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彦林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物理知识就蕴藏与各种物理现象之中,它时时刻刻伴随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但许多同学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对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现象中的规律视而不见,使通俗丰富的物理概念、规律变成了生硬死板的字词而死记硬背,不能与物理现象建立联系。因此学习中功夫下的不少,成绩却不提高。鉴于这种情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用身边物体、简单器材,创造条件多做实验,通过实验模拟、演示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把物理知识润物细无声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更能通过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现就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用实验讲物理的一些做法略举几例与同行共讨。
在晚自习课上,我随手拿出一张纸,用圆珠笔在中间捅个小孔,无论小孔的形状如何都能在桌子上的作业本上成电棍的倒立的像。改变孔与作业本的距离像的大小也在改变。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学生们会跃跃欲试,自然思索成像原因,教师再稍加引导就能使学生加深理解小孔成像及其原理。
在利用惯性解释现象中,学生们往往不能确定研究对象原来运动状态,也不明白惯性就是保持这种运动状态,只是根据感觉照猫画虎进行解答,因此出现原来静止由于惯性还要保持运动的前后矛盾的解答过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讲有关惯性这一节课时,我把学生用的橡皮擦放在讲桌上的一张白纸上,迅速抽出白纸,橡皮擦没有随着白纸一起运动,而是留在原处,学生在比较橡皮擦原来状态和后来状态的变化过程中,很容易理解惯性概念,解答中出现的思路不清,语言混乱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在课本电与磁一章有个小实验《让线圈转动起来》,一般师生不太重视。但如果给学生提供些漆包线、梯形磁铁、电源等,让学生自己动手,使线圈转动起来,并观察改变电流和磁场方向后的转动方向,不但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更能加深学生理解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还有个实验,向瓶中打起瓶塞跳起的瞬间,瓶中有“白气”出现,这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做功能改变物体的内能。但一般老师怕现象不明显,适得其反,又觉得找合适的瓶子、塞子等器材费时费力,不如依靠书上图片或多媒体向学生介绍介绍来的简单直接。殊不知讲过之后如蜻蜓点水,学生印象不深。其实只要教师在课前花点时间精力,找好瓶子、塞子、打气筒,操作时插上气门针实验现象还是较明显的,成功率较高,对学生理解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很有说服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最终使教师省时省力。
关于声现象中的音调和响度,学生由于受日常生活中不规范说法的影响,常常不能把它们区分开,甚至把这两个概念理解反。如“你说的声音高点”,应该是响度的变化,但由于音调才说高低,学生往往错误的想到这是音调的变化。由于不能理解区分了音调和响度的概念,后面探究《什么因素决定音调的高低?》《什么因素决定响度的大小?》就无法进行。因此在《声音的特性》这一节课教学中,我利用吹口琴的方法让学生很好的区分理解音调和响度的概念,效果很好。第一次用口琴同样大小的力吹1-5两个音调,第二次用不同大小的力只吹1,然后问学生哪一次是音调不同哪一次是响度不同?让学生多区分几次,学生们自然就能说出音调和响度的区别:音调犹如声音的粗细,响度就是声音的强弱。这样我再让学生们用拨动钢尺的方法,探究决定音调和响度的因素就非常顺利了。
有的现象不能直接用实验呈现出来,但为了让学生了解现象、对现象有感性的认识,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进行。对电流和电压的讲解,我除了利用电路进行外,还利用注射器和输液管压水流,用水流类比电流、水压类比电压加深学生理解。在讲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的过程时,以讲桌为地球,教师自己模拟卫星绕讲桌在规定的近地点、远地点处做变速运动。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模拟体会卫星的运动过程,便于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卫星运行中动能、势能的转化。
总之,物理现象与物理规律是存在于统一体中,现象只不过是规律的表现形式,规律蕴藏于现象之中。物理教学要与实验相结合,通过实验讲物理,就是用事实说话,更具有说服力,符合物理学科的教学方式,更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物理规律,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因此物理教师一定要用好实验这一有力的教学武器。提高自己的物理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