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丰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学习物理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教学现状与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的差距或矛盾,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动力。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思维的研究成果表明,思维过程首先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景产生的,而且以解决问题情景为目的。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要摆脱这种处境,必须拟出以前未曾有过的、新的活动策略,亦即完成创造性活动。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本身就是抽象的,这种抽象性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了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高度,同时也给中学生学习带来较大的困难。教学中恰当地创设物理学习环境,可以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来学习物理知识,不仅是物理学科的要求,而且能起到切实增强学生科学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也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物理实验可以使物理教学更加生动,更有吸引力,更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利用物理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1.利用课堂小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做“拔河”实验:让十几个学生拉紧一根绑在柱子上的绳子,老师只在学生与柱子之间轻轻地拉一下绳子,所有的同学都被拉了过来。为什么会这样呢?这种有悖常理的疑点,就会促使学生大脑积极思维,使他们内心充满强烈的求知需要,这就呈现出问题情境。
2.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实验有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为了验证以前学过的知识,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推导的正确性。这种实验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如把“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改为“探索物体下落时,动能与势能的变化关系”。
二、联系生活的实际来创设问题情境
在讲“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应用”时,我设计了以下的问题情境:在一次抗洪救灾中,一名战士正在河中间营救一名被洪水冲走的农民,在他们的下游100米处是一个瀑布,情况非常危急。
已知河的宽度是60米,水的流速是10米/秒,战士平时在游泳池中的速度是3米/秒,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名战士能安全地把农民救上来吗?他们应该往哪边游?如果能救上来,他们上岸的地点是哪里?这样的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当学生得出能把这位被洪水冲走的农民救上岸时,都松了一口气。又如,我们在上动量守恒定律的习题课时,很多学生都看过“气功碎石”的表演,都有很深的印象,但不太容易解释清楚。当我们问:气功师能够承受石板重量的前提下,石板越轻表演越难,还是石板越重表演越难?学生得出的大多是错误的结论,从而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急需知道为什么,从而顺利地进入了课堂教学。
三、通过日常观念和科学概念的矛盾引出问题情境
根据认知失调理论,学生的学习中,当学生遇到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矛盾、全面认识与片面认识的冲突,就会产生认知失调。如我们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教师提出: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比,哪个下落得快?学生根据日常观念均认为重物下落得更快,这时可通过演示实验来引发学生头脑中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
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恰当地利用一些教具或多媒体设备,模拟一些微观的或我们在课堂上无法实现的实验等,使抽象的微观结构模型化、动态化,在这样的情境中设置问题,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也可以提供生活实例、深化认识等。
五、利用学生的错例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学生的错例创设问题情境,也就是有意识地让学生完全利用现有知识解决新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明显的谬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讲授“万有引力在天文学上的应用”这一章,提出问题:“发射卫星时卫星的轨道越高,需要的能量就越大,就要用多级的大推力火箭发射,那么是不是卫星轨道越高,卫星的速度就越大?”学生往往根据经验予以肯定的回答,而此时教师则予以否定的回答,并举一些实际的卫星速度的例子。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认知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他们渴求知识的欲望,迫使他们主动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整理、加工。此时教师再加以适当的提示,就能使学生的思维充分地活跃起来。
总之,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分析加工教材内容,把握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原则和有效策略,以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为出发点,以质疑、探究方式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用新信息刺激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使他们在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