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云
【摘 要】节奏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节奏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并学会表达音乐。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我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从培养其节奏感入手,在教学中对学生加强节奏训练,以激发学生内心潜在的音乐敏感,把节奏训练渗入每一堂音乐课中。
【关键词】节奏 教学 低年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低年级的学生感受力强,模仿力强,活泼,但自控能力差。所以运用动静交替,情景交融等各种形象生动的方法,让孩子们在动、听、看、辨、唱的趣味实践中体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激发他们对音乐节奏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充分发挥语言的节奏性,培养节奏感
音乐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本身就含有生动、丰富的节奏。例如在一年级下册《小雨沙沙》这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根据词组和语句去掌握一定的节奏型,然后再结合一定的动作和舞蹈去加强节奏,使学生在边朗诵(或唱),边跳,边拍掌,边跺脚等过程中,去培养节奏的敏感性。
X X|X X| X X X | X X X| X X|X X|X X X|X X X|
小 雨小 雨 沙 沙 沙 沙沙 沙 种 子种 子 在说 话 在说 话
X X X|X X X| X - | X X X|X X X X|X -||
哎呀 呀 雨水 真 甜, 哎呦呦 我要发 芽
二、充分运用肢体语言,表达节奏感
有时候,在音乐课堂上,肢体语言可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在某些乐句中,通过手势可更加容易和直接地向学生传递情感。因此,适当运用肢体语言,如指挥手势,统一节奏、统一速度,从而引起老师和学生的共鸣。如教唱《郊游》等轻快活泼的歌曲时,教师运用轻巧的指挥手势表达出轻快的节奏;《共产儿童团歌》等铿锵有力的歌曲就用富有弹性而有力的指挥手势去表示。这样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随着音乐节奏进行律动表演,便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发掘打击乐器的作用,巩固节奏感
奥尔夫认为:打击乐是最为人类所掌握的乐器种类之一,也是现代社会儿童最容易掌握的乐器。打击乐器的最大特点是节奏鲜明、色彩丰富、容易操作。我通常也会让打击乐器帮我解决在课堂中遇到的难题,例如《星光恰恰恰》这一课XX X的节奏型很鲜明。但就是因为前面的乐段太鲜明,学生总是忽略乐曲最后一小节的节奏与XX X的不同,以至于最后的节奏影响乐曲的正确表达。
于是,我尝试让学生在最后一小节5 7 1 0|中用铃鼓伴奏,学生很快就用两种不同的打击乐器区分了不同的节奏型。
四、充分结合“声势”训练,体验多层次节奏
奥尔夫教学法开创了音乐课堂中手脚并用进行多层次节奏训练的先河。这是一种不受条件、环境、时间限制的,极其简单易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其功能是帮助大脑各运动神经中枢广泛地联系起来,提高大脑反应的灵敏度,从而丰富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声势”是用最简单身体动作的声音进行的节奏组合活动。在教学中,我注重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合我们学生的练习,从而增强学生思维敏感度,培养学生身体协调能力。我设计了这样声势练习:
出示一条主导的节奏,把节奏不断反复。
a.请学生分别用左右手轮拍左右腿。
b.老师在学生拍的过程中不断加入新的声势,请学生注意观察。
c.老师拍主导节奏,请学生加上新的声势。
d.熟练后请全班同学一起来做。
将拍手、拍脚、跺脚或捻指等各种不同的发响方式结合起来,运动学生的全身。这些多层次主体的节奏练习,使学生接受脑、眼、耳、手、脚的同步训练,不但丰富了低年级学生对音乐节奏的进一步认识,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节奏的丰富多彩,也培养了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身体的协调能力。
五、充分融合其他学科特点,提升节奏教学
在节奏教学中融入其他学科的特色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表现、记忆节奏。如节奏与美术的结合,可用大波浪来表示长的节奏,用点表示短的节奏,将无形的东西变为有形,将复杂、抽象的东西简单化、形象化,例如音乐图谱的运用。反之如在语文课上学习诗词歌赋时,我们便可以有节奏地朗诵,有了节奏的加入,朗读时朗朗上口,加强了内容记忆,使学习得心应手。因此把枯燥乏味的节奏练习辐射到其他学科中,能获得广泛的节奏感。
总之,感受节奏是音乐学习的启蒙点。学生在学习节奏时,老师应从音乐的各个细节入手。在课堂上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就能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节奏感,他们的音乐潜力也可以得到最大发挥。
在音乐教学中,需要我们丰富节奏训练方式,唤醒与生俱来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丰富的表现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确,只有让节奏教学这“源头之水”动起来、活起来,才能让音乐教学充满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刘杰.浅析奥尔夫教学法与幼师音乐教育体系的结合[J].科技创新导报,2011(08).
[2]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 [Z].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