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文化与大学生廉洁自律意识之养成

2015-04-29 04:08李国俊
廉政文化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养成大学生

李国俊

摘 要:勤俭廉洁思想是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精华。“勤俭互生,奢贪同源”,勤俭持家,慎独自律,勤政廉洁等价值理念,有助于丰富大学生廉洁自律教育的内涵。养成大学生廉洁自律意识,应主动借鉴传统家训培养子弟勤廉价值观的教育实践及其教育方式,高度重视教育者的示范与引导作用;应以事说理,以史证理,言之有物;应结合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于细微处养成勤俭自律的习惯;应坚持教育引导与惩戒约束并重,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品德。

关键词:家训文化;大学生;廉洁自律;养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170(2015)03-0085-06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家训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理成分,如勤俭持家、崇俭戒奢、为官勤政清廉等价值理念历久弥新,其培养家族子弟优良道德品质的方式方法,对今天培养大学生廉洁自律品格,促进廉洁社会建设,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家训文化的勤廉观

本质上,我国传统家训文化是儒家思想的生活化,勤廉思想在家训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立足“不勤则寡入,不俭则妄费”的经验论,传统家训形成了“勤与俭互生,奢与贪同源”的朴素价值判断,认为“勤”与“俭”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勤”、“俭”、“廉”三者之间,由“勤”到“廉”有单向的递进关系,“勤俭”是“廉洁”的基础。

(一)“勤”是“为人之道”

传统家训认为,“勤”不仅是指“肢体勤劳”,使人丰衣足食,“轻为非礼之事”[2]256的治家理生之道,更是“为人之道”。“所谓勤者,非徒尽力,实要尽道”,各行各业,“如士者,则须先德行,次文艺。切勿因读书识字,舞弄文法,颠倒是非,造歌谣匿名贴;举监生员,不得出入公门,有玷行止;士宦不得以贿败官,贻辱祖宗;农者,不得窃田水,纵牲畜作践,欺赖佃租;工者,不可作淫巧,售敝伪器什;商者,不得纨绔冶游,酒色浪费”等[2]242,都有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不能见利忘义,唯利是图。

(二)“俭”能养德

传统家训强调俭以聚财。所谓“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3]34“夫财犹水也,节俭犹水之蓄也。水之流不蓄,则一泄无余而水立涸矣;财之流不节,则用之无度而财立匮矣。”[5]故“俭则足用,俭则寡求,俭则可以成家,俭则可以立身,俭则可以传子孙。”[2]190“以俭示后,子孙可法,有益于家;以俭率人,敝俗可免,有益于国。”[2]243传统家训文化认为节俭可使人免于财用匮乏,利人利家利国。司马光《温公家训》说:“‘俭,德之共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6]认为“俭”是美德之源,“俭”能养德。官员“俭”可以廉洁奉公,直道而行;百姓“俭”,可以远罪丰家,治家理生。

(三)“廉”生于“勤”和“俭”

传统家训强调,“勤”与“俭”是治家理生和家族兴旺发达之道,可为廉洁品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资生活保障,视勤俭为廉洁之根。“勤与俭治生之道也,不勤则寡入,不俭则妄费。寡入而妄费则财匮,财匮则苟取,愚者为寡鲜廉耻之事,黠者入行险侥幸之途。”[4]330-331不勤不俭,必然导致财物匮乏,从而诱发贪腐等不廉行为,作出“寡鲜廉耻之事”。因此,传统家训极力反对奢侈,强调“奢则用不给,奢则贪求,奢则掩身,奢则破家,奢则不可以训子孙”[2]190,把“奢侈”视为“恶之大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丧身,败家。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6]不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会因“奢侈”而“妄用”、“多求”,从而招致灾祸,最终丧身败家。只有“勤”且“俭”才会“足用”、“寡求”,“不役于物”,从而“直道而行”,廉洁奉公。

借鉴家训文化的勤廉思想,铭记“成由勤俭破由奢”的历史教训,从国家与社会长治久安的高度来培养大学生勤俭廉洁价值观是家训文化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当下社会各界有待进一步凝聚的共识。

