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要为幼儿提供多种适宜的操作材料,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的推进,学前教育领域对构建游戏化活动区域的探索逐渐深入,特别是在游戏环境的创设,游戏材料的投放等方面投入了非常大的热情。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基层幼儿园也在一定范围内围绕着“区域游戏的组织”开展初步的探索。老师们已经形成了初步的材料观,明确了区域游戏的关键是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可操作性的材料让孩子们进行探索学习。面对各种琳琅满目的游戏现场,震撼于老师们的智慧,老师们要花多少的时间和精力才能为孩子们准备这么多丰富的操作材料。而同时又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是不是这种“震撼”的感觉仅局限于我们在走马观花式地观察幼儿游戏才会产生的刹那的感受呢?如果我们有机会跟踪观察幼儿的游戏开展情况,我们应该会发现这些琳琅满目的游戏材料对孩子们远远没有那么长久的吸引力,孩子们面对同一种材料很快会变得兴致怏怏。换句话说老师们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制作的游戏材料,没有几种是能使孩子们保持长时间的操作和探索的兴趣。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们为孩子们提供的操作材料普遍都太封闭了,开放度不够,不能满足孩子们持续探索的需求。
封闭原意是指严密关住不能通行或随便打开。如果幼儿的游戏材料用“封闭”来形容的话,意指这种类型的材料程序性非常强,有标准的结果和操作路径。虽然这种类型的材料对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有一定意义,但是绝对不利于幼儿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为无论这种游戏材料怎样地精致漂亮,对幼儿来说都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因为“封闭”意味着固定和无法改变。笔者以为,区域游戏材料中的封闭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游戏材料内容指向单一。因为我们经常把区域游戏相对划分为科学区、语言区、美术区以及生活区等等,以至于我们为幼儿提供的游戏材料内容指向单一,在材料的设计与开放上往往会忽略内容的多维度和价值的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整体材料的结构单一。在提供各个区域游戏材料的时候,我们会很简单地根据每个区域的特征提供相应材料。比如我们会在科学区提供“磁铁”“摩擦生电”“沉浮”等探索类的材料,会在语言区提供“图书”“图卡”等阅读类的材料,会在数学区提供“数字接龙”“实物和数字匹配”等操作性材料。这些材料内容指向一目了然,仅和相关领域有关联,完全没有尝试整合语言、艺术、数学、科学等多维度内容的意识。如果这种类型的材料在幼儿区域游戏中占绝大多数,那么如何来支持幼儿持续的探索和操作呢?二是具体材料的操作形式单一。比如我们在完成集体教学活动《风筝》以后,把美术操作材料继续延伸到区域中,鼓励孩子进一步装饰、制作风筝。观察老师提供的材料,我们会发现延伸到美术区域的材料和集体教学活动的材料几乎没有变化,老师们并没有从美术手段或者操作形式上做出拓展。比如集体活动中是用油画棒绘画的,区域游戏中并没有增添水彩笔、水粉颜料等绘画工具,也没有拓宽操作形式来让幼儿开展绘画、装饰或者印染等活动,幼儿操作体验的空间相对狭窄。这种内容指向单一的游戏材料也就不能实现材料的高效性,材料价值多元化了。
提供游戏材料的主体固定。虽然我们一直说幼儿是游戏的主体,我们要支持幼儿在游戏中的自由探索和亲身体验。但实际上,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性还是缺失的,非常明显的就是幼儿基本没有对游戏材料的规划权。提供游戏材料的主体固定,一般都是由老师制作并且投放到区域中,幼儿操作使用。虽然老师凭借自身的理论基础和教学经验一直在对“游戏材料的适宜性”做出深入的思考,但毕竟我们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试图理解孩子的需求,成人的决策一定带有主观性。久而久之幼儿“被动接受”的游戏材料很难激发幼儿去通过主动操作获取直接经验,慢慢就会出现孩子丢弃游戏材料“使用权”的现象。
游戏材料玩法规则单一。教师单方面设计、制作、投放的游戏材料还是存在操作路径相对单一,玩法规则固定不变的现象。比如我们经常为幼儿提供的“棋类游戏”,常常存在一种封闭的操作路径。孩子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了解了“游戏需要几个人玩”“谁先走”“怎样才不犯规”等信息后,如果说没有循序渐进的规则提升、玩法变化,幼儿在对材料重复操作的过程中也会“生厌”。这类材料在我们的游戏中很常见,比如给小动物穿衣服、套娃、不倒翁、折纸等等。
我们都知道游戏材料对老师来说是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物化体现,而对幼儿来说是主动建构经验和认识世界的中介和桥梁。要充分发挥这种中介和桥梁对幼儿的促进作用,我们首要做的就是改变游戏材料对幼儿游戏意愿的控制现象,让游戏材料彰显明显的“开放性”特征,让幼儿在与游戏材料充分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经验,获得发展。那么,怎样使我们提供的游戏材料彰显明显的“开放性”特征呢?
