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音乐教育的一种心理学分析

2015-04-23 09:18:52李委芳
教育界·上旬 2015年3期
关键词:音乐教育

李委芳

【摘 要】文章针对目前幼儿音乐教育效果不佳的现状,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对学前幼儿音乐教育进行了分析,提出应当根据信号检测理论做好音乐课前准备,根据注意选择理论组织音乐教学,根据认知记忆理论选择恰当的音乐教学方式。

【关键词】音乐教育    认知心理    信号检测理论    注意选择理论

一、引言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幼儿园艺术教育目标,幼儿园应通过适当的艺术教育,使幼儿初步学会感受美、喜爱美,并敢于用自己喜爱的艺术方式表达情感与体验。适当的音乐教育有利于幼儿爱的情感的培养及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但从幼儿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教育活动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这实际是要求幼儿教育活动应充分考虑幼儿的认知心理。为此,本文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幼儿音乐教育的若干关键环节进行简要探讨。

二、信号检测理论与音乐课前准备

根据认知心理学,外界事物进入个体大脑形成一种知识,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环节:刺激→换能→感觉→感知→记忆,即:首先是个体感觉器官接受外界刺激,其次是感觉器官对刺激进行换能,将接受的刺激转变成大脑能读懂的神经信号传送到大脑特定区域的感觉皮层;再次,大脑皮层从感觉器官传送来的神经信号中提取有关刺激的基本性质的信号;第四,大脑对提取的信号进行解释,赋予其具体含义;第五,大脑将感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与读取。

上述环节中,个体探测到有关刺激,这是形成知识的第一个关键环节。根据认知心理学的信号检测理论,个体能否探测到某种刺激,取决于刺激的种类、探测刺激时其他的干扰因素与感觉器官的敏锐性。一般来说,感觉器官对刺激均有一个绝对阈限,阈限之下的刺激不能被感觉器官探测到;阈限之上的刺激可被探测到。但此阈限不是绝对而是因人而异的。

音乐作为一种声音艺术,其体验主要是靠听觉器官获得。幼儿的听觉器官一般不存在问题,课堂音乐一般也是特定的,故影响其获得声音刺激的因素主要是上课的情绪与背景噪声。在组织幼儿园儿童上音乐课时,应当通过一些游戏之类的活动,调整幼儿心情,至少在上课前听音乐时,应使用适当方法让其保持安静,以便其听觉器官都能接受音符的刺激。

三、注意选择理论与音乐教学组织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注意选择理论,只有被注意,刺激才可能被加工而通过工作记忆进入大脑成为一种知识,那些没被注意的刺激往往未被加工或被衰减加工,从而不能通过工作记忆成为一种知识。引导个体注意某个物体的因素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目的指向选择,二是刺激驱动捕获。个体的注意可通过一定方式进行干涉,要求个体集中注意即同时向个体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刺激,但只要求对其中一个做出反应时,个体往往会选择注意被要求的刺激,其他刺激则很少被加工成知识;要求个体分散注意即同时向个体呈现两个刺激,并要求其均做出反应时,这些刺激能否均被加工成为知识,取决于任务的相似性。个体注意的选择还存在注意偏向,不同情绪的个体往往会对情绪具有一致性的刺激表现出注意倾向。

在幼儿园上音乐课时,很多老师都面临着幼儿注意力不集中的难题。这涉及上述注意选择理论问题,应当根据该理论选择适当方式进行解决:一是音乐教育对幼儿来说,由于他们并无明确目标需求,其注意种类属于一种刺激驱动捕获,但是,这可通过教师的课前激趣,将部分活动内容转化为目的指向选择,从而引导幼儿主动地将注意力转向音乐活动的内容;二是音乐对于幼儿来说是难度比较高的任务,而且他们以前未受过训练,在音乐刺激与其他刺激相竞争时,很可能导致他们注意其他刺激而不注意音乐刺激,因此教师应当以集中注意的方式进行干涉,同时采取如调低教室光线等措施,避免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三是幼儿音乐一般是比较欢快、活泼的内容,为避免幼儿的注意偏向,应当在课前采取一些措施,调整他们的情绪,使其与音乐内容相一致。

四、认知记忆理论与音乐教学方式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记忆理论,人类记忆是一个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读取的信息处理过程。信息要在大脑中较长时间地存储,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的处理:感觉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进入感觉记忆的信息比较多,远比个体所能感觉的要多,但其在相应感觉寄存器的保留时间很短,一般只有1/4秒。工作记忆也叫短期记忆,是一种从感觉记忆中提取信息的机制,信息就是通过工作记忆进行归类与编码,然后存入长期记忆。工作记忆能保留的信息模块只有7项,但保留时间可达20秒左右。长期记忆是对信息的意义进行编码,并予以存储。个体长期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时间也比较久,有的可长达一生。在幼儿园实施音乐教育,不仅仅在于让幼儿当场欣赏音乐的美,还在于让他们初步学会以音乐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情与体验,因而也涉及一个记忆的问题。但是,幼儿园与小学教育不同,不可能组织专门的复习环节,一般也不存在家庭复习,因而只能充分利用上述记忆理论,通过合理教学方式达到教育目的。一是根据保持性复述原理,在音乐教学时,应当尽量选择那些不是很长的音乐,并予以适当次数的重复播放。二是根据心理学加工水平理论,在音乐教学时,教师应当适当将音乐内容与孩子们所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以便引导他们赋予音乐相应的意义,从而达到长期记忆的效果。三是根据心理学干扰理论,在同一次音乐教学时,最好不要连续学习两首音乐,如果确有必要,也应当是两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应当让幼儿保持一种愉快情绪,避免不愉快的情绪干扰他们的音乐学习。

猜你喜欢
音乐教育
创作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探讨
戏剧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8:26:35
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传播的必要性
戏剧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6:15:39
贵州民歌引入音乐教育的策略分析
戏剧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6:11:55
浅议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与学生创造力培养
中国市场(2016年41期)2016-11-28 06:43:13
新时期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传递的关系及实现策略
戏剧之家(2016年21期)2016-11-23 20:14:11
浅析音乐教育在基层消防部队中的作用
关于特殊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个人见解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20:00:38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
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5:38:15
新时期高职音乐教育的思路初探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34:07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4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