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琼
近期,因高田气囊缺陷而引起的汽车召回事件不断发酵,召回数量也在进一步增加,一再刷新历史记录。截止本文发稿,在全球召回的车辆总数已经超过4000万辆,日系和美系车企均受到波及,德系宝马也深陷其中,影响远超“丰田油门踏板”事件和通用“点火开关”故障。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严重的质量问题?未来气囊行业将发生什么样的变革?
缺陷产品爆全球式召回
早在2000年,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就曾接到用户投诉,称部分车型使用的高田气囊在启动时会产生碎片。一直到2008年,本田汽车首次因高田气囊安全隐患进行召回,气囊问题开始浮出水面。
2009年5月16日,美国一位18岁青年所驾驶的本田雅阁与其它车辆相撞时,被安全气囊弹出的碎片划破动脉身亡。自此,陆续有消费者因为气囊隐患而受伤害的事故曝出,截至目前为止,已报告有7人因为气囊问题而丧生,受伤人数则过百人。
随着媒体的曝光以及政府监管部门的介入,高田气囊事故愈演愈烈。各大使用高田气囊的车企纷纷“躺着中枪”,不得不进行大规模召回,受波及的除了本田、丰田、日产、马自达、三菱、斯巴鲁等日系车企外,美系的通用、福特、菲亚特-克莱斯勒,甚至连德系的宝马也被卷入,总计波及近5000万辆车。其中受伤最重的是本田汽车,该公司在全球已召回2000多万辆汽车,而从目前的趋势来看,这一数字还在继续增长中。
故障原因各有说辞
如此大规模的召回在汽车行业史无前例,那么高田的气囊故障原因究竟何在?
在最新提交给NHTSA的文件中,高田公司称增压泵中的爆炸材料如果长时间暴露在高湿度和冷热交替的环境中,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后降解,容易造成其过于剧烈的燃烧。而在此前,高田仅将缺陷气囊归咎于制作过程出错。
前高田工程师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十多年前,他们就担心该公司采用的爆炸材料―硝酸铵,容易受湿度和温度起伏的干扰,但这些隐忧并未引起公司注意。行业分析人士认为,高田采用了和多数竞争对手不同的燃料,该物质更便宜,但极不稳定。
专业人士认为,造成此次召回的罪魁祸首有可能就是叠氮化钠(NaN3)与硝酸钾 (KNO3) 加入量过多,产生大量的氮气超过了设计承受的极限,所以造成了安全气囊中气体发生器内压异常上升,金属过滤罩遇到强大的气压而损坏,溅出碎片中就包含金属过滤罩的碎片以及二氧化硅也就是玻璃,这对车身乘客的伤害可能是致命的。
全球采购弊端凸显
高田气囊问题由来已久,为何一直的不到解决呢?
