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毅
“人类与酒的关系中,几乎包括了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的一切矛盾及其矛盾方面。”莫言在尚未被归类为魔幻现实主义者之前,就祭出过至奇至酷的《酒国》;
“我们在开拍前喝过山东的高粱酒,称得上悲壮暴烈。”中国展现在世界面前时,至今还离不开张艺谋的一部电影一碗酒;
“身居高官,看透官场,才会有那副深沉的颓废相。”陈丹青一语道破南唐名宴主人韩熙载的怅惘,官场失意的他却因艺术得以不朽;
随着酒和酒器从宗教、祭祀的神坛一步步走入凡间,中国人便没再离开过酒。
中国人与酒,相爱、缠斗。中国的酒文化,就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流变和搬演。美国人借科恩兄弟的口说自己的上世纪六十年代是“醉乡”,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这里,有怎不是另一个维度上的The People`s Republic of 酒。
白酒杯里斟上了茅台,葡萄酒杯里斟上了王朝干红,啤酒杯里斟上了青岛啤。
丁钩儿说:“我说了不喝酒。”
“老丁同志,您大老远来了,不喝酒我们不过意。咱们一切从简,家常便饭,不喝酒怎能显示出上下级亲密关系?酒是国家的重要税源,喝酒实际上就是为国家做贡献。喝点,喝点,别让我们脸皮没处放。”
说着话两个人就把白酒杯端起来,高举着,送到丁钩儿面前。纯洁透明的酒液微微颤抖着,香气洋溢,产生巨大的诱惑。白酒杯渐渐逼近了丁钩儿的唇边。党委书记和矿长的杯子清脆地碰到了丁钩儿的杯子上。
他听到两边说:先喝为敬!先喝为敬!
党委书记和矿长把酒倒进口腔,并把滴酒不剩的杯子倒着给他看。他喝了半杯,优雅的香气在嘴里翻腾。身边两人并不批评他,只是把那喝干了的酒杯亮在他的面前。榜样的力量无穷无尽。丁钩儿喝干了杯中酒。
三只空杯里又斟满了酒。丁钩儿说:“我不喝了,酒多误事。”
“好事成双!好事成双!”
他用手捂着空杯,说:“行啦行啦!”
“入座三杯,这是本地风俗。”
另一位紧接着跟上来,以他的八十四岁老母亲的名义祝丁钩儿侦察员身体健康精神愉快。丁钩儿推辞不喝,那人说,丁同志咱们都是母亲生养对不对?难道一个垂死的老母亲敬您一杯水酒您还好意思推辞吗?丁钩儿是个孝子,在故乡也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母亲,让这位老兄一通胡侃,他的心里酸酸的,母亲敬儿子的酒,怎敢不喝?孝心化作力量,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连续九杯白酒落肚,丁钩儿感到身体与意识开始剥离……
现在他有劝必饮,一杯接一杯,仿佛倒进无底深渊,连半点回音也没有。
在莫言的《酒国》里,特级侦察员丁钩儿到罗山煤矿进行调查,誓言滴酒不沾的他最终因醉酒溺死在便池里。因何,为何?上文的劝解之术可谓功劳不小。
在“酒气熏天的中国”,“酒国”是个语焉不详的城市。在这里,身高不足一尺五的侏儒“余一尺”因首富身份与酒国市八十九名美女发生过性关系;宣传部副部长“金刚钻”凭大海一样的酒量成为偶像;以酿酒出名的酿造大学文学爱好者李一斗获得酒博士学位;李一斗的岳父向猿猴偷师酿出勾人美酒而受万众敬仰……
酒国就是这样。不管你走到哪里,第一件事就是喝酒。生意应酬、生日婚礼、家人团圆、公餐私聚……酒不仅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酒文化为中心产生的,更是巨大的社会体系。
马在吃笸箩里的草料,他们在喝酒。自然而然,天经地义。
影:“滋阴壮阳嘴不臭”
“九月九酿新酒好酒出在咱的手好酒
喝了咱的酒上下通气不咳嗽
喝了咱的酒滋阴壮阳嘴不臭
喝了咱的酒一人敢走青剎口
喝了咱的酒见了皇帝不磕头
一四七三六九,九九归一跟我走
好酒好酒好酒。”
