界无核国家、不发达国家也很不利。”在谈到中国的核政策时,邓小平明确指出,从总的战略考虑,“我们不准备大规模地搞氢弹、导弹。如果我们想在经济上有比较好的发展,就不能放手去发展核武器。我们不能在这方面陷进去。我们要同它们比高低,会把自己搞垮的。我们有那么一点,无非说明我们也是一个核国家,你有,我也有,就起这么个作用。我们主张彻底销毁核武器,这就是我们发展核武器的政治目的。”〔61〕

关于中苏关系。众所周知,20世纪60年代中苏两党发生一场导致两党两国关系破裂的大争论。后来邓小平以“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战略胆识和智慧,对中苏论战做了历史性的总结,引导恢复了中苏关系正常化。在这部《文集》中,可以看到,我们党在处理两党两国关系上,所坚持的原则立场。这就是邓小平当年在论战时说的:“平等的关系是真正实行协商方法的前提。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都应当相互尊重。”“任何一个党都不应当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都不应当以‘父子党的态度对待兄弟党,都不应当干涉兄弟党的内部事务,都不容许在另一个兄弟党内制造分裂活动。如果不按照这些原则来处理兄弟党间的关系,那就必然破坏兄弟党间的平等关系,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团结。兄弟国家间的关系也是这样。”〔62〕这些原则,是我们要永远坚持的。

关于中美关系。1974年,他在同基辛格会谈时指出,关于台湾问题和中美关系正常化,我们有三个原则,不能有别的考虑。“(一)坚持上海公报的原则,不能考虑‘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或变相的“一中一台。”“(二)台湾问题只能在中国人之间作为内政自己来解决。至于用什么方式,和平的还是非和平的,如何解决,那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三)作为一个原则问题,我们不能承认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其他国家参与什么保证,包括美国的保证。”〔63〕正是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我国同美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关于中日关系。邓小平在1958年的一次讲话中,就针对当时日本岸信介政府企图挑起反对中国的运动,鲜明指出,对军国主义、帝国主义必须进行坚决的斗争。“不斗争,对日本人民不利,对我们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不利,对远东和平不利,对整个世界和平也不利。不斗争,同日本正常的友好来往是建立不起来的。”〔64〕1974年,他在会见日本社会党友好访华团时说,“复活军国主义这股势力,总想着过去军国主义的甜头,心没有死。所以,我们始终没有放弃反对复活日本军国主义的斗争。岸信介这种人死了还会有代表人物出来。”“如果不警惕,他们还会慢慢发展起来。”〔65〕这些深刻的论述,今天仍然振聋发聩,让我们对日本右翼的动向保持高度的警觉。

关于我国领土主权问题。邓小平在谈中日关系时特别提到钓鱼岛问题,指出,钓鱼岛问题先搁一下不等于问题不存在,不等于保钓运动可以结束。“像钓鱼岛这样的问题,就是要采取公正客观的态度。有历史资料。处理这样的问题,总应该有办法。”〔66〕

关于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1957年在一次报告中说:“台湾问题复杂得很,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但是我们有个政策,不是叫第三次国共合作吗?蒋介石实在不愿意改变台湾现在的制度,也可以暂时保留;军队不愿意改编,我们不改编;蒋介石、蒋经国愿意叫谁当台湾省的省长都可以。台湾总是中国的一个省,不愿意叫省叫区也可以。能够和平解放台湾,当然很好。但我们从来没有放弃武力解放,這要看条件变化。”〔67〕到了1974年,他多次谈解决台湾问题。他在这年国庆节期间接见台湾同胞、华侨、华裔人士时说,我们希望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他特别提到即使解放台湾以后,我们也不会马上把大陆的政策搬过去。这个问题到那时候再商量。社会主义制度劳动人民容易接受,其他的人就不容易接受。这个问题还要研究一下。从上述两段论述中,可以看到邓小平对如何解决台湾问题的思考,经历了很长时间,是从实际出发的。这些思考是后来提出用“一国两制”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萌芽。

(六)邓小平对执政党建设的思考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进了城、成为执政党。怎样在执政的条件下把党建设好,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也就随之成为一个重大的、十分紧迫和现实的、必须正确解决好的课题。邓小平为此进行了不懈探索。

