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教学设计

2015-04-27 20:14曾小明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缺水写作方法板书

曾小明

【教学目标】

1.检测学生对预习情况的掌握,用自己的理解方式朗读课文,能读出水带给人们的独特感受。

2.运用想象、联想、对比等方法,体验缺水给村里人带来的苦与乐,感受水的珍贵,体验一勺水带给四兄弟的独特感受,进一步体会文中充分调动身体各部位对水痛快感受的生动描述。

3.学习课文采用的“反衬”的写作方法,延学以乐衬苦和身体部位的变化来反映一个人的情绪变化的写作方法,学用这种写作方法写话。

4.养成边读边想、细细品味、圈画批注等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运用想象、联想、对比等方法,体验缺水给村里人带来的苦与乐,学习反衬的写作方法,并运用所学的写作方法去写话。

2.学习通过一勺水把舒服的感觉形象生动细腻地写出来,采用多种修辞手法细化到每个部位的写作方法

【教师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缺水地区的视频和图片资料,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2.通过批改作业和写话交流,了解第一课时的学情,及时调整教学。

【学生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三遍。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思考课后习题,在文中画出有关语句,再重点读一读。

3.完成补充习题《水》。

4.阅读经典名著《凡卡》和马朝虎写的原文《饿水》,看看与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用自己的理解方式朗读课文,读出水带给人们的独特感受。

2.检测学生对预习情况的掌握。

3.运用想象、联想、对比等方法,体验缺水给村里人带来的苦与乐,感受水的珍贵,学习全文所采用的“反衬”手法。

4.延学以乐衬苦的写作方法的经典片段,对照着这种写作方法写话。

5.在写作中体验学习的愉悦和成功。

测(约5分钟):

1.揭示课题:今天,让我们走进出生在一个缺水村子里的马朝虎先生笔下的《水》,听他讲述缺水地区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通过预习,课文留给你印象最深的缺水的情况是什么?请用这个句式回忆课文中的语句。(课件出示:在我的记忆里,水 。鼓励学生说不同的答案。相机正音:多音字“扇”和“血”,难读字“吮”。)

(1)母亲一手从水窖中打起一勺水,从我们的头顶缓缓地倾注下来,一手拿着一把麦秆扇( )往我们身上扇( )风。

(2)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

( )声,我感觉得到血( )管里血( )的流动在加快。

3.在语境中默写生字,学生自主默写、校对。

每当母亲解开腰带上的

yào shi shuǐ jiào

( )从( )中打起一

sháo chǔ cáng

( )( )其中的水给我们消暑的时候,感觉真美呀!

【设计意图:测试学生对课文《水》的整体感知,了解学情,注重导学的落实,及时调整导学的方向。】

导(约20分钟):

1.快速浏览全文,找到马朝虎描写的有关“水”的三个场面,用列小标题的方式试着概括一下。相机板书:挑水艰难,雨天洗澡,夏日消暑。

2.分组朗读三个场面。

3.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话题(书后习题):

(1)“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找出有关句段仔细读一读,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地加以描述的。

(2)缺水给村里人带来了“苦”,可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这“乐”中有“苦”吗?找出有关句段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4.小组合作学习。

5.品味“苦”,从挑一担水的不易体会水的珍贵。

(1)这是个怎样的“缺水”乡村?出示练说: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村子,这里的天气

,这里的家家户户

;尤其是夏天忙完农活,这里的人们 。

(2)简介“水窖”,出示图片,比较干、湿两种狗尾草,理解“风干”。指导朗读。

(3)过渡:如果说这段话是形象化地描述村里缺水的情况,那么课文第1自然段描写的场景更是让身处江南水乡的我们难以置信了。

(4)出示第1自然段,重点关注数量词: 吃水人之多(一个村子的人),路途之遥远(十公里之外),水源之小(一处很小的泉眼),取水的时间之长(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取水的数量之少(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

(5)长长的路,小小的泉眼,重重的担子,炎炎的烈日,这样担过来的水你喝一口,你得怎么喝?怪不得村里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你怎么理解这句话?(水比酒更珍贵,更受村民青睐。)

(6)理解“珍贵”。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什么样的东西称得上珍贵?(珍珠、钻石、时间、生命……)水,对于生活在水乡的我们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东西,可在严重缺水的“我”的家乡,却成了最珍贵的了。相机板书:最珍贵。

(7)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读出珍贵。

(8)补充原文中的段落,深入体会水的珍贵。

6. 品味“乐”,了解在雨中洗澡的乐。

(1)过渡:要是下场雨,大家就不用闹矛盾了。听——打雷了。观看视频《盼雨》。

指导朗读: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

(2)过渡:终于盼来了一场雨,人们的表现如何?

(3)想象: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大家还听到了什么?他们可能会欢呼些什么呢?如果你就是村子里的一个孩子,面对这场期盼已久的大雨,你会怎么做?怎么说?