1988年,张艺谋将中国、电影和酒展现在了世界面前。被美其名曰“十八里红”的高粱酒,在被重复唱过两次的《祭酒歌》中得到了最高的褒奖。打仗胜利了,喝酒!打仗失败了,喝酒!娶老婆了,喝酒!干活了,喝酒!吃饭了,喝酒……这种无处不在的酒文化,渗透在影片的角角落落。
赤膊的汉子们,在酒作坊中挥洒着汗水,黝黑的皮肤上汗液强悍晶莹。新酒酿造完成之后,捧大碗,唱酒歌,祭酒神,摔酒碗,有如宗教般的庄重虔诚。
在电影拍摄之初,张艺谋就对摄制组的人讲,这部戏有三个主角,天生一个奇女子,天生一个伟丈夫,加上一碗高粱酒。
《红高粱》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之后,张艺谋接受了电影研究学者罗雪莹女士的采访,首先谈的就是摄制组在山东种的那百十亩高粱。“那些日子,我天天在地里转,给高粱除草浇水。高粱这东西天性喜水,一场雨下过了,你就在地里听,四周围全是乱七八糟的动静,根根高粱都跟生孩子似的,嘴里哼哼着,浑身的骨节全发脆响,眼瞅着一节一节往上蹿。人淹在高粱棵子里,直觉得仿佛置身于一个生育大广场,满世界都是绿,满耳朵都是响,满眼睛都是活脱脱的生灵。”
在影片的最后,男人们准备好了高粱酒炸弹,女人们在家倒好高粱酒等他们回家。在交叉剪辑和特写镜头下,酒如血般热烈鲜红。
艺:怅惘者韩熙载
“南唐后期,国势日渐衰弱,整个金陵城被一种萎靡的气氛笼罩着。来自北方的贵族韩熙载,仿佛受到了命运的作弄……”
伴着知了窸窣的叫声和悠扬的琴笛旋律,一轮孤月之下,衣香鬓影的豪门夜宴正在上演。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韩熙载夜宴图》全长三米,共分“听乐”“观舞”“休憩”“清吹”“宴归”五段,每一段画面以屏风相隔。五幅连环组画放在一起,以“连环画”的构图叙事形式,描述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在家开宴饮酒行乐的全过程。
在“听乐”时还是正襟危坐,但随着且歌且舞,自斟自酌,韩熙载也从衣冠楚楚的形象变为袒胸露腹,而无论欢颜如此,美酒相伴,他的神情却始终怅惘。
除去现世的美学意义外,《韩熙载夜宴图》面世的初始意义却是一幅供南唐后主李煜“偷窥”的情报图。
面对自己已岌岌可危的暮色帝国,“颇疑北人,多以死之”的后主显然将北方望族出身的韩熙载列为重点“盯防”目标,当他得知韩宅夜宴的消息后,便命自己所信任的画家顾闳中与周文矩同赴韩邸,用画笔将夜宴的情况如实地记录下来。
人物和细节、器物无不考究的画幅中,韩熙载最动人。陈丹青点评这个酒宴上的怅惘者:“俨然官相,骨子里的颓废,身居高官,看透官场,才会有那副深沉的颓废相。你看他胖身团坐,双手垂落,目光是在宴乐,同时心事重重。顾闳中一定亲眼见过这姿势。画出姿势不难,难得是他对这姿势的解读。”
顾闳中还画出了这样的细节:韩熙载手中的空酒杯。
器:觞咏抒怀
王羲之借“曲水流觞”饮酒一扬“书圣”之名,李白“会须一饮三百杯”得“诗仙”之称,苏东坡“一樽还酹江月”、范仲淹“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李清照“三杯两盏,怎敌他、晚来风急”……诗文中的“觥”“樽”“杯”“盏”等等,皆是饮酒器具。
中国的酒器演化也属酒文化的一部分,早期是礼器,如商代的妇好墓中出土的大量青铜酒器,其中著名的偶方彝就是仿照当时的宫殿形状制造,用于在祭祀中盛放酒类,庄重而带有宗教、崇拜气息。
到了春秋时期,政治中心意识淡化了,青铜酒器按照各诸侯国各自的喜好进行创造,艺术性胜过了宗教性,开始有了世俗化倾向。此时期的青铜酒器如蔡侯申青铜方壶等,风格豪华夸张,不再是祭拜所用的,而成为宴饮时所用的器物。
到了汉代,漆器、陶器包括瓷器逐渐成为主流用品,平民一样可以饮酒作乐;魏晋开始的胡化倾向,一直延续到唐末;宋代的文人审美使酒器注重其外观和气韵;明清的酒器越来越小巧,酒的度数也越来越高,酒器日益摆脱了宗教影响,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