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征
摘要:新型农村社区与经济园区共建不仅有利于统筹安排社区化条件下的农民生产和生活,推进农村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步转变,也有利于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
关键词:
新型农村社区;经济园区;城乡统筹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21(2015)02-0058-04
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上了楼”的失地农民如何谋生?可行的选择就是生活在新型农村社区,工作在邻近经济园区。新型农村社区与经济园区共建(以下简称“两区共建”)即在建设农村新社区的同时,也规划配套经济园区,统筹安排社区化条件下的农民生产和生活。它不仅有利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也有利于农业现代化顺利实施,是以农村特色经济园区建设为载体,推进农村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步转变、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农民居民化” 三位一体的有效尝试。还有利于扩大农村土地集约化运营、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创新,将村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大大提升农村社会化水平。纵观改革以来的农村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但凡园区经济发展得好的地方,社区化水平也不会差,这种相伴相生的现象表明:“两区共建”是促进我国农村非农化的有效途径。
一、“两区共建”的有益探索
“两区共建”的主要做法是指通过农村居住社区和经济园区共同建设,推动农民集中居住和农村经济集约发展,促进农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两个转变”,增强社区发展后劲,从而实现农村管理模式、农民生活方式和农业规模经营同步变革,进而加快提高农村社区化水平,让广大农民过上幸福小康生活。
在建设农村新型社区的同时,同步建好特色经济园区,是很多地方农村社区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有了特色园区产业的支撑,农村社区化才拥有底气。农民入住社区后,愿意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可以逐步变成职业农民或一定规模的农场经营者;愿意从事二三产业的,可以就近就业创业,并将原承包土地通过租赁、入股等方式,获得财产性收入,促进居住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步转变。新型农村社区的居民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做到了社区三次产业并举。产业园为支撑,社区居民可以通过打工增加收入。“上楼”的农民可以实现在家门口上班、增加收入的同时,也能过上市民般的生活。
农村经济园区应当是适应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的专业化特色园区。农村社区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核心是要有产业作支撑,实现产城融合。通过经济园区建设,可以让农业生产向园区集中,工业项目、农产品物流向经济园区安排,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非农产业从业人员、产值比重不断增加;可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加快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二、“两区共建”的内在机理
从总体上讲,“两区共建”的目的是为了适应集约式发展的要求,促进农村社区化与产业化同步发展。很明显,社区内的广大农民搬进新居后,必须能够稳定就业并有持续的收入来源,这就需要同步配套建设经济园区作支撑,否则新建社区就会形成新的“空心村”。有了产业支撑,才能产生就业岗位,社区里的农民才能够安居乐业。经验表明,在农村新社区发展中,凡是附近就业机会多的社区,入住率一般都比较高,社区的公共服务也比较好。
1.新型社区与特色经济园区的耦合
不论农村社区建设还是经济园区建设,都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两区共建工作必须坚持农村社区与经济园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依托产业建园区、围绕园区建社区,做到安居与富民齐头并进。园区建设应依托当地传统、资源、区位和现有的特定产业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做到居住方式与产业发展相协调。农村社区化过程主要体现在城镇人口集中、闲散资金集中、农田耕地集中(建设用地的节约高效、基础设施的完善系统等),与园区建设的要求耦合,二者具有必然的内在联系。
2.“两区共建”的良性互动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但推进农民居住方式的变化,也必然会带动生产方式的变化。社区化是解决农业生产人口相对过剩的一种有效途径,目的是要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更加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步伐。经济园区这种集约化的产业组织形式集聚了各种社会资源,为农村社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石。园区是农民就近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载体,可以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城镇化”,从而推动实现城乡统筹、产城互动、集约发展。实践表明,新型社区与经济园区共建,是农村社区化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和前提,既可以合理调节城乡产业和人口的聚散,又可以增强社区化建设的后劲,还可以带来耦合效应,促进社区与经济园区协同发展。
3.“两区共建”的社会经济效应
其一,“两区共建”能够依托优势农业,通过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政策,吸引企业和业主的入驻,形成新型农村社区和经济园区两区共建、互促共进的新局面;能够使农民的收入有所增加,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其二,“两区共建”能够提高农村经济集聚集约发展水平,促进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促进居住向社区集中、就业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其三,“两区共建”能够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分工分业,规模经营和转移就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形式,促进农民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变化。其四,“两区共建”能够使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新型农村社区比起过去农民单户居住条件和基础设施更加齐全、公共服务更加配套。其五,“两区共建”有利于促进城乡要素流动。越来越多的农民入园创业、就近就业,加快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农村社区建设盘活了农村建设用地,可以节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一言以蔽之,“两区共建”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有利于农村经济和现代农业的升级,开辟了农民就地城镇化的新途径。
三、“两区共建”的发展路径
1.“两区共建”的运行机制
其一,同步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经济园区。使各个社区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以园区建设带动社区发展,以园区产业发展推动新型社区建设。通过土地流转、旧村复垦等方式,同步建设社区和园区。其二,推动农村发展。一是以园区为载体,推进农业集约发展。社区居民可以有打工收入、地租收入、分红收入三份收入。二是以园区为载体,推动企业集群发展。实现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为农村大批“4050”劳力就业提供条件。三是以商贸旅游园区为载体,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立足资源优势、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产业特点,在乡镇和农村社区建设批发市场、商贸物流、休闲旅游等服务业类园区。吸纳商户入园经营,提供就业岗位。其三,激发农村发展活力,解决农村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一是创新土地管理制度。用足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利用土地级差收益,解决社区建设资金制约。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创新农村经营体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以产业为依托、以社区为基点,创新产业化经营机制,实行“公司+合作社+农场+农户”的发展模式,由企业出资为农民贷款担保,向农民提供系列化赊销服务,村企共同走上致富之路。
2.“两区共建”模式下经济园区建设的主要模式
