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积勤, 李林璠
(浙江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4)
“工作室制”模式下高校艺术类实验室开放建设和管理
郑积勤, 李林璠
(浙江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4)
在分析传统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模式弊端的基础上,根据艺术类学科专业的特点和要求,构建了基于“工作室制”的开放实验教学平台,并从实验室开放、管理机制、教学体系等方面对“工作室制”平台下开放实验教学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和实践。
艺术类; 工作室制; 实验室开放;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承担实验教学功能的各类实验室是高校进行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出高水平成果,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主要场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的若干意见》中提出: “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的各类实验室、图书馆要对本科生开放,打破‘学科壁垒’,加强统筹建设和科学管理,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使用效率”[1]。实验室面向更广大师生用户开放,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激发学生的自觉性、独立性、积极性,促进资源更好的利用共享,也有利于交叉学科实验课程的开发和专业技术的综合应用,拓展创意空间与实践平台,实现跨学科研究与实践、多理念融合与协助[2]。因此,研究新形势下实验室的开放建设和管理模式对于实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实验室建设的重视,投入了大量的建设经费,各高校实验室的建设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配备了各种先进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和软件平台,对教学科研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当前高校在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弊端:如实验室普遍存在重建设,轻使用和管理的现象[3];各实验室教学资源分布不均衡,浪费和短缺现象共存;缺乏有效管理和激励机制,实验室开放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4];教师和学生仅是使用者,对于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参与度低。实验室主要服务于实验教学和科研,绝大部分不投入生产使用,服务对象和使用途径较为单一,开放程度不高;各专业之间、实验室之间交流、合作和共享机会少,限制了学生专业视野的拓展;实验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现象十分严重[5],这些都阻碍了高校创新实践型人才的培养。
艺术类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具特殊性,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表达,在实际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应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求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实验室中进行创作实践和训练,才能将自己头脑中的创意想法转化为实际的绘画作品和设计产品。同时由于艺术创作思维的表达是多元化和开放性,学生在创作时往往需要多样化的工具、材料和不同学科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甚至需要与市场应用相结合,这就需要涉及更加开放化和多样化的实验教学条件。
目前国内高校艺术类实验室还是在学校统一规划下进行管理和建设,大多沿袭或借鉴了理工科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模式,缺乏艺术学科的特点,实验室功能相对独立,开放程度不高,利用率较低。实验室在课后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学生第二课堂的实践又缺少合适的场所。这就使得课程与实践不能很好衔接,学生的专业学习很难深入和创新。因此这种相对封闭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模式制约了艺术学科教学和人才的培养质量,已经不能够满足新形势下艺术专业对于创新实践综合性人才培养的需求。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凸显艺术教育自身的特殊规律和发展特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适应新的教育形势,探索新的更加有效的实验室开放建设和管理模式正成为高校艺术类实验室改革的趋势。
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是实验教学改革的基础,作为开放实验室建设的突破口,需要建立一种集“教学、科研、实践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较传统实验室更加开放有效、功能全面的实验教学平台和人才培养模式,为实验室开放建设提供空间、时间和设施的保证。
从2009年开始美术学院根据自身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选择并实施以“工作室制”为主的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学院积极组织申报中央、省、校等多层面经费的资助,构建了涵盖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三个层次能力的新的实验教学平台[6]。根据学科特点建设了多个特色鲜明、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工作室,目前建有国画、油画、版画、陶艺、视觉传达、环境艺术设计、数字模型、数字照明、多媒体、动画、产品设计、设计基础、造型基础、非洲艺术研究中心、农村景观文化研究所、书法与通识课等工作室。
“工作室制”模式源于德国的包豪斯学院,经国内外艺术教育的实践经验来看,对于艺术专业的实践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非常有效。“工作室制”模式下,更加凸显师生的主体性和交互性。实验室的具体建设由工作室的师生共同规划建设完成,改变以往学校统一建设的模式,使得工作室建设更具特色,更符合师生的需求。学校和学院仅总体上的统筹规划和经费支持,将建设权利,由工作室主任、实验教师(包括实验员)和学生共同协商决定。工作室软硬件设施的配置和文化环境氛围的营造根据师生的实际需求和专业教学特点来进行,学院聘请专业人员配合工作室环境、功能、设施配置的设计,精心打造各工作室的文化特色[7]。
学院将企事业单位的高端设备、资金、技术和人才通过合作共建的方式引入工作室,借助社会力量来共同打造高层次、高效率的校企对接实验教学平台,实现多元化的建设[8]。如我院与三雄极光公司合作共建的照明工作室,由公司提供各类照明设备、设计方案、技术人员和培训,学院提供场地和师资共同建成。还有学院与婺城区政府合作共建的浙江师范大学农村景观文化研究所。学院也在校外企事业单位中建立校外教学实践基地[9]。
在工作室制模式下,教学空间具有多功能性,教学和实验共用一个空间,将实验设施建设在工作室中,并进行功能区块的划分和整合,从而有机的将教室和实验室融合在一起。建设完成的工作室具备教学、科研、实验、创作和展示的功能于一体,形成相对固定且功能多样的实验教学环境。教师和学生长期进驻工作室,实验教学和实践都安排在工作室内进行,使得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有效衔接。在时间和空间上能够保证师生的需求,方便师生的教学、科研、实验和创作,能够最大程度地促进工作室的开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能够极大地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工作室的凝聚力,形成工作室文化。
4.1 建设项目化实践课程体系
