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概念解读中的“历史味道”

2015-04-29 17:22叶新建
江苏教育研究 2015年34期

叶新建

摘要:历史概念解读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任务,现阶段高中历史课堂偏重于对历史知识的梳理,对历史概念的解读缺乏“历史味道”,导致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出现偏差,进而影响考试的成绩。历史概念的解读要通过相关材料分析历史概念形成的前因后果,得出历史概念的本质和内涵,在学生掌握历史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材料加深对相关史实的认识。

关键词:历史概念;历史味道;本质和内涵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2A-0077-03

所谓“历史概念”,是指对历史事物从表象到本质的认识和概括,体现历史事物本质的、内在的联系。历史概念学习和运用的过程,是学生阅读、分析历史史料的过程,也是学生运用各种思维能力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因此历史概念学习成为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任务。

当今中学历史课堂,教师比较重视历史知识的梳理和分析,不大注重对历史概念的解读,即使涉及历史概念的解读也只是文字的简单堆砌,缺乏“历史味道”。其原因,既有现实考试的需要,也有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理论功底不足的问题。如何让教师提高历史概念解读的能力,进而在历史概念解读的过程中进一步透出“历史味道”,本文拟以2014年江苏高考历史第5题为例,结合“天朝上国”历史概念的解读和分析,谈谈笔者对历史概念教学的认识和启示,求教于同行。

一、一道高考试题的分析

近年来,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在注重考查学生的史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时,也比较注重对历史概念的考查。例如2014年江苏高考试卷第5题:

下图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试题提供的材料,主要涉及厦门、宁波、上海、福州作为通商口岸的开放问题,香港问题,赔款问题,据此分析这应该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南京条约》谈判时,道光帝给清朝参与谈判代表的谕旨,故A选项不正确。道光帝在谕旨中尽管坚持香港是“赏借”,但《南京条约》最终造成香港被英国割占,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故D选项不正确。《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的国门从此被打开,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C选项也不正确。根据排除法,正确答案应为B选项。

笔者在讲授这道试题时曾经问学生,道光帝的谕旨哪些方面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有些学生回答说,香港明显是被迫割让,但道光帝竟然用“赏借”这样的字眼,明显是自欺欺人,是想维护天朝上国的脸面,最能体现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学生的分析有其合理之处,相信绝大部分教师和学生也是这样理解。但仅仅根据“赏借”就得出天朝上国的观念,未免牵强。通商口岸的开放、赔款是不是天朝上国外交观念的反映?如果不是,命题人就没有必要提供相关的材料。如果是,又该如何解释?这些问题的回答,关键是要对“天朝上国”的历史概念作出解读。

二、“天朝上国”概念的解读

天朝上国的观念,最初形成于上古时期。究其起源,有学者认为天朝观念最初形成,不过是华夏民族的自群体优越感[1]。地处黄河流域以汉族为主题的华夏文明,在相对封闭的区域中最先摆脱野蛮和蒙昧的状态,建立了比其它群体较高的文明,产生了最初的自群体优越感,并进而提出“天子有道,守在四夷”,认为华夏文明是高贵的,具有伦理道德,“四夷”是落后的、野蛮的,不仅没有伦理道德,而且尚未脱离野性。

秦统一六国后,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的新王朝。秦的统一,使得国家的实力得到增强,逐步确立了在东亚地区的核心地位。汉武帝时期,通过武力解决匈奴问题之后,中国在东亚地区的核心地位得到巩固。此后,能否“四夷宾服、万国来朝”成为统治者是否英明、王朝是否盛世的标志,甚至是其政权合法性的来源之一。此后,每个新王朝建立都要“诏谕”属国向自己称臣纳贡,至汉唐时期朝贡体制基本确立。

到了明朝,朝贡国的数量、分布地区的广泛程度以及朝贡的频繁程度,都远远超过了前朝。例如,规定朝鲜一年三贡,琉球二年一贡,安南三年一贡,日本十年一贡[2]。统治者在属国的“称臣纳贡”之下,国家的尊严得到满足,对进贡者的“薄来厚往”也就变得理所当然。

清军入关后,满清成为“天朝”的继承人,理所当然地成为“华夷秩序”世界中的“天下共主”。在乾隆、嘉庆两朝编制的会典中,甚至将音厄利亚(英国)、拂朗察(法兰西)、意达里亚(意大利)在内的“西洋”,也列为朝贡国家。1793年,乾隆帝在接见乔治·马嘎尔尼率领的英国使团时,拒绝了英国通商、在中国开设使馆的请求。天朝上国的观念根深蒂固。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天朝上国”这一历史概念内涵主要是(一)在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中,中国统治者自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是唯一的文明国家,周边国家都是“蛮夷”或者“属国”,这就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他国为藩属的“宗藩体制”;(二)“蛮夷”或“属国”应当定时向中国进贡,而中国为了显示大度和威严,对于来贡国给予“薄来厚往”的待遇,这就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制”。

