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角下的评价性词汇义项排序原则——以critical的习得为例

2015-04-24 05:52:48王扬肖祎
外国语文 2015年3期
关键词:评价性词条义项

王扬 肖祎

(重庆三峡学院 外国语学院,重庆 万州 404100)

1.引言

评价性语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性词汇是体现态度意义的基本载体,交际双方对评价性词汇有对等的理解是有效沟通的必要前提。在跨文化交际和阅读中,如何达到与母语人士所使用的词汇意义对等,成为非母语学习者的一大难题。非母语人士学习语言的主要途径之一是通过查阅词典中的词条来掌握词汇用法,因此,词典编撰的改进可以帮助非母语人士更有效地理解具体词汇。近年来,引起争议的词典编撰的讨论多集中在词典收录标准、词典与社会语境的关系、词典的批评性视角等(Wierzbicka,1995;陈伟、赵彦春,2014)宏观范畴。与此同时,编码词典越来越多地展现出对词汇习得的优势,针对编码词典的研究包括词汇释义动态化/语境化,词法句法的语用信息,词条间的语义关联等(Hoey,2003;于屏方、杜家利,2009)。词典学学者更多地将眼光从宏观视角转向微观结构设计,学习型词典的功能改进成为关注焦点,其中又以词条的立目,词目组成要素,词目及义项的排列为重点讨论对象(章宜华,2005;王安民、王健,2008)。

2.评价性词汇

在交际过程中,语言的评价功能可以帮助说话人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建立并保持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联系,并且可以从某种程度操控听话人,使其看待事物的观念发生变化(Hunston&Thompson,2000)。语言中的评价资源正是实现这一功能的主要形式。Martin和White(2005)建立起来的评价系统(APPRAISAL System)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态度,介入,级差。通过这三种类型的评价资源来表达说话人态度、观点、立场。将这些评价资源投射到词汇语法层面,主要实现途径是表达情感的形容词、情态动词、表示归一度的助动词等评价性词汇,评价性词汇以词的实际功能为划分标准,不囿于某种词性,但在实例中,形容词占态度评价资源的比例很大,也成为评价意义最为凸显的词性(肖祎,2013)。评价性词汇出现在绝大部分语篇中,是建构语篇意义的基本要素,常常控制着语篇的基本态度和立场,因此,对评价性词汇的理解不等效往往造成外语学习者对语篇理解失误或词汇的使用失当,以致和母语人士的交际出现误解或延时,有必要引起非母语人士的重视。因此,一部编排合理的学习型词典有助于语言学习者更好地掌握与母语人士对等的词汇意义。

3.义项排序的认知转向

有学者指出,词汇不是孤立存在于语言使用者头脑中,而是根据意义关联形成的语义网络,学习者通过联想自觉产生语义联系,从而达到从本意到派生意义的过渡(冯学芳,2014)。因此,作为一个概念整合体,词条内的语义联系非常重要。新近的学习型词典改变了单语词典使用简单的同义词替换解释的方式,在词条设计中对词条立目、排序以及构成要素方面已有了大幅提高,语境词典的出现更是为语言学习者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也提供了更为细致的解释(Rundell,1998),但释义出现的先后顺序仍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传统的义项编排有三种标准:第一,按历史顺序;第二,按频率顺序;第三,按逻辑顺序。历史排序法的弊端在于,将非核心意义,甚至是僵化的或古语义置于最为凸显的位置,造成不必要的认知负担;词频顺序往往受到考级词汇书的青睐,但仅靠语料库作支撑的词频排列有时会出现派生意多于基本义,颠倒的排序方式割裂了义项间的有机联系,使学习者在掌握该词的时候出现认知分离,阻碍了对常用词义以外义项的学习途径。Schofield(1999,转引自赵彦春,2003)的研究表明,以词频顺序呈现义项排列的顺序比起逻辑或历史顺序来,不利于学习者对词汇信息的全面掌握。词义是动态的,词的使用频率也随之发生变化,如果按照词频的概念来看词典的排序不仅会使词典编排滞后,并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对词义,尤其是外语词汇义项的实际使用频率造成影响,进而反作用于词义的演变。因此,传统的义项编排方式部分地割裂了义项间的有机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习者构建系统的词汇语义知识,不利于增强词汇能力。由此笔者认为,义项的排序不仅可能影响到学习者的词汇习得并引发交际失误,经过长期发展还会造成二语习得者的目标语义变迁,即与母语人士所用词汇概念意义不等效。相较于传统词典编撰,认知编撰法的优势在于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词义网络的推理能力,采用自上而下的处理方法,具有增效性(synergistic effect)以及关注记忆(赵彦春2003)。为了增强词汇习得等效性,学习型词典编纂的认知结构转向已是大势所趋,在这一转向中应始终秉承以最小认知努力获取最大认知效果这一理念。

