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秩序取决于社会规则的性质,取决于社会规则的完善程度。影响社会规则发挥功能的因素,至少包括科学性、利益倾向性、程序民主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社会秩序;社会规则;功能
中图分类号:C9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21(2015)02-0065-03
曾经谈到社会规则的约束功能[1]和秩序功能[2],那么如何评价这些功能或者说影响规则功能发挥的因素是什么呢?一般而言,好的秩序表明规则是符合发展潮流、社会公平正义,符合人们普遍的社会共识。因而,全面地看,社会秩序取决于规则的性质,取决于规则的完善程度。这表现在规则合理,性质好,作用又发挥正常,社会秩序也井然;相反,规则不合理,发挥不了好的作用,则社会秩序也不稳定。其实,这就是规则的正负功能。影响规则发挥功能的因素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科学性,利益倾向性,程序民主性,实效性。这些因素既有应然也有实然,不仅决定规则的性质,也影响功能的发挥;既是分析能否发挥功能的前提,也是分析发挥功能的程度。尽管性质和功能是紧密联系的,但它们不可混为一谈。规则的性质,影响规则的功能,功能的正负,也将表现规则的性质。
一、科学性
科学性是指社会规则是否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事物都有其自身规律,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起作用,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按事物客观规律办事,就要栽跟斗;遵守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能实现目标。符合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就具有科学性,不符合的就不具有科学性。因此,应该充分认识事物及其客观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把握事物本质,才能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比如,根据经验观察,汽油是易燃物,放在密闭桶箱,若遇到火星,不仅很快燃烧、产生巨大能量,还容易爆炸,给人们造成生命财产损失。人们在掌握这一本质特点之后,在利用其易燃性的同时,也要保证使用安全,于是制定规则“易燃易爆,严禁烟火”。制定规则,必须了解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规则管用与否取决于多个因素。技术规则是严格的操作流程,必须严格遵守,否则将会酿成大祸。操作流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规定明确具体,算是规则,如果违背,显然要出问题。一些国家技术先进、工艺精良,和它们几乎是苛刻的操作规则有关。试想如果长征系列火箭、嫦娥五号在某个细节出现问题,会是什么结果呢?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中国有个词语“实事求是”——这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共中央党校的校训。略知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革命史的人都知道实事求是的价值,这是在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整风运动中提出来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深入推进科学立法;习近平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科学立法的核心在于尊重和体现客观规律”。总之,制定规则要考虑事物的客观规律和状况。
二、利益倾向性
利益倾向性是个价值问题,涉及为了谁、代表谁,获得谁的支持。正因如此,民心向背决定政权更替。而革命、施政纲领就包含了这一套规则。众所周知,人通常是基于自己的利益来行事,制定规则也不例外。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联合起来不就是为了争取自己的正当利益吗?这种利益在资产阶级统治下的法律规则是难以保障的,因为资产阶级就是依靠羊吃人的圈地运动等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尽管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是社会进步。但在当时情况下,工人阶级联合抗争,就是非法。如果反对势力能自动退出历史舞台,那就被和平地取代;如果顽抗,那就被暴力取代。还有“两个决不会”“两个必然”,等等。这些论断表明,规则背后隐藏的是利益。规则表达了利益倾向性,是倾向于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还是少部分人的利益,是全体公民的利益还是少数集团的利益,这是规则的价值性质。团体、部门、地方的规则是出于团体、部门和地方利益的考量,全社会的规则是出于全面考虑各社会阶层利益的考量。规则是人制订的,而人是属于一定群体的,群体是属于一定阶层、阶级的。当统治集团的利益和其他群体的利益对立时,统治集团所定的规则难以被所有人遵守,除非采取强制措施。当统治集团的利益和其他群体的利益一致,遵守规则就容易成为共识。处于统治地位的阶级制定的规则不仅要考虑本阶级的利益,也要考虑民众利益。现代西方社会制定的规则也有维护民众利益的一面,比如富人多纳税。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也是统治阶级缓和社会矛盾的手段。其实,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基本规律,即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具体而言,民众与统治阶级斗争——是流血斗争也可能是议会、工会合法斗争。通过参与议会选举和通过法案,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各方互不相容只能不欢而散,只有利益妥协,才能达成各方相对满意的结果。当然,除了阶级利益,各阶级阶层也有社会公共利益——这种利益既不是这个阶级阶层所独有,也不是那个阶级阶层所独有,而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这些规则体现了利益的共同性,因而称之为公共利益。人身、财产、社会秩序等方面的规定,诸如切勿偷盗,不得损害公共财产等规则,表达的是共同的利益倾向。规则调节共同利益从而调节争议问题,赢得行为者的接受,也就比较理想。
三、程序民主性
