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儿童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与母亲教养方式的关系

2015-04-29 19:33顾筠
江苏教育研究 2015年31期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

顾筠

摘要:家庭教养是幼儿亲社会行为及攻击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个别取样观察幼儿行为,并使用“母亲教养方式问卷”调查母亲教养方式,发现儿童在园亲社会行为明显多于攻击行为。儿童在园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与母亲教养方式有一定关系:亲社会行为儿童的母亲教养方式中民主维度占主导优势;在园攻击行为儿童的母亲教养方式中不良混合型教养方式较多。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母亲教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1A-0037-05

一、研究背景及相关理论

近20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发展儿童的智能只是学前教育的一个任务,学前教育还应担负起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任务。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属于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以往不少研究从亲子关系角度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美国学者鲍德温采用家庭拜访和观察家庭互动基本频率的方法,重点研究了父母的宽容民主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关颖、刘春芬进行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表明,父母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放任型教养方式对孩子是不负责任的[1]。但既往研究的研究对象多为高中生和中小学生,以婴幼儿为对象的研究很少。本研究尝试观察和考察幼儿社会性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一方面将深化关于低龄儿童亲社会行为及攻击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探索,另一方面有助于寻求更有利于儿童社会性行为发展的父母教养方式。

(一)儿童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任何与他人分享、帮助他人、亲昵地接触他人的身体的行为”[2]。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包括多种类型,本研究选取在幼儿园较为常见的合作、助人、分享和安慰四种亲社会行为进行研究。

(二)儿童攻击行为

对攻击行为的理解需要综合考虑行为的起因、动机、意图、形式、过程、结构、情境以及行为者与行为对象之间的关系等诸多因素。关于儿童攻击,本研究定义为有意伤害他人、损坏或抢夺他人物品的行为。父母对待儿童的态度、父母的教养方式会直接影响儿童的攻击行为。

(三)父母教养方式及测评

父母教养方式,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倾向。本研究认同家庭教养方式是教育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3]。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通过教师判定以及研究者根据试观察记录的儿童行为频次,在某幼儿园一个大班筛选出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出现频次较高儿童各5名作为观察对象。该10名儿童的母亲作为问卷调查的对象。

(二)研究工具与程序

1.观察表

对儿童的研究采用“个人取样观察法”。观察表的编制确定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的不同维度:亲社会行为分为助人、分享、合作、安慰四个维度,攻击行为分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胁迫攻击、间接攻击四个维度。在观察表中标明观察对象的代号、观察的集中时段,记录观察对象的亲社会行为或攻击行为以及频次。

2.母亲教养方式问卷

从钟佩谕(2006)、林惠雅(1995)和王佩玲等人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选取30题,结合杨丽珠和杨春卿编制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从而编制成本研究所用的问卷。问卷共38题,涉及民主维度4题、溺爱维度8题、忽视维度13题,专制维度13题,采用五等级评分。考虑到我国幼儿家庭教养工作更多由母亲承担,因此,本研究仅限于考察幼儿的母亲教养方式。

3.研究程序

对观察者进行专门培训,培训内容包学习相关背景知识、操作定义、观察方法、计分方法,同时熟悉观察记录表的使用,进行试观察。正式观察采用记名的形式,观察时间为四周,共20天,其中单周观察上午半天,双周观察下午半天,全面跟踪观察幼儿在园各活动中亲社会行为以及攻击行为的发生情况。记录了幼儿园大班10名儿童的表现情况,获得观察数据。同时对观察对象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有效问卷10份。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儿童在园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状况

通过观察,大班儿童在园亲社会行为(1238次)显著多于园攻击行为(370次)。同时,在筛选阶段就发现,攻击行为显著幼儿存在明显性别差异,筛选出的攻击行为显著的5名幼儿均为男孩;亲社会行为儿童没有显著性别差异。

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如表1):儿童在园的各种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安慰行为次数显著少于其余四项行为;各种攻击行为发生次数存在显著差异,身体攻击显著多于其余四项行为。观察还发现,大班儿童的胁迫行为多为抢夺物品、抢占座位等等,较少威胁恐吓类型的攻击。

(二)母亲教养方式与儿童在园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的关系

在本研究中,维度比重是指每一维度各题中选择“常常如此”和“总是如此”题目总数占此维度题数的比例。根据维度比重,确定母亲教养方式:若某一维度比重最大,且其他维度比重都未超过50.0%,则以此维度标示该教养方式(单一型);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维度比重都超过了50.0%,则以超过50.0%的几个维度来共同标示该教养方式(混合型)。根据这一标准,计算得出本研究涉及的母亲教养方式有五种类型:民主型、专制型、民主加专制型、溺爱加专制型。忽视维度比重很低,未能单独构成或与其他维度共同构成教养方式类型。其中,混合型母亲教养方式占调查人数的40.0%,说明相当一部分母亲的教养方式不是单一维度,而是跨维度的。需要说明的是,在既往的研究中,笔者还没有发现关于跨两种类型教养方式的研究,表明混合型的教养方式研究值得关注,需要深入分析。

