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诗歌以其独特的语言秉性,成为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读之,琅琅上口;吟之,唇齿生香;歌之,隽永绵长。因此,在古典诗词启蒙时期的小学阶段,诵读是孩子们最易接受的教学方式。
一、小学阶段古典诗词“诵读”的内涵
《新华字典》第11版中“诵”有三个解,①用高低抑扬的腔调念;②背诵,凭记忆读出;③称述,述说。“读”解释为“依照文字念”。《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诵”也有三解,其中②③解与《新华字典》相同,而其①解略有差别,为“读出声音来;念”。“读”主要有两解,①看着文字念出声音;②阅读;看。该词典中“诵读”的释义为念(诗文)。综上释义,“诵读”应包含看、读、诵三个层次,结合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和古典诗词的文体特征,“看”可理解为了解字形,偏重于“识字”;“读”为感知文字的声音形态,偏重于“正音”;“诵”则有两方面的理解,一是提高“读”的标准,在正音的基础上,强调语气、语调、韵律、节奏的诵读的要求。二是背诵。所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的评价,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感悟。因此,小学阶段的古典诗词“诵读”的内涵可理解为:在正确掌握字形、准确朗读字音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感知意象,想象、领悟并体验古典诗词作品的情感和内容。
二、小学阶段古典诗词诵读教学的特点
中国经典古诗文不仅蕴涵着崇高的人文关怀和深刻的理性之美,更沉积着一个民族不灭的精魂。诵读经典诗文,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审美情趣、实施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等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准确性。“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小学三个学段的基本要求,在古典诗词教学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读准字音,特别是多音字;二是读准节奏,不能破句;三是读准韵律,也就诗句中字的长短起伏。
2.形象性。古典诗词的主要表达方式往往都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寓物喻理,也就是我国传统诗歌创作的赋比兴的手法。小学阶段古典诗词的选择尤其强调这一点,因此,诵读教学要侧重于直观形象的感知,并结合自身体验,强调由读感形,由形入境,由境入意。
3.层次性。根据新课程标准安排,小学三个学段古诗文教学首先强调的是诵读,第一学段侧重于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侧重于诗文大意的领悟,第三学段侧重于内容情感的体味,注重语调、韵律、节奏的把握。层次分明,由浅入深。
4.累积性。中国古典诗词灿若繁星,浩瀚如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选荐了优秀诗歌75篇,并要求在1-6年级背诵160篇(段)优秀诗文的要求。目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诵读,耳濡目染,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体验、感受古典诗词魅力,使中华传统文化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
三、小学阶段诵读教学方法探究
经典古诗文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适宜的方式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以趣乐读。著名的语言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要培养孩子纯正的文学趣味,就要从读诗开始。”因为古典诗词源远流长,言简义丰,神趣兼备。如何挖掘其中的“趣”,使孩子们乐读、好读?一是以事激趣。在诵读卢纶《塞下曲》之前,讲述飞将军李广以少胜多,险中取胜,大破匈奴的故事,充分利用孩子们的英雄情结,激发诵读兴趣。二是以人激趣。这里的“人”主要指诗歌的作者。以熟悉的少年王冕家贫求学,以荷入画(苏教版第九册《少年王冕》),引出淡雅秀逸,志存高远的《墨梅》,既加强了知识的前后贯通,又调动了学生诵读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三是以赛激趣。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不同侧重点的比赛来激发学生诵读诗歌的兴趣。如以正音为目的的,“看谁读得好”比赛;或以“梅”为主题、或以“春”为主题的诗歌诵读比赛,孩子们通过自己查找资料,既培养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又拓展了知识面。
2.以形导读。小学阶段孩子们形象性思维占主导地位,古典诗词画乐和谐,律齐韵美,形神兼备,非常符合小学生文学启蒙阶段的教育。在诵读教学过程中,通过图画展示、音乐播放以及观察体验等手段,挖掘诗歌意象,积极调动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因素,充分感受、体验诗歌的色彩美、情境美、韵律美。①色彩美。杜甫《绝句》一诗,色彩清丽,意境开阔。画面中,杨柳依依,黄鹂啼鸣。晴空万里,白鹭翔逸。孩子们很快找出“黄”“翠”“白”颜色,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晴空”是什么颜色?天空上还有什么?于是蓝天、红日,在孩子们的讨论中逐步呈现。诵其有色,读其有味,美不胜收,意蕴绵长。②情境美。在古典诗词诵读教学中,要让学生走进生活,去和古人一起切身感受诗词中呈现的诗情画意。初春时节,带着孩子们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在依依杨柳下,沐浴着和煦的春风,或坐、或立,浅吟慢诵贺知章的《咏柳》,体验碧玉满树的活力,春风裁柳的精妙。③韵律美。最早的诗歌是人们口头吟唱的,因此,韵律美是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阶段的诗词诵读教学中,主要强调语调、韵律、节奏的体验。以《枫桥夜泊》为例,传统读法: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虽然注意了节奏,但少了韵味和起伏。如果在诵读中稍微注重一下简化的平仄音律(“一”表示平声,“|”表示仄声,“——”表声音延长),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样一来,虽然同样是“两字一顿”,但因为诵读的节奏变化,长短交替,高低起伏,古诗内在的韵律美得到较充分的体现。
3.以思悟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古诗教学的目标是陶冶性情和培养想象本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诵读优秀诗文,展开想象。”而古典诗词精炼含蓄,意境开阔,想象奇特,情韵丰沛,讲究诗意留白。因此,引导孩子们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填补诗歌的留白,体验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使其好思、乐思。①词留白。古人讲究“炼字”“推敲”,常为一字一词,反复斟酌,思虑再三。经典的一个字,蕴含了无限的美感和遐思。最为典型的当属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在诵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时,围绕“绿”字,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发言,“柳叶是绿的”“小草是绿的”,特别是一个孩子的发言让我目瞪口呆,自叹不如,他说,“老师,春风也是绿的!”于是,在孩子们的清脆的诵读声中,眼前一片万物竞发、绿意盎然的江南春光。②景留白。古典诗词往往讲究点到为止,诗意在画外。在推荐诵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时,其中“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一句,儿童追蝶不见,就此戛然而止。我通过问题诱导,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我问,诗中的儿童追蝶,而蝴蝶飞进菜花中,那怎么办呢?有的说,钻进菜花丛中去找;有的说,等一会;有的说,蝴蝶又飞出来了。于是“飞入菜花无处寻”一景又被孩子们演绎出一幅幅情趣盎然的“儿童寻蝶图”“儿童候蝶图”“儿童喜蝶图”。③情留白。寓情于景,在诗歌意象中品味诗人的情感,把握诗人的脉搏。“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诗,孩子们读起来朗朗上口,背起来轻轻松松,但我总觉得少点味道。于是,我紧扣诗眼“苦”,先让孩子们在诗中找“苦”。有的说,锄禾苦;有的说,在太阳下锄禾苦;有的说,流汗苦。我再次提示,田中的禾苗怎么变成盘中的美餐呢?于是在我的逐步引导和图片展示下,孩子们的想象力得到充分调动,播种、锄禾、浇灌、捉虫、嗮谷、舂米等一幅幅农民辛苦劳作的画面,深深印在他们的脑海中。诵读声再次响起,语速变慢了,细细品味,还有点沉重。
千百年来,诵读是诗词启蒙教学的最基本手段,诵读以正音,诵读以韵律,诵读以绘景,诵读以思情,诵读以悟理。在孩子们稚嫩的诵读声中,中华古典诗词宝库徐徐开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得以代代传承。
(梁霞,盐城市日月路小学,224000)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