传统教学的最大问题在于重理论和技能的传授,轻学生实践和实战能力方面的培养。“工作室制”模式下,在实验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根据“厚素养、精技能、强能力、善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10],在强调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学院以工作室为平台,与相关企业单位合作设计和开发了基于具体项目实践的特色课程体系,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以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来规划教学目标, 设置实验课程体系。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行业需求,提升实践环节。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按照各专业方向设计项目化实验课程。除了基础型和理论性课程之外,目前学院开设了商业摄影、印刷技术、电视栏目策划、企业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环境照明设计、产品改良设计、居住小区规划、村镇规划设计、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家具与陈设艺术设计等实践性较强的项目化实验课程。通过项目实践过程中的个案教学、案例教学和模块化的教学方式来引导教学。这样就能实现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相对接、校内学习与社会实际工作相对接。积极探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融教、学、研于一体的教学方式,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专业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训练,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研究创新能力的专业艺术人才,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改变传统教学和实践相分离的教学模式。鼓励师生参与项目建设,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接触到社会需求和本专业的前沿技术和技能,从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我院师生参与义乌市档案馆多媒体软件系统的开发和建设、浙中地区新农村景观文化建设等项目,将课堂所学直接应用于实际项目,以检验和培养专业实践能力。
4.2 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质量直接影响实验教学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11]。在“工作室制”之前,尽管教师的学历和理论素养较高,但是大部分教师在实际应用能力有所欠缺。“工作室制”模式下,实验教师根据学科特点选择进驻相应的工作室。“学高为师”,在学院要求学生培养扎实的实践技能的同时也要求教师提升实际的应用能力。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院从基础性、专业性、研究性、实践性、综合性等个方面的需求来进行合理整合,尤其注重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同步提升,培养双师型教师。为此学院定期举办实验教师教学培训和比赛,同时强调培养与引进共举,鼓励实验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国内外访学,丰富实际工作经验,了解学科前沿知识,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和融入社会的能力。积极引入社会优质资源,聘请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和工艺大师等一线的能工巧匠为工作室兼职教师,完善教师队伍的结构,实现教学型与实践型互补,提高教师队伍的实力。
4.3 以学科竞赛为引领
学科竞赛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专业能力上的要求,很多时候更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表达。因此学院高度重视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相关的学科竞赛。希望借助学科竞赛的引领作用,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与实际课程相结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入竞赛主题相关的教学项目,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完成竞赛项目的制作,通过参与和完成竞赛项目,能够极大促进学生在团队合作、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表达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如产品设计工作室在工作室教学中引入浙江省工业设计竞赛及“龙”家具创意设计大赛等赛事的主题单元,视觉传达工作室教学中引入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大赛等赛事的主题单元,由工作室教师进行分组指导,要求学生进行设计和制作,从而吸引了一大批学生在工作室开展实验研究、实训操作、项目创作等活动。每年都有师生摘取赛事的最高奖项,对于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提升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4.4 建设开放性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为适应工作室制下更加开放的教学模式,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要求[12]。“工作室制”模式下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较以往学校重点关注结果的评价模式来说略有不同,增加了课程实践过程性评价的比重和更加多元的评价方式。工作室定期举办教学作业和作品展览。邀请学校、学院和工作室的教师以及企业单位的专家参观和评价,由多人组成的大众评委团参与现场打分,分数将计入其课程成绩,对于不合格的作品将直接淘汰。在考核形式和手段上较以往有所不同,让工作室师生引起高度重视,并转化为创作动力,提高作品的质量。通过开放性的评价方式实现以评价促进实际教学质量提升。
如何平衡“管理”和“开放”,是开放实验室建设中需要解决的最大的难题。开放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建设成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做到实验室最大开放程度的同时,应该研究如何将管理做到位,更好地提高开放的效率和质量。
5.1 完善运行机制
随着“工作室制”实验教学模式的建立,实验室的管理模式也需要适当的调整。实验室管理的重心从以往的学院一级转移到工作室主任一级。学校和学院成立实验室建设指导委员会,在总体方向上指导和引领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学院采取学院分管副院长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各工作室采取工作室主任负责制[13],主任负责工作室的建设、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管理工作[14]。学院成立基础教学部、学科竞赛部、社会服务部、教务办、实验中心,并与工作室相对接。
5.2 实验室开放模式
为满足不同师生和社会人员的需求,工作室实行全方位的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在满足正常的工作室教学安排的前提下,除了对学院的师生开放外,也向校内其他学院的师生和部分校外人员开放。非工作室成员在提出工作室使用申请之后,只需经工作室主任同意,即可进入工作室使用实验室资源进行学习研究和创作。在进入工作室之前,都会要求签署工作室安全责任协议书,实行实验室准入机制,确保工作室的日常使用安全。工作室在空间、时间、设施、实验内容上全面多层次的开放模式,具有独特的活力,打破以往实验室主要用于教学实验和科研的单一功能概念,以工作室的开放状态代替实验室相对封闭的状态,带动教学深入实践模式,有效的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极大提高工作室各类设施资源的利用率[15]。
5.3 规范管理制度建设
为保证实验教学的有序进行,目前我院建设和完善了20余项规章制度,包括工作室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和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等,以规范各种教学行为,明确各环节的要求和工作职责。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如对于兼职教师的管理,在学历、职称和课时标准等方面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引进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理念,对工作室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以促进工作室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高效运行。