1.儿童在园亲社会行为及攻击行为的母亲教养方式比较

调查发现(如下页表2):民主型母亲教养方式在亲社会行为儿童中占60.0%,高于攻击行为儿童(40.0%);亲社会行为儿童教养方式民主加专制型(20.0%)低于攻击型儿童教养方式(40.0%);专制型母亲教养方式在亲社会行为中占20.0%,在攻击行为儿童教养方式中没有;溺爱加专制型教养方式在亲社会行为儿童教养方式中没有发现,在攻击型儿童中则占到20.0%。总体来看,亲社会行为儿童教养方式略优于攻击型儿童的教养方式。

2.在园亲社会行为儿童的家庭教养方式

研究显示(如表3):在园亲社会儿童的家庭教养方式都不是由单一的维度组成,大部分以民主型为主导,但专制维度也占较高的百分比:5名儿童中有4名的家庭教养方式中专制维度超过了40.0%。在园亲社会儿童母亲教养方式中溺爱与忽视维度比重不大。可见,在园亲社会儿童母亲教养方式有较民主的一面,但也有专制的一面,只是民主要高于专制。

3.在园攻击行为儿童的母亲教养方式

由表4可见,攻击行为儿童母亲教养方式上,民主维度达到100.0%的占到60.0%,甚至高于亲社会行为儿童母亲教养方式。但不同的是,攻击儿童母亲教养方式中专制、溺爱维度比例总体高于亲社会儿童,而忽视维度比例总体低于亲社会儿童。

四、讨论

(一)儿童在园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特点

研究表明,亲社会行为中助人和合作行为最为常见,与以往研究相似。合作行为分两种:一种是随机的互助合作,一种是为完成共同目标的合作。合作行为频繁显示了大班儿童合作意识的内化,孩子们形成了一种合作的习惯,有利于幼儿园规则游戏的顺利开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既定的亲社会行为类型之外,“其他”占了很大比重,由于友善行为的不易表露性及难观察性,笔者将“友善”归类在了“其他”中。从实际观察来看,友善行为比较频繁,可以单独列为一种类型。当然,“其他”中还包含了一些诸如照顾自然角、帮助班级等公益行为,以及做事不争抢等亲社会行为。

攻击行为以身体攻击为主,言语攻击与胁迫攻击次之,这与己有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4]。其主要原因除幼儿言语能力尚未完全充分发展外,自然观察方法本身也会影响到结果(为不干涉儿童行为,只能采用远观的观察方式,而远观只能观察到动作,难以观察言语)。间接攻击最少,是因为间接攻击的实施需要对他人心理的理解及操纵能力的发展,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实施这种方式的攻击尚有困难,大多限于将同伴排斥在游戏活动之外这一简单形式。

(二)在园亲社会行为发展与母亲教养方式的关系

研究发现,亲社会行为儿童的母亲教养方式中民主型教养方式占60.0%,民主型教养方式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是正向的。民主型教养方式培育的孩子倾向于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有更好的社会性发展。当然,虽然其中民主维度占绝大多数,但专制维度也有较高的比例,仅略次于民主维度,说明亲社会行为儿童母亲在给予孩子极大民主的同时,其教养行为又具有较高的专制性。该类型母亲对孩子还有个显著特点,60.0%的母亲对孩子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并且对孩子溺爱较少。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攻击行为儿童母亲对孩子溺爱较多,而忽视几乎不存在,可见过度重视和溺爱孩子,与攻击行为呈正相关。忽视可能是一种较好的教养方式,能给予孩子更多的自我发展空间,让孩子的自主能力得到发展。这提醒家长,对孩子要有适度的放手,减少不必要的溺爱和管制。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亲社会行为儿童母亲的教养方式,以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为主,专制型教养为辅,对孩子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的同时较少溺爱孩子。

(三)在园攻击行为发展与母亲教养方式的关系

研究表明,攻击行为与儿童母亲教养方式存在一定的关系:大班攻击行为儿童的母亲教养方式有民主型、民主加专制型、溺爱加专制型,其中民主型占到40.0%,民主加专制型占到40.0%,溺爱加专制占到20.0%。研究发现,攻击行为儿童母亲的教养方式中,民主维度占到很大比重,甚至高于亲社会行为儿童母亲教养方式。但不同的是,含有专制维度的教养方式的比重高于亲社会行为儿童母亲的教养方式,占到60.0%。可见,民主型与专制型两种相对的教养方式同时高比重并存,可能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从而导致更多的攻击行为。同时,如上文所述,这类母亲在教养孩子时几乎不忽视孩子,有很高程度的溺爱。分析得出,攻击行为显著的儿童母亲年龄都稍大一些,可能是晚育得子使母亲对孩子有更多的宠爱和溺爱,对孩子过分迁就。

