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视角下的民族乐器改良

2015-04-24 17:17李子晋
人民音乐 2014年10期
关键词:弦乐器管弦乐队民族乐器

李子晋

序言

中国民族管弦乐队发展及低音拉弦乐器改良问题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引起音乐工作者不断关注,历时八十余年至今依然问题重重。2013年12月21日至22日,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2013全国乐器学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内五十余名专家及研究生参加了此次会议。在当前全社会重视民族音乐发展的良好环境下,结合国家文化部科技提升项目(民族低音拉弦乐器改良)课题的进行,本次会议再次聚焦民族管弦乐队发展模式及低音拉弦乐器改良问题,又一次引发国内外乐器改良人士对相关话题的激烈讨论,同时也连带出与乐器学学科建设有关的新思路。

一、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发展模式

1.中国民族管弦乐队历史及现状

中华民族记载乐队编制的资料可谓源远流长,但中国现代民族管弦乐队出现却是从仿效西方管弦乐队开始。梳理历史有助于我们站在新的高度反思中国民族管弦乐队发展中的问题,把握乐器改良大方向。

中央音乐学院张伯瑜教授的<近百年来中国管弦乐的发展>报告中梳理了20世纪以来中国管弦乐的发展情况,指出由于中国传统音乐领域中的从业者们不断向西方音乐学习,使传统音乐逐渐地“现代化”,渐次形成了今天所具有的“民族音乐”之概貌。中国音乐学院韩宝强教授在(中国为什么没有低音拉弦乐器)的报告中对民族管弦乐队声部问题深入思考,分析中国没有低音拉弦乐器的主要原因,并总结了民族乐器改良中存在的问题。

2.如何借鉴西洋管弦乐队经验

讨论中国管弦乐队历史与现状后,不难发现民族管弦乐队改革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就是音响结构的平衡问题,尤其是低音拉弦声部是改革的重中之重。

上海音乐学院应有勤研究员在<民乐队体制改革的声部系列化探讨>中回顾了我国建国以来民族乐器改良及乐队体制构建的过程和现状,并介绍了当时借鉴苏联民族乐器和乐队构建经验的情况。武汉音乐学院郑荣达教授在<中国民族管弦乐队发展瓶颈>中指出乐队音响平衡与乐队建设成本、民族乐器的律制与音乐风格的统一这两对矛盾,是当前民族管弦乐队发展中的主要瓶颈。

3.如何借鉴亚洲邻国的经验

与欧洲相比,亚洲邻国音乐文化与中国关系应该更为密切,对亚洲邻国的民族乐队考察对我国民族乐队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饶文心教授在《东南亚、南亚乐器文化实地考察》的报告中详细阐述了东南亚各国民族管弦乐队的特点,通过对东南亚地区这些东方近邻面对外来乐器的借鉴实践的考察,有益于启发我国民族管弦乐队及乐器改良的思路。上海东方广播电台音乐编辑孙克仁先生在《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现状>中通过对朝鲜、印度和中国在民族管弦乐队编制音色方面的比较来分析我国民族管弦乐队改革的得与失。

总之,对于典型的中国民族管弦乐队来说既要兼顾民族特色,亦要追求现代审美的整体和谐,而对于少数民族乐队来说,则应尽量保持民族特色,而非一味追求与西方管弦乐队接近的审美标准。因此,关于民族管弦乐队的改革问题上不能仅提供单一型标准,应首先将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类别,甚至是演奏作品的风格进行分类后,再依据其特点提出不同的改革方案,这将是中国民族管弦乐队改革的必经之路。

二、民族乐器改良思路

1.民族低音拉弦乐器改良

四川音乐学院陈泽教授(《民族低音乐器“拉忽雷”研制进展汇报》)、中国杂技团王建民总工程师(《在提高膜振动低音拉弦乐器的发音效率方面的探索》)以及沈阳音乐学院江云铠先生(《革胡的发展历史》)分别介绍并演奏了其改革乐器——拉忽雷、双鼓双膜振动大提琴、古瓶胡,还与各位专家交流乐器改革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三人在乐器改良上的思路上各有千秋,但终究有一点可以达成共识,即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与其他声部音响特征尽量保持统一。

2.其他乐器改良

新加坡民族管弦乐团黄德成先生及沈阳音乐学院赵广运教授带来了《从民乐队音响交响化到增加乐器琴体宏亮度制作技术的思考》、《双排弦踏瓣式转调箜篌的研制及体会》的报告。

3.乐器改良方法讨论

对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借鉴以及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方法的应用也充分体现了乐器学学科的复杂性和综合性。

旅美学者李光明先生(《乐器音响与乐器名称的言语象征性》),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声学博士生、新疆艺术学院杨帆副教授(《基于小波变换的乐器频谱提取》),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声学博士生、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余兆欣副教授(《碳化重竹琴马与红木琴马试用于402扬琴的声学比较分析》),沈阳音乐学院乐器工艺系贺志凌副教授(《辽宁省博物馆藏九霄环佩琴的乐器工艺学研究》)分别从符号学、声学、材料学、工艺学的角度对乐器学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

总之,民族乐器改良工作者们应本着兼容并蓄的态度,以音响为核心、工艺为关键的原则来进行乐器改良工作。同时,以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作为基础,加之考古学、人类学等人文学科研究方法,全面透彻地研究乐器及其文化,也充分体现了对于民族管弦乐队发展及乐器改良方法论的多元化特征。