党的建设要严。邓小平说:“执政党如何进行党的建设,这个问题大。党的建设就是要严。真正的问题是干部问题。”〔68〕一个“严”字,体现了邓小平对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的清醒认识,贯穿邓小平执政党建设思想始终。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邓小平就说:“对于取得革命胜利的党的要求,是要严还是要宽呢?对于干部,特别是对老干部的要求,是要严还是要宽呢?我们的回答是应该更加严格,对党的组织要更严,对干部的要求要更高。”〔69〕他分析说,为什么要更严而不是更宽呢?从组织上说,我们过去一直是在进行武装斗争,是在战争熔炉中经受锻炼。每个人进到革命阵营来,都要受到战争考验。但是,今天情况就不同了。考验就不如过去那样过硬。在我们的队伍里有些人产生了腐朽蜕化的思想,做出了一些不利于革命的事情。他们居功自大、骄傲横蛮、脱离群众、只图享乐,尽兴地发展个人主义,漠视革命队伍的严肃性和纪律性,闹男女关系,少做工作,甚至不做工作。这是我们要过的胜利关。这个胜利关我们一定要过好。全国解放后,出现了党员队伍大发展的形势。对此,邓小平清醒地说:“我们党员的数目不小了”,“党员人数太多了危险。我们党搞大了不行,党员太多就成了群众了,就没有先锋队作用了。”〔70〕他指出:“一个胜利了的党对于党员的要求应该更严格些。”〔71〕吸收党员要更严格。他强调,对新同志教育要严格,要使他知道加入共产党不容易,共产党员不好当。他并严厉指出:“对于那些屡经教育不知改悔的贪污腐化分子,就必须在精细审查之后清洗出去,以保持党的纯洁性。”〔72〕

党的好作风要坚持。这方面他讲得较多的有以下四个问题。

一是克服享乐思想,发扬艰苦奋斗作风。在西南刚刚解放不久,针对党内出现的贪图享受、铺张浪费问题,邓小平尖锐地指出:“这是一个新兴国家很不健康的现象”。不要以为全国胜利了,我们就可以坐着享福了。“现在我们不是享福的时候。目前我们有两条路,一条是苦,另一条是垮。如果要享福就得垮,二者只能取其一。”〔73〕全体干部必须从长远利益出发,坚决克服享乐思想倾向,反对铺张浪费,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后来他又说:“一定的物质鼓励,可以刺激人们的积极性,但是单靠那个不行。一个人天天想个人利害得失,思想老束缚在得多少钱上的话,积极性就不会那么高。”〔74〕他说,是用我们的革命精神去“化”花花世界的城市呢,还是让花花世界的城市把我们“化掉”?毛泽东同志提出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的传统是艰苦奋斗的传统,我们要发扬这种优良传统。”〔75〕

二是反对官僚主义,密切联系群众。邓小平对官僚主义作了深刻分析。他说:“干部做官了,官做大了,不关心群众的生活了,能解决的问题也不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也能培养一批官僚。”〔76〕他指出,过去我们生活在群众中,和生产者是接近的,熟悉他们的思想、生产和生活。而现在进城了,住大机关了,住的房子很漂亮。有些人还有时下去一下,但大量的人根本没有下去过,生产者的情感不熟悉了,他们的问题不了解了。生活条件、环境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在我们无产阶级队伍中,如果不注意这个问题,就会形成一个阶层,叫脱离群众的阶层,或者叫工人贵族阶层。”〔77〕对此,邓小平强调,现在应该把我们的老章程恢复起来,就是所有的同志都要密切联系群众。干部同群众生活不要相差太多,取消形成干部特殊化的规定和制度。领导干部要接近下层、接近群众,干部要参加体力劳动。各级领导干部都应该经常同群众接触,向群众了解情况,解决他们的问题,同群众同甘共苦。

三是反对弄虚作假,提倡当老实人。对这个问题,邓小平在20世纪60年代初进行国民经济调整时讲得最多。他说,这几年,我们有好多事情不实事求是。讲的数字不真实,说的困难不真实,这怎么能行!弄虚作假这种作风坏得很,要下决心把这种作风改过来。他指出,革命事业都是老实人、不怕吃亏的人干出来的。现在的状况不是这样,有分散主义,长远、整体的问题想得很少,总是束缚在当前狭小的目标上,没有远大的眼光和志气,斤斤计较,甚至损人利己。怕当老实人,怕吃亏,打埋伏,还美其名曰“群众观点”。为此,邓小平强调:“共产党员,特别是共产党干部,首先要实事求是,要讲真话,要当老实人。”〔78〕

