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牧道

2015-04-29 00:44钱捍
山东画报 2015年22期
关键词:哈萨克人游牧转场

钱捍

一条羊皮裤从冬穿到夏,

一块粗毛毡从小睡到大,

记不住这一辈子翻过多少山,

说不清年年月月要搬几次家。

天上的鹅毛雪任凭你飘,

地上的白毛风尽管你刮,

每一回从冬窝子搬到夏牧场

草原上就多了一群羊羔小马。

《放牧人家》是一首描述哈萨克族放牧生活的歌曲,简短的歌词道出了哈萨克族游牧生活的真实写照。

当我拿起镜头走入哈萨克族人的生活、记录这个在历史上颇具传奇色彩的民族时,更多的是被这个民族的朴实,热情和真诚所打动,为他们的团结、对长者的孝敬、对孩子的爱护、对邻居的相互帮助所感动,对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乞丐的民族心生敬佩。

哈萨克族是世界上著名的游牧民族之一,他们勇敢强悍,能歌善舞,骑术高超,随着牧民定居生活的开展,现仍然保持着原始的生活的哈萨克族牧民已经不多了。“哈萨克”在民间传说里的意思是“白色的天鹅”。这个名字象征着哈萨克人群居和迁徒的传统,而哈萨克那历史悠久而又丰富多彩的游牧文化就集中体现在贯穿一年四季的“转场”生活中。在新疆,有山就有草原,有草原就有哈萨克人的足迹,这些草原以其地势、气候的特点以及牧草生长周期的不同形成大小不同的草原牧场。

转场放牧是哈萨克族牧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也是他们唯一的经济来源。3月,从冬季牧场转到春季牧场;6月,从春季牧场转到夏季牧场;9月,又从夏季牧场转到秋季牧场,11月再从秋季牧场转到冬季牧场。随着四季的变迁,草场的转移,哈萨克族人总是赶着牛羊,牵着骆驼,带着全部的家当在马背上迁徙。

在数百公里的转场途中,哈萨克女主人穿着华丽的服装,抱着孩子骑在领头的骆驼上,几匹骆驼拖着全部家当。男人骑着马赶着牛羊马等牲畜,浩浩荡荡、尘土飞扬地徐徐前行,走到哪,晚上就在哪宿营,慢慢地现在很多富有的牧民也开始用卡车托运全部家当了。

九月正是秋季转场的季节,成百上千拨的转场牧民,形成连绵不断,浩浩荡荡大军,长距离沿牧道迁徒,沿途草被吃尽,当走过裸露黄土之处,尘土飞扬,烟尘滚滚……成为秋季转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在新疆与草原牧场相连的往往是高山、峻岭、森林和河流。“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是它的真实写照,牧场是划分出来的,草原再大也有主儿。“逐水草而居”实则以牧草长势按季节为畜群转移草场,并非哪里有水草就去哪里游牧。各种牲畜有自己的牧场,转场有牧道,邻里之间,牧村之间往来也有马路(土径),青草不能随便践踏,青草成为哈萨克人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生命的象征。

冬季转场是从11月底下过两三场雪之后开始的,新疆阿勒泰已经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祖辈居住在这里的哈萨克族牧民,开始了他们的冬季转场。冬季转场的牧民多为家中的壮青年,年轻的妇女和孩子已经提前到达冬季牧场安置点,以前羊粪堆积的冬窝子,已经变成了体面的房屋,妇女们提前到达安置点打扫布置房屋和羊圈,储备好过冬的柴木和提前准备的煤炭,等待家人赶着马牛羊群到这里过冬,转场的牧民主要用牲畜的皮毛制作的帽子,羊皮裤和用羊皮缝制的大衣御寒。

牧场多在避风、温暖、薪木易得的地方。冬牧场的面积一般不大,分布为小集中大分散。从11月至翌年3月中旬,牲畜在冬牧场停留时间长达半年左右。当地哈萨克族人一般把这种地方称为“冬窝子”,这是比较形象和贴切的称呼。这几年北疆阿勒泰地区每逢冬天必闹雪灾,1米厚的积雪完全掩盖住了地上的草,牲畜往往不能自己从厚雪中找食,牧民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帮牲畜们挖雪找食,所以说冬季牧场只是勉强的越冬地而已,一切生机都要等到来年春天。

太阳照射在新疆北部的这片高原上,远处的云朵不断在前方的视野中迅速的变换着形状,辽阔的视野一直可以推展到远方积雪的阿尔泰山顶。眼前起伏的大地除了厚厚的白雪,空空荡荡的和连绵起伏的山峦连成了一片,看不见一点路径,但牧民依然按照他们记忆中祖辈留下的牧道向前跋涉着,据说像他们这样的传统转场生活已经延续了近3000年左右。

游牧文明在旁观者的眼里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习惯,而且相当原始。但是,在亚欧大陆上,正是这样的游牧者与农耕人抗衡达30多个世纪,谱写了这一地区民族的几乎整个历史。

世上路走得最多的是哈萨克人,世上搬家最勤的人是哈萨克人,哈萨克人的历史就是在游牧中谱写的,哈萨克人的繁荣就是在迁居中诞生的,哈萨克民族用自己的双腿丈量着世界,追随着生命的绿色!

猜你喜欢
哈萨克人游牧转场
快速学会12种“无缝转场”
都市游牧
西夏游牧经济的几个问题
浅析与哈萨克族原始宗教信仰有关的习俗
岂容社会戾气“转场”
西北游牧文化对春秋青铜带钩的影响
游牧风灵动却精致
哈萨克斯坦“茶道”文化
大型强制间歇式沥青搅拌站转场快速拆装施工工法
“七水相隔”与冲洗手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