4.原型释义排列

一般来说,大脑记忆时遵循先入为主的原则,放在首位的东西更容易被记住,而且在记忆后续信息时易与第一信息相联系。自然语言中语言符号的多义性大多是隐喻表达派生的,换句话说,大部分单词的多义性都可以看作是隐喻化的结果。母语人士自然习得的过程同时也是隐喻发生的过程。因此若在原型范畴理论的框架中探讨词义排序问题有益于增强词汇内部联系,达到词汇习得完整性的目标。

以Wittgenstein(1953)为代表的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不是由其成员共同具备的充分必要条件而界定的,而是由原型、与原型有着不同程度相似性的其他成员及模糊不清的边界组成的以原型为中心,以家族相似性为纽带逐步向外扩展的连续体。从最典型的成员到最边缘的成员其所具有的家族相似性是递减的,作为一个语义整体,一个词条下的各个义项也共享这种关系。因此,它们在范畴内的地位是不相等的。一个原型范畴一般具备以下特征:范畴成员的原型性,原型的多中心性,范畴边界的模糊性和开放性以及范畴成员的向心性。根据这些特征,原型成员应处于范畴的中心,具备范畴的理想值,具有最大的区分性和最多的信息量,是确定其他成员的参照点,是范畴建立和识别的最重要依据。在单词中也定有一个或多个原型义项,即一个范畴可同时具有多个原型表征,Lakoff(1996)将其称之为由多个认知模式组成的复杂的聚类现象。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同一词条下各个义项之间不一定存在明显的隐喻化痕迹。而边界的模糊性决定了范畴的开放性,但只要同属一个范畴,成员不管是否位于连续统的末端,是否有明显的隐喻痕迹,都至少应与该连续统上更靠近中心的成员有某种程度的家族相似性,即遵循12-23-34-…-(n-1)n模式。由此可以看出,范畴具有向心性。

因此,词典中排列着的一个个词条可被视为不同的语块,作为语义整体,其下辖的不同概念并非毫不相关,而是享有同一词汇结构的从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循环往复的投射映现过程。一个范畴中的边缘成员是在原型概念这一基本词义的基础上根据家族相似性以隐喻转喻等方式向外不断衍生或拓展出来的,从而构成词义之间的辐射网。按照这种构想,如果将词条义项按照由原型向边缘成员演变的顺序编排无疑可以使这个词汇内部凝聚力增强,以一个有机整体的面貌出现,便于学习者对该词汇的全盘掌握。

尽管有学者提出原型排序法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和弊病(王安民、王健,2008),认为“只能浏览所有义项之后才能找到自己所查找的义项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读者的查阅负担”。然而就中高级二语习得者的角度来看,他们已不能满足于对某个词义的基本义的掌握,因而需要更多词语的完整信息才能提高自己对该词的应用灵活度。

5.评价性词汇的义项排列

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母语人士更多地从环境中获取词汇信息因而用法灵活多变,而外语学习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借助于词典中较为固化的解释。词典的设计主要是针对理解发生障碍时的查阅,词汇的义项排序会直接影响到使用者尤其是外语学习者对一个词的理解。在理解过程中,最主要的是信息的储存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的转化,若前后义项间缺少联系,学习者在查阅过程中往往只对第一义项有较清楚的了解,之后再看到同一个词的时候也倾向于借助于以前的经验直接定义这个词而缺乏对一个词其他意义的了解和对语境的分析,而导致阅读或交际失败,也导致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正确掌握词汇的使用和出现频率,破坏了习得等效性,从而产生与母语人士的语用差异。Tyler和Evans(章宜华,2005)认为:“每一个介词都有一个称作原型场景(protoscene)的主要意义成分,原型场景又同一组严格限制的认知原则相互作用,产生一组相互区别的附加意义,从而围绕着主要意义成分形成一个有理据的语义网络。”此理论也适用于评价性词汇。因此,如能以原型排序为原则,在针对评价性词条的微观设计上从认知的角度将词义联系为一个有机语义整体而不是各个义项的机械相加会大大减少查阅者的工作量和记忆负荷,减少查阅次数,提高阅读或交际效率,减少误读。

