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高职衔接”是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作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由来已久,但是在长期的教育发展现实中却举步维艰。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根本的原因在于“应试教育”体制的制约,而围绕体制制约又盘结着课程不衔接、专业不匹配、学制不融合等多重制约因素。2015年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规定的“全面实现中高职衔接”之年,长期形成的困局必须破解,而破解这一困局需要树立系统思维,从长计议、精细安排,以体制改革创新为抓手,课程衔接、专业匹配、学制融合等多重要素协同推进,注重调动中职和高职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合力攻关,努力将写在纸面上的美好愿景变为当下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成果。
关键词 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战略;职业教育体系;“应试教育”体制;体制创新;中高职衔接;课程衔接;专业匹配;学制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9.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1-0039-06
“中高职衔接”作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由来已久,与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同步产生,具有原生性意义。但是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它也是一个久拖未决的焦点问题,在具体实施中更是举步维艰。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根本的原因在于“应试教育”体制的制约,而围绕体制制约又盘结着学制转换、课程衔接等多重制约因素。今年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职教体系规划》)规定的“全面实现中高职衔接”[1]之年,长期形成的困局必须破解。笔者试结合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对“中高职衔接”的困局及其破解之道进行探讨。
一、“中高职衔接”问题溯源
本文所说的“中高职衔接”,是我国特有的一个教育问题。它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结构进行重大战略性调整时期,一直延续至今。它是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作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由来已久。
(一)“中高职衔接”与教育结构调整相伴而生
粉碎“四人帮”、结束十年动乱之后,中共中央在教育领域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的同时,也在探索着教育如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更深层次问题。显然,在这个视野下,原有的教育结构是不适应的,需要作出重大调整。于是,经过数年的酝酿,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正式发布了。《决定》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2]。在这一部分内容中,首次出现关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其实包含着‘高等职业教育之意)”的概念,并揭示出两者之间的紧密衔接关系——“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发挥中等专业学校的骨干作用,同时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3]。这说明,在《决定》所提出的教育改革框架中,“中职”与“高职”本来就应该是内在地融合在一起的,其间的“衔接”是理所当然之事。
(二)“中高职衔接”是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
“职业教育体系”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概念,这一概念也肇端于《决定》。《决定》虽然将“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举措确定为“调整中等教育结构”,但是并没有将其局限在“中等教育”的范围之内,而是做了积极的拓展,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育)”的发展目标,强调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育)”的内在联系,进而提出了“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4]的远景目标,而“中高职衔接”正是其中的应有之义。这一目标在1996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教法》)中得到明确认定和规范表述。《职教法》在“第一章 总则”之后,紧接着就是“第二章 职业教育体系”,规定了该体系所包含的类型、层次,即“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职业培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职业培训”[5]。其基本精神与《决定》中的表述是一脉相承的。略显遗憾的是,由于《职教法》语言表述的简略性,对于“中高职衔接”问题并没有具体表述。但是从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从教育体制上搭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互联互通的桥梁,搞好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合理分工和相互衔接,为各类学校毕业生就业成才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6]、稍前国务院作出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要“逐步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7],到2014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强调要在2015年“全面实现中高职衔接”[8],我们都可以清晰地感触到,“中高职衔接”是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
(三)“中高职衔接”作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由来已久