四是防止骄傲自满,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西南工作的时候,邓小平就指出:“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到谦虚谨慎,不要‘吹,能做到十分只说五六分。”〔79〕到中央工作以后,他从改进全党工作的角度,更加强调这一点。他说:“我们往往在胜利面前,特別是在取得很大胜利的时候容易冲昏头脑,因而看不到黑暗的一面和存在的困难。我们要领导人民继续前进,不仅要善于发扬工作中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要发现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80〕他还指出:“一个共产党员任何时候都不要骄傲自满,以为自己了不起。”他说,我们不要自卑,也不要盛气凌人,要永远保持谦虚美德。他强调:“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够增强团结,是马列主义的重要原则。”“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一切工作的动力,没有它就无法改进工作,所以一定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81〕“凡是不开展批评自我批评的地方,党的团结、党的战斗力就受到损伤,对一个支部来说是如此,对一个省、一个地区来说也是如此。”对于如何保持党的好的作风,邓小平指出:“一个党的好作风是不容易树立起来的,树立起来以后,如果不注意保护、不注意检查,那也容易消失,摧毁也容易。坏作风一发展起来,克服就比较难。这是长期的艰苦的工作,要经常不断地努力。”〔82〕为此,他指出,要建立一套好的作风,好的制度,一代代地传下去。

党要受监督。对党的干部和党员实行严格的监督,是邓小平十分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

他指出:“我们党是一个有功劳的党、有威信的党。共产党员功劳大就很容易高人一等,比人民高一等,比党外人士高一等,这就很危险,所以必须受监督。”〔83〕他还指出:“今后要做好事情,不能只凭良心。良心是要的,但单凭良心办事不行,要保证不出乱子。”“纪律是一个鞭子,鞭策国家工作人员把工作做好。这就要加强监察工作,发动群众监督。”〔84〕

他指出,监督有三方面,第一是党的监督。党的组织生活、思想工作要搞严一点。第二是人民的监督。第三是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科学家的监督。这也是属于人民群众监督的一部分。我们必须邀请别人监督,从各个角度考虑问题,总比从一个角度看问题有好处。

对于党内监督,他指出:“党必须经过一定的组织对任何一个党员(哪怕是最负责的党员)的工作实行严格的有系统的监督。没有由上而下的和由下而上的监督,一个好的党员也可能犯严重的错误以至变坏。诚诚恳恳地把自己的工作摆在党组织的监督之下,而不是相反地把自己摆在党组织之上,这是我们共产党人必须遵守的原则。”对于如何搞好监督,他强调,要切实健全各种必要的制度。首先是“建立和加强中央对全国各地方和上级对下级的巡视检查制度,一定的党的工作部门监督一定的国家工作部门的制度,管理干部的部门同时负责检查干部的实际工作情形的制度,以保证任何党员都在党的监督下面做工作。”同时,“必须迅速建立中央和各级党组织的监察委员会,以便经常检查和处理党员干部和党的组织各种违法乱纪案件,同一切违反党章党纪的分子进行经常的坚决的斗争。”〔85〕

此外,邓小平还对党的高级干部要提高理论水平,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严格党的生活,加强党规、党法、党性教育等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论述。

(七)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这部《文集》所反映的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贡献、对执政党建设的认识,贯穿其中的主线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根本工作路线。在这方面,邓小平有着许多十分深刻的阐述。

要实事求是,就要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有独到的解释,他说:“所谓实事求是,就是要承认千差万别、大同小异。大同就是大的方针政策,小异是重要问题。大同要调查,小异也要调查。”他说:“实事求是,就是对实际情况的真正了解。真正了解实际情况,就要调查研究。”〔86〕调查内容要根据各地特点定,要采取客观的态度,多了解一两个点,多进行比较。要把调查研究作为永远的、根本的工作方法。调查研究的目的是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抉择。邓小平指出,凡是不适合或不完全适合当地情况的制度,不可机械搬用,一切办法必须从当地实际情况及如何渡过困难的角度去加以考虑和衡量。“一切工作都要根据本身的情况做决定。”〔87〕

