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杂志当然要倡导文学,但是,文学不那么为社会所需要了,衰微了,文学杂志被移作他用,被有钱的后爹后妈使唤来使唤去,乃至死亡,就发生了。近十多年来,文学杂志兴亡可谓是一部血泪史。有一个具有时代感的词叫文学青年,后来成了贬斥文艺腔的专属名词。现在不见怎么提及了。这种淡忘说明文学早不是社会的热词。连用作挖苦人的词语也不配了。
四川是人口大省,成都是不一般的大城市,文学的土壤也算肥沃,只有那么两三本文学杂志(包括《青年作家》在内),按理都不缺阳光雨露,都该茁壮成长。可依然躲不过一个衰字。
从满怀希望到心灰意冷,曾经操持《青年作家》的各路人马经历的过程与收获的结局,大抵相仿。文学被诅咒、被嘲笑,文学杂志几经转手的遭际令人扼腕。这年头搞文学杂志等同于找死。在2015年新年伊始,我却成了《青年作家》主编。我曾经在九年前主持过《青年作家》的编务工作,现在,又回来了。老朋友寒暄问候,却不要求我请客吃饭,因为他们心知肚明:这会是怎样的一个前景?但我喜欢文学,愿意在文学萧条的时代,重温文学。于是,新的编辑队伍很快建立起来。幸运的是,大家和我的感觉很近似:《青年作家》还有心跳,还没有死。既然如此,我们就该认真为它谋划一个新未来。
文学杂志以刊载文学作品为主旨,《青年作家》也不例外。但今天,《青年作家》将增添重要的新内容:关注作家中的青年,关注有过文学梦的人和他们的青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文学属于青年,青年有梦想有激情有愤怒有感伤,这些都是文学的助燃剂。所以,青年最接近文学。有人说青春最为难忘,那么青年时代的文学梦就能忘得干干净净,不留一丝痕迹么?不少人会否认自己的文青履历,但是,青春撞上文学,不是一场简单的梦。文学会蛰伏于你的心底,成为你最重要生命底色。这是我们在作家之外,去探寻成就非凡的各领域大家的成长史的因由。因为,这会丰富文学的意义,让更多的青年人坚定文学之信心。文学固然是文学家之所长,但文学并非专为文学家而准备。文学对于青年有特别的意义,我深信:不文学,非青年!《青年作家》发现、传播青年之新锐文学作品,更塑造时代之文学精神!
其实,当我们的目光投向传统纸媒之外的广阔世界,会发现文学依然遍布人间。文学杂志或许不是一个最佳的文学载体,但文学本身欣欣向荣。这温暖了我归来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