18—19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及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国家需要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产地,迫切想打开中国的大门,但此时的清王朝仍然闭关锁国、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坚持“华夷秩序”,西方国家与中国的冲突已不可避免。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以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这场战争从爆发、经过到最后《南京条约》的签订,充分暴露了在天朝上国观念影响之下清政府的盲目自大、守旧落后、故步自封。

道光帝作为清朝的最高统治者,鸦片战争爆发后他所采取的策略是“抚”和“剿”。在道光帝的潜意识里,“英夷”是不听话的“藩属国”,战争的主动权仍然掌握在清王朝的手中。当英国的坚船利炮打得清军落花流水,“英夷”宣称要进京时,道光帝慌忙派人同英军“议和”。但道光帝仍然坚守“天朝上国”的观念,认为战争的失败在于琦善等“奸臣”的破坏,导致“剿夷”不力[3]。

鸦片战争击碎了“天朝”的威严,国威严重受损,国际地位相对下降,清政府的实力以及在军事科技方面与西方的差距也暴露无遗。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列强的不断冲击和侵略之下,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且最终走向崩溃。

历史的发展表明,被中国人视为“蛮夷”的西方人真的成了“蛮夷”,采用野蛮的手段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历史学家蒋廷黻曾经写道:“中西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4]。

三、“历史味道”的追寻

从当下历史教学实践看,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是改进历史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历史概念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分析、理解和意义界定,建构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从而形成和完善学科知识结构[5]。历史概念的解读如何透出“历史味道”,笔者认为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通过相关材料分析历史概念形成的前因后果,得出历史概念的本质和内涵。历史概念教学切忌空洞的讲述,在分析前面高考试题时,笔者指出道光帝的“谕旨”比较明显体现“天朝上国”概念本质特征的内容是:(一)1841年1月,琦善和义律谈判时,同意英国人“寄居”香港岛,但后来义律单方面宣布且事实上“割占”了香港岛,在这样的情况下道光帝“谕旨”中仍强调香港是“赏借”,不是“割让”,意在保全天朝的体面;(二)当时的清朝统治者认为,外国人通过通商可以获取很多利益,因此将厦门、宁波、上海作为通商口岸开放,是对“蛮夷”的“体恤有加”和“恩赐”。基于以上分析和解读,笔者提出:那清政府为什么会有这样自大的心态,其形成原因又是什么?能不能利用教材的材料进行佐证?学生纷纷讨论,有学生利用人教版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中“清朝政府甚至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通商”这样一段材料,说明清政府自大、自恋;有学生利用人教版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中“林则徐建议朝廷用关税的十分之一制造炮船,以抵抗英国侵略者。道光帝对林则徐建议的朱批是:‘无理!可恶!‘一派胡言”,说明在清朝统治者的意识中,英国是落后的、野蛮的“岛夷”,不值得去学习。通过这些材料,教师引导学生不仅得出“天朝上国”概念的内涵,而且对其形成的原因也进行了分析,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

其次,在学生掌握历史概念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材料加深对相关史实的认识。笔者在引导学生分析“天朝上国”观念的内涵后,要求学生分析人教版必修一第12课《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中“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出兵”的材料。学生从“请求清政府出兵”入手,分析认为朝鲜是清政府的“藩属国”,朝鲜应该定期向清政府朝贡,同时清政府要尽到宗主国的义务,既要对“藩属国”加以保护,又要维护和稳定其社会秩序,这是“天朝上国”观念的应有之义。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结束签订《辛丑条约》,笔者要求学生去分析慈禧太后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于国之欢心”。学生认为此时的清政府已经完全放弃了自大的心态,谄媚之态尽显,积累了几千年的“天朝大国”观念完全崩溃。

历史是建立在史料基础之上的,历史概念的解读和分析也应该要处理好史料解读和历史概念之间的关系:在对史料分析和解读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解读相关历史概念,学生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深化对相关历史概念的认识并进一步体悟“历史味道”。总之,历史概念的解读既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也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学科专业素养,掌握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这些都需要广大一线教师不断求索。

参考文献:

[1]屈从文.论天朝观念的形成和演进机制[J].国际政治研究,2007(1).

[2]雷颐.甲午战争:“天朝”的最后崩溃[J].世界史地,2014(16).

[3]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8.

[4]蒋廷黻.中国近代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17.

[5]徐赐成.论历史学科的概念教学[J].历史教学问题,2014(5).

责任编辑: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