二、家训文化的勤廉教育内容

在家训文化中,上起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视奢侈淫逸为不祥之举,把勤廉看作家族兴盛之道,把培养子弟勤廉品德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勤俭是持家之本

在傳统家训中,勤俭持家观念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形成了牢固的“天下事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的价值判断。唐太宗在《帝范》中告诫太子,“奢俭由人,安危在己”。宋人王旦说:“我家盛名清德,当务俭系,保守门风,不得事于奢侈。”[7]115明姚舜牧说:“居家切要,在勤俭二字。”曾国藩终生以勤俭自律,并以此严格要求子弟。他写信说:“诸弟在家教子侄,总须有勤敬二字。无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8]264“望弟于俭字加一番功夫,用一番苦心,不特家常用度宜俭,即修造公费,周济人情,亦须有一俭字。”[9]1058咸丰六年九月二十九日,他教导儿子纪鸿:“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8]324清人陈其元说自己任官30余年,“每见俭朴者,子弟类能自立,奢汰者子孙无不贫穷。”[10]社会现实反复印证勤俭持家的正确性:勤俭是保持家族不隳的关键。

勤俭持家的原则是“量入为出”。司马光《居家杂仪》说,居家须“量入以为出,称家之有无,以给上下衣食及吉凶之费”[2]177。家庭日常衣食不可浪费,婚丧嫁娶,往来吊贺要量力而行。清蒋伊《蒋氏家训》要求子孙“不得从事奢侈,暴殄天物,厨灶之下,不得狼藉米粒。下身里衣,不得用绫纱”[11]1。婚嫁不可因“好门面”而“卖田嫁女,厚赂聘媳,铺张引发,开厨设供。倡优杂还,击鲜散帛,乱用绫纱。”[2]243丧葬“当随家丰俭”,不可“为浮言所动,多至妄用,以此未孝。”[2]191把奢侈“妄用”视为不孝之举。总之,居家生活要“裁省冗费,禁止奢华,常须存赢余,以备不虞”[2]177,做到量入为出,有备无患。

通往勤俭持家的可靠途径是“规划用度”。农业社会一般家庭收入主要是田地出产的谷物,对谷物的计划性消费就成为实现勤俭持家的可靠途径。宋陆梭山《居家正本制用篇》规定,“田畴所收,除租税外,及种盖粪治之外,所有若干,以十分均之。留三分为水旱不测之备,一分为祭祀之用,六分为十二月之用。取一月合用之数,约分为三十分,日用其一,可余而不可尽用”。每天日用谷物限定在计划的定量之内,可稍存节余,不可亏空。因为一旦亏空,就难有弥补之日,会有“破家之渐”。只有“撙节用度,以存盈余”[2]188-189,才可立家久远。

(二)清正廉洁做官

传统家训教育子弟为官要清正廉洁,不可贪赃枉法,有污家门。宋贾昌朝总结说:“仕宦之法,清廉为最。”[4]116范仲淹告诫侄子“做官莫营私利”,“凡见利处,便须思患”[16]。《包孝肃公家训》规定:“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17]宋《袁氏世范》说,“子弟有愚缪贪污者,自不可使之仕宦”,从根本上杜绝了子孙成为贪墨之吏的可能。元《郑氏规范》要求出仕为官的子孙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子孙“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蹈贪黩以添家法”。“抚恤下民,实如慈母之保赤子,有申理者,哀矜恳恻,务得其情,毋行苛虚,又不可一毫妄取于民。”[12]10林则徐严遵家训,分毫不敢妄取。他在钦差广州禁烟时写信给夫人:“粤中饮食与闽相仿佛,尚堪适口。唯开支甚巨,恒虑入不敷出。而又自矢清廉,决不敢于俸禄而外妄取民间或下僚分毫。务使上可以答君恩,下可见祖父。吾林氏素代清白,此种污手之钱,决不要一文也。”[18]曾国藩“服官二十余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8]324。他在咸丰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告诉弟弟,“凡带勇之人,皆不免稍肥私囊。余不能禁人之不苟取,但求我自身不苟取,以此风示僚属”[8]336。在“营官无人不发财”[8]298的湘军中,身为统帅的曾国藩做到了勤政廉洁,分毫不敢苟取。

