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芳
《游园不值》是苏教版语文第十册《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我第一遍读时,觉得是一首别具特色的赞美春天的好诗,随着研读教材的深入,越发觉得它又是启发学生思维、发挥想象力的好教材,奥妙就在诗中的“留白之处”。
“留白”是艺术表现手法之一,是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留白”是中国艺术审美的一个重要观点,显示出中国传统艺术的智慧——“无画处皆成妙境”。这首诗中,诗人叶绍翁抱着游园的雅兴而去,却没遇上园子主人,按常理应是扫兴而归,但因有“一枝红杏出墙来”,扫兴在一瞬间烟消云散,因为此时诗人眼中有“一枝红杏”,心中却有“春色满园”。在课堂上,这一留白处给了学生无尽的想象空间。文章没有直接花费笔墨去描写园子里的春景,却使诗歌产生很强的艺术张力,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的审美空间。我在教学时抛砖引玉,问学生:“你们想想朋友的园子里到底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春色满园”是争奇斗艳的桃花、杏花、迎春花,有的说是嫩绿的新叶、婀娜的柳树、生机勃发的小草,还有的说是在花丛中起舞的蝴蝶、蜜蜂……鲁迅先生赞叹说:“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要钻入蚁穴。”孩子们确实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这一留白处教师不必分析,不必出示画面取代,把“空白”留给学生自己去填补,让“春色满园”尽情在他们脑中呈现。我运用“红杏”这一纽带让学生想象的翅膀在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里自由地飞翔,学生们兴趣浓厚,为今后的写景文章也积累了很好的素材。
清代李渔说:“和盘托出,不若使人想象无穷。”古诗词是高度概括的艺术,它总留有许多艺术空间。留白艺术是形象化的结束,却是意象化的开始。“山缺云补”始终为诗人们所追求,它体现出诗词的意境美。诗歌的主题常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体味意境的办法是抓住诗歌中的画面和气氛,运用想象进行合理的填补或扩充,丰富原作的内容从而深刻领会原文,把诗中的意境“留白”转化为自己脑中的具体形象,最终形成一幅分明而有序的直观画面,如耳闻,如目睹,从而品味到诗词中作者的感情,与之共鸣。一旦学生的想象力被充分激活了,自然也就与诗人一样,体会到了由见到“一枝红杏”带来的惊喜。
为什么由“一枝红杏”就能想到“满园春色”呢?当我反复品读“一枝红杏出墙来”时,忽然想到曾经读过的一个小故事:宋代时,一位画院主考官给画师们出了一题——“深山藏古寺”。很多画师一挥而就,有的在山腰画了座古庙,有的在丛林深处画了庙的残垣断壁……主考官都不满意,直到看到一位年轻画师的作品,才连连称好。这个聪明的画师只画了几级石阶和一条小溪,溪边有位挑水的和尚。的确,画上虽不见近山浓涂,远峰淡抹,也不见萧森寺院,雄浑古刹,但几级石阶就是深山缩影,挑水的和尚恰是古寺象征。有时,越少的事物反而越能引发人们的想象。那不是跟古诗中的“一枝红杏”有异曲同工之妙?我想,这对学生的写作选材其实也是很有帮助的。我们常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说:“写作文,三分在技巧,七分在选材。”取材雷同、陈旧,文章就没有新意,难以吸引人。如果能巧妙选取最佳表现角度,通过现实生活中那些真实、生动、富有典型意义而又蕴含量较大的一个个瞬间镜头,以反映全体、暗示全体,作文一定会写出奇、新、美的境界。于是,课上我就将故事带给了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写作时选取“最佳角度”是何等重要,选对了,文章就会让人耳目一新,就如叶绍翁写的虽是“一枝红杏”,却能让我们看到“春色满园”。
“作品一半是作者写的,一半是读者写的。”诗歌的留白是创作者的即兴之作,是创作者留给欣赏者的快乐源泉。留白之处有妙境。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巧妙处理,学生就有了想象与创造余地,即使眼前只有“一枝红杏”,也能领略到“满园春色”!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南湖小学)
(责任编辑 刘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