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史的核心价值观培育

2015-04-29 00:44:03俞丽萍
江苏教育研究 2015年34期
关键词:科学史核心价值观德育

俞丽萍

摘要:融入学科课程教学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运用科学史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叙事性方式适合进行价值观教育、榜样示范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真实的个性化情境易于被学生认同等优点。科学史中蕴含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科学史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构建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创新教育方法。

关键词:科学史;核心价值观;德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2A-0007-04

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正确地指导他们更好地为社会、为人类作出贡献。融入学科课程教学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托马斯·里克纳指出:“学科课程在价值观培养方面的作用是一个沉睡中的巨人,如果我们不能把这种课程利用为培养价值观的手段,我们就正在浪费一个大好的时机。”[1]科学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核心价值观内容,在理科课程教学中可通过科学史故事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运用科学史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优势

1.叙事性方式适合进行价值观教育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人具有例证性思维和叙事性思维两种思维模式。例证性思维是“给认识提供一种理论化的、形式化的解释,一种普遍抽象的例证”,而叙事性思维就是讲故事,呈现的是具体的人和事,尽量接近现实,它依赖于具体情境的经验。两种思维模式互相补充,在逻辑、科学方面,例证性思维占绝对优势,但在价值观与道德教育方面,叙事性思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年龄越低,叙事性思维的特征越明显。尤其在当下的教学实践中,将价值规范准则教条式地灌输给学生是普遍现象,导致了价值观与道德教育的低效,因此叙事性教育方式显得尤为重要,科学史故事正符合叙事性教育方式。

2.榜样示范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科学史故事将科学家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不仅能了解美的与丑的、高尚的与卑劣的价值观本身,而且能看到一个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与最终获得结果之间的联系,即具有高尚价值观的人最终获得成功与幸福、得到他人的赞美,具有卑劣价值观的人最终会遭遇失败。因此,科学史故事为个体的价值观养成提供了一个参照,为学生树立了价值观行为的榜样或警示。科学史故事不是通过对价值准则的说教灌输,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使学生或自发地将自己的价值观与科学家的美德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并为之努力,或检查自己是否也有一些类似的丑陋意识或行为,以后加以改正。价值观教育由“老师告诉我……”“老师规定我做……”变为“我认为……”“我应该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学生真正成为了价值观教育的主体。

3.真实的个性化情境易于被学生认同

科学史故事将抽象枯燥的观念原则转换成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使干巴巴、冷冰冰的价值观念瞬间具有了魅力和生命力。学生在科学史真实的情境中经历各种价值观的冲突与化解,体验故事中人物的感受与渴望,领悟隐含其中的经验提示与教育意义。价值观教育由理性、逻辑转向真实、鲜活,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学生更易于认同其中蕴含的价值原则,而不像对灌输式教育那样,采取敷衍甚至拒绝的态度。

二、科学史中核心价值观内容的体现

下面以生物科学史为例,阐述其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

1.热爱祖国,报效国家

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是把个人价值与国家、民族利益紧密相连,对祖国有着强烈的自豪感、认同感。热爱祖国,才能自觉肩负起促进国家富强、民族进步的责任和义务。

生物科学史上有丰富的爱国主义内容。一方面,可介绍中国在生物学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例如:我国的中医药学具有无损伤疗法、无副作用、整体论世界观等不同于西医的独特优势,所以像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如饥似渴地研究中医药。为找到治疗疟疾的药物,屠呦呦从整理历代医书入手,查阅地方药志,走访老中医,在1972年锁定青蒿并制取了被饱受疟疾之苦的非洲人民称为“中国神药”的青蒿素。而在此之前,美国投入巨额资金,筛选了20多万种化合物,但没有找到理想的药物。为此,屠呦呦于2015年获诺贝尔医学奖。另一方面,可以介绍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以感染学生。例如: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普法战争爆发后,德军侵占了法国大片领土,巴斯德怀着对祖国的深深热爱,毅然决然把德国授予他的证书退回。又如,中国神经肌肉生理学先驱冯德培说:“中国科学家,英雄用武之地在中国。”他年轻时虽然在国外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毅然选择回国创业,为国家效力。