不为子孙聚财。传统家训重视德育,要求子孙淡化名利财富。陆游祖上“出入朝廷四十年,终身未尝为越产”,不治田产家业,故《放翁家训》说,“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子孙戒之”。司马光说,“今之为后世谋者,不过广营生计以遗之。田畴连阡陌,邸肆跨坊曲,粟麥盈囷仓,金帛充箧笥,慊慊然求之犹未足,施施然自以为子子孙孙累世用之莫能尽也。然不知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自于数十年中勤身苦体以聚之,而子孙于时岁之间奢靡游荡以散之。”“向之所以利后世者,适足以长子孙之恶而为身祸也。”况且,“子孙果贤耶,岂蔬粝布褐不能自营,至死于道路乎?若其不贤耶,虽积金满堂,又奚益哉?故多藏以遗子孙,吾见其愚之甚也。”[7]133-134传统家训认为,节俭积财以遗子孙不智,遗之以财,不若遗之以德。强调“圣人遗子孙以德以礼,贤人遗子孙以廉以俭。”曾国藩说,“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8]183。

(三)“慎独”以自律

传统家训重视子弟自律修养,认为“得一贤弟子,胜得数贵人”。所谓“贤”人,即读书明礼的人,“为端人,为正士,在家则家重,在国则国重”[13]1。正如陆游在《示元礼》中所说,“但使乡闾称善士,布衣未必愧公卿”。传统家训注重通过“慎独”来培养子弟自律品德,以期成为“贤”人。“慎独”一词出自《礼记·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19]即“君子慎其独也者,以其隐微之处,恐其罪恶彰显。故君子之人恒慎其独居,言虽曰独居,能谨慎守道也”[20]。在儒家看来,细微、私密处更能体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真正品质。涵养“慎独”功夫,“正其心,诚其意”,强化个人自律,做到表里如一,不存欺天欺心之念,是加强道德修养,培养个人高尚品德的关键路径。明杨继盛要求子女“或独坐时,或深夜时,念头一起,则自思曰:这是好念?是恶念?若是好念,便扩充起来,必见之行;若是恶念,便禁止勿思。方行一事则思之,以为此事合天理,不合天理?若是不合天理,便止而勿行。若是合天理,便行,不可为分毫违心害理之事”[14]2。所谓天理,就是儒家提倡的忠孝仁义、勤廉爱民等核心价值观念,以之衡量个人言行,做到时刻自律自省。曾国藩说:“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方寸之自欺与否,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故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断无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之时。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9]1393他把“慎独”看作个人自强、追求快乐、守身立家的不二法门。

三、借鉴家训文化的训育之道培养大学生廉洁自律意识

传统家训教育子弟时,自觉遵循道德培育规律,以事说理,以史证理,言之有物,注重细行,不作空洞说教,坚持“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3]1的道德教育方法论,于生活的细微处言传身教,耳提面命,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中华传统美德,其成功经验对于今天培养大学生的廉洁自律品格仍不失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注重教育者的示范引导作用

传统家训培养家族子弟的道德品格,注重通过家族长者言传身教的正面引导,谨遵“以身教者行,以言教者讼”的信条,注意把握时机,以身示范,适时引导劝诫。范仲淹教育做官的侄子“小心不得欺事”,“汝看老叔,自来如何,还曾营私否。自家好,家门各为好事以光祖宗”[16]。欧阳修告诫子侄“于官下宜守廉”。他在《与十二侄》信中明确反对侄子“买官下物”:“吾在官所,除饮食物外,不曾买一物,汝可安此为戒也。”[7]125为避免儿子有纨绔之气,左宗棠告诫儿子说,我家积代寒素,时常“砚田终岁营儿餔,糠屑轻时当餐飨”,自己身为督抚,“非宴客不用海菜,穷冬犹衣縕袍,冀与士卒同此苦趣”。“古人训子弟以咬得菜根,百事可作,若吾家则更宜有进于此者。菜根视糠屑,则已为可口矣。尔曹念之,忍效纨绔所为乎!”[4]420曾国藩劝诫子弟勤俭持家:“吾忝为将相,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愿尔等常守此简朴之风。”[9]837