三、民族低音拉弦乐器改良思路

学术研讨会后各位专家就民族管弦乐队及乐器发展的具体问题展开自由讨论,总结自由讨论阶段各位专家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改与不改

一部分专家赞成在民族管弦乐队中直接使用大提琴作为低音乐器,无需改革。张伯瑜提出在世界各民族的乐器中总有一部分乐器是直接使用成熟的西方乐器,但在演奏技巧等方面具有自身民族特色,例如印度小提琴。中国的低音乐器在没有历史遗存的前提下,让乐器拥有一张“外国脸”,却怀揣“中国心”,直接使用大提琴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笔者认为,改与不改的问题,是应该由包括演奏家、指挥家、作曲家、音乐学家以及音乐的广大受众在内的应用者来决定,也需要一定时间的实践应用加以考验才可以甄选出适合时代需求的低音乐器。endprint

2.改外型还是改音响

第一种观点是使用大提琴的音响标准,可以改革外型使视觉上更加民族化。郑荣达提出大提琴作为低音乐器在管弦乐队中使用的音响效果大部分演出团体能够接受,因此可以借鉴大提琴的音响标准对外观进行民族化改良。孙克仁提出如果各种改良乐器的音响可接受度相类似,那么外型即是改良关键。

第二种观点是使用具有民族特色的音响,使低音拉弦乐器与乐队中的中高音拉弦乐器音色能够统一起来。应有勤指出外型上应使用筒形的共鸣腔,但皮膜可以使用新型环保材料代替,这样才能使乐队的低中高声部统一起来,音色一定不能模仿提琴。

笔者认为,确定改革的方向是决定改革成败的最根本问题。究竟应以外型还是以音响为准进行改革,二者并不矛盾。从乐器音响学的角度考虑,乐器共鸣体的材料及形状直接影响音响效果,因此从音响的角度出发,通过工艺学的方法必然会形成能够产生民族特色音响效果的共鸣腔体,同时也就决定了外型的改革方案。从乐器发展历史的角度考虑,许多乐器,尤其是提琴族、琉特族等乐器在发展过程中通常呈系列化形式发展,我们熟知的维奥尔琴也是分为高、中、低等不同型号存在的,其结构特征也不尽相同,因此,发展系列化的乐器有利于声部间音色的统一。另外,外形设计除注意民族性,还要注意演奏技巧的发挥、人体工学等因素,有关改革的具体方向也必须要在科学研究低音乐器在乐队中的功能后再作进一步分析。

3.交响化与民族化

对于民族低音拉弦乐器改革应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乐器的参与。石河子大学肖振新提出如不充分考虑少数民族音乐特点,仅以汉族为主体的乐器改革是一种民族中心主义论。郑荣达提到大提琴作为乐队中的和声低音是乐队交响化的结果,而乐器本身仅仅是音乐的载体,不应该有民族化问题,如何在音乐中应用才是最终决定民族化与交响化实质的关键所在。

因此,低音拉弦乐器的发展不应该是单—化的,应考虑我国多民族的国情特点,根据音乐风格的实际需要,多元化地选择低音拉弦乐器。

最后,韩宝强以文化部科技提升项目(民族低音拉弦乐器改良)课题组负责人的身份对课题中涉及到具体问题向各位专家作简要介绍,并提出了该项目研究的基本方略如下:

第一、从战略上考虑

(1)乐器发展历史证明,乐器改良永无尽头。此次改良民族低音拉弦乐器也将目标定位于“一个阶段性成果”,不追求“一锤定音”:(2)充分利用国家给予此项目的支持,重视顶层设计,力求从乐器声学、制作工艺、乐器材料和外观设计、演奏法、配器法、舞台音响效果等多层面、多角度进行综合研究,在完成项目同时,力求为民族乐器改良建立更科学的评判标准;(3)基于我国是多民族国家的考虑,低音拉弦乐器在形制上将坚持多元化原则。

第二、从战术上考虑

(1)以低音拉弦乐器在民族管弦乐队中的作用为出发点,以乐器音响为首要考核指标;(2)课题组秉承客观、中立原则对改良乐器进行筛选,课题组内凡与改良产品相关人员不参与评定;(3)在海内外范围广泛征求意见,旨在争取最大满意度同时,在世界范围弘扬中华乐器文化。

结语

为推动乐器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各位与会代表一致表示赞成在中国音乐学院建立乐器学学会,以便对乐器学相关问题相互探讨交流学术成果,使乐器学学科发展呈可持续态势发展下去。这也标志着乐器学研究的基础在我国已初步形成,乐器学学科以多元化的理念及方法,多角度地拓宽研究视野,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台阶。endprint

猜你喜欢
弦乐器管弦乐队民族乐器
弦乐器的练习与演奏分析
基于振动信号检测的弦乐器视听强化应用设计
管弦乐队构建与训练(三)——以弦乐合奏《二泉映月》的主题表现为例
浅谈弦乐器的练习与演奏
中国民族乐器(之十五)笙
中国民族乐器(之十四)雷琴
管弦乐队
明清时期民族乐器发展略览
中国民族乐器(之九)二胡
完形填空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