关于“两区共建”模式的实施方式,来自于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探索创新实践,具体形式众多,而且正处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其内容散见于各种经验介绍、典型报道,这里仅根据相关研究和目前所见到的材料,做一个简单的归纳。
模式类型。一是村企合一模式;二是一村一品模式;三是社区联合模式;四是村庄改造模式;五是资源开发模式;六是城乡合作模式;七是迁村腾地模式。具体做法。第一种类型,在村党委统一领导下,村民委员会和企业集团之间保持“三个统一”,即村企重大发展项目统一决策、规划;村企资源互动共享;村企干部统一调配使用、报酬待遇统一考核、发放。第二种类型,以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和特色农业或服务业为重点,形成产业主导型经济,走专业化、规模化路子,形成一批特色工业专业村。第三种类型的主要实现途径有:一是弱村并入强村,小村并入大村;二是村庄向镇集中;三是改造城中村,村庄变社区,村民变市民。第四种类型的实现方式是,根据城市农村自然分布状况,尊重农民住房习惯,按中心城区、次中心区、中心小城镇、中心村以及自然村的总体布局,因地制宜设计建设风格。第五种类型的内容是,以村庄自然资源开发为重点,以土地资源引进资本或企业集团,加快山、水、土地、矿产资源和“四荒”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强村庄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第六种类型包含的组建方式有:产业发展联合式,即选择产业相同或相近的村居,以组织整合推动产业对接;优势互补联合式,即将城区居委会的资本优势与外围村的资源优势相对接;后进转化联合式,即从城区选择部分组织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基层工作者进驻部分后进村,帮助后进村转化提高。第七种类型的构建路径是,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积极发展社区股份合作和土地股份合作,将集体资产和土地以股份形式量化到人。
3.促进“两区共建”的对策措施
建成后农民就业增收问题是新社区建设的首要问题,“两区共建”应当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社会参与”的思路,推动土地向规模经营流转、社会资本向农村流转、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流转,促进农村社区化、农民市民化、农业产业化,做到产业与市场、业主与农民、种植与养殖、生产与生态、园区与社区建设相结合,把园区打造成为农产品生产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民致富的增收样板区。
第一,搞好多渠道融资,解决“两区共建”的资金来源问题。钱从哪里来?伴随着新社区建设的进一步开展,“两区共建”面临的最大瓶颈制约是资金不足,引进企业参与是决定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成败的关键。对此,可以通过利用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四权”担保融资、集中利用涉农专项扶持资金、积极引导各类企业参与等方式进行多元化筹资,还要动员企业参与新社区建设。第二,人往哪里去?总体说,就是要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规模大户、农民合作社、壮大龙头企业、培育新型农民;通过大规模的土地流转,让“想种田的有田种、不想种的田有人种”,从而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合作化、产业化、职业化。第三,民生怎么办?一是通过务工薪金、土地流转租金、入股股金和惠农补贴等方式,千方百计提高群众收入;二是为入住新型农村社区的群众办理集体土地房产证,责任田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切实维护群众的产权,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其中房产证允许在本县范围内交易、转让、互换、抵押、继承);三是通过组织体系创新、管理机制创新、服务方式创新等,为群众提供更加贴心、优质、高效的服务;四是全面做好群众的养老、医疗、失业、低保等社会保障工作。第四,规划发展好特色经济园区。推进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调整,推进优势产业集中布局、集聚发展,为农村社区化提供产业支撑。承接城区内企业“退城进园”。立足区域实际,发挥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和主导产品。第五,产业规模要谋求新发展。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科技化、集约化要求,规划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以规模化提升特色产业能级,以专业化、标准化、科技化拓展特色产业内涵,以集约化提高特色。第六,产业经营要探索新途径。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大户、家庭农场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要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扶持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重点发展新型农民股份合作社,引导农民以土地、资产、资金入股加入合作社,按股分红,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第七,要做大做强涉农龙头企业。应当扶持壮大农产品加工等龙头企业,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加工基地和特色农业园区。第八,延伸区域产业链。推动城区企业向农村延伸,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应鼓励城区企业向农村投资,使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还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促进龙头企业集聚带头作用的形成。第九,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积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同时着力推进农业管理服务创新。第十,开辟富余劳动力就业渠道,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要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推动城乡生活方式对接,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使农村社区也要同样享有城镇化的生活条件。
农村经济园区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产业化的本质是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农村社区化则是城市功能在农村的拓展延伸,农村社区化与农业产业化一样,也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农村社区化与农业产业化在新型农村社区与特色经济园区共建过程中实现了内在统一,目标指向就是城乡发展一体化。
参考文献:[HJ1.8mm]
[1] 甘信奎.中国当代新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条件及路径选择[J].理论学刊,2007(01):57-59.
[2] 袁定明,熊晓梅,周长春.农村社区化建设的思考[J].农村经济,2007(09):45-46.
[3] 冯海发.论我国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协调发展[J].河北学刊,2001(05):19-23.
[4] 王立胜.论中国农村现代化的社会基础[J].科学社会主义,2006(04):94-98.
[5] 高伟.社区主导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J].经济研究参考,2008(03):36-42.
[6] 杨世芳,文会中,苏正芳.非农化: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J].宏观经济研究,2001(08):26-28.
[7] 刘蓉,刘楠楠.新型社区公共服务的多维提供模式探讨[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3(05): 126-133.
[8] 贺爱琳.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思路[J].农村工作通讯[J].2008(01): 42-44.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community and economic park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the overall arrangement of the communit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production and life of farmers,promote the rural production and life style changes in synchronization,but also conducive to the innovative mod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promote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Key words: new rural community;economic zone;urban and rural overall planning
责任编辑:吴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