毫无疑问,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层面来看,“中高职衔接”在《决定》这部改革开放以来具有伟大开拓意义的教育改革最高战略文献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与“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开始的表述为“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与生俱来。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决定》中相关完整句子中得到验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发挥中等专业学校的骨干作用,同时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结合当时的教育现实,可以清晰地看到,“中高职衔接”当时就是国家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
十年动乱之后,教育究竟应该怎么来搞?恢复高考毕竟只是其中的一步,虽然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但绝不可能解决全部问题。简单地恢复到“文革”之前的格局,不仅毫无建树,而且必然会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脱节。因此,党和国家领导集体早就在从最高层面更深刻、更全面地谋划着教育改革的大局。1978年2月26日,时任国务院总理在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第四部分强调:要“努力办好各级各类学校”,要求“到一九八五年,在农村基本普及八年教育,在城市基本普及十年教育。”[9] 这说明,在当时的政府教育工作格局中,并非只是要办好面向高考的普通高中教育,而是要办好各级各类教育,而且其中的明确目标是到1985年在我国城乡基本普及“八年”到“十年”的教育(基本相当于后来所确定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
那么,在普及义务教育之后,教育又该如何改革和发展呢?1985年发布的《决定》适时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就是前文所引述的“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其延展性目标则是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进而建立职业教育体系,从而形成新的教育格局。而“中高职衔接”则是其中的首要的关键性举措。由此可见,“中高职衔接”作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由来已久。
二、“中高职衔接”的困局及其形成原因
虽然“中高职衔接”作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由来已久,但是在艰巨复杂的我国教育发展现实中,却步履维艰,甚至形成困局。其原因耐人寻味。
(一)“中高职衔接”的困局
《决定》发布之后,中等教育结构出现了大规模的调整,“职业高中”大量出现,极大地扩充了原来以中专、技校为主体,较为单薄的中等职业教育阵营。而高等职业教育则早在《决定》发布之前(从1980年开始)就已经以“职业大学”的名义陆续出现,并在“中高职衔接”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据徐佳丽1995年撰文所述,从1980年到当时的15年间,在我国全部86所职业大学中,有江汉大学、金陵职业大学、江南大学、广州大学、邢台高等职业专科学校、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乌鲁木齐职业大学等十几所学校分别采用“3+2”“2+3”“3+3”“双会考”“五年一贯制”大专教育等模式进行“中高职衔接”的探索,态度无疑是积极的,但是总体上毕竟只是在“试行少量对口招生”的范围之内。其中只有一所学校(邢台高等职业专科学校)例外,“全面实行对口招生”,“招收对象是在对口岗位工作技术等级达到三级工以上水平, 并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在职职工以及职业高中、技校和中专毕业生。”[10] 可见,“中高职衔接”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推行得并不顺利,远未达到《决定》的要求。
然而,更大的困局发生在1998年之后。1998年,我国首批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诞生,其后,以“职业技术学院”冠名的高等职业院校大量出现,几乎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在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却出现了明显的脱节:高等职业院校的主要招生对象是参加普通高考、成绩较低的普通高中毕业生,接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数量很少。在后来所实施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中,教育行政部门又进一步要求要严格限制高职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数量,强调“全日制中职、‘三校生单招、五年一贯制、‘3+2招生规模逐渐减少(不超过5%)”[11],致使《决定》所要求“优先招收”的这部分主要生源反而成为被严格抑制的“特例”乃至“个案”,且大有“逐渐消亡”之势。“中高职衔接”的困局至此发展到极致。
(二)“中高职衔接”困局形成的原因
“中高职衔接”困局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原因,其中既有根本性的原因,也有围绕根本原因所盘结起来的重要原因。
1. 根本原因——“应试教育”体制的制约
毋庸置疑,“中高职衔接”的困局主要是“体制性障碍”所致。而“体制性障碍”说到底就是“应试教育”体制的制约。“应试教育”本来是恢复高考的“副产品”,但是后来却奇迹般地形成了一种体制,并且日益固化,遂成为我国教育的一大公害,其落后性是不言而喻的。正如杨东平所言:“70年代末,伴随对‘文革的否定和恢复中断了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被长期压抑的全民族的教育热情迅速转化为考试主义、学历主义的强大动力,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对封建传统教育的批判和清理几乎销声匿迹,最终形成了一种以考试为中心、为考试而进行的教育——它被恰当地命名为‘应试教育。从大多数学校普遍存在的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师道尊严、分数至上、理论脱离实际等弊端,我们不难感受一百多年前科举教育的气氛和面貌。”[12]