(二)注意通过日常小事培育品行

清郑板橋五十二岁得子,其教子之道是“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要儿子做一个忠厚明理的好人。他在《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二书》中要求弟弟同等爱惜仆人的孩子:“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凡鱼飨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喜跳跃。”[21]358若儿子入塾读书,凡“纸笔墨砚,吾家所有,宜不时散给同学。每见贫家之子,寡妇之儿,求十数钱,买川连纸,钉仿字薄,而十日不得者,当察其故,而无意中与之。至阴雨而不能即归,褶留饭,薄暮以旧鞋与穿而去。彼父母之爱子,虽无佳好衣服,必制新鞋袜,来上学堂,一遭泥泞,復制为难矣!”[21]364郑板桥既是教育儿子,更是提醒弟弟,要低调做人,善心做事,关爱他人。钦差广州的林则徐叮嘱夫人:“务嘱次儿须千万谨慎,切勿恃有乃父之势,与官府妄相来往,更不可干预地方事务。”[18]曾国藩也注重通过小事教育子弟勤俭持家。咸丰四年四月,他对弟弟说:“吾家子侄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志,慎无存半点官气。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茶等事。其拾柴收粪等事,须一一为之;插田莳禾等事,亦时时学之。”[8]251咸丰四年八月,他又要求“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8]275-276。咸丰六年十月,他要求儿子曾纪鸿“早晨要早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8]324。他还要求家中女眷亲身纺绩、制作小菜。同治二年十二月,曾国藩在“安庆寓中……共办棉花车七架,纺声甚热闹。”幕僚欧阳兆熊说:“文正夫人在安庆署中,每夜姑妇俩纺棉纱,以四两为率”[22]。同治五年,曾国藩已是权重一时的重臣,仍不忘要家中妇女制作“小菜,如腐乳、酱油、酱菜、好醋、倒笋之类”[9]1274。这种通过日常小事来培养道德情操的方式,比单纯的讲道理无疑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三)利用故事、典故灌输价值观

传统家训培养子弟道德品格,理论上注重以事证理,以事说理,喻理于事,用浅显、明了的语言和古今事例典故来注解儒家价值观,使受教育者在咀嚼典故事例中,自我教育,于潜移默化中养成传统美德。颜之推用两个事例教导子孙诚实做人:一是春秋时,郑国伯石三谦卿位和西汉王莽辞让大司马官位的虚伪。“当于尔时,自以为巧密,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为骨寒毛竖也”;二是其当代某贵人,以孝行为时人所重,居孝期间,其“哀毁逾制,亦足以高于人矣”。但他还嫌不够,居然“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过分的表演终使人们对他的孝行“皆为不信”,真是“一伪丧百诚”[3]197,巧妙地强调了“巧伪不如拙诚”的做人诚信原则。司马光以名臣寇准为例说明奢侈败家:“近世寇莱公,豪奢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6]《庭帏杂录》以李氏为例培养子孙宽恕品格:自家的桃枝伸进邻居沈家的院墙,因世仇辄为其折断。对此,李氏的回答是“吾家之桃岂可僭彼家之地”。对沈家枣树越进自家院墙,则告诫家人童仆:“邻家之枣,慎勿扑取一枚”。枣熟后,又“请沈女使至家,面摘之,以盒送还”。李氏的诸多宽容之举,终使“沈遂忘仇,感义至今,两家姻戚往还”[15]7。这种于真实故事、典故中灌输价值观的方法显然更容易为受教育者接受和吸纳。

