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夫何以能在卫国战争前实现从奴隶到将军的跨越

2015-04-29 00:27牛钟顺
西伯利亚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苏联战争

牛钟顺

我用了大约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著名苏联历史学专家徐隆彬研究员的新著《朱可夫大传》(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关于这部书的特色和学术价值,著名苏联和俄罗斯问题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杂志社社长常玢先生在为该书所作的“序”中已作了剖析,这里我只想谈一下该书对于人们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朱可夫何以能在卫国战争前从一个只上过小学三年级的毛皮匠学徒成长为红军总参谋长,何以能实现从奴隶到著名将领的神奇跨越——的揭示。

在讲到朱可夫的童少年经历时,书中写了这样几件事。第一件是:年仅7岁的朱可夫在与父母一起做农活时,两只小手打了血泡,他本可以此为由到一边玩耍,但这个孩子却默不作声,直到血泡磨破也没有停止劳动。几天后,虽手掌仍隐隐作痛,但他仍与小伙伴一起进行了割草比赛,并为自己手伤未愈而割在前头自豪不已。第二件是:不满10岁的朱可夫在挨了父亲的一顿猛揍后,打算离家出走,他先平心静气地勘察好隐藏地点,接着又做通了比他大两岁的姐姐的工作,让她按时地、偷偷地到他的隐藏地送水送饭。一切准备停当后,朱可夫才溜进他的隐藏地——邻居大麻地里的一个地方,并在那里有吃有喝地呆了三天三夜。直到那位邻居无意中在地里发现了朱可夫,被儿子折腾得几乎崩溃的父亲才长舒了一口气。自此父亲再也不敢对儿子动粗。第三件是:从12岁开始远离父母到莫斯科当学徒的朱可夫每天做十多个小时的苦力,过着非人的日子,但他却有着惊的求知欲。他先是哄着与他年龄相仿的老板的儿子把课本借给他学习,继而考上了教育程度相当于市立中学的文化夜校。由于白天做工、晚上读夜校,他不得不在夜间到厕所门口写作业——因为只有那里亮着一盏灯。最终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第四件是:老板手下的一名掌柜秉性凶狠,动辄毒打徒工,其他徒工都选择了忍气吞声,朱可夫则在一次挨打时抄起一根橡木杠子向这个掌柜的头上猛砸去。事后朱可夫虽受到处罚,但那名掌柜却再也不敢对他耍横。这几件事说明,还在童少年时期,朱可夫就有着极强的上进心和正确的荣辱观,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吃苦耐劳精神,有着敢作敢当、不畏强暴的性格,而且已初步显露了军事天赋。而所有这些都是朱可夫能够由奴隶成长为将军的重要因素。

1915年8月,尚不满19岁的朱可夫应征入伍,作为沙俄军队的一员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后,已是红军战士的他又参加了国内战争。这就是说,到1920年底国内战争结束时,年仅24岁的朱可夫已经受了四五年的实战磨砺。不过朱可夫的真正特别之处还不在于此,而在于他在战争结束后和平时期到来时的表现,关于这一点徐隆彬在书中是这样写的:

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后,军人们自然已无仗可打,刚刚从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走下来的他们于是有了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表现。一些军人厌倦了腥风血雨、行踪不定、骨肉分离的军旅生涯,他们向往土地、车床,希望与家人团聚,因而主动提出复员,离开了部队。在自愿且又合乎条件留在部队的人当中,有一部分人觉得自己经过战争的磨砺,已经成了军事通,再无什么可学了。他们眼向后看,感觉良好,常常陶醉于自己的当年之勇或当年之功,在新兵面前挺胸拔脖,指手划脚,俨然一副教师爷的派头。而另一部分人却看到了世界先进国家军事水平的迅猛发展,把目光瞄向了未来战争,并因此认识到了自己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千方百计地想通过自学和进入军事院校深造来充实和提高自己。朱可夫就是这后一部分人当中的突出一员。

关于自学军事理论这一点,朱可夫在回忆录中作过这样的交代:“国内战争以后,我曾加紧学习所有可能得到的军事书籍,特别是战术方面的书籍。当时,我觉得自己在实际工作方面比在理论问题上强,因为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我就受过不错的训练。我很熟悉军事训练的方法,而且很喜欢这一套。而在理论方面,我知道,我落后于生活本身对我这个团长的要求。经过思考我得出结论:必须抓紧时间顽强学习。可是,团的工作呢?在团里事事都得管,一昼夜必须花上12个小时。出路只有一个:在每天的工作日程上再加上3~4个小时自学,至于睡觉和休息,那没有关系,可以在获得知识后再休息。”

一个人的成长和进步除自身的刻苦、努力外,与机遇和运气往往密不可分,这种机遇和运气,有的是靠自己的表现赢得的,有的则纯属偶然碰到的。而《朱可夫大传》正是从这两点或从这两点的结合上讲了朱可夫的机遇和运气问题。书中写道:不脱离工作的自学虽然非常辛苦,但这毕竟还是一件只要自己肯做就能做到的事情,但进入军事院校深造却不是谁想去就能去得了的,这得有机会,得有领导的推荐,而领导是否推荐自己,得看自己平时的工作业绩和是否被领导认为是可塑之才。而朱可夫由于平时的工作业绩非常突出,所带领的连队总能在考核中拿到第一,所以他屡屡被领导推荐到军校深造。比如,1924年秋他被推荐到列宁格勒骑兵指挥员深造班深造,1929年冬又被推荐到莫斯科高级干部深造班深造。