要实事求是,就不能思想僵化。邓小平说:“马克思有他那个时代的语言,我们有我们时代的语言。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言,新时代总有新语言。”〔88〕“共产党员如果思想僵化,语言无味,这里讲是这几条,那里讲也是这几条,那就很危险。”〔89〕他指出:“思想解放,特别是高级干部的思想解放,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决定的意义。”“事实证明,同样的事情,同样的条件,同样的人,由于思想解放,方法问题解决了,效果就完全不同。这是思想、方向、方法对了的结果。”“所谓思想对头,就是打破迷信,从中国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去想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尊重唯物论,尊重辩证法。”“停滞不前,思想就会僵化。我们不能总跟在人家后面走,要有自己的创造。要敢想、敢说、敢干,富有创造性。”〔90〕

要实事求是,就不能头脑发涨。邓小平提出,领导干部要当冷静的促进派。他说:“群众运动越高涨、干部越高兴的时候,就是我们各级党委越要加强领导的时候。因为这时就是最容易出毛病的时候。”〔91〕“我们要永远当促进派,要当冷静的促进派,特别在形势好的时候,领导干部要当冷静的促进派。冷热要结合,干劲与科学态度要结合,工作要做得扎实一些。”〔92〕

要实事求是,就要有全局观念。他说,“任务来了不能考虑轻重,只有考虑如何去完成它。”〔93〕“革命之所以胜利,就是大家愿意当老实人,自己多承担一点任务,愿意多吃亏。这是我们过去多年的作风,这就是实事求是的作风,也是一种革命气概,也是一种全局观念。”〔94〕他说:“越在困难的时候,越要从全局出发。”〔95〕他在谈到克服国民经济困难的办法时说:“现在原材料有限,要把原材料集中到能最好地发挥经济效益的地方使用。这就是从全局考虑问题。”〔96〕“从整个国家着眼,从全局出发,局部为了整体,部分吃点亏,当老实人,我们就有希望。”〔97〕

要实事求是,就要工作务实、作风扎实。邓小平说,“人民对于政府的信赖,不是靠它的口号,而是看它的实际。”〔98〕“所谓对人民有利的事,就是这些事,如过去盐一元一斤,现在只要九角九分;过去只能吃一斤盐,现在能吃一斤一两;以前过年过节没有肉吃,现在可以买肉吃,这些哪怕是极小的经济问题,都能使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使人民对政府和干部更加拥护。”他指出:“工作要踏实些,什么工作都是一点一滴堆起来的。”〔99〕“踏踏实实不会妨碍积极性,轰轰烈烈的局面是无数的人踏踏实实干出来的。”〔100〕“应当坐而言要少,起而行要多。”

要实事求是,就要反对形式主义。邓小平在谈到青年活动的组织形式问题时指出:“不要把一种方式在任何情况下都普遍化。在对待形式这个问题上,要从整个任务来考虑。”〔101〕他说:“我不反对必要的形式。有了形式才能鼓起气,才能有气氛,但是不要只注意形式方面,而工作不够踏实。”〔102〕他指出形式是一种手段,不是一种任务。不能把手段当任务。“这一种形式行就用这一种,那一种形式行就用那一种。任何的形式都不会长期地永远地无条件地存在的。对于任何一种形式,都不要当成一成不变的。变化,决定于任务的需要。”〔103〕

(八)邓小平对群众路线的思考

什么叫群众路线。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后,邓小平对什么叫群众路线有自己直白的解释,他说:“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就是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就是任何工作、任何活动都要在群众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如果我们没有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不同群众打成一片,党的方针不能给群众说清楚,那么,虽然党的政策是符合于群众利益的,但是群众不懂,能赞成、拥护你吗?不会的。”〔104〕

联系群众是党的生命。早在1951年,邓小平就指出:“联系群众是我党的生命。”“中国共产党必须经常警戒自己脱离人民群众的危险性,必须经常注意防止和清洗自己内部的尾巴主义、命令主义、关门主义、官僚主义与军阀主义等脱离群众的错误倾向。这是每一个党员联系群众必须遵守的原则,是衡量党员品质的重要标准之一。”〔105〕1957年,他在太原讲话中尖锐指出,不要靠党的威信、靠革命资格吃饭。他说:“现在我们革命朝气有所减弱,如果再过十年,再远离革命十五年,如果不注意,让坏倾向发展下去,这点本钱靠不靠得住?如果我们党脱离群众,那个威信靠不靠得住?总有一天靠不住。”他告诫:“如果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看不起群众,遇事不同群众商量,不同非党人士商量,天天看领导的脸色,将来一定要栽大跟头。”〔106〕他强调整顿党的作风,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群众观点、群众路线问题。

