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行为自我调控量表的编制及效度验证

2015-04-29 06:10姜英杰王玉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元认知

姜英杰 王玉 严 燕

摘要 在文献查阅、访谈、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了《网络行为自我调控量表》,量表的六个维度:网瘾认知、卷人性情绪自控、网络卷入体验、网络行为调控。该量表具备良好的信度和结构效度。以青少年病理性网络使用量表(APIUS)为关联效标,发现网络行为自我调控水平与成瘾倾向呈显著负相关,成瘾组与非成瘾组在自我调控量表得分上差异显著,支持了量表的实证效度。该量表经进一步检验和完善后可作为评鉴青少年网络行为自我调控能力的有效工具。

关键词 自我调控,元认知,网络行为,效标关联效度。

分类号 B844.2

1 引言

最初自我调控研究多集中于学习和儿童心理发展等领域,后来逐渐向异常行为领域延伸。研究者认为自我调控能力的缺失是产生失调行为的重要心理机制。如Suss等认为某些心理和行为失调(如成瘾行为、问题行为)都是自我控制的失败(Suss,An-nikka,Paxti,Riitta,&Jose,2001)。Gibson等发现个体的不良行为同自我调控有着显著的负相关(Gibson,Christopher,& Schreck,2004)。

也有研究者从自我调控的视角来研究病理性网络行为,认为是上网冲动控制障碍导致了问题性网络行为(Seay & Robert,2007)。OCS量表在中西文化背景中的调查显示病理性网络使用(PIu)具有弱化了的冲动控制力(Davis,2002)。LaRose发现自我调控缺乏与网络使用成显著正相关(LaRose,Car-olyn,& Matthew,2003)。李宁等发现网络行为元认知的水平与网络成瘾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李宁,梁宁建,2004)。许毅发现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低,在行为、思维、情绪的自我控制方面均表现较差(许毅,2006)。

可见自我调控能力高低对网络行为有重要影响,但大多研究测量的是一般性自我调控能力,如能直接对网络行为自我调控能力进行研究,开发针对性较强的测量工具,对于探索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及开展各种针对性较强的预防研究无疑非常必要。本研究将在这一领域进行探索。

2 量表维度的建立与测题编制

本研究采用过程取向理论将调控过程进行阶段性的划分,这既有利于明晰自我调控的结构,对临床干预也有实际意义,此外也考虑到认知系统和情绪系统在个体自我调控中的重要作用(童成寿,2007)。因此选择元认知理论作为量表维度建构的理论基础。

元认知是与认知评估、监督和控制有关的知识和认知过程,同心理和行为问题有关(Flavell,1979;Nelson,Dunlosky,Graf,& Narens,1994)。本研究将上述理论应用于网络行为领域,将网络行为自我调控首先分为网络行为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调控三维度。其中元认知知识分为个人变量(对自己作为网络使用者的优缺点的了解)、任务变量(正常和不良网络行为的标准)和策略变量;网络行为元认知体验分为上网前、中、后的情绪体验和感受;网络行为元认知调控主要分为计划(上网时间、活动等方面的计划)、监督(对上网时间、内容等的监督)、控制、调节和评估(对上网行为的效果等方面的评估)等维度。

初步建立包含网络使用知识、网络使用体验(上网前、上网中、上网后的情绪体验)、网络行为调控三大维度,其中计划、监督、调控、评估等动态成分包含在网络行为调控维度下。这与“大学生网络行为元认知量表”初期建构的理论维度大体相似(李宁等,2004)。不同之处在于,知识维度上增加了对网络成瘾危害的了解、对合理上网方式的了解等项目,体验维度上增加了与上网前后的戒断性症状相关的项目,调控维度上将调节过程进一步细分,增加与评估有关的项目。

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相关量表和半结构化访谈的调查结果编制测题。量表题项草稿经反复修改后,由专家审核在结构和内容上没有疑义,确定了154个题目。

3 预测

3.1 材料

经专家审定的由154个项目构成的《网络行为自我调控量表(初稿)》。自陈式5点量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用数字1-5表示。

