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莎莎
俗语说:习惯成自然。习惯是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的培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发展学生的智力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学习能力和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起点,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条件。因此,我注重在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器乐课堂。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塞尔曾说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在这一领域内,它为我们音乐教学提供了独特而令人高兴的音乐教育价值、效果的可能性。儿童们充满着喜悦的心情,在教师的指导下,一定能将这种可能性逐渐变成自己的东西。”这番论述,道出了器乐教学的宝贵价值与意义。
器乐教学在音乐教育体系中既是学生学习音乐和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又是开发其智力的重要途径。人的大脑是由左、右半球所组成的,其中有些地方是特殊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当学生学习弹琴与绘画时,双手必须做精细、灵巧的动作,这就使这些区域的活动力被激发出来,处于“兴奋”状态。许多科研成果表明,当学生学习与演奏乐器时,由于左右手指经常运动,使得反应更加灵敏,智力得到开发,而且对左半球与右半球的协调、平衡、和谐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与影响。这种智力的促进与开发,既表现在反应灵敏、思想开阔上,也表现在观察力敏锐、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等方面。从生理上分析,学生在演奏乐器时,美妙音乐影响其情绪,情绪又影响着荷尔蒙的分泌,进而影响其大脑分析能力和记忆力的发展。由此可见,通过演奏美的音乐不但能激发与影响学生的情绪,促进智力的开发,而且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以下是我在器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几点做法。
一、培养学生运用竖笛解决音高、音准的习惯,引导学生解决“跑调”的问题
《剪羊毛》是初中二年级的一首二声部歌曲,歌曲是一首澳大利亚民歌。全曲以愉快、活泼的旋律表达了人们在从事剪羊毛这种劳动时的愉快心情,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尤其是第二部分的合唱,第一声部以顿点之后接长音的虚字“啦啦啦啦”衬托,既跳跃,又富有歌唱性,为音乐增添了乐观、爽朗的气氛;第二声部以歌唱主旋律为主,突出了全曲的愉快、活泼、乐观、爽朗的情绪,两声部配合,达到了珠联璧合的效果。
由于是合唱歌曲,二声部音准问题成了教学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在以往合唱教学中,很多同学在唱歌时怕别人笑话跑调,就干脆闭口不唱,而越不唱就越唱不准,越唱不准,就越不敢唱,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影响了学生歌唱水平的提高,为解决学生的这一心理障碍,树立他们敢唱的信心,学生手中的竖笛帮了我的大忙,显现了她的神奇与魅力。
首先,我指导学生根据旋律段落进行节奏读谱,读熟后,分成乐段进行旋律学唱,歌曲的第一乐段旋律欢快活泼是齐唱部分,采用全班一起学唱的形式。第二乐段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平稳是合唱部分,学唱时,把学生分成高、低两个声部即一、二、三组演唱高声部,四、五、六组演唱低声部,每个声部分别是部分同学用竖笛吹奏旋律,部分同学视唱旋律,然后再交换角色进行练习,并互相检查、教唱,教师巡回指导。在练唱中,由于有竖笛的帮忙,学生树立起了音准的概念,练唱时易跑调的现象逐渐消失,敢唱的信心也就随之树立。
通过训练,引导学生养成运用竖笛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能提高学生的读谱能力、视唱能力,帮助学生解决音高、音准问题。在这一习惯未养成之前,学生的识谱能力非常差,在没有老师琴声伴奏的情况下,学生唱谱像无根的小草,飘忽不定,跑调是常有的事。自从课堂上有了竖笛,无形中解决了这些问题。一首歌唱完后,先让他们用竖笛把旋律吹奏下来,再进行视唱旋律练习,很快就解决了音高和音准难把握的问题。实践中,我曾在两个班做过实验:一个班课堂上运用竖笛进行辅助教学,另一个班则不用,经过半年的学习后,给出一首学生不熟悉的小乐曲,竖笛辅助教学班级的学生,80%以上能在5分钟以内熟练进行视唱,并且音高、音准准确;而无竖笛辅助教学班级的学生,50%以上需要起码10分钟的时间才能进行视唱,且音高、音准存在的问题很多。统计结果表明,培养学生运用竖笛解决音高、音准等问题的习惯,在提高学生视谱能力方面效果非常显著。
二、培养学生“以笛代唱”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安全渡过特殊生理时期
在初二的一次唱歌教学中,几次发声、学唱歌曲后,学生的声音还是放不开,总是感觉他们在低一个八度演唱,效果差极了,我的情绪也差极了。我联想到这段时间初二的学生普遍存在对演唱歌曲不太感兴趣的现象,是不是因为到了变声期的原因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表明,的确是因为进入变声期的原因。
中学阶段的学生大都处于变声期,学生对唱歌的兴趣远不如听歌的兴趣。我对课本上的歌曲作过的调查中,初一学生约41%喜欢唱歌,初二学生约32%喜欢唱歌,初三学生约26%。因此,我尝试着培养学生“以笛代唱”的习惯,帮助学生在欣赏和学习艺术的过程中进行益智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这种习惯的培养,充分解放了学生特殊时期的嗓子,从而减轻了学生的嗓子负担,他们对歌曲的兴趣又回来了,上课的情绪又高涨了。
三、培养学生登台表演的习惯,在实践参与中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我发现有些同学平时竖笛练得很完整、熟练,等到老师让他们在全班同学面前一个人表演的时候,却出现了脸红耳赤、手指发颤、气息发短、无所适从等情况,当然曲子也成了断断续续的“即兴曲”了。课后,我问那些学生是怎么回事,都说是“紧张、害怕、恐惧”。由此,我初步认为这是由于平时锻炼的机会少而造成这些学生心理素质欠佳的原因。
为了做到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保持良好的课堂气氛,又要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尽可能多地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以求得良好心理素质的发展。于是,我给那些同学多一些练习的机会,让他们在平时的练习和一些公开场合中不断进行锻炼,还有一种方法是让那些心理素质欠佳的同学在课堂上几个人合起来一起吹,然后逐渐减少人数直至一个人吹,这样几个回合下来,每一个同学都能积极正确地吹奏歌曲或乐曲,并且全班同学都成功地通过了考核。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实践使我体会到,器乐教学给学生提供了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了审美体验,享受到成功的欢愉。通过多种方式的器乐教学,将枯燥的音乐训练,变成了学生自主、轻松、高效的体验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日趋浓厚,音乐能力不断加强,音乐素质和文明素养日益提高。
习惯成自然。学生手中小小的一件貌不惊人的乐器,如果配上一套科学、合理的学习习惯,在我们音乐教学中起到的作用可是不一般,她能使学生们从“被动”走向“主动”,每个学生有了发挥自己才能的天地,有了尽情表现自己的舞台,他们的自信心、责任心和团队合作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对他们的综合能力及人品素质等其它方面的培养,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习惯成自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音乐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学习方式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考、操作、实践和表现机会,对于发展智力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