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Cult越要爱

2015-04-29 13:08张毅
财经文摘 2015年5期
关键词:凯鲁亚克学士裸体

张毅

三年前,网友“假仙女”在豆瓣标记了“看过”电影《裸体午餐》后,一向清净的社交软件瞬间就多了两条评论——原来都是有人希望她加入他们的ONS俱乐部。

这样美丽的误会现在还在重演,另一位网友“styxtyr”在微博上提了一句“Naked Lunch,so naked!”,就接连收到了三封私信,只不过这次出现的不再是“ONS”,而是清一色的两个字——约吗?

与时俱进的似乎只有身体欲望的沟通符号,《裸体午餐》迎来了一轮又一轮“慕名而来”又失望而返的观众。《在路上》的作者杰克·凯鲁亚克此时应该跳出来说:“怪我咯?”因为这部电影改编自柏洛兹的同名小说,而这本小说的名称正是来自于凯鲁亚克的建议:naked lunch,a frozen moment when everyone sees what is on the end of every fork。

性不是对它唯一的误会。

在《裸体午餐》的热门评论里,排名前三的评价依次是:1.真他妈的CULT;2.消化不良带来的恶梦~很Cult~;3.如此怪异的风格,变态另类cult,也只有David Cronenberg能搞出来了。

也许是因为重要的事要说三遍,所以Cult出现了三次。

回到Cult这个词本身,不论是仪式、狂热的崇拜,都带有着强烈的宗教意味,甚至是邪教意味;之于电影之后,Cult film的本意也是一种群体性质的膜拜行为,而非是一种电影的类型。

所以,邪典电影这一翻译的本身,才是对Cult film最严重的误会。

Cult电影是指那些在小圈子内被狂热推崇的电影,一部严格意义上的Cult片需要符合两点要求:第一,不能被大众广为接受;第二,必须有一部分铁杆粉丝。所以,究竟是不是够Cult,不是由内容决定的,而是由受众决定的,比起“邪典”这一带有内容倾向性的表达方式,说是非主流或是另类电影更为合理。

于是香港的武侠片和日本的怪兽片在欧美被视为Cult电影,尽管在本地它们都是主流得不能再主流的大众电影。

《大话西游》也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九十年代末,这部在上映时口碑票房差到爆表的片子突然在大陆的大学生间开始走红,光碟在宿舍间的DVD中反复播放,每次播放都有一拨必到的铁杆粉丝,那时它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Cult片;而等到8岁的小孩和80岁的老小孩也能把“曾经有一份真挚的感情摆在我面前但是我没有珍惜”倒背如流的时候,它便不再是一部Cult片。

Cult片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家庭录像带普及前,午夜影院播放的电影被那个时间段还守在电视前的观众重新评价,而他们多半是一群固定的青年,既区别于大众,又能找到少量知己,这样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追求特立独行感的青年亚文化。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后来搜索Cult片片单,出现的都是《裸体午餐》《粉红色的火烈鸟》《下水道人鱼》这样的重口味电影了,另类、暴力、血腥的电影天生具有反主流文化的基因。

众所周知,被誉为Cult片鼻祖的是《洛基恐怖秀》,在豆瓣这部1975年的电影被9745人打出了8.0的高分,异装癖、双性人曾引爆过多少High点可见一斑,至于喧囂背后的孤独、放纵欲望与释放真我的“深度”影评屡见不鲜,直到一位“九学士”分享了观影体验。

“九学士”是这样写的:“这个电影恐怕只有在影院跟一群fans看才能达到它的神奇效果。我是跟一群美国人去的,他们准备了几袋大米,每人一个哨子、纸帽子、塑料雨衣、乳胶手套、打火机,一堆报纸、扑克、切片面包、n卷卫生纸……一进场就发现几百观众里有一小半都化装了,有几个男的穿了一身黑丝,有人只穿了一条金色小内裤,花样百出。然后电影开始了,大家开始四处狂撒大米,好多人事先穿了雨衣。我猝不及防,被弄得到处都是,然后奋起反击,大概扔掉了我一周的饭量……”

后面还有洒水、扔卫生纸、扔扑克牌、扔面包、撕手套等种种狂欢按下不表,总之,“九学士”的题目是——《这个电影光看碟是没有效果的》。

然后,就一直停留在了榜首,不再有“深度影评”更新。

猜你喜欢
凯鲁亚克学士裸体
“在路上”之后的凯鲁亚克
瓦学士
《宋史·宰辅表一》校正一则
把沙发往前挪一挪
把沙发往前挪一挪
把沙发往前挪一挪
香港理工大学护理本科教育见闻及启示
裸体写生
事关裸体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裸体模特之争与文化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