书中还讲到,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因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国际形势陡然加剧,各个国家于是都加强了自己的军事力量,而一些发达国家的军队已越来越多地得到坦克、飞机、装甲车等先进武器的武装,这意味着未来战争的打法必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在此背景下,国内外研究未来战争的军事学术专著纷纷问世,而朱可夫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千方百计地更新自己的军事学知识,并试图掌握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军事学理论。他利用在莫斯科高级干部深造班学习的机会,搜集和阅读了大量最新出版的军事学著作。1930年末-1933年春他恰好被调至红军骑兵监察部任职,这不仅使他得以坐下来研究军事,消化那些“精神食粮”,而且还能经常得到包括图哈切夫斯基在内的一批大军事家的耳提面命。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朱可夫在卫国战争爆发前不久受到两次实际锻炼。第一次是1939年夏秋,朱可夫指挥了对日作战的哈勒哈河战役,也即在苏联经历了近20年的和平时期后,他有幸得到一次指挥由诸兵种组成的现代化部队与敌真刀真枪作战的机会。在实战过程中,他进一步获得指挥现代战争的经验。同时,他因以1万人的伤亡代价而取得歼敌5万余人的辉煌战绩而一举成名,这次战役后,他被提升为苏联最大一个军区——基辅特别军区的司令员,并被授予大将军衔。第二次是1941年1月,朱可夫指挥了在西部战略方向进行的战役战略对抗大演习中的“蓝”军一方(60多个师),也即在卫国战争爆发前五个月,他有幸得到一次指挥方面军对方面军这样规模的大兵团作战的演练机会。在这次演习中,他同样得到锻炼,获取了经验,也同样因战绩突出而得到斯大林的褒奖。这次演习后,朱可夫被提升为苏联副国防人民委员和红军总参谋长。

非常难能可贵的是,《朱可夫大传》一书也没有回避苏联的政治运动给朱可夫带来的升迁机遇。从1918年到1938年的短短20年间,在没有战事的和平环境里,朱可夫从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晋升为白俄罗斯特别军区副司令员。在这期间他有两次不寻常的、三级跳式的快速升迁。第一次是1923年3-5月,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他从连长经过副团长被提拔为团长;第二次是1937年夏到1938年末,在一年半的时间内,他从师长经过军长被提升为一个大军区的副司令员。可以说,这两次跳跃式的升迁都与苏联的政治运动有关。

先来看第一次。国内战争结束后不久,俄共(布)在1921年3月召开的十大上便提出了“清党”的任务,在这次清党运动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党员被清除出党的队伍,这当中自然包括一部分军官党员;另一方面,这次大会又提出了加强军队的“无产阶级成分和共产党员成分”,“采取措施更加有计划、有系统地使用红色指挥员来担任指挥工作”的问题。1922年春召开的俄共(布)十一大还提出了干部任用的党龄条件问题。这为朱可夫职务的快速晋升提供了条件,因为他不仅工人出身,在国内战争最严峻时刻、在许多不坚定分子纷纷退党的时候毅然加入党组织,而且到1922年春他的党龄就已达到三年以上。

再来看第二次。20世纪30年代后期,苏联开展了一次大规模肃反运动,在这次运动中高级军官被逮捕且被枪杀的情况是:5名元帅中的3人,16名军区司令员、副司令员中的15人,67名军长中的60人,199名师长中的136人。很显然,如果没有这次肃反运动,没有众多高级将领在这一运动中被清洗,从而腾出那么多的空位,朱可夫在这期间就难以获得如此快的升迁。那么朱可夫为何在这次运动中不仅没有遭到清洗,反而还得到提升呢?对此,书中谈了两个因素:一是朱可夫在所任职的各级岗位上所取得的令同级指挥员难以媲美的骄人业绩,以及在取得这些业绩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责任心、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二是当时执掌苏联军队大权的是同朱可夫一样从骑兵第一集团军中走出来的伏罗希洛夫、布琼尼、铁木辛哥等人,他们与朱可夫不仅在感情上相通,而且与他接触和联系的机会也较多,因而对他的政治立场和工作业绩也就特别清楚。而这些人既有能力对朱可夫实施保护,也有能力对他进行提拔。

总之,《朱可夫大传》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揭示了朱可夫何以能从奴隶成长为将军这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读来既催人奋进、给人启迪,有时又不禁让人发出叹息。

[责任编辑:张梅]

猜你喜欢
苏联战争
戈尔巴乔夫承认:苏联解体违背全民意志
日本帝国主义疯狂地向苏联挑衅
武装保护苏联
象牙战争
体内的战争
奶奶说“战争”
战争催生的武器
战争
雾在做迷藏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