其实,回顾相关历史,我们可以看到,邓小平同志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于高考制度可能形成的弊端是早有警觉的。恢复高考之初,他在肯定考试是检查学业成绩、教学效果和选拔人才的有效方法的同时,就曾强调:“也不能迷信考试,把它当作检查学习效果的惟一方法, 并且要认真研究、试验,改进考试的内容和形式。”[13]。1985年《决定》的发布,也有改革传统教育体制(包括传统高考制度)、创建现代教育体制的长远考虑。但令人遗憾的是,“应试教育”体制最终还是形成了,并且通过利益樊篱固化了,而它对我国教育乃至对我国社会的伤害则是难以估量的。2013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深刻地指出:“应试教育体制下,人人都是受害者。”[14]。当然,由于“应试教育”体制主要以普通教育为支撑,所以普通教育虽然受到一定的伤害,但是却尽得升学之利,而处于“体制外”的职业教育则饱受歧视、进退失据。由此形成巨大的教育不公。可以说,就“应试教育”体制的伤害程度而论,职业教育正是长期以来受伤害最深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广大受教育者正是受伤害最严重的群体,“中高职衔接”的国家教育发展战略被长期延阻,则是这些伤害的典型直接表现。而由于“受害者”范围之广,其中也不乏“维护者”、“加害者”和“阻挠者”。2004年,原国家教委职教司司长、资深职业教育专家杨金土先生曾撰文深刻地指出:“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职业教育虽然在法律上和一般的理论观点中被确认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许多人,包括部分教育决策人员的潜意识中,职业教育仍然是低于普通教育的次等教育,是普通教育的补充。因此,在教育规划中,职业教育被视为调节普通教育生源的缓冲系统……”[15] 今天看来,杨金土先生当年所说的“许多人,包括部分教育决策人员”可谓既是“应试教育体制”的“受害者”,也是“应试教育”体制的“维护者”、对职业教育的“加害者”和“中高职衔接”国家战略的“阻挠者”。
2.其他重要原因——课程衔接、专业匹配、学制融合等问题的盘结
虽然“应试教育”体制的制约是“中高职衔接”困局形成的根本原因,但是绝不是全部原因,在它之外,还有其他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从而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群。关于这一点,我国已故老一辈职业技术教育专家严雪怡先生早在1994年就有深刻的论述:“职业技术教育学制间的衔接比普通教育复杂得多,这是由于职业技术教育区分为‘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两类教育,每类教育又包含很多行业、专业,课程门类数以千计,这给学制间的衔接带来很大困难”[16]。今天看来,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归结为课程不衔接、专业不匹配、学制不融合等问题的盘结。
(1)课程不衔接
学生要由较低一级的学历层次升入较高一级的学历层次,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所学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这就要求两个相邻学历层次教育所开设的课程既要能够彼此承接,又要避免重复。这个要求对于普通高中和高等教育来说,基本上不存在问题。因为就课程的类型来说,普通高中所开设的课程基本上都属于普通文化课、学科知识课,层次上也基本上处于中等教育层次。但是,对于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来说,情况就复杂得多了。因为就课程的类型来说,中等职业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中相当大一部分不属于普通文化课、学科知识课,而是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活动课、技能课,可谓种类繁多、结构复杂,有些课程在层次上也不一定处于中等教育层次,与高等职业院校所开设的课程很容易出现不能衔接或重复设置的现象。这也是造成老师不想教、学生不想学的主要原因。面对这样的复杂局面,要想用“一刀切”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是完全不可能的;而大量课程建设的具体工作又由于体制性障碍的制约而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就难免造成中高职教育之间“课程不衔接”的现象。
(2)专业不匹配
相对于普通教育来说,职业教育是较早进行专业教育的教育类型。普通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之前不实施专业教育,主要学习普通文化知识课,为接受高等教育打基础;而职业教育则早在高中阶段教育之前就开始实施专业教育了,我国《职教法》规定,其生源来自“以初中后为重点的教育分流”,分别形成初等职业教育、初级中等职业教育、高级中等职业教育。每一个阶段的职业教育都有大量的专业教育内容。因此,各个相邻阶段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绝非人们一般想象中的那样简单,必须尽量做到专业匹配,否则必然出现“华而不实”“不得要领”的局面。而专业匹配不仅直接与课程衔接相关,而且与教育类型关系密切。而说到教育类型,或许比当年严雪怡先生当年所说的“职业技术教育区分为‘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两类教育”更为复杂,因为根据“体系研究”的相关成果,还有一种因专业的特殊性、教育的隐蔽性而长期被人们忽视、尚未被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的教育类型,即D型的特殊技能人才教育[17]。而每一种教育类型的专业课程类型、人才培养方式、学生知识技能结构都有较大的差异,即使是同样一种专业名称,也会迥然有别。如,同是机械专业,培养技术工人的教育类型与培养技术员、工程师的教育类型会很不同;同样是音乐专业,培养演员和培养作曲家的专业会很不同;同样是体育专业,培养运动员的专业和培养教练员的专业会很不同,等等。面对这样的专业结构,想要切实实施好中高职衔接,也切不可大而化之、简单处置;而大量专业建设的具体工作也因体制性障碍的制约而长期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就难免造成中高职教育之间“专业不匹配”的现象。
(3)学制不融合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两个相邻的职业教育层次,分属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各有自己的学制系列。两者之间的衔接,在课程、专业因素的基础上,必然要上升到学制层面。而由于课程、专业、教育类型的复杂性,职业教育在从中等教育上升到高等教育的学制转换方面,不会是也不能是平滑整洁的转换、上升,而必然会形成错综复杂的局面。但是只要路径正确、方法对头,面对较为复杂局面也会有一种很好的结果,即在课程衔接、专业匹配的基础上,呈现出一种有机汇融的局面,我们可以称之为“学制融合”。当然这种局面不会自然出现,尤其是在“体制性障碍”长期制约的情况下,这方面的探索并不多,一些地方和院校之间的局部探索也会缩手缩脚,因而成果有限。这就难免造成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学制转换不匹配、不结合,形成学制不融合的局面,导致教育者难教、受教育者难学等硬伤。
三、“中高职衔接”困局的破解
时至今日,“中高职衔接”的困局终将会被破解。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综前所述,这一过程也绝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相关各方坚定信心,作出理性的思考,付出巨大的努力,做一系列艰苦细致的工作。