贯彻群众路线的方法。邓小平总结我们党执政后之所以能继续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传统,主要依靠于四种办法。一是用马列主义教育党员,把党建设成理论联系实际、和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能不断进行自我批评的党。二是吸收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地参加管理政权,广泛地集中群众的意见。三是把群众组织到工会、妇联、合作社、青年团等中去。党通过这些组织、用党的政策、口号来团结教育广大群众。四是通过各级政治协商会议来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的团结。

群众运动不等于群众路线。搞建设,如何贯彻群众路线,这对我们党来说,是一个新问题。经过“大跃进”运动的实践,邓小平对群众运动与群众路线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1961年,他在一次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说:“什么叫群众运动、群众路线?这要当个理论问题来解释。群众运动是群众路线的一种形式。这里所讲的群众运动,是指做好一个中心工作,解决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不是事事搞运动,天天搞运动。每个运动总有一个具体内容,如造林等。这样的群众运动是合乎群众路线的。不能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去搞运动,而是抓住关键解决某个重大问题才搞一个运动。运动规模也有大的、小的、各种形式的结合。真正要注意的还是群众路线的问题。大呼隆是违反群众路线的。这些年搞了一些蠢事,如‘大兵团作战,我看不是群众路线。大呼隆违反群众意志,许多群众是被形势所逼,不自愿的,只是形式热闹。总之,一要运动,二要合乎群众路线。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群众路线,不能一提群众路线就是搞运动。”〔107〕

群众路线是扎实的工作。邓小平说:“讲群众路线,是讲的经常工作,要扎扎实实地、细致地做工作”〔108〕。“群众运动要在经常性的一点一滴的工作基础上去搞。”〔109〕“有时群众路线要一个人一个人做工作”〔110〕,“这样做看起来慢一些,但是基础更深、效果更大。”“要多做些‘笨事情。” 〔111〕

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邓小平还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比如,做工作要有步骤、有方法、有策略。他说:“要取得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斗争的胜利,我们不仅要坚定勇敢,更重要的还要有智慧、有策略、有方法。”〔112〕“有了总路线,还要有合乎每个时期、每个问题的具体政策,还要有正确的步骤和正确的方法。有了正确的路线,没有正确的政策、步骤和方法,也搞不成。”〔113〕

比如,要重视宣传工作。他说:“要改变一个人的脑筋就要做宣传工作。”“古语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宣传工作就是一切革命工作的粮草”〔114〕,一切工作都离不开宣传。他指出,要学会用笔的领导方法。“领导的主要方法是用笔。用笔写成东西指导工作有一个好处,就是比嘴说的要周密全面,因为写出来的东西是经过提炼的,并能使广大群众都能了解。”“领导就是要善于运用报纸。领导必须看重这个武器,不懂得利用这个武器,这个领导就很有缺点。”〔115〕他强调,办报要考虑大问题。“在大的方面不犯错误,首先是思想清楚,第二是方法对头,不能闭塞。”〔116〕

比如,要有好的文风、会风。他说:“开会要简单朴素。”“各个会议都出专刊,往往流于形式主义。”〔117〕“下面深感文件太多的痛苦,我们应加注意。”〔118〕“不开无准备的会议。尽可能地缩短会议时间,会议长与准备不够有关。”〔119〕“发言的时间要短,每个人讲得少一点,内容生动一些,活泼一些。”〔120〕“领导不一定都要作大报告,只要每次能解决一个问题也好,这样才不会脱离群众。”〔121〕

比如,要抓思想工作,做人的工作。他说:“只有做了工作,全党和全国人民才能有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思想。有了共同的思想,才能有真正团结一致的基础,也才能有共同的行动。”〔122〕“如果我们天天只是计算着人民币,只看到超额利润和增员数目字,而把这样的思想工作放在一边不管,自己的队伍还没有整理起来,工作是做不好的。特别是老干部、领导干部要注意这一点。”〔123〕