不过在德国《经济周刊》看来,还另有深层次的问题。有文章分析认为,首先与车企推动模块化设计和生产有很大关系,通过提高零部件的通用性来降低生产和设计成本,只要其中某一个零部件出现问题,受波及的就可能是几百上千万辆汽车;其二,车企拼命压低成本,把风险转嫁到零部件厂商手中,为了降低成本,零部件厂商不断兼并重组,通过获得垄断性规模优势来获得利润,导致汽车零部件选择面狭窄,多数零部件被几个甚至是唯一的供应商垄断,只要出问题就会波及整个行业。以安全气囊为例,高田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二,前五名的气囊厂商就垄断了全球80%的市场;其三,当车企把成本压力转移到零部件行业后,零部件厂商不得不在研发设计以及用料方面压缩成本,这也是近年来因零部件缺陷导致召回大规模增加的重要原因。
更值得关注的是,日本监管机构先前即备受批评,因外界认为其对国家龙头行业太过宽松。
丰田汽车最初在2010年决定不召回存在刹车问题的Prius混合动力汽车,当时政界人士即提议加强政府对召回问题的监控和执行权。报告要求有所改进,但批评人士称官方阻碍了全面改善。
“日本的监管机构和汽车行业缺乏紧迫感。他们不是真正的监管者,”东京一位律师Yoshitaro Nomura称。这位律师之前曾代表一些驾驶人员对三菱汽车提起诉讼,因发现该公司数十年来隐瞒汽车信息,以避免召回。
“日本需要考虑采取防范性举措并提前采取行动,以调查问题,”文教大学教授Hiroshi Osada称。这位教授在2010年召回危机期间担任丰田的质量管理问题外部顾问。
全球格局或生变
安全气囊主要由传感器、气体发生器、点火器、气囊以及控制单元等组成。其中,控制单元和传感器是气囊制造的核心技术,目前仅被德国大陆、德国博世与高田少数几家零部件厂商所掌握。
全球范围内,能够独立生产或实现大部分生产安全气囊的公司有瑞典奥托立夫、日本高田、美国天合,还有中国国内的东方久乐。其中,80%左右的份额掌控在奥托立夫、天合以及高田手上,而高田所占份额大概为20%。
一位在国内从事气囊行业多年的业内人士分析,在召回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下,高田短时间内的市场份额势必会被奥托立夫和天合所瓜分,但由于气囊行业的准入门槛较高,一般企业难以进入,因此整体供应链的格局不会发生太大变化。早前奥托立夫便宣布,公司将在2016年之前生产2500万个气囊,以替换高田的缺陷产品。
智能化产品成趋势
随着安全法规的日趋严格与消费者安全意识的增强,安全气囊技术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业内人士表示,未来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技术将相互结合发展,安全气囊也将越来越智能化。
作为被动安全产品当之无愧的焦点,更多形式的安全气囊被研发出来。“会有更多形式的安全气囊出现,以更加有效的保护交通参与者的安全。
据悉,在一些高档豪华车里甚至出现了30多个气囊,有颈部、膝部、车顶两侧管状气囊、侧面气帘等。最近,我国自主品牌企业锦州锦恒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又在国内首创了臀部气囊,除此之外,还有正在研发的形式气囊如车外气囊系统等。
据丰田合成(上海)管理有限公司管理部副部长朱海峰介绍,车外气囊系统又叫保险杠内藏式气囊,当汽车在正面碰撞行人时,气囊迅速向前张开和向两侧举升,托起被撞行人同时防止行人跌向两侧,车外气囊系统目前正处于研制阶段。
在此次上海车展上,天合汽车安全技术公司展示了正在研发的一种外部气囊。该气囊采用摄像头和雷达探测何时发生碰撞,同时向气囊发送信号,气囊会在30毫秒内充气。由此,可以看出,对更多形式安全气囊的研发不仅是为了保护驾乘人员的安全,而且也关注行人的安全,即关注所有交通参与者的人身安全。“随着主动安全技术的发展,主被动安全技术会趋向结合,因此气囊智能化是未来发展趋势。”一位自主品牌安全气囊企业负责人认为。众所周知,安全气囊使用不当不仅不会保护驾乘人员,反而会造成伤害。“如何在更好地保护人的前提下,减少安全气囊带来的潜在副作用是未来安全气囊的研究方向。”这位负责人说,目前被动安全正在朝向研究碰撞安全及如何避免汽车碰撞,也就是从如何降低交通事故伤亡转移到如何避免交通事故发生,这也是主动安全研究的核心。
因此,安全气囊将变得越来越智能化。那么,智能化表现在哪些方面?据这位负责人介绍,智能化安全气囊将集成先进的传感器技术、信息处理系统以及摄像头技术,能根据碰撞环境信息而控制气囊引爆的管理系统;信息处理系统可以探测乘客体重、汽车碰撞程度、司机乘坐姿势、位置以及确认乘员是否系有安全带等,确定安全气囊打开时间与强度,实现最佳保护效果。同时,车外安全气囊系统也通过传感器感受与行人之间的距离与碰撞强度,整体保障所有交通参与者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