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不见经传到自主车企巨头

2015-04-29 00:44张艳
汽车纵横 2015年7期
关键词:博瑞李书福沃尔沃

张艳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制造业大国形象已深入人心,但却未挺进制造强国行列,对此,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从汽车制造而言,突破低端,创新技术,中国品牌车企仍任重道远。而在向中国制造强国前进的路上,作为“大胃王”的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在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上演“蛇吞象”之后,一越转变成为实现中国汽车制造由大变强的先驱。

从成长说起 践行跨越发展

2009年12月,这个时间,对于吉利是一次转折。吉利与福特就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的所有重要商业条款达成一致。

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量超过1300万辆,逆全球汽车销售大势而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消费国,这一进程比人们预想的更快。这一年,中国的人均GDP达到3600美元。巧合的是1965年,美国汽车产销量首次超过1000万辆,当年美国的GDP也超过3000美元。这意味着中国已经初步进入了汽车社会。随着汽车社会而来的,是汽车企业间扩张需求和激烈竞争。就是在这样恰逢其实的形势下,吉利收购沃尔沃迈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一步,这一步推动吉利由“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到“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给以立竿见影的转变。

对于这一跨越式的转变,距离吉利进入汽车领域12年时间,距离吉利成立23年时间。

鲜少有人知道,李书福在1986年11月6日以冰箱配件为起点,开始了吉利创业的历程。1989年,转产高档装璜材料,研制出第一张中国造镁铝曲板。而到1994年,吉利便进入了摩托车行业,当年生产出中国第一辆豪华型踏板式摩托车。1996年5月,吉利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后便走上了规模化发展的道路。也就是在踏上规模化发展之路的第二年,1997年6月,吉利进入汽车产业,成为中国第一家民营乘用车企。

在吉利创业之初,以“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为出发点,虽然这一理念圆了很多中国人的汽车梦,但“低价策略”在合资品牌的价格不断下探,以及消费者对汽车产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越来越丧失优势。

自2007年起,这种态势表现的尤为突出。据公开数据显示,中国国内8万元以下的乘用车2007年销量扩大到174万辆,而市场份额却降至32%。吉利2007 年的整体车价有5%~10%左右的减幅。而吉利汽车2007年9月公布中期业绩,由于毛利率萎缩及销售量增长放缓,上半年纯利为8241.6万港元,按年倒退31.9%。在经历10年发展期之后的吉利首次思考如何转型。

作为吉利的掌门人李书福当时下定决心战略转型,其结果也自2007年下半年起开始显现。据吉利汽车2008年4月中旬公布的2007年财报显示,其营业额为1.37亿港元,增长8%;纯利为3.15亿港元,同比升50.7%。当然,在看到这些成长数字背后,有吉利大刀阔斧的改革和破釜沉舟的魄力。

2008年,吉利几款老产品顺利退市,主打产品的位置,逐渐让给了崭露头角的“新三样”吉利自由舰、吉利金刚和吉利远景,当年“新三样”在销售中的比率高达95%以上。

2008年到2010年,吉利先后推出了全球鹰、帝豪和英伦品牌,进一步梳理了品牌和产品,其品牌力也发生质的变化。在2009年,吉利以两个百分点超过中国汽车销售46%的增长率,成功越过经济危机带来的“寒冬”。

就是在品牌战略的转变过程中,李书福在收购沃尔沃汽车上从未松懈,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品牌的不断转变。

不用质疑,吉利在收购沃尔沃汽车上,以及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资本平台对于吉利相当重要。吉利新闻发言人杨学良表示,“汽车行业是一个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一个好的融资平台,使企业在商战中及时抓住机会。”

而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吉利选择在香港借壳上市。自2004年起,吉利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突显对资金的饥渴。公开资料显示,2004年,吉利对外宣布的投资计划已超过100亿元。其中,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吉利控股持股90%)总投资额超过10亿元;湘潭九华的中高档轿车基地总投资达28.8亿元;台州汽车工业城总投资为49.1亿元;海南三亚学院总投资10亿元。此外,吉利还在自主研发上投入了至少3.5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在香港上市之初,吉利就定下了通过资本输出,参与全球化竞争的思路,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市场层面,更使得当时这家仅在国内小有名气的民营企业,全方位的与国际接轨。”

有证券分析人士称,“吉利上市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搭建一个畅通的融资平台,也开始实践与国际接轨的经营模式和管理体系,为未来国际化奠定基础。”而这一点在近几年吉利的发展中得到了印证,最具代表的自然就是与沃尔沃汽车的收购案。

一家规模不大的中国民营汽车公司把声名显赫的国际一线汽车品牌收入囊中,这显示出了欧洲和美国的危机加快了全球汽车产业重心向中国这个新兴汽车市场转移的速度。作为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品牌的缔造者,李书福以及吉利汽车逐渐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蛇吞象”成就吉利 输入沃尔沃DNA

