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桃浦中学 张正丽
探究解题规律,渗透类比思想
☉上海市桃浦中学 张正丽
在高三复习课的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师要关注和激发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不能只是为了讲题而讲题,决不能重复“昨天的故事”——让学生在题海战中感觉数学学习的艰难.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模拟题的“可探究性元素”,注重揭示知识的本质,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期达到“解一题,会一类,通一片”的目的.
(2015年徐汇二模理14)如图1,点P(x,y)(x>0,y>0)是双曲线学用以下方法研究|OM|:延长F2M交PF1于点N,可知△PNF2为等腰三角形,且M为F2N的中点,的焦点,M是∠F1PF2的平分线上一点,似地:如图2,点P(x,y)(x>0,y>0)是椭0)上的动点,F1、F2是椭圆的焦点,M是∠F1PF2的平分线上一点,且___.
图1
图2
以上是高三复习圆锥曲线专题时的一道练习题.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了困惑:(1)如果题目中没有给出双曲线中研究|OM|的方法,那么很多学生根本就不会证明“|OM|=a”;(2)为什么双曲线中|OM|求出的是一个定值,而在椭圆中求的是|OM|的取值范围,并不是一个定值?
为解决学生的困惑,笔者设计了探究椭圆与双曲线的性质的类比的一节课.为帮助学生更加直观解释曲线本质上的内在联系,使用了几何画板辅助教学,揭示椭圆与双曲线的定义的区别与联系,并通过解题方法上的类比,触类旁通,开启探索的智趣,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探究解题规律,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
(一)课前完成梳理两种曲线的基本知识
名称椭圆双曲线定义平面内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为常数(大于|F1F2|)的动点的轨迹叫椭圆,即|MF1|+|MF2|=2a>|F1F2|平面内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为常数(小于|F1F2|)的动点的轨迹叫双曲线,即||MF1|-|MF2||=2a<|F1F2| y y图像O x Ox图3图4焦点在x轴上时:x2a2+y2 b焦点在x轴上时:x2a2=1焦点在y轴上时:y2a标准方程2=1焦点在y轴上时:y2a 2-y2b2=1 a、b、c的关系a2=c2+b2,a>0,b>0 c2=a2+b2,a>0,b>0 2+x2 b2= 1 2-x2b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领会椭圆和双曲线的定义与标准方程的差别仅在“和”与“差”上,抓住矛盾的两个方面,为后面将椭圆与双曲线进行类比作铺垫.
(二)用类比思想探究椭圆、双曲线的性质
(1)证明此命题为真命题.
(2)你能否类比到双曲线上,给出一个类似的命题?并证明.
(1)证明:延长F2P与F1Q的延长线相交于点N,则QP为F2N的垂直平分线,|QF2|=|QN|.又|QF2|+|QF1|=2a,则|F1N|=2a.
又OP为△F1F2N的中位线,所以|OP|=a.
即点P在以O为圆心、半径为a的圆上.(如图5)
图5
证明:延长F2P交F1Q于点N,故|QF2|=|QN|.
由双曲线的定义得|QF1|-|QF2|=2a,
11
所以点P在以O为圆心、半径为a的圆上(.如图6)
图6
设计意图:(1)强化求动点轨迹的严格推理论证的过程,巩固椭圆和双曲线的定义;
(2)由“外角平分线”类比为“内角平分线”的过程比较困难,让学生小组讨论、大胆猜想;
(3)在论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类比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必须注意两者的定义的区别;
(4)几何画板动画演示,增强直观感觉,体验猜想、类比失败之后的成功感.
(1)猜想结论,并证明;
(2)类比到双曲线中,写出一个类似的命题,并证明之.
图7
证明:同上,略.
图8
设计意图:(1)探究过程可以从特殊位置开始,猜出结论,再进行一般论证;
(2)类比到双曲线时,引导学生根据两个曲线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