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彬
当下,“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正在新闻战线蓬勃展开,这是中央为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做出的一项重要部署,也是创新新闻宣传工作、落实“三贴近”原则的一项重要举措。笔者认为,加强对新闻队伍的建设,提高记者自身素质,促进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要坚持“三贴近”原则。
一、“三贴近”是提升新闻记者能力素养的重要手段
2003年中央在《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中提出了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2011年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五部门动员部署各媒体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简称“走转改”)活动,这是落实“三贴近”原则的一项重要举措。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到农村牧区、工厂矿区、边疆哨卡,采写了一批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闻作品,这种“接地气”的新闻采访活动带给我们诸多启示。人民群众是新闻报道的主角,是做好新闻宣传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生活,熟悉群众语言,增强群众意识,讲述群众的喜怒哀乐,才能改进文风,写出精品,提升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例如记者去锡盟太旗采访太旗农牧民因农业合作社和特色种植业发家致富的典型时,以谦虚的态度,感动了很多被采访者。很多农民建议记者去采访一个没有纳入采访计划的人,没想到他的一番谈话打动了我:“……咱们农民不比城里人差,我今年一次性把种的菜转给了合作社,又在自己的地里打工挣钱。咱就是穿着农装的工人……”这些话语是这次采访中没有听到的一种声音,这也是太仆寺旗农业合作社让农民增收的一个很好的事例。因此,记者便把它引用到《合作社成为农牧民致富的“助推器》一文里,刊登在头条。寥寥几笔,短短几句话就把这些合作社社员对合作组织的满意跃然纸上。
新闻要准确地传达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激励人们主动参与到党和政府的政策中,就必须把群众当主角,让群众发言,多讲群众的故事,用群众的视角去反映和处理问题,切实做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会有群众的观点,我们的新闻媒体才会有说服力和公信力。
实践证明,新闻工作的职业素养都与新闻实践密不可分。大胆实践,深入社会、深入群众,了解人们关注和关心的主要问题,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因此,只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发现新闻事实的本质,掌握事情发展的规律。
二、“三贴近”是提升新闻记者能力素养的动力和源泉
没有一蹴而就的人,也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新闻工作者必须在新闻实践中锻炼成长,必须在实践当中不断地吸收营养。这个营养来源于群众、生活。这就要求每个新闻记者必须要做到“三贴近”,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大的出发点,多做调查研究,最大限度地让新闻事实接近真相,确保新闻事件的真实性。调查实践的过程,既是新闻工作者社会阅历和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又是其新闻采写水平、新闻作品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其新闻素养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不断升华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立足基层,关注群众,聚焦民生,真正做到“三贴近”才能使我们的新闻报道更具权威性、指导性、贴近性和可读性,才能树立起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提高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才能产生一批深入人心,“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佳作。
我们常说,新闻报道要吃透“上情”,把握“下情”。这就是让新闻具有亲和力,让新闻工作者成为连接党和群众的桥梁纽带。吃透“上情”,就是要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透彻了解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把握“下情”,就要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真切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愿。吃透“上情”是前提,可以保证新闻报道不偏离方向;把握“下情”是基础,可以保证新闻报道能够“接地气”。
“走转改”活动,就是要深入基层这块土壤吸收养分,抓活鱼、找素材,不断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让新闻之“眼”捕捉到真情实感,搜集到鲜活素材,让新闻之“笔”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此外,新闻工作者通过文字来发掘新闻事件的本质,并传达给广大的人民群众,所以对新闻记者的理论素养和文字表达能力要求很高。文字表达的清晰、准确,对人们对新闻事件的认识有着重要作用,是舆论导向的重要基础。所以,加强新闻记者的文字实践和生活实践培养同样重要。著名报人郭超人曾说过,一个记者的修养,不仅仅是从书本中得来的,也不是在办公室里头熬年头熬出来的,更不是蜻蜓点水式的采访积攒出来的,青年记者要有长时间在基层工作的准备。可以说“三贴近”是新闻记者不竭的动力和源泉,是提升新闻记者能力素养最好的渠道。
三、“三贴近”是检验新闻记者能力素养的试金石
毋庸置疑,面对当前浮躁、浮华的社会风气,有一些新闻工作者道听途说,借助网络,摘抄拼凑,敷衍成文,甚至屡屡出现虚假报道。从2007年轰动一时的“华南虎事件”和“纸做的包子”,到近两年来的《深圳90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感动路人》《中国大妈讹外国小伙儿》等假新闻层出不穷,震惊全国。正是在这种“人咬狗”新闻观的支配下,猎奇、媚俗、“新闻”泛滥。其原因就在于新闻观出现了偏差,偏离了“三贴近”原则。新闻工作者是否坚持“三贴近”原则,不仅检验出新闻记者能力素养的好坏,而且还可以检验出新闻的真假。谁偏离了“三贴近”原则,谁就会出问题,哪里偏离了“三贴近”原则,哪里就会出问题,“三贴近”原则是检验新闻者能力素养和真假的试金石。
“走转改”活动要正本清源,首先要解决是否坚持“三贴近”原则,要把“三贴近”原则当作新闻工作的标准来落实。众所周知,新闻首要的原则是恪守真实,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力,以事实为根本,以时代需求为价值取向,是我们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调查就要到基层去,到一线去。新闻前辈曾谆谆教导我们“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一头汗,两腿泥,才能写出好新闻。”刘云山在谈新闻战线“走转改”时曾指出,当代新闻工作者的位置应当“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只有到第一线才能开阔视野,增长智慧,磨练品质,才能创作出最真实最打动人的作品。
总之,要提升新闻记者的素养能力离不开“三贴近”原则,“三贴近”原则中蕴含着无限的能量,新闻工作者承担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庄严使命。新闻工作者只有从骨子里坚持“三贴近”原则,始终做到从群众中倾听感人的故事,把人民群众作为新闻媒体的真正主角,把镜头更多地对准他们,记录表达群众的心声,表现群众的喜怒哀乐,把党的主张和反映群众的心声统一起来,用群众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媒体所说的与群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才能使新闻报道更加生动鲜活,富有亲和力。
(作者单位:锡林郭勒日报社)
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