程序民主性不同于前述的程序性规则。在意大利政治思想家诺伯托·鲍比欧(Norberto Bobbio)看来,“民主在以下程度上满足程序上的最低条件,即民主制度确保:(a)尽可能有多的公民的政治参与;(b)政治决策方面的多数人统治;(c)通常的交往权利,以及与之相连的对不同纲领和领导集团的选择;以及(d)对私人领域的保护”[4](P376)。尽管程序看起来缺乏效率,但在制定规则却是必要的,尤其制定法律时程序需严格。因为人们意见争执不下时需要寻求妥协合意从而找到公平合理的结果。就法律规则而言,法律的合法性来自一种立法程序,而这种立法程序本身又是以人民主权原则为基础的。“民主的立法程序使得参与者必须面对以共同福利为取向这样一种规范性期待,因为只有从公民就其共同生活之规则达成理解的过程出发,这种程序才能获得自己的赋予合法性的力量。这种法律,只有当它与交往行动的社会性整合力量保持一种内在关系的时候,才能在现代社会也履行稳定期待的功能。”[4](P105)这就是说,程序的民主性还影响规则的功能。不过,程序的民主性不仅具有工具性价值,也具有独立性价值,其独立性价值主要表现在:中立、理性、公平、公开、公正、平等参与、效率。程序民主,制定的规则经过广泛征求意见,为社会各界认识和接受,最终达成社会共识,规则的性质是属于大多数人的;程序不民主,制定的规则只是少数人闭门造车,未经过广泛征求意见,规则只能代表少数人的意志;由于利害关系、利益干扰或者考虑不周,规则的民主性会大打折扣。制定修改废除规则程序民主性就是制订修改废除规则是大多数人参与还是少数人参与。首先,若是少数人参与,多数人未能参与制定,哪怕规则描述得头头是道,也难以被大家采纳接受,难以形成共识,实施起来也就困难重重。可想这种规则是很难调节人的行为的更不能起到理想的作用。即使能起作用,也很有限;要广泛实施,也要付出很大的成本。再者,虽然有些规则专业性比较强,少数人哪怕是精英、专家制定,也并不理想,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众人拾柴火焰高,应该相信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没有得到大多数阶层认可同意形成的规则,是不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的,自然不会被大多数人接受。另外,还有信息不充分的问题,即:个别人掌握的信息是有限的。所以,程序的民主性将影响规则的性质。制定规则之前需要制定一套程序性规则,尤其在制定效力较高的规则诸如制度、法律时尤为重要。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深入推进民主立法;习近平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就指出,民主立法的核心在于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吉登斯就认为,任何未经民主程序的权力都是非法的,不论国家、政府、制度。没有一套严格的程序,所制定规则的质量将会受到影响,实施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程序合理、广泛征求意见本身就是规则的认知、教育和接受的过程。当然,也有些规则的制定程序可以从简,这视情况而定。
四、实效性
社会规则要发挥应有作用,还要看实际效果,也就是规则实施和预期的重合度。规则的实效,不等于社会效益,也不同于规则的效力——规则的效力是对行为人的约束力。规则光制定出来,可操作性不强,大家难以遵守,也是无用的。再好的规则,都需要有可行性,为人们所接受和遵守。只有人们遵守它,规则才能有作用;如果人们都不遵守,那就是一纸空文,形同虚设;如果适应对象大部分不遵守,那么实效性也当然不及格。规则源于社会实践,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但规则又要服务于实践,回到实践中调整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维护一定的秩序,在实践中接受检验,最终得以修改完善。规则的功能之一是约束人的行为,不管是惩戒还是激励。而这些应然的行为取向就体现了规则的有效性。理论上说,实然的行为和规则所要求的应然的行为对比度或者说商就是规则的实效性。商是1,实效为满分。当然,统计各类规则的应然行为和社会各成员的实然行为是比较困难的。规则的实效性不仅受科学性、利益倾向性和程序民主性的影响,还决定于对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尽管规则的实效性受制于多方面的因素,但只要立足于现实社会条件之上的规则安排,就能使人们具体的现实行动符合规则要求。因此,充分评估它的实效性,不仅是规则的性质问题,也是考察衡量规则功能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如何具体衡量规则的实效性要考虑以下三方面情况:一是人们是否遵守规则;二是正当利益是否得到保护;三是违反规则的处理。遵守规则的人数比例越高,当然效果就好;反之,效果就差。正当利益保护有力,则效果好;保护不力,则效果不佳。违反规则的处理率越高,则效果好;处理率低,效果就不好。
当然,或许还有其他因素。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谈到的科学性、利益倾向性、程序民主性和实效性这四个影响社会规则功能的因素并不是毫无关联的孤立因素,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因素。每个人、群体、阶级对规则功能的评判是有差异的,因为有主观和利益的考虑。一般而言,科学性是前提因素,利益倾向性是动力因素,程序民主性是路径因素,实效性是目的因素。另外,它们之间也相互影响——可能相互促进,也可能相互抵消。结果取决于是否符合社会进步潮流,推进社会发展,最终形成合力,共同影响社会规则功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黄谋琛.社会规则的约束功能[J].兵团党校学报,2014(06).
[2] 黄谋琛.社会规则的秩序功能[J].实事求是,2015(01).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德]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修订译本)[M].童世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02).
Abstract: Social order depends on the nature and perfect degree of social rules.The factors affecting social rules function at least includes the scientific nature,tendency of interest,the democratic procedure and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social order;social regulation;function
责任编辑:任德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