2.敬业爱岗,无私奉献

敬业是一种工作态度,是公民重要的职业道德准则。敬业首先表现在热爱自己的工作,敬重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从工作中获得乐趣,并且通过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其次,表现在勤于钻研,乐于奉献,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对事业全身心地付出,具有坚忍不拔、不畏艰险的献身精神,在遭到挫折时决不放弃。

譬如,巴甫洛夫病重期间,居然把自己当成了实验对象。他向身边的助手口授生命衰变的感觉,想为后人留下更多的科学数据。当他的崇拜者想敲门进来看他的时候,他立刻大声拒绝:巴甫洛夫很忙,巴甫洛夫正在死亡。在他的眼里,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升华。再如,桑格曾两次获诺贝尔奖,但他在获奖之前却没什么突出的成绩。在胰岛素结构的研究过程中失败过许多次,遭遇过很多挫折,他的几位助手为此离他而去。桑格不因为多次失败而放弃,一如既往地沿着既定方向努力。他说:两次得到诺贝尔奖,是令我非常激动的事,但真正的乐趣却蕴含在工作本身之中。

3.诚实守信,历练品德

诚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坦诚、相互信任,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道德准则。人拥有诚信会受益终身,而一旦失去诚信,可能一时侥幸得逞,但最终一定会失败,在社会上无法立足、难以成事。

对科学家来说,荣誉固然重要,但是诚信更重要,多数科学家都是以诚信作为自己做人的道德基石。例如,1983年法国的西诺西和蒙塔尼发现艾滋病毒的论文发表在《科学》上,1984年美国的盖洛发现艾滋病毒是一种新型HTLV病毒,也发表在《科学》杂志,盖洛还开发了检测艾滋病的方法并申请了专利。蒙塔尼在研究盖洛发表的HTLV病毒资料时,发现盖洛的成果与自己送给盖洛研究室的病毒非常相似,甚至电镜照片也惊人地一致。于是蒙塔尼指责盖洛剽窃他们的研究成果,最后闹到法庭上仍然无法判断。一直到1993年谜底才被发现,原来盖洛发现的病毒被蒙塔尼送来的细胞污染了,盖洛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辛辛苦苦地重复了别人的工作。1994年,盖洛在《自然》杂志上向蒙塔尼公开道歉。蒙塔尼在接受诺贝尔奖时表示:“我为盖洛感到遗憾,盖洛在证明艾滋病毒导致了艾滋病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

4.友好协作,与人为善

“友善”是人与人之间和睦友好、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态度。友善能给别人带来愉悦,使人们彼此产生好感而易于沟通,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学术上友善还表现在不压制同行,宽以待人,淡泊名利,团结合作。

譬如,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但是没能将青霉的代谢产物提纯出来。10年后,钱恩和弗洛里成功地分离出青霉素并将之提纯为药剂,比弗莱明当初的青霉素有效率高一千倍,而且没有明显的毒性。弗莱明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培养了多年的青霉素产生菌送给了弗洛里。利用这些菌,钱恩等培养出效力更大的青霉素菌株[4],这是一次历史性的合作。再如,“心电图之父”威廉·艾因特霍芬,将诺贝尔奖金的一半赠送给已去世的技术员的亲属。他总是把众人的功绩放在第一位,他曾在演讲时提到英国电生理大师Lewis时说:“如果没有他的工作,我坚信我们对心脏电生理工作的兴趣不会像今天这样高涨,我怀疑如果没有他有价值的贡献,我是否有权利站在你们面前演讲!”[5]

压制同行的现象在科学史上也有出现。譬如,威廉·莫顿是世界上最早将麻醉剂乙醚用于外科手术的人,但遗憾的是,莫顿对荣誉过于执着,反而因此失去了很多。他的同事韦尔斯和给他指导的化学家杰克森因嫉妒竞相与他争夺发明专利和奖金,为此三人不和,各不相让。韦尔斯因犯有伤害他人罪入狱;杰克森和莫顿双方诉讼了20年,最后两败俱伤,莫顿因身心交瘁而不名一文地死去,终年49岁;杰克森生命的最后7年都在精神病院度过。如果他们不过于追求名利功绩,而是携手合作继续他们的研究事业,相信他们会有更多的成就。

