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的互联网政策都在发生变化,比如近期俄羅斯出台的互联网使用规范中规定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恶搞领导人或名人。不过这项被戏称为“保护普京”的互联网政策在世界范围内并不是孤独的。
在英国,“棱镜门”事件之后,全世界人民都认识到英国保护网络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监听的威慑力,而主要负责执行该任务的英国“间谍机构”——政府通信总部(GCHQ)也一跃进入大众的视线。早在2008年,英国内政部提出“监听现代化计划”,旨在监听并保留英国互联网上所有人的通信数据,比如电子邮件和网页浏览时间、地址等(但不包括电子邮件的具体内容)。随后又相继发布通信监控权规范,更新英国网络安全战略,扩大执法机关和情报部门对网络通信的监督权,并将社交网站和网络即时通信工具也纳入监管范围。
乌克兰则采取了另外一种策略——作为公开的武器。在乌克兰危机中,由于欧美国家利用网络手段率先占领了舆论优势,致使乌克兰国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呈一边倒之势,因此在去年12月,乌克兰政府成立了新的部门——信息政策部。首位部长Yuriy Stets介绍说,该部主要有三个任务,分别为内部沟通、与俄罗斯的信息化战争和打击网络犯罪。
最开始只是禁止俄罗斯电视频道播放,禁止俄罗斯著名演员到乌克兰演出,注销有“俄罗斯”字样的报刊的营业证书,停止放映俄罗斯电影。但是最近,乌克兰国防部试图限制记者进入“反恐行动区”,终于引来了大量批评。他们借用乔治·奥威尔的经典反乌托邦小说《1984》中的一个术语,讽刺其为“真理部”。
尽管如此,乌克兰对互联网监管及控制的学习已经开始,一场新的“i-army”就在眼前。
同样善于利用网络舆论控制的印度政府,在大选中将网络宣传战推向了白热化阶段。有报道指出,印度人民党(BJP)和国大党分别经营起了具有政治煽动性的博客或社交账号。尽管印度的网络普及率只有7%,但对大选态度冷漠的年轻人却被新颖多样的网络竞选活动所吸引。
中国也被认为是积极发展“互联网军队”的国家之一,常有人指责中国网络上出现的诸多“五毛党”。美国人权监督机构“自由之家”称其为“全面贯彻共产党领导的、经历过专业培训的、有奖励机制的独特组织”。另外,2013年开始中国还诞生了全新的官方职业——网络舆情分析师,据北京晨报预计约有两百万人从事该职业,他们将有序引导中国大众的民族主义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