3.2 研究对象

选取150名本科生团体施测,回收有效问卷134份,有效回收率为89%。其中男生75人(56%),女生59人(44%);文科生71人(52.2%),理科生64人(47.8%);大一22人(16.4%),大二39人(29.1%),大三25人(18.7%),大四48人(35.8%)。采用SPSS11.5进行数据分析。

3.3 结果分析

3.3.1 区分度

用区分法和相关法进行区分度考察。将总分高、低27%的被试分成高、低分组,然后对两组被试在各项目上的平均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并做各项目得分与量表总得分的相关分析,将未达显著性水平的52项删除。剩余49题的区分度指标如表1所示(项目序号为量表初稿中的编号)。

3.3.2 探索性因素分析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49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KMO指数为0.813,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x2=3214.286,df=741,p<0.001,说明各项目间有共同因素存在,数据适宜做因素分析。运用正交旋转,显示因素负荷大于0.4的项目,结合碎石图抽取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6个,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2.459%。对在两个因素上都有负荷的项目,根据因素负荷值的大小和项目意义确定项目归属,最终剩余39项。项目在各因素上的负荷值见表2。

根据题目内容,将6因素分别命名为网瘾认知、卷人性情绪控制、网络认知、下网自省、上网自控和网络依恋自控。“网瘾认知”主要测查青少年对网瘾负面影响的认识;“卷入性情绪自控”主要测查对该类卷入性情绪的自控程度;“网络认知”因子包含对正确使用网络的认识,是网络行为自我调控的认知基础;“下网自省”主要测查下机后的自我反省水平;“上网自控”因子主要包括对上网的时间安排、活动选择的自我调节与控制的内容;“网络依恋自控”因子主要测查对网络依恋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

3.3.3 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

选用Cronbachα系数作为本量表同质性信度的指标(见表3)。数据表明各维度和总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

另外,用各维度与总量表分之间的两两相关来考察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由表4可见,各维度与总量表分之间的相关都达到0.01水平上的显著性。这表明各因素与总量表间一致性程度高,同时表明探索性因素分析产生的6因素既方向一致,又有所差异,不可互相替代。

4 重测及效标关联效度的验证

4.1 被试

以初、高中314名学生为对象,其中有效问卷287份,问卷有效率为91.4%。初一69人(24%),初二63人(22%),高一66人(23%),高二89人(31%);男生149人(52%),女生134人(47%)。

4.2 工具

网络行为自我调控量表预测确定的青少年网络行为自我调控量表共39题,采用5点计分,在复测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1。

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PIUS)由雷雳等人开发(雷雳,杨洋,2007),共38个题目,包括突显性、耐受性、强迫性上网/戒断症状、心境改变、社交抚慰、消极后果六个维度,采用5点计分。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5。

4.3 程序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问卷调查的实施过程严格按照心理测验学程序进行,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和答题纸,现场发放问卷,答完后统一收回。数据分析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完成。

4.4 效标关联效度分析

4.4.1 相关法分析

采用相关法来验证量表的实证效度。表5列出了青少年网络行为自我调控量表各维度均分及量表总分与APIUS上得分的相关系数。除“下网自省”维度外,调控量表各维度分及总分与APIUS得分呈显著负相关。“下网自省”维度虽然同APIUS各维度间相关不显著,但是同APIUS总分相关显著。效标关联效度满意。

4.4.2 区分法分析

APIUS量表的临界值为3,项目均分低于3为PIU(问题性网络使用或网络成瘾)正常群体,3~3.15之间为PIU边缘群体,大于3.15为PIU群体。以此为标准选取正常群体和PIU群体,对两个群体在《青少年网络行为自我调控量表》各维度及总分上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下表。