一、游戏材料的规划使用要以幼儿为主
幼儿是游戏材料的操作主体,这种主体性体现在对游戏材料的规划权和使用权上。以往的游戏中,我们往往会忽略幼儿对游戏材料的规划,只给予孩子对游戏材料的操作使用权利。并且这种使用权,也只是让幼儿被动接受。因为我们也只是凭借成人的主观经验来制作投放材料,我们认为这些材料对幼儿来说是适宜的,事实上这种适宜只是在某一阶段存在,一旦材料缺乏变化,孩子的兴趣就会逐渐减弱。要让游戏材料对操作者来说保持永久的吸引力,就必然要让幼儿来主动承担对游戏材料的规划和使用,以保持和游戏材料开展循环深入地操作探索,并主动建构经验。
1.变精致成品为自然材料。这是从“教师中心”的游戏材料观变为“幼儿中心”的游戏材料观的首要策略。为了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老师们提前预设“孩子们可能会怎么玩”“他们需要哪些游戏材料”,并且制作了琳琅满目、精美细致的材料投放于区域游戏中,殊不知这种预设就是对幼儿游戏创造性的束缚。例如在科学区中,教师提供了一组《沉与浮》的探索材料,包括铁钉、雪花片、积木、塑料球等探索材料,提供了一张记录表,表格上已经画好了上面所涉及的几种材料,目的是要求幼儿通过探索记录物体的沉浮现象。这张记录表的设计已经表明这种探索实际上是一种“假性探索”,是一种验证式的探索。记录表上为什么只规定这几种物体,一点都没有留白,也没有悬念。如果游戏的最初目的是要鼓励孩子关注物体的沉浮现象,尝试用简单的符号记录,那么就并不需要预先提供材料、设计记录表。我们完全可以让孩子们自己主动地来开展探索游戏,首先可以鼓励孩子们在活动室内外寻找常见材料,设想它在水里会沉、会浮?然后收集在一定的收纳盒中,并鼓励孩子们自己做实验,记录它在水里的沉浮现象。最后,孩子们可以走出活动室去寻找各式各样的材料来丰富自己的实验。我想这样的过程一定比原来更有趣,更具操作性,关键是从寻找材料到实验操作再到拓展延伸都是孩子们自己规划操作的过程,这更是幼儿主动建构经验的过程。
2.变提前预设游戏线索为关注幼儿游戏需求。以往教师往往把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游戏线索的预设和游戏材料的制作上,而忽略对幼儿游戏意愿、游戏需求的关注。事实上我们更应该时刻关注幼儿对材料的使用情况,分析孩子在操作游戏材料过程中的新想法和新需求,然后通过对材料作出调整来进一步支持幼儿的探索。就像上例中,教师的关注点并不是为幼儿准备有限的游戏材料,而是在观察孩子收集实验材料、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寻找更多的自然材料进行实验验证的过程中,分析幼儿是否有新的发现、是否出现新的游戏需求。比如在各种自然物的沉浮实验中可能会出现溶解现象,教师要分析幼儿是否关注到了溶解现象,要判断是否需要给幼儿提供新的帮助和支持等。总之,要把对规划游戏玩法、操作使用游戏材料的权利最大限度地交还给孩子。教师要试着站在孩子们背后,时刻关注孩子游戏过程、分析游戏的需求,并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二、游戏材料的玩法要有延续性
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游戏材料往往会有固定的玩法和操作规则,比如棋类游戏、数字接龙卡片、配对游戏等等。幼儿在这样固定的情境任务中,很快会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无法创生出自身的认知结构。因此为幼儿提供的游戏材料在玩法规则上一定要有层次性和延续性。比如在棋类游戏《蔬菜大作战》中,四方幼儿通过掷骰子让棋子从起点到达终点,先到终点为胜。幼儿在获得通行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障碍,如果这些障碍都是“固定障碍”,那么游戏也就没有那么多的意外,久而久之幼儿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如果这些障碍除了预先设计的“固定障碍”,更有少数的“随机障碍”,给予参与游戏的幼儿自行设定障碍的机会,这样的游戏过程才是真的“斗智斗勇”的过程,才会不断给予多方参与人员新的挑战,游戏也就有延续发展的空间了。
三、游戏材料的操作要有互动性
游戏材料并不是摆放在区域中就能体现它的价值了,它需要与多方互动才能凸显它的真正教育价值。首先体现在师幼之间的活动。游戏材料的收集制作、材料玩法规则的制定都需要教师和幼儿双方一起完成,这样的过程即避免了游戏规则的呆板、高控,又满足幼儿主动操作的意愿。其次体现在幼儿与材料之间的互动。区域游戏中的材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根据游戏的发展随机调整。比如益智类的游戏,我们往往会把游戏设置成“闯关”的形式进行,一旦幼儿的能力有进入下一关的可能,教师将要带领幼儿以“增添游戏材料”或者“拓宽游戏手段”来提高难度,确保幼儿在与材料的进一步互动过程中主动建构经验。
四、游戏材料的投放形式要多变
投放游戏材料是间接指导幼儿游戏的有用策略。教师要充分考虑环境中可利用的资源,将教育目标隐含在材料中,采用灵活多变的手段投放材料,激发幼儿持续深入的探索行为。我们可以运用“分散式投放”的方式,在主题活动中围绕一种单一的材料,向四周展开不同的操作形式,来挖掘和呈现材料的深度。比如把“树叶”投放于区域中,可以鼓励幼儿进行绘画、拓印、印染、拼贴和制作书签等等一系列活动。我们所提供的材料有时候不一定多变,但是要努力让幼儿作用于材料的行为是多变的。我们更要多运用“开放式投放”方式,游戏前不要预设目标结果,不规定玩法规则,不给孩子既定概念,给予孩子充分的想象和探索空间,激发孩子多样的探索行为。这种方式常常运用于建构游戏中,每种新材料的玩法都让孩子自己去探索,材料与材料的组合更是让幼儿通过探索来习得。最后,我们还要运用“递进式投放”方式,在提供某个区域的材料时,最初种类不一定要很多,但是可以有目的地逐渐递增,不断有新刺激出现,以期待幼儿对材料的自由组合,并不断激发他们新的探索欲望。
总之,我们要努力为幼儿提供有足够“开放性”特征的游戏材料,来支持幼儿的自由操作和自主体验,不断满足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建构经验的需求。
(严英,苏州市吴中区东山中心小学附属幼儿园,215100)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