吉利在2015年4月的上海车展期间发布多款新车,也带来了多种车型和新能源解决方案的产品,以诠释吉利“造每个人的精品车”的新品牌主张。与此同时,借助车展为新上市的博瑞造势,其首批车主交车仪式成为一大亮点。自4月上市至今的博瑞应当属2015年吉利的一大热点车型,它的被关注自然源于与沃尔沃的密不可分。

此前内部代号为GC9的博瑞是吉利乃至中国本土品牌汽车划时代意义的战略车型,也由此拉开吉利“造每个人的精品车”的新时代。博瑞代表的是吉利新品牌、新发展阶段的车型,更是自主品牌向上发展的代表,给很多中国消费者以及汽车行业带来了眼前一亮的感觉。

吉利博瑞运用了大量沃尔沃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这款车型是国内自主汽车品牌中率先运用自动泊车系统,正是借鉴了沃尔沃的技术。博瑞集结沃尔沃的技术支持、吉利国际化外观设计团队等优势,借此吉利试图向消费者证明,博瑞是一款值得购买的车型。吉利安聪慧直言:“沃尔沃汽车和博瑞的供应商重叠度是非常高的。”

提到吉利汽车不得不提沃尔沃,沃尔沃的出现对吉利汽车产品的品质管理有很大的提升。这几年吉利跟沃尔沃的合作并不因为品牌的区隔没有展开合作,在安全技术、车内环境质量等多方面,包括吉利造型也请了原来沃尔沃公司的设计总监来进行,所以合作是如兄弟般的关系。但由于品牌属性有所不同,细分群体也不一样,所以仍有很明显的区隔。

作为吉利汽车自主研发的首款中高端轿车,吉利博瑞的配置和性能同时也完全符合公务用车、尤其是外交礼宾用车的需求。所以不论是从线上的火爆销售到礼宾车交付,吉利博瑞都充分证明自己是自主品牌突破天花板的力作。

自博瑞问世以后,是吉利向上走的一个品牌突破,但是这个品牌突破据吉利内部讲,就像大众跟奥迪的关系,吉利需要一些更高端的产品。

自2009年至今,在吉利并购沃尔沃五年时间内,吉利以持续投入110亿美元对这一计划进行研发,并由此构建了全新的基础架构模块,开发出具有先进水平的SC90。近日,李书福表示,“接下去,在这个基础架构模块的基础之上,沃尔沃将会开发出各种各样的车型,那么吉利就会分享这个基础之上的所有的技术,也就是说吉利汽车今后也是模块化的、轻量化的、智能化的。”

在吉利并购沃尔沃后,帮助沃尔沃走出低谷,重新焕发了生机。五年前,沃尔沃汽车全球销量37万辆,中国的销量只有1万辆左右,五年后,预计2015年沃尔沃全球销量为50万辆,中国销量可达9万辆。而吉利也从中学到了不少真功夫,大幅提升了创新能力,吉利博瑞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目前在瑞典哥德堡的吉利沃尔沃联合研发中心,两家公司正在共同开发面向下一代车型的基础架构模块,包括汽车的安全、能耗、排放、舒适性等,吉利汽车基于此平台的首款车型将于2016年初正式推出。

吉利与沃尔沃联合研发的全新模块化平台CMA将共同用于下一代吉利和沃尔沃的新车,未来将用于吉利品牌A级至A00级的车型,平台下的首款产品将于2016年推出。吉利规划在河北张家口建设一家新的整车工厂,用于投产全新A级车,新车的项目代号为“CS11”,其将基于CMA平台打造。

目前,吉利汽车已开始实施“CS11”车型的相关调研工作。按照企业此前所制定的相关规划,未来吉利汽车将依托KC、FE以及CMA三大整车平台进行新车型的研发,其中KC平台将主要投产B级以上(含B级)产品,FE则是负责开发A-到A级车。至于CMA平台将会与沃尔沃共享,主要将用于生产A+级以上车型,同时该平台还可开发轿车以外的SUV车型。

李书福惊人逆袭 吉利为中国制造加分

14年前,当李书福喊着“请给民营企业造车一次失败的机会”,为一纸轿车准生证四处奔走时,时任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在对浙江民营企业进行考察时告诉李书福,“我不反对吉利造车”。这句话后来成为李书福为造车不惜“上下求索”的动力。

李书福认为,“尽管改革仍在持续深入,很多政策也较以前有较大的改观,但离真正的市场化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精神还有差距。”但吉利始终紧跟政策步伐。作为草根民营车企掌门人,李书福也始终保持着冷静的思考,他深知,“没有自主创新就没有吉利,更没有吉利的未来。”