以评价性词汇critical为例,在一道词义感情色彩划分题中,普通高校英语专业本科学习者普遍将这个词归为贬义范畴,而忽略了它在英语国家使用时更主要的中性色彩,强调“批评的”而忽略了其他义项。在随后组织的问卷调查中笔者证实了这一观点。在随机抽查的三个群体中,受试均为英语专业本科学生,人数分别是36、34、43,其中表1的调查对象为大一学生,学习英语年限6-7年,表2和表3的调查对象为大三学生,学习英语年限为8-11年:

表1 Critical义项习得比例1

表2 Critical 义项习得比例2

表3 Critical义项习得比例3

如表1-3所示,通过对评价性词汇critical的三 个调查样本分析,受试认为该词语意义为“批评的”占据了最大比例,分别为62.5%、85.3%和44.2%,平均50.7%。超过一半的人认为critical的首要意义为“批评的”,且做这些选择的受试通常选择的第二个义项为批判的/挑剔的。在受试群体1、2中义项数量也有缩减,没有至关重要的、危急的、临界点这几个义项。这说明在对这个词汇的认识中贬义占据了首要地位,而其他义项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且比较杂乱,但总的说来是与评论相关联的义项靠前,即属于同一原型范畴。同时,关键的、重要的、危急的、临界点这一组范畴明显没有引起学习者的足够重视。什么原因引起了这样的差异呢?笔者比较了国内几种口碑较好且使用普遍的学习型词典。

在《牛津英语高阶词典》第六版(以下简称OALD6)同时也是95.6%的受试所使用的词典中,critical一词的义项顺序为:

Adj.1.(of sb./sth.)looking for fault;pointing out faults找出毛病的;指出缺点的;批评的;非难的;2.【attri作定语】of the art of making judgments on literature,art,etc.(文学、艺术等)评论手法的;3.of or at a crisis;decisive;crucial危机中的;危急时刻的;决定性的;关键的;4.(idiom习语)go critical(of a nuclear reactor)reach a state where a nuclear reaction sustains itself(指核反应堆)达到临界状态。

在《朗文当代英语词典》中(以下简称LDCE)则为:

Critical/’kritikl;kritik?l/adj.1.judging someone or something severely严厉批评的;2.very serious,important,or dangerous非常严重的,至关重要的,十分危险的;3.【only before a noun只用于名词前】providing careful judgment of the good or bad qualities of something评判的,评定的。

而在《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98版中critical却又变为了:

/’kritikl;kritikl/adj.1.of or being a moment of great danger;difficulty,or uncertainty,when a sudden change to a better or worse condition is likely;of or being a crisis危急的;紧要关头的;关键时刻的;2.providing a careful judgment of the good and bad qualities of something判断审慎的;评判性的;3.(of)finding fault;judging severely吹毛求疵的;批评严厉的。

由此可见,外语学习者的习得顺序和程度与所用词典排序基本相符。词汇的习得本应不断靠近母语人士的自然习得效果,以求等值或功能对等,但外语学习者往往对词典过于依赖,缺少完整的词汇信息和实际运用经验导致了前面提到的critical由母语人士口中的中性词成为外语学习者所坚信的一个贬义词。

从原型范畴来看,首先可确立critical的两个原型中心,即评价和紧要(均为中性),然后在其后展开子义项。然而这三部词典中评判评定的义项和批评都被割裂开,相较之下OLAD6的安排顾及了双原型中心而不是像LDCE中原型范畴交错,但在排列上把“批评的”置首的做法仍然有待商榷。就其提供的信息来看,若要使critical的义项排列能够按照评价—评判—批评—关键—危急—临界的顺序形成概念域的向心性投射,可将1、2两个义项的位置互换并将评价下置子义项“评论的、评判的、审慎的、挑剔的、批评的”,而紧要下置“关键的、危急的、临界点”。检验这样的安排是否有助于二语习得者对critical一词的概念改观还需假以时日,但这样的思路令学习者不仅习得词义,也感知词义变迁及拓展的途径,有益于词义认知系统的构建,同样可应用于非评价性词汇。

鉴于评价性词汇覆盖面广,较为抽象,语义分布体现出不同程度的离散,评价性多义词义项间的意义延伸路径模糊,确定评价性词汇的原型时可能会出现一定的主观因素。其中,形容词性的评价性词汇往往不是以散射状的语义放射,而是线性向前发展的。情态动词、助动词等语法词汇形式固定,功能性强,用法灵活多变,但其语义的发展和延伸同样具有隐喻化痕迹。指称性词汇则有具体指向性,词义演变途径较清晰,原型明显,易于掌握。对于这几种评价性词汇如果能通过原型范畴理论在词典义项的排列上将词义演变路径理顺,该类词的习得等效性定能得到提高。

