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
摘 要:初中数学函数探究式教学中,要注重教师指导、合作探究,创设情境、兴趣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函数图像观察能力、识别能力、分析能力,逐步建立学生的函数图像认知感,形成函数学习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函数;探究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4-0065-01
函数是初中数学学习的难点,因为它集图像与计算为一体,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领悟能力,并具备良好的计算能力。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函数图像观察能力、识别能力、分析能力,可以有效地逐步建立起学生的函数图像认知感,让学生形成一种函数学习能力,从中体会到函数学习的乐趣。
一、教师指导,合作探究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演依然是教师,教师要发挥指导、引导作用。教师要善于把握课堂节奏,为学生创造一个逐步深入、逐步理解知识的学习气氛。教师要积极同学生合作,同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配合,抽丝剥茧式地来揭示知识原理、了解问题本质。例如:将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结合起来讲解,学生经过观察就会发现:正比例函数关系式y=kx(k≠0),一次函数关系式y=kx+b(k≠0)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将二者结合进行对比研究。这时,教师可以进行对比演示,也就是选择同样的x值,分别带入两个函数解析式,对应得到不同的y值。教师让学生观察相关结果(篇幅所限,表略),学生经过细致观察发现y2值要比y1值小1,那么,是否能够认定函数图像向上平移了一个单位呢?这只是一个个案例子,学生难免会心生疑问,很难彻底接受这一平移结论。此时,教师可以再次深入题目进行新一轮的深入引导,将个案进行推导,使其推广到函数的一般关系式。根据上面的个案,可以认为:y=kx(k≠0)→y=kx+b(k≠0),其中发现只需要把y=kx(k≠0)移动b个单位就能对应得出一次函数y=kx+b(k≠0)的关系式。然而,函数图像究竟是要向上移动还是向下移动,也就是说图像移动方向取决于什么。借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又一次陷入思考。学生尝试着依然选择实数带入法,最后得出结论:b的符号决定了移动方向,具有以下移动规律:b>0,图像向上移动;相反,b<0,图像向下平移。此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做出总结:由于b有正负符号差异,可以用绝对值符号来说明问题,也就是总结出一句话:b>0,正比例函数y=kx(k≠0)→一次函数y=kx+b(k≠0),向上平移|b|个单位;b<0,正比例函数y=kx(k≠0)→一次函数y=kx+b(k≠0),向下平移|b|个单位。通过这种逐层引导、抽丝剥茧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投入其中,会不自觉地跟着教师的思路去深入探究蕴藏在函数背后的一些知识。
二、创设情境,兴趣引导
初中数学函数探究式教学,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情境基础上,要围绕课程内容,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处在特定的情境状态,才会产生较大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点,在此基础上来创设情境,利用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设计一堂精彩生动的函数课。二次函数对应着不同类型的关系式,比如一般式、顶点式、截距式,教师可以从这些知识内容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例如:教师可将二次函数的七类关系式各自呈现出来,分别为:y=x2+2、y=(x+1)2+2、y=(x+2)2+2、y=(x+3)2+2、y=(x-1)2+2、y=(x-2)2+2、y=(x-3)2+2。教师在黑板上提供较大的函数平面直角坐标系,并给同学们一根绳索,然后将上面的七个函数解析式进行分组,前四个为一组、后三个为一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利用之前学过的二次函数的相关知识,用手中的绳索将这七个函数解析式的图像呈现在函数直角坐标系中。同时,让学生在函数关系式对称轴两侧提供出三个以上的数值,教师对应着将不同学生提供的函数图像轨迹用粉笔描绘出来,让学生比较这七个函数图像的轨迹和特征。再让学生将各个关系式转换为一般式,然后对应观察二次函数顶点坐标的变化,在不同类型的函数解析式中,顶点坐标以哪种方式呈现出来,并对应总结出一般式中函数顶点公式。之后,教师还可以借助直角坐标系中前四个解析式图像的变化,来研究函数图像的平移规律。例如:左加右减,从y=x2+2→y=(x+1)2+2,图像向左平移一个单位,相反,从y=x2+2→y=(x-1)2+2,图像向右平移一个单位。学生通过观察图像再结合解析式能够得出最终的平移规律,从而找到学习的兴趣,带着热情投入到对函数的深层次探究学习中。
三、结束语
函数学习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领悟能力,并具备良好的计算能力。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函数图像观察能力、识别能力、分析能力,这样才能逐步建立起学生的函数图像认知感,形成一种函数学习能力,从中体会到函数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黄黎伟.探究性学习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3).
[3]范文贵,姚艳伟.数学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