(一)破解“中高职衔接”困局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在六部委颁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强力推动下,“中高职衔接”这一长期形成的教育困局必然要被破解,并且随着这一教育困局的破解,许多相关的教育难题也会迎刃而解。职教体系规划明文规定,2015年要“全面实现中高职衔接”。虽然我们不能指望在本年度真正理想化地实现这一目标,但是我们可以能够切实感触到其背后所凝聚起来的国家意志。可以断言,在这种强大意志面前,“应试教育”体制所施放的“明枪暗箭”必然大为减少,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必然会大为改善,从而为“中高职衔接”困局的全面彻底破解,为其他相关的教育难题的迎刃而解,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打开巨大的创造空间。
(二)破解“中高职衔接”困局需要系统思考、从长计议、持续努力
“中高职衔接”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历程中诸多矛盾和问题错综交织所形成的焦点性难题,关系到职业教育应不应该、能不能够形成纵向贯通、有机统一整体的宏观战略和顶层设计,因此需要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高度进行系统思考。在思考成果中,不仅要作出职业教育应该、能够形成纵向贯通、有机统一整体的肯定回答,而且要对如何形成这一有机整体的各层级相关难题一一作出合理、有效的解答。
如前所述,由于“中高职衔接”困局形成的长期性、累积性,破解这一困局也绝非一时之功,需要在坚定信心的基础上从长计议,做好周密的设计和安排,并通过一系列艰苦细致的具体工作来实现这一目标。
其实,这同时也涉及到一个作风建设的问题。目前全国都在狠抓作风建设,教育领域当然也绝不能例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各项工作都需要作风建设来保障。具体到中高职衔接这一教育改革领域,就需要包括各级党政部门在内的有关各方牢记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6月30日下午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所强调的那样“持续努力、久久为功”[18] 。切不可轻浮躁进、好大喜功,在政策措施上由原来的一味封堵变为完全放开、“无为而治”,不去做一系列艰苦细致的具体工作,而满足于在纸面上解决问题,贻误迫切需要扎实工作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事业。
(三)破解“中高职衔接”困局需要强力改革创新
如前所述,“中高职衔接”困局的形成是传统“应试教育”体制制约下课程衔接、专业匹配、学制融合等方面的工作严重滞后等诸多不利因素层层盘结所造成的。所以,要切实破解这一困局,就需要在这一领域及相关环节强力推进改革创新。要用“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统领全局,贯注各个环节。首先是“扫除体制性障碍”,将各种为了调节普通教育生源、维护传统高考制度格局而设置的中等职业教育生源限制比例全部取消,而改为从体制上优先保障。然后,从课程衔接这一基本环节入手,针对职业教育在教育类型、人才培养方式和学制结构等方面的复杂特点,打破传统的课程结构模式,全面推行模块化课程,将中高职教育中各类课程尤其是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分解为各级各类模块,使各类中职学校中每个学生的各项学习成果都能够得到精确的计量,并赋予一定的学分值,记入学习档案,作为相关高职院校录取生源和进一步学习高职课程的基本参考依据。在此基础上,结合中高职相关专业的特点,从专业匹配的角度合理设计“技术技能考试”,以保证“中高职衔接”这一教育模式的人才培养效率最大化。在前几项工作的基础上,结合中职院校普遍实行的学年制和高职院校普遍实行的学年学分制,进行学制创新,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教育类型生源的特点及对应性,设置出“无缝隙连接”“装配性对接”“一体化培养”等不同的学制类型,形成中高职衔接生源录取的整体方案,使之既具有自身特点又科学合理,具有先进性、优越性。当然,这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也需要“持续推进,久久为功”。而作为论题,它同样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故本文在此也只能略述一二。
(四)“中高职衔接”需要调动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中高职衔接”涉及两个教育主体,即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虽然两者总体上属于类型相同、层次相邻的教育,应该紧密融合,但是在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的制约下,两者却长期处于相互疏离的状态,联系比较少。加上职教领域某些似是而非言论的误导及由于缺乏交流而形成的障碍,两者之间有时甚至处于某种相互排斥的状态,致使两者各自按照“应试教育”体制为自己设置的生源渠道分别从普通教育相邻层次(普通初中、普通高中)录取生源,缺乏积极互动。如,针对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学习的需求,有些职教人士担心因此而把中职教育引入“应试教育”的歧途而加以反对;有些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面对“学习能力良莠不齐”的中职生源,也不去分析其形成的深层原因,而直接认定中职生源不如普通高中生源,会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水平。在“全面实现中高职衔接”的时代背景下,这种局面必须改变。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必须转变观念,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想高度、本着对受教育者的成长和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同心协力来探索相互衔接、融合发展的大计,协同解决相关的课程衔接、专业匹配、学制融合等具体问题,扎扎实实地做好各种相关工作。同时也必须树立危机意识,认识到能否切实解决好“中高职衔接”问题,也关系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如近年来,面对普通高中生源逐渐减少的局面,有些高职院校的领导已认识到开辟生源新渠道、接纳中职生源的作用;而有些中职学校的领导也认识到开辟学生继续求学深造路径对于提高自身吸引力的作用)。只有“中高职衔接”所关联的两大教育主体相向而行、协同努力,其相关的各项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四、结语
