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磊 梁慧
【摘 要】在市场经济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在高校师德内化建设中,存在着师德缺失的问题。对此,有必要在高校师德内化体系构建中,发挥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的精髓作用,赋予时代发展精神,促进师德内化。
【关键词】仁义礼智信;高校师德;内化
在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中,“仁义礼智信”是十分重要的内容。高校作为传播文化的主体,良好的高校师德内化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也推动着社会的道德建设。在新时代的发展形势下,“仁义礼智信”仍然可以在高校师德内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仁义礼智信”概述
“仁”是一种学说,主要是针对人际发展中的关系处理而言的。在儒家思想中,做人的根本所在就是“仁”。作为一种人文精神,“仁”体现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博爱情怀,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义”是一种道德行为准则,主要是针对社会中的价值取向而言的。提倡“义”,需要人们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要以一种符合道义的方式获得财富,不能追利背义。
“礼”是一种礼仪规范,是社会不断发展中形成的一种习俗,它反映的是一种良好的社会行为。提倡“礼”,需要人们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遵纪守礼的良好道德品质。
“智”是一种判断是非的能力,是知识和理性。道德从根本上讲,是建立在正确把握道德关系基础上的一种自觉行为,人们只有正确认识善恶、是非之后,才能建立良好的道德观念。所以,良好道德行为的基本条件就是“智”。
“信”是一种道德范畴,是针对“言而有信”的一种忠诚。“信”要求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对人诚实、不欺瞒,注重的是一种诚实的精神实质,是保持良好人际关系不可缺少的精神纽带。
二、高校师德缺失问题
1.“己”与“人”的关系本末倒置
在高校师德内化建设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有极大缺失。很多高校教师都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不正确价值观,不能在教学实践中正确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也过于重视自我,同事之间没有关爱氛围,师生之间缺乏关注互动。很多高校教师没有集体主义思想,当个人利益与学校利益发生冲突时,总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没有较好的理解孔子的仁者思想。
2.缺乏对“利”与“义”的正确判断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高校的扩招,高校呈现出了蓬勃的发展趋势。在市场经济的发展条件下,越来越多的“利”呈现在了高校教师面前,很多教师都受到了“利”的诱惑。主要表现在:在没有加班费的情况下主动加班的高校教师显著减少;不发放超课时费,就有很多的高校课程找不到任课教师;对于高校班主任,很多高校教师都因为付出多回报少而拒绝担任;没有学术酬劳,很少有高校教师愿意做学术报告;甚至还出现了高校教师向学生索要礼金的行为。
3.忽略了“礼”与“智”的道德地位
在高校教师的师德修养中,不可忽视的是“礼”与“智”的道德地位。但事实上,很多高校教师都对此视若无睹,出现不守礼仪、不讲规范的情况。很多高校教师没有师者之风,在教育学生时树立不了榜样作用,一味的要求学生怎样做,自己却无法做到。对一些高校教师而言,缺乏对“礼”的深入认识,而且对“智”也没有较高的要求。在师德修养中,不能很好的反省自己、激励自己,缺乏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做不到处理事情时的精益求精,得过且过。
4.对“诚”与“伪”的认识模糊
在高校内化建设中,诚信缺失的问题亟待解决。一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树立为人师表的典范作用,敷衍教学,对学生疏于管理和关怀;在科学研究中功利心理严重,甚至还存在着窃取他人科研成果的情况。实际上,作为高等知识分子,这些高校教师是深知“诚信为本”的,但是在实际的行动中却做不到诚信,为了一己私利以次充好、弄虚作假,这是极不利于良好教师队伍素质建设的。
三、促进师德内化的建议
1.倡“仁”,传播大爱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高校教师应该忠于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在教育中倡导“仁爱”精神,将“仁”的作用发挥到教育工作实践中。在自身的行为修养上,要建立“爱人”的德行,将“仁”的基本思想溶于日常的行动中,树立崇高的道德意识。对高校而言,要重视加强师德建设,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并建立师德评价系统,激励高校教师对自身道德行为的自觉约束,避免受到“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侵蚀,确保师德内化建设的正常开展。
2.行“义”,淡化利益
作为具有崇高精神的职业,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伟大教学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的教学工作应该是一种“义”举,对于“义”的认识,教师应该更加深刻。随着高校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教师受到的利益诱惑越来越多,教师的“经济人”属性日益显现,教师原本教书育人的“社会人”属性逐渐淡化,越来越多的教师追求教学中获得的经济收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校教师应该发扬“义”的精神,强化自己的“社会人”属性,积极承担教书育人的伟大历史责任,做到淡化利益,先义后利。
3.崇“礼”,树立文明规范
作为文明的主要传播者,高校应该更加注重“礼”的构建。高校教师要养成良好的师德礼仪,能够以君子之风对待学生和同事,对他人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切忌居高临下。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成长多一些关心和呵护,用一种激励的方式给学生成长鼓励,少一些职责,多一些引导,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如此才能给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帮助,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德行。
4.重“智”,提升自我修养
很多高校教师都有着“吾本智者”的错误思想。对此,在高校教师师德内化建设中应该做到重“智”,在自身的道德修养中强调智的作为,做到自我超越。在具体的实施中,有必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加强自身修养的指导思想,对自己树立较高的标准,积极学习并吸收儒家仁学思想的精髓,发扬中华名族的传统文化美德,在教学事业中、社会公德中发挥榜样精神,以理性的认知和作风展示自己的智者形象。
5.植“信”,言行如一
在高校师德内化建设的植“信”方面,高校教师应该做到三点:一是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对待学生,对待学校,对待社会要以一种诚信的姿态,如实反应问题。二是实事求是。在处理问题时应该以事实作为依据,按照相关规定执行,不牵强附会,以权谋私。三是忠于职守。在教育工作中认真履行自己的教育职责,认真对待学术研究工作,不弄虚作假。
四、结语
本文以“仁义礼智信”为视角,对高校师德内化加以探究,分析了当前高校师德内化体系构建中,高校师德缺失的四种表现,从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提出了促进高校师德内化的建议,以期为高校师德内化体系的构建提供更多参考。
参考文献:
[1]张艳.内隐学习理论视角下的高校教师师德内化[J].中国冶金教育,2014,01:90-92
[2]杨娟.探析仁学思想在高校师德内化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0:73-75
[3]郭静文.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内化建设思路[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24-27
[4]朱正湖.“仁义礼智信”视域下高校师德的内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4:79-81
[5]吴殿华.把握新时期高校师德的特点,增强师德建设的针对性[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