综上所述,母亲教养方式的不一致给攻击行为儿童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以往也有研究显示,如1950年Glueck夫妇在其关于行为不良的经典纵向研究中报告中指出,行为不良男孩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存在不一致。在对这一假设的实验追踪研究中,Parke和Deur发现,当成人对惩罚的运用不一致时,儿童更易有攻击性的方式行为。本研究中的母亲教养方式民主与专制并重,给孩子社会认知、观点选择制造了障碍,使孩子成为了一个矛盾体,这样的不稳定性造成孩子更多的攻击行为。同时,这类型的母亲过于关注、迁就孩子,甚至溺爱孩子,无形中会形成儿童的自我中心意识,当儿童在园自我中心不能得到满足时,就容易发生攻击行为。

(四)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母亲教养方式差异

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儿童母亲教养方式类型及各维度所占比重各不相同。亲社会行为儿童母亲教养方式有民主型、专制型、民主与专制型,占比分别为60.0%、20.0%和20.0%;攻击行为儿童的母亲教养方式有民主型、民主加专制型、溺爱加专制型,占比分别为40.0%、40.0%、20.0%。亲社会行为母亲教养方式中混合型教养方式占20.0%,而攻击行为母亲教养方式中混合型教养方式占60.0%,正如前面讨论攻击行为与母亲教养方式的关系一样,这样混合型的母亲教养方式,给孩子带来了矛盾的对立的行为指导,孩子容易在混淆中形成不良的行为表现。

我们发现,攻击行为儿童母亲教养方式中含有民主维度的占80.0%,含专制维度的占60.0%,与亲社会行为儿童母亲教养方式相较,虽然一样具有高占有率的民主维度,但不同的是,亲社会行为儿童母亲教养方式中专制维度低于攻击行为儿童母亲教养方式。可见,多民主型、少专制型教养方式能够促进更多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与亲社会行为正相关,而多专制型教养方式与幼儿攻击行为成正相关。这与以往研究有相似的地方。如曾琦、芦咏莉、陈欣银[5]等在小学生的研究中发现民主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交能力有正相关,嵇宇虹、王玲凤[6]研究母亲教养方式各因子对小学儿童的行为问题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通过亲社会及攻击行为儿童母亲教养方式对比可以发现:有利于儿童亲社会行为养成的家庭教养方式特征为:(1)若为混合型教养方式,以积极维度为主导的就是一种良好的教养方式;(2)民主和专制都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教养方式,只是二者最好不要共存;(3)忽视型教养方式与亲社会行为呈正相关,溺爱型教养方式与亲社会行为呈负相关。已有研究表明,忽视是仅次于民主的教养方式,而溺爱是最差的教养方式[7],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佐证了此观点。

五、结论

1.儿童在园亲社会行为明显多于攻击行为。其中,亲社会行为突出表现为助人、合作等。儿童在园的助人行为尤其普遍,带有随机性和自发性。

2.攻击行为以身体攻击为主,言语攻击与胁迫攻击次之。并且攻击行为存在明显年龄差异,随着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年龄越小攻击行为越多。男孩普遍多于女孩,并较多带有无意识性和模仿性。

3.在园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的儿童母亲教养方式有一定关系。亲社会行为儿童的母亲教养方式比攻击行为儿童的母亲教养方式更民主;亲社会行为儿童的母亲教养方式中民主维度占主导优势;在园攻击行为儿童的母亲教养方式中不良混合型教养方式较多。

参考文献:

[1]关颖,刘春芬.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4):47-51.

[2]Orlick.Prosocial and Antisocial Behavior within Chinese and Canadian Class[M].New York:Pantheon Books,1982:53.

[3]张文新,等.中小学生欺负问题中的性别差异研究[J].心理科学,2000(4):435-439.

[4]Fabes,R.A & Eisenberg.N.Yong Childrens Coping with Interpersonal Anger[J].Child Development,1992(63):P116-128.

[5]曾琦,等.社会榜样、社会关系质量与青少年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1):.

[6]嵇宇虹,王玲凤.小学生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4(2):

[7]刘电芝,等.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与家庭影响因素研究[C]//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09.

责任编辑:杨孝如

Mothers' Educational Styles and

Upperclass Children's Prosocial and Antisocial Behaviors

GU Yun

(Suzhou Kindergarten Attached to Suzhou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Suzhou 215000, China)

Abstract: Family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ldren's prosocial and antisocial behavior formation. Researches by sampling and questionnaires show that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s are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antisocial behaviors in kindergartens; that children's behaviors are somewhat correlated to mothers' educational styles in which democracy prevails for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s; and that mothers' educational styles, which are badly mixed, contribute to children's antisocial behaviors in kindergartens.

Key words: prosocial behavior; antisocial behavior; mother's educational style

猜你喜欢
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
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攻击行为发生危险因素、病情评估及治疗方法的应用研究进展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线网络攻击行为的辨识研究
中小学生人际宽恕与攻击行为倾向的发展研究
——以六年级至初三为例
高职生学校社会行为的调查研究
个体道德发展的有效途径:从社会角色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入手
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幼儿园环境中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及亲社会行为干预研究
角色游戏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策略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