5.4 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
随着工作室的开放程度的提高,实验室管理将面向更大的范围和更多的对象,由于人力、物力的限制,在管理上就显得捉襟见肘。为了实验教学的有效组织和管理,克服人力、物力的限制,维护实验室高效运行,必须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优势。学校和学院开发建设了多个功能全面和专业性强的数字化教学管理系统,如选课系统、学籍管理系统、仪器设备管理系统、实验材料管理系统、设备维修管理系统、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系统、采购管理系统、实验室安全管理系统及教学资源库等,极大提高了教学管理效率。
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实践和探索,美术学院努力打造的“工作室制”模式的实验教学改革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特别是在职教培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公共文化艺术创作、新农村景观文化建设、非洲艺术研究、基础美术教育等方面成果突出。美院为浙江省基础美术教育培养了大量优秀教师,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设计人才,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近4年,学生获省级及以上奖项 144项。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实验教师发表论文259 篇,申报课题101项,出版专著和画册27部,共获横向课题 113项,合同金额达1700万。特别是在第12届全国美展上我院师生共入选作品11件,较上一届入选2件有显著提升,成为浙江省内除中国美院之外入选作品数量最多的艺术院校。
“工作室制”实验教学改革模式是一种更加符合艺术学科人才培养特点的教学模式,它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形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实效性,解决了当前艺术教育中教学与实践相互脱节的问题,更能满足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教学需求,更加开放和多元。通过平台建设和资源整合使得师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留在工作室内进行学习和实践。通过管理模式的开放建设,有效提高工作室的开放效率和资源利用率。通过项目化教学和校企合作在实验教学中凸显了创新性和实践性,强化了过程教学、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更注重过程、能力和协作,实现 “产、学、研”相结合[16]。实验室开放建设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与时俱进的过程,目前还存在着资源配置和共享、教学有效组织等难题,需要在总结经验和全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在理念和实践上继续深化和探索。
[1] 彭儒武,徐海花.高校实验室开放与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3,16(1):129-132.
[2] 文 思.艺术院校专业实验室开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美术报,2013(13):1-2.
[3] 程相春. 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4:256.
[4] 陈淑洁. 实验室开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1):31-33.
[5] 田 甜,武 燕. 从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看工作室制度的实施[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2):122-124.
[6] 徐 平,杨 玲.高等学校文科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创新[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1.
[7] 郑积勤,郑军德,朱欣子.对美术院校“工作室制”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工作室制”建设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 2012(7): 150-151.
[8] 张 杰.实验教学与艺术教育——四川美术学院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 30(1):1-4.
[9] 张清东,王中琪. 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机制探讨[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59-61.
[10] 潘 蕾. 国家级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8):114-117.
[11] 李 颖,任君庆. 加快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39-41.
[12] 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J]. 教育部政报,2001(10):468-471.
[13] 于国瑞. 艺术类专业“学生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探讨[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5):90-92.
[14] 王云平.国外大学实验室管理及其对国内开放实验室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 27(3): 149-151.
[15] 庄小蔚. 工作室制度,一种革命性的形式——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玻璃艺术学科[J]. 装饰,2011(1):28-29.
[16] 魏 泽,邓翠菊. 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30年:历程、成就和经验[J]. 理工高教研究,2010(1):1-5.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Model of Open Art Laboratories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Studio System
ZHENGJi-qin,LIlin-fan
(School of Fine Art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321004, China)
After analyzing the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models, an open experimental teaching platform based on “studio system” is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s of disciplines and specialties concerning fine arts. Besides, the management model for open experimental teaching based on “studio system” is examined and practic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pen laboratory,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teaching system and so on.
fine arts; studio system; open laboratory; training of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bilities
2014-12-15
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度教育管理研究项目(JYGL201329)
郑积勤(1985-),男,浙江江山人,学士,实验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和实验室管理。
Tel.:13757982356; E-mail:zhengjiqin@zjnu.cn
G 642.0
A
1006-7167(2015)10-026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