(4)雨水带给孩子的是快乐,带给大人的呢?你听到他们心中的欢呼了吗?

(5)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重点读好“痛痛快快、奔跑跳跃、大呼小叫”等词语。

7. 乐中见苦,反衬水之珍贵。

(1)讨论:缺水给村里人带来了“苦”,可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了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你体会到作者这样写的良苦用心了吗?

(2)学生联系全文交流,明白这是一种强烈的对比,越是写用雨水“洗澡”的痛快,越反衬出平时不能“洗澡”的痛苦和无水“淋浴”的难受。在这种“乐”中,饱含着因缺水带来的“苦涩”,而这样更能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水的珍贵! 相机板书:反衬。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回忆课文描写水的句子去感受作者对水的感觉,慢慢地把学生的情感带入一个缺水的世界,通过语言去感受水的珍贵。江南的学生难以感受到缺水的苦闷,因此还必须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唤醒孩子们过节时的感觉,在对比中设身处地地感受缺水的烦恼,从而达到阅读的移情体验。把文字化为流动的画面,想象出大人与孩子在雨中洗澡时不同的表现,增加阅读的情趣性。抓住文中“痛快”一词体味作者的感受,以及“痛快”背后的“痛楚”,由此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由表及里和以乐衬苦的理解。】

延(约5分钟):

出示《凡卡》片段。

“亲爱的爷爷,老爷在圣诞树上挂上糖果的时候,请您摘一颗金胡桃,藏在我的绿匣子里头。”

凡卡伤心地叹口气,又呆呆地望着窗口。他想起到树林里去砍圣诞树的总是爷爷,爷爷总是带着他去。多么快乐的日子呀!冻了的山林喳喳地响,爷爷冷得吭吭地咳,他也跟着吭吭地咳……要砍圣诞树了,爷爷先抽一斗烟,再吸一阵子鼻烟,还跟冻僵的小凡卡逗笑一会儿。……许多小枞树披着浓霜,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等着看哪一棵该死。忽然不知从什么地方跳出一只野兔来,箭一样地窜过雪堆。爷爷不由得叫起来:“逮住它,逮住它,逮住它!嘿,短尾巴鬼!”

爷爷把砍下来的树拖回老爷家里,大家就动手打扮那棵树。

1.自由朗读这个片段。读完这个片段,你有什么感受?

2.介绍完凡卡这个人物的遭遇,再读一遍,你又有什么感受?

3.这种写法就是以乐衬苦。

4.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以乐衬苦的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相同写作方法的文学片段,增加学生对以乐衬苦的写作方法的理解,便于写作深入进行。】

写(约10分钟):

出示:试着写一个以乐衬苦的小故事。

1.学生动笔,教师指导。

2.展示。

【设计意图:导、延所学的部分最终指向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这种写也正是对这堂课的教学目标的验证。】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精读课文,通过想象、联想、对比等方法,体验一勺水带给四兄弟的独特感受,进一步体会文中充分调动身体各部位对水痛快感受的生动描述。

2.学习通过一勺水就把舒服的感觉形象生动细腻地写出来,采用多种修辞手法细化到每个部位的写作方法。

3.运用人的身体部位的变化来反映一个人的情绪变化并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4.养成边读边想、细细品味、圈画批注等阅读习惯。

测(约5分钟):

1.听写词语并检测。(储藏 吸吮 膝盖 水窖)齐读一遍,给词语注上读音,再齐读一遍。“藏”是多音字,文中像这样的字还有几个?一起来填填。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完成以下练习吗?按课文内容填空。对照答案,读一遍。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字词的掌握程度,并进一步学习以乐衬苦的写作方法。】

导(约20分钟):

1.我们知道《水》这篇课文的作者马朝虎小时候生活在一个极度缺水的地方,他对水有着自己独特的感觉,(板书:感觉)这些感觉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太湖之滨的人所无法体会的。那是一种怎样独特的感觉呢?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2.学生自由回答。

预设:

(1)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点评:感觉珍贵)

(2)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点评:感觉贵重)

(3)就像过节一样。(点评:感觉美好)

(4)在我的记忆里,下雨的日子,可以痛痛快快地洗澡。(点评:感觉痛快)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感觉珍贵,感觉舒服,感觉美好,感觉艰苦,感觉渴望,感觉幸福等。

3.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一场雨能让缺水的人们带来痛痛快快的感觉。那么一勺水又能带给人们什么感觉呢?

4.用心品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这种感觉吗?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种舒服的感觉呢?

预设:

(1)让我们舒服得“啊啊”大叫了起来。(点评:孩子们的叫声让我们感觉一勺水带来的舒服。)谁来读出舒服的大叫声?

(2)一缕水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们都倒抽了一口凉气。(点评:未见其水,就先感觉到了水的清凉。多么沁人心脾的舒服的清凉啊!)谁来读出这份沁人心脾的舒服感觉?