综上所述,破解“中高职衔接”这一困局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是也还必须经历一个“持续努力,久久为功”的过程。这正好印证了70年前我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所说过的一句名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应以体制改革创新为抓手,课程衔接、专业匹配、学制融合等多重要素协同推进,注重调动中职和高职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合力攻关,彻底破解这一困局,并促使其他相关问题的解决。从而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努力将写在纸面上的美好愿景变为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成果。
参 考 文 献
[1][8]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J].职业技术教育,2014(18):50-59.
[2][3][4]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C]//国家教育委员会职业技术教育司.职业技术教育文件选编:1978-1988.北京:三联书店,1989:7-9.
[5]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DB/OL].[2014-06-14].http://www.gov. cn/banshi/2005-05/25/content_928.htm.
[6]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4):5-7.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http://www.gov.cn/ zwgk/2005-11/09/content_94296.htm.
[9]华国锋.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而奋斗[EB/OL].http://www. gov.cn/test/2006-02/16/content_200704.htm.
[10]徐佳丽.我国职业大学特色纵横谈[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5(4):92-97.
[11]佚名.新的评估指标体系[EB/OL].[2012-11-07].http://www.6789.com.cn/2009/ Article/ ShowArticle.asp?ArticleID=3122.)
[12]杨东平.世纪回首:中国的教育现代化之梦[EB/OL].[2005-11-30]. http://www.fon.org.cn/ index. php?id=3985.
[13]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邓小平文选( 1975-1982).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02.
[14]王海鹰,娄辰.应试教育体制下 人人都是受害者[EB/OL].http://news.k618.cn/special_37073/13lh/xwjd/201303/t20130306_2944396.html.
[15]杨金土.职业教育兴衰与新旧教育思想更替——百年职业教育回顾[J].教育发展研究,2004(2):1-4
[16]严雪怡.中等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制的衔接方法[J].机械中专,1994(11):2-5.
[17]张振元.特殊技能人才学校教育培养体系导论[J].河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17-21.
[18]习近平:抓作风要下功夫用狠劲持续努力久久为功[EB/OL].http://www.rmzxb.com.cn/sy/jrtt/2014/07/01/345865.shtml.
Predicaments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inkage and Its Solution
Zhang Zhenyuan
Abstract Linkage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he inner meaning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s well as a n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a long time. However,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implement in practice, and the restraining factors come from various sides. The fundamental reasons lie in the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dis-joint of curriculum, mis-matching of specialties and dis-infusion of school system also have great impacts on the problem. 2015 was the aiming year of “comprehensively realizing the goal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inkage”, we must try best to solve the predicament of dis-joint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it must establish systematic thinking, plan from the long-term perspective, fine arrangements, take reform and innova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pay attention to arouse the enthusiasm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make efforts to put the beautiful written vision into practical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results.
Key words n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system; system innovation; linkage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linkage; specialty matching; system integration
Author Zhang Zhenyuan, professor of Yellow River Conservanc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College(kaifeng 47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