在义项排序时使用原型范畴理论为指导无疑有助于规范语义场和语义列,在各个义项间起到的纽带作用是积极的。但义项的排序除了考虑原型范畴外,也应注意某些特殊意义的逻辑顺序,如果在高频和核心意义的处理上存在冲突,不妨把高频意义放在视觉盲点位置,外语学习者查阅时将按照常规习惯和具体查阅目的有意地去注意这一义项,而其他重要义项因为排在开头的位置也能成功地引起重视,就有效地弥补了视觉盲点引起的意义忽略,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词汇习得效果。当然这一观点的适用性还有待相关理论数据的论证和检验。另外,笔者主张在词条排列上,与常用原型核心义项发生冲突时,可将已僵化词或古语词的原型核心义项适当靠后,而一般词条内部仍应按照原型释义法排列以增强词义的整体性。

6.结语

要想掌握一门外语,并非词汇量越大在中介语中的位置就越靠近目标语,而是对基本词汇的运用准确程度决定一个人的外语理解力和表达水平,正确理解评价性词汇往往就是正确交际的关键点。通过对critical一词的语义习得特征分析,我们认为学习词典编撰在考虑评价性词汇义项排列问题时应顾及外语学习者词汇认知系统的构建,采用原型范畴理论和逻辑顺序的结合,将词条依照原型程度、语义逻辑、今古顺序等原则排序,从而使单个词条成为有机语义整体,而不是一味地以词频为唯一准绳。原型释义排列法强调信息的完整性,增强了词汇内部的凝聚力,符合语言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有益于提高中等及高级英语学习者的词汇和语义网络拓展能力,从而使交际双方达成信息对等。本文仅从语言的功能分类出发,就评价性词汇义项的认知排序做了初步的探讨,其余功能类型的词汇编排特点还需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论证。

[1]Bolger,P.and G.Zapata.Semantic Categories and Context in L2 Vocabulary Learning [J].Language Learning,2011,(61):614-646.

[2]Erten I.H.and M.Tekin.Effects on Vocabulary Acquisition of Presenting New Words in Semantic Sets Versus Semantially Unrelated Sets[J].System,2008,(36):407 -422.

[3]Hoey,M.A Clause-relational Analysis of Selected Dictionary Entries:Contrast and Compatibility in the Definition of“Man”and“Woman”[G]//C.R.Caldas-Coulthard& M.Coulthard.Texts and Practices:Readings i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London:Rouledge,2003.

[4]Hunston,S.and G.Thompson.Evaluation in Text: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5]Lakoff,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87/1996.

[6]Rundell,M.Recent trends in pedagogical lexicograph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lography,1998,11(4):314 -342.

[7]Wierzbicka,A.Dictionariesand ideologies:Three examples from Eastern Europe[G]//B.Kachru& H.Kahane.Cultures,Ideologies,and the Dictionary.Tübingen:Max Niemeyer Verlag,1995.

[8]Wittgenstein,L.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M].Oxford:Blackwell,1953.

[9]陈伟,赵彦春.现代词典学:一个批评性视角[J].现代外语,2014(2):189-198.

[10]冯学芳.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词典中的语义网络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3):435 -445.

[11]洪炜,冯聪.促进抑或阻碍——语义相关性在二语词汇搭配学习中的效应[J].现代外语,2014(1):96-106.

[12]彭泽润,邱盼盼,曹家鹏.字和词的可比性及对相关问题的认知错觉——认知语言学要遵循认知逻辑[J].当代语言学,2014(1):62-71.

[13]王安民,王健.论原型义项排列法的优势和不足[J].辞书研究,2008(2):84-89.

[14]王扬,徐学平.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词典[J].辞书研究,2006(3):40-45.

[15]肖祎,王扬,苏杭.少数族裔文学作品中的态度意义研究——基于评价理论的个案分析[J].外国语文,2013(6):34-38.

[16]于屏方,杜家利.动词义位的事件图式及其释义特点:语篇视角分析[J].辞书研究,2009(4):13-20.

[17]章宜华.多义性形成的认知机制与词典义项的处理[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3):13-18.

[18]赵彦春.认知词典学探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评价性词条义项
小心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2016年4月中国直销网络热门词条榜
2016年3月中国直销网络热门词条榜
2016年9月中国直销网络热门词条榜
学术语篇的评价性分析
浅议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性语言的艺术性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知识窗(2015年1期)2015-05-14 09:08:17
大数据相关词条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评价性内容分析
安全评价性检查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河南科技(2014年1期)2014-02-27 14:0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