(3)你还能从哪个词体会出舒服的感觉?(倾注)知道倾注是什么意思吗?一勺水能倾注,这不是矛盾吗?如果让你来选它的意思,你会选哪个?(出示“倾注”的解释)

a.由上而下地流入:一股泉水倾注到深潭里。

b.(感情、力量、精力等)集中到一个目标上:他把毕生精力倾注在革命事业上。

就是因为这个矛盾,更能突出孩子们对水的情感和对母亲的爱抚的体会。

多么舒服的感觉啊!一起来舒舒服服地读好这段。

哪些词让你感觉到舒服?

5.交流。

出示第5自然段,预设:“倾注而下的水像一条小溪流,缓缓地滑”,“缓缓”让我们感觉到舒服。(一勺水带来的清凉一点也不比小溪流带来的清凉逊色。还有吗?)

提示:这勺水滑过了我们的脸,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这三个“滑”字给你怎样的感觉?如果把“滑”字改成“流”或“淌”行不行?为什么?“滑”字用得好,但这样重复出现三次,你不觉得啰唆吗?一个“滑”字写出水抚摸皮肤的美妙无比。一个“滑”字写出了作者多希望舒服的感觉在身体里停留的时间长久一点——可见一个“滑”字体现了作者用词多么到位啊!

在写作时,我们一般是不重复用词的,但有时为了强调自己某种特别的情感时往往会重复用词。而文中的作者,则是在强调这一勺珍贵的水所带给他难以描述的舒服感受。

这勺水滑过我们的脸,我们的脸舒服。这勺水滑过我们的胸,我们的胸舒服……

从省略号中,你体会出了什么?(作者把水滑过全身每个部位的感觉都呈现出来了。板书:每个部位)感觉是那么细腻,那么舒服。

作者生活在极度缺水的地方,所以才会对水有如此独特的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齐读“从头顶倾泻而下……”)

(出示下一句)请大家读这一句,还有什么也舒服?

(生回答,师板书:每个毛孔 每条血管 每寸皮肤)

师小结:现在全身每个部位、每个毛孔、每条血管、每寸皮肤都舒服。这叫全身舒服。(毛孔怎么舒服?血管怎么舒服?皮肤呢?生交流回答。)

理解“吸吮”。什么叫吸吮?看过吸吮的情形吗?文中指谁吸吮什么?

理解“抚摸”。有过被抚摸的舒服感觉吗?母亲抚摸你的头,感觉舒服。春风轻抚你的脸,感觉舒服。

6.师小结:作者用了夸张、比喻、拟人的手法,把一勺水带来的舒服的感觉细化了,这叫写得细腻,这叫写得生动。这么生动的语言更像一首诗。课件出示以诗歌的形式呈现的第5自然段。

7.老师把这段变成了诗歌的形式,谁愿意来诵读一下?让大家也享受这舒服的一刻。(配乐)听着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水在干燥的空气中缓缓滑动的情景。读得太令人舒服了。

【设计意图:要感受出一勺水带来的快感,必须细细品味、反复揣摩一些词或标点所带来的阅读快乐。在细腻的阅读中关注语言,感受精彩。内容的精彩要从语言文字中去体会,“每个部位”“每个毛孔”“每条血管”“每寸皮肤”,这样的词语不要跳过,要将模糊的理解变得清晰,将朦胧的叙述变得简明。这样,教师与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就深刻多了,透彻多了。】

延(约5分钟):

1.作者为了把舒服的感觉形象生动细腻地写出来,采用多种修辞手法细化到每个部位。像这种写法的文章有很多。

2.出示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片段:宣布开会之后,一个青年教师跑上讲堂,将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的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一条一条地边念边讲。他的声音由低而高,渐渐地吼叫起来,脸色涨红,渐而发青,颈子涨得大得像要爆炸的样子,满头的汗珠子,满嘴唇的白沫,拳头在讲桌上捶得碰碰响。

这个片段写出了人物的什么感受?(愤怒)是从哪几个部位表现出来的?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相同写作方法的文学片段,增加学生对描写细化到身体部位的写作方法的理解,便于写作深入进行。】

写(约10分钟):

1.请大家也采用这一表达形式写出“高兴”或“痛苦”的感觉来。

2.学生动笔。交流反馈。

3.小结:一勺水,带给四兄弟前所未有、酣畅淋漓的美妙体验。怪不得母亲锁上水窖,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真的饿坏了。”

4.辨析、感受“饿水”之苦。

(1)出示:母亲锁上水窖,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真的饿坏了。”

(2)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这里不说“渴”,而说“饿”呢?)(板书:饿)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用所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现场实践,提高写作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又一大功能。】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南湖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缺水写作方法板书
伊拉克计划新建36座大坝应对干旱缺水
把握课文特点,习得写作方法
研究性论文摘要的写作方法
告别干燥缺水“面子问题”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网络新闻写作方法与技巧刍议
地球妈妈缺水了 等
好的板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英语写作方法浅谈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板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