5 讨论

5.1 关于网络行为自我调控量表的信效度

本研究采用同质性信度来检验量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一般认为信度系数在0.7-1.0之间的测验较为可靠,更为严格的标准认为信度系数大于0.8才能接受(Gliner,Morgan,& Harmon,2001)。本研究预测中全量表的α系数为0.94,各分量表的α系数均大于0.85;复测中全量表的α系数为0.90,各分量表的α系数均大于0.7以上。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开发的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基本达到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本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这一结论:首先同质性信度较高,为结构的同一性奠定了基础。其次,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一阶因子4个,二阶因子1个,一、二阶因素负荷为0.46~0.79,分别解释总变异的50.4%和55.7%。进而考察各因素之间及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矩阵,结果表明:在预测中,各因素与总量表分之间的相关在0.7以上,4个因素间的相关系数均为0.4左右,两两相关均达到0.01的显著性水平;复测中,各因素与总分的相关在0.55~0.72之间,因素问相关在0.17~0.43之间,两两相关均显著。综上,各因素与总分的相关为中到高度正相关,这表明各因素与总体概念一致,而因素间呈低到中度正相关,表明各因素既方向一致,又有所差异。

5.2 对发现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成因的意义

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的高发群体,网络成瘾率达到16.3%,其中男生占71.5%、女生占28.5%(郭德华,2006)。网络成瘾表现出诸多精神和心理症状,躯体和生理症状,社会及其他表现(郭德华,2006),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发展。因此研究探讨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对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网络成瘾具有重要意义(张锦涛,刘勤学,邓林园,方晓义,刘朝莹,兰菁,2011)。

在不断更新的问题性网络使用(PIU)认知一行为模型中,将自我调控缺陷列为问题性网络行为产生的四个关键成分之一(Caplan,2010;Caplan &High,2011)。验证性因素分析也发现,自我调控缺陷指向强迫性网络使用的路径系数为0.90,指向网络使用的负面结果的路径系数为0.89,且都达到0.001水平上的显著性(Maria,et al,2013)。上述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自我调控缺陷,是导致青少年网络行为问题的关键因素。

但是目前对这一关键因素的细致研究还远远不够。因此,本研究通过编制量表的方式,细化青少年网络行为自我调控的维度和细目,对于发现青少年问题性网络行为的重要原因——自我调控能力的缺失细节与特点,在了解自我调控能力的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帮助和矫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5.3 对于促进青少年网络自我调控能力的意义

有研究者发现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是“忽高忽低”的变化(朱智贤,1990)。也有研究发现在校城市中学生网络行为自我调控能力基本呈正态分布,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处于中等水平。网络行为自我调控能力发展趋势分析发现,在网络行为自我调控能力总分上,初一和高一得分较高,初二和高二得分较低。说明中学生的网络使用自我调控能力发展并不稳定,处于波动之中(姜英杰,王玉,2010)。而缺乏网络行为自我调节会给个体的生活带来诸多方面的负面影响(Caplan,2010;Caplan,Williams,& Yee,2009)。不仅严重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人格、情绪、人际关系、亲子关系等,并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学习时间,损害学习习惯。而且陷入不正确的网络使用会使个体社会焦虑、孤独感增强,社会性技能削弱(Caplan &Turner,2007)

本研究对青少年网络行为自我调控能力的测量研究,为在青少年发展的各阶段及时掌握其网络行为自我调控能力发展的动态特征,在处于波动性的关键年龄给予适当的教育干预,防止由于自我调控能力的薄弱陷入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强迫性冲动,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应用价值。

6 结论

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网络行为自我调控量表包括网络使用知识、网络成瘾知识、网络卷入体验和网络行为调控四个维度;(2)信度检验表明,该量表的同质性信度较好,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3)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实证效度:网络行为自我调控水平与成瘾倾向呈显著负相关,成瘾组与非成瘾组在自我调控量表得分上差异显著;(4)网络行为自我调控量表可作为测量青少年网络行为自我调控水平的有效工具。

猜你喜欢
元认知
元认知训练对高一生物成绩影响探究
音乐教学元认知在我国的研究现状
元认知策略培训对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元认知策略的应用研究
关于元认知的综述的研究
对中学生的元认知监控及其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运用元认知意识指导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