作为中国汽车行业的第一家民营汽车企业,吉利将其发展道路归结为“三自之路”,即自主创新、自行发展和自己拥有核心知识产权。

外部环境固然重要,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只能来自企业内部,那就是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效率进行自主创新和自主开发。作为吉利董事长的李书福表示,“有了自己的研发能力,吉利就有了刀,就可以去切割世界汽车市场的蛋糕。”技术研发一直是吉利核心业务,每年研发投入都达到销售额的10%。

自主创新不仅使吉利在国内市场站稳了脚跟,还给了它们开拓国际市场的利器。吉利不仅是我国轿车整车出口的主力,还把自己的品牌和技术输出到国外,将我们习惯的引进合资方式在国外重新演绎,有力地改变了人们对“中国制造”的传统印象。

杨学良表示,“目前吉利车的安全性能和产品性能,已经实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一些市场区间里,甚至是非常领先的,比如帝豪EC7已经达到欧洲标准。这些车型出口到海外,甚至比一些跨国公司的性能指标还要高,这也是海外市场接受我们的一个因素。”

海外市场早已成为吉利的战略市场,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虽然还达不到齐头并进的程度,但海外市场占吉利销售的整体比例会保持一个快速增长。值得一提的是,收购沃尔沃,让吉利在海外市场的知名度迅速提升。杨学良说,“这也加强了吉利海外合作伙伴的信心,他们相信吉利和沃尔沃有更多技术上的合作,能够帮助吉利去支撑产品技术和品质。在一些沃尔沃涉足过的市场,由于其在当地拥有很成熟的经验,就可以与吉利分享信息。”

就在今年3月,吉利宣布投资2.5亿英镑,为伦敦出租车公司建设一座高技术、现代化的全新工厂,用来生产下一代纯电动及超低排放的伦敦出租车。

如果新工厂建成,首要焦点则是投产TX5车型,该车是经典的伦敦黑色出租车的升级绿色版,预计将于2018年上市,而新款出租车则将利用一些吉利收购沃尔沃以后获取的技术。

这只是吉利拓展海外版图的一角,然而这确实从侧面应正了吉利简单而直白的口号,“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

从造老百姓能买得起的好车,再到现如今造老百姓买得起的精品车,吉利正在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正如李克强总理曾经在视察吉利总部时勉励吉利汽车,“吉利汽车发展史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缩影。”

从吉利汽车成立到第一个10年的转型,再到与沃尔沃成为“兄弟”,李书福每一步迈得惊心动魄,但却也坚实有力。走到今天,吉利稳步开拓,紧紧跟随国家政策步伐的李书福,这一次面对“中国制造2025”,必定将推出更为有力的企业战略规划,吉利在推进中国汽车制造上又会交出怎样的答卷?一切紧随市场的脉搏而动。

吉利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杰介绍,“2014年10月份开始,吉利汽车在销量上出现了稳步增长,主要是因为新帝豪和新远景的相继上市,新帝豪上市后不到3个月销量达到月销2万多台,这是极高性价比的一款产品。在2014年的广州车展,吉利新远景上市,上市首月订单就突破16000辆,2015年一季度月销都在一万辆以上,这两款轿车给吉利增长奠定了基础,同时,A0级的金刚系列月销也突破万辆,2014年12月达到了10060多辆。同时,吉利的SUV在12月销量也超过了万台,这样的状况使得吉利增长率持续上升。”

吉利一直提出来“渠道为王”,吉利汽车渠道很多在三四线,现在一些合资品牌、自主品牌渠道下沉的速度也很快。现在吉利对于渠道的理解是:它不仅是产品的交付,更重要的是能够提供消费者后续服务。吉利在做很多渠道尝试,不仅是省会城市、地级城市,接下来更重要的是县级城市以及经济发达的镇级城市的规划,提供给消费者更多选择和服务便利。

深化战略转型是吉利始终的目标,从造车到服务,吉利在不断深入完善和提高自身水平。李书福曾说,“人生何止沃尔沃!所有的物质财富都将会成为过去,但是,理想和信念将会伴随人的灵魂而永存。”

对于未来李书福有他的新规划:从“国际化战略”向“全球化战略”转型;从“技术吉利”向“品质吉利”转型;从“快速发展”向“稳健发展”转型;从“产品线管理”向“品牌线”管理转型。伴随中国制造2025目标,吉利在不断的转型中继续成长,也在成就中国自主品牌车企继续的传奇。

猜你喜欢
博瑞李书福沃尔沃
沃尔沃XC40 RECHARGE
沃尔沃C40
吉利博瑞GE PHEV
李书福的汽车“野心”究竟有多大
博瑞GE开启“风潮”之旅
李书福 自书40年创业史 致敬改革开放
沃尔沃2017款V40
沃尔沃2018款S60L
吉利博瑞G20行政版限量上市
吉利博瑞G20行政版限量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