(四)注重教育引导与惩戒处罚相结合

对屡教不改,不尊家训者,传统家训在坚持教育引导的同时,也会采取强制性的处罚措施,包括训诫、羞辱、罚款、族出、送官严究、“鸣官处死”或私自处死等多样的处罚手段,做到礼法并重,以法治家。《郑氏规范》规定,“吾家既以孝义表门,所习所行无非积善之事,子孙皆当体此,不得妄肆威福,图胁人财,侵凌人产,以为祖宗植德之累,违者以不孝论。”秦汉以降,不孝“十恶”重罪之一。清《蒋氏家训》规定,不遵家训者,先由其父兄晓谕劝诫,“谕之不从,则公集家庙责之。责之犹不改,甘为不肖,则告庙摈之,终身不齿。”对扰害乡里者,“轻则家法责治,重则送官究惩。”对贪赃枉法,有辱家族声誉者,则处以重罚。“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于谱图上削去其名,死则不许入祠堂(如果被诬指者,则不拘于此)。”[11]1惩戒处罚和教育引导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子弟的良好品德。传统家训惩戒处罚的强制性规定,弥补了国家律令的不足,起到了惩恶扬善,培养子弟品德,维护家族兴盛和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

对大学生廉洁自律意识的培养,在坚持改进策略,激发兴趣,积极引导的同时,也要借鉴家训文化,强调规章制度的强制作用,只有做到教育引导与强制约束的有机统一,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廉洁自律意识,养成勤俭廉洁美德。

参考文献:

[1]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2] 陈宏谋.五种遗规[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

[3] 庄明辉,章义和.颜氏家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 包东坡.中国历代名人家训精粹[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

[5] 雍正,等.圣谕广训衍说·尚节俭以惜财用[M].刻本.广州:官刻,1908(清光绪戊申).

[6] 司马光.司马文正公集略·卷二十五训俭示康[M].刻本.1525(明嘉靖四年序本).

[7] 喻岳衡.历代名人家训[M].长沙:岳麓书社,2001.

[8]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一[M].长沙:岳麓书社,1984.

[9]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二[M].长沙:岳麓书社,1984.

[10] 陈其元撰,杨璐校.庸闲齋笔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9:51.

[11] 蒋伊.蒋氏家训[M]//王云五.孝友堂家训及其他五种.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13-25.

[12] 郑太和.郑氏规范[M]//王云五.郑氏规范及其他二种.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1-23.

[13] 孙奇逢.孝友堂家训[M]//王云五.孝友堂家训及其他五种.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13-25.

[14] 杨继盛.杨忠憨公遗笔[M]//王云五.杨忠憨公遗笔及其他五种.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1-8.

[15] 袁衷,等.庭帷杂录:卷上[M]//王云五.郑氏规范及其他二种.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1-19.

[16] 范仲淹.范文正公尺牍:上[M]//范文正公集·六[M].四部叢刊本,1929.

[17] 脱脱,等.宋史·包拯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1038.

[18] 林则徐.林则徐家书[M].上海:中央书店,1935:12.

[19] 郑玄注.礼记·中庸[M].刻本.宋淳熙四年抚州公使库本.

[20] 孔颖达.礼记正义[M]//十三经注疏.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93:397.

[21] 王锡荣.郑板桥集详注[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22] 欧阳兆熊,金安清.水窗春呓[M].北京:中华书局,1984:16.

责任编校 王学青

Abstract: Diligence and honesty reside in the co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family education. Extravagant life leads to corruption, while diligence results in thrift. The ideology of frugality, self-discipline and integrity helps to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lean and self-regulation education. To foster their clean and self-disciplined consciousness, we should actively draw lessons from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approach applied by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family education to cultivate the diligence value of a young generation. We should also emphasize the exemplary and guiding role of educators. Whats more, we should be theoretically strong and convincing, help students develop a good habit of being diligent in their daily life and study, and pay equal attention to educational guidance and punishment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form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lean consciousness.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family education culture; college students; honest and self-discipline; formation

猜你喜欢
养成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少若成天性 习惯如自然
浅谈舞蹈演员良好个人修养的养成
分析素描训练与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养成
小学生养成教育之我见
航母舰员安全意识养成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