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琦
八大山人是明太祖朱元璋十六子宁献王朱权的后裔,1626年(明天启六年)生于南昌,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甲申,清兵入关,明朝灭亡,八大山人结束了他的贵胄生活,沦为一个落魄的飘蓬者,时年十九岁,他一度为僧,后为道士,在南昌建青云谱道院,隐姓埋名,于笔墨间寻求精神之寄托,画中题款常书“哭之”“笑之”,寓哭笑不得之意。八大山人原名朱耷,曾自称朱道朗,良月、传棨、破云樵者、刃庵、个山、个山驴、人屋、驴屋、雪个,以八大山人为天下所熟知。
八大山人是一位借物抒情的高手,他笔下的鱼鸟怪石,白眼向天的神情,无不隐喻着对清朝政权的蔑视。他的遭遇造就了他的艺术情调,“墨点无多泪点多”笔墨间自有难言的隐痛与悲伤。
此幅《孔雀竹石图》是八大山人一幅带有讽刺意味的代表性作品,画中以行草题诗一首:“孔雀名花雨竹屏,竹梢强半墨生成;如何了得论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所谓“三耳”出自《孔丛子》中“藏三耳”,“藏”是奴才,奴才才有三只耳朵,表示听话。“坐二更”影射当时康熙南巡时,当地官僚二更天就要起来等候接驾。
据有关资料称,此画是为讽喻当时江西巡抚宋荦而作,宋荦于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任江西巡抚,他的府衙里曾养过两只孔雀,还以此为题做过几首诗,并曾意欲为这两只孔雀作画,他还在厅堂里设置过几架绘有名花、雨竹图案的屏风,八大山人大约就是以此为题创作了这幅不朽的名作。
此画被称为中国大写意绘画中的“漫画”,主要是因为画的表现手法及寓意均有浓厚的讽刺意味。初看此画,清新典雅,着墨不多,情趣盎然。细细品读,则意味幽深,妙趣横生。两枝盛开的牡丹倒挂于欲倾的山崖之下,有江山倒悬之意,几片墨色浓黑竹叶杂于其间,使本来象征高风亮节的竹子已无节可言,两块不稳的石头上斜站着两只诡异的孔雀,三根尾羽代表着清朝官员的顶戴花翎,石头下尖上圆隐喻着不稳的政权。拟人化的鸟头和白眼向天的神情则有意丑化清朝官员的奴才相。这些入木三分的刻画,或许能一吐八大山人当时的胸中块垒,但也深深流露出他当时有苦无处诉的悲怆情怀。
八大山人是继徐青藤之后的又一个写意中国画大家,他的画集先贤之大成,笔简意远,被誉为中国画史上的鬼才,此画以极简的笔墨,轻松诙谐的造型,将对清廷及清朝官员的蔑视跃然纸上,将嬉笑怒骂游戏于笔墨之间,真可谓八斗高才,鬼斧神工的一代绘画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