比如,要经常总结经验。他说:“经常总结经验就可以少犯错误,不犯错误。越是高级干部越要注意这一点。”〔124〕“毛泽东同志最伟大之处,就是善于及时总结经验,看见不对的赶快纠正,看到好的东西赶快推广,抓住事物的本质,不为零零碎碎的现象所迷惑。”〔125〕“我们要提倡这种方法。哪怕是一个小单位,总结经验就会有生气,就会有所前进,不总结经验就不会有生气勃勃的气象。”〔126〕

还比如,他提出在重要工作开展之前,要注意训练干部、进行宣传、创造典型、积累经验;及时通报好坏两方面的事例,以资效法和警戒等等,也都是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综上所述,这部《文集》反映的邓小平这一时期提出的一系列正确的思想观点,不仅是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认识,也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新理论成果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说,《文集》是从理论的高度对新中国成立后二十多年来一系列重大实践的记录和评判,不仅展示了邓小平在不同阶段,为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作出的重要贡献,也从多个方面展示了我们党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经历的艰辛曲折。

这部《文集》是一部扶梯,让我们能站得更高,帮助我们对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历史承接关系观察得更全面,对未来看得更远;这部《文集》是座思想宝库,让我们可以从中细细地搜寻和品味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教训,加深了解邓小平后来开创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创立邓小平理论的历史渊源。这部《文集》又是一面镜子,从字里行间中看到了邓小平信念坚定、坦荡无私的内心世界。无论革命和建设遇到多么大的险阻和复杂局面,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前途总是充满必胜的信心,在困难面前,总是向全党疾呼要提倡共产主义风格,要讲共产主义觉悟,讲全局,要立志气。在总结工作中的缺点错误的时候,他又非常坦率地讲,自己也讲过不恰当的话,中央书记处也有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高度评价邓小平具有理想信念无比坚定的崇高品格、对人民无比热爱的伟大情怀、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不断开拓的政治勇气、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坦荡无私的博大胸襟。认真阅读这部《文集》,我们对这些评价会有更深刻的体会,而且对邓小平所具有的目光犀利、举重若轻、文风朴实等等品格,也都会有更进一步的感悟。

〔参考文献〕

〔1〕〔2〕〔3〕〔4〕〔5〕〔6〕〔7〕〔8〕〔9〕〔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9〕〔30〕〔31〕〔32〕〔33〕〔52〕〔54〕〔55〕〔58〕〔59〕〔60〕〔61〕〔62〕〔63〕〔65〕〔66〕〔68〕〔76〕〔78〕〔86〕〔92〕〔94〕〔95〕〔96〕〔97〕〔107〕〔108〕〔109〕〔110〕〔111〕〔125〕〔126〕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文集(一九四九——一九七四年):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0,75,116,75,103,154,357,367,370,75,146,174,226-227,31,278,53-59,17,107,81,218,163,28,223-225,41,33,11,216,16,179,220-221,301,190,195,260,189-190,309-310,364-365,66,395,327,327,149,85,121,79-81,278,132,112,111,124,127,277,128,133,277,254,274.

〔10〕〔27〕〔28〕〔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8〕〔49〕〔53〕〔56〕〔64〕〔67〕〔70〕〔74〕〔75〕〔77〕〔81〕〔82〕〔83〕〔84〕〔85〕〔87〕〔88〕〔89〕〔90〕〔100〕〔101〕〔102〕〔103〕〔104〕〔106〕〔113〕〔116〕〔120〕〔122〕〔123〕〔124〕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文集(一九四九——一九七四年):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73,372-375,377,57,59,226,276,311,354,277-278,309,308,328-330,354,330-331,335,385-386,256,396,397,382,301,314,309,268,305,167-168,207,314,78,216-217,239,390,315,389-390,388,237,388,238,206-207,306,139,316,248,139,110,303.

〔47〕〔50〕〔51〕〔57〕〔69〕〔71〕〔72〕〔73〕〔79〕〔80〕〔91〕〔93〕〔98〕〔99〕〔105〕〔112〕〔114〕〔115〕〔117〕〔118〕〔119〕〔121〕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文集(一九四九——一九七四年):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6,387,163,286-287,182,136,100,63,17,315,230,64,26,165,256-257,24,190,80,236,154,282,221.

(责任编辑 王 生 胡学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