三、利用科学史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施策略

1.联系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

脱离了生活世界的价值观教育只有知性逻辑而缺乏情感体验,只有空洞的形式而缺乏生动的内容,只有僵化的教条而缺乏生命的活力,只能沦为冷冰冰的灌输与说教,从而导致教育的低效。因此,科学史故事中体现的核心价值观内容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赋予核心价值观以现实意义。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细碎琐事和思想上存在的焦虑与困惑,如考试作弊、实验数据捏造与篡改、别人遇到困难时漠不关心、争名夺利、个人主义等现象,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的问题与迷惑。这样,学生才能够认识到核心价值观与自身的关系及对自身成长的意义,才能让学生认同并进一步效仿科学史中的榜样,最终形成与榜样一样的行为。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就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与认可,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存在感和自我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积极思考,认同核心价值观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灵魂。

2.构建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价值观教育的关键不是简单告诉学生哪种价值观是对的或错的,或是让学生知道有哪些价值观信条,而是创设一个价值观形成的具体情境,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方式展开个体内在价值观的自我说服过程。因此,在利用科学史进行价值观教育时,要警惕教师预设故事背后的信念和观念,并想方设法去引导学生得出这个标准答案,而批判或否定不符合标准答案的观点,使学生个体的观点立场都失去发声和呈现的机会,价值观教育变得专断和无趣。要营造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观点。由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经验与思维方式,对于同一个事件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因此,要通过对话使学生的多元观点相遇、碰撞,在彼此的协商和沟通中感受他人多样的情感和价值观,并对价值的基本假设进行自我反思,最终达成学生间认识的融合。这种融合不是所有人的观点完全一致,消除所有差异,而是通过对话让学生彼此听见与看见,拓展视野,创生出更新异的视角,增长人生的经验。只有在这种平等的互动交流中,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体现,才会对价值观进行感知、理解、反思、评价、选择,才会接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并将核心价值观作为学习、生活乃至将来工作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向导。

3.创新教育方法进行价值引导

要坚持以人为本,深入现实了解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需求等,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成长规律和心理需求,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法,逐渐增进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使学生对核心价值观产生情感共鸣,从内心认可并接受它,实现核心价值观培养由外在灌输向内在接受的转变。要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方式,改变传统的一言堂式的、说教为主的教育方式,探索适应不同学生群体的多种途径与方法。例如,不同内容的科学史资料,其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文字材料、视频、音频或者是口述等;讲述的主体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但要以学生为主,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方式可以采用讨论、角色扮演、写读后感等形式。当今我们正处在一个开放的、变化迅速的时代,学生面临着各种价值观的冲突与矛盾,这些矛盾和冲突有外来的和本土的、传统的和现代的、集体的和个人的等等,学生对价值观的选择会出现混乱与困惑。此时,教师虽然不能用价值观的灌输来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但可以并应该通过启发、提问帮助学生充分领悟科学史故事中蕴涵的价值信念,并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提高学生对各种价值观的辨别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引导学生既要认可价值观的多元并存,更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因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强化主流意识形态、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保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安全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里克纳.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M].刘冰,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12.

[2]任衍钢,白冠军,文艳平.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与艾滋病毒的发现[J].生物学通报,2009(5):60-62.

[3]江正华.发现青霉素——[英国]弗莱明(1881-1955年)[J].科学大众,2010(4):41-43.

[4]刘虹.诺贝尔医学奖传奇[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159.

[5]郭继鸿.纪念Einthoven及心电图临床应用100周年[J].中华心率失常学杂志,2009(5):134-139.

责任编辑:杨孝如

猜你喜欢
科学史核心价值观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科学史上十大革命性理论
——博弈论
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科学有意思
——“科学史上的今天”10月号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20:08:03
“科学史上的今天”9月号
依托“班集体特色项目”平台,强化基层党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