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闫佳祺 关晓丽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环境恶劣、就业结构性问题凸显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为缓解就业压力,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力求以创业带动就业。[1]然而,现如今仍存在着高校大学生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创业经验欠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等诸多问题。因此,如何避免盲目创业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已经成为教育理论界和创业实践领域广泛关注的课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力保障、是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形成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迫切需求,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勇于投身创业实践的人才队伍的重要举措。[2]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则将创新创业教育摆在了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战略位置,视为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重要举措。[3]为此,对高校大学生进行针对性强的创新创业教育势在必行。
然而,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并不完善,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第一,我国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普遍不高,创新创业教育被边缘化;第二,虽然我国众多高校尝试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却多为结构松散的选修课,难以形成体系;第三,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学术研究仍为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深化。基于此,借鉴发达国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宝贵经验,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审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意义重大。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中的多案例研究,基于以下两点原因:第一,多案例研究是管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4]包含了一整套完整的分析设计过程,适合于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5]与本文研究目的相契合;第二,较多的案例样本避免了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更具有普遍性,结果更具有可信度和说服力。[6]之所以选取美国、英国和日本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以下两点原因:第一,美国、英国和日本是国际上公认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较为健全的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网络较为完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7][8]第二,美国、英国和日本开展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各具特色,被理论学界公认为北美、西欧和亚洲范式,具有一定的典型性。[9]
为提高案例研究的信度和效度,采用三角测量法,[10]主要从以下三个来源收集数据:(1)国内权威期刊已发表的关于美国、英国和日本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论文;(2)国内外关于美国、英国和日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专著;(3)各大主流媒体披露的信息。通过对与美国、英国和日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相关资料的收集,试从演进历程、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过程和资金体系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如表1所示。
表1 研究问题的界定
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演进历程主要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经历了从被边缘化到正规化,最终形成了完备教育体系的过程。[11]美国创新创业教育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末,第一门创业课程《新创企业管理》的开设,开创了美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纪元;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创业本科、MBA专业的正式设立使得美国创新创业教育走向了规范化道路,创业课程被设定为商学院必修课,使得一度被视为边缘化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步入了正轨;步入21世纪之后,美国创新创业教育呈现了“井喷式”增长。现如今近2000个院校、2200多门课程,200多个基金项目致力于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工作,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英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演进历程同样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经历了从萌芽期到快速发展期,最终到成熟期的过程。[12]英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斯大林大学首先启动大学生创业项目,随后8所国内高校实施创新创业项目试点计划;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迪尔英报告》的发表表明政府开始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从政策上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奠定了基础;同样,步入21世纪之后,创业中心的设立并逐步发展为官方化的全国组织,创业基金的启动以及官方组织创业委员会的成立使得英国创新创业教育趋于多元化发展。
日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演进历程同样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阶段,经历了从自发性到制度化,最终形成规模化的过程。[13]同英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类似,日本创新创业教育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此时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由各大高校自发组织,通过开办创业讲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业能力;90年代,随着创业见习制度的正式创立,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创业工作提供了帮助;21世纪以来,日本创新创业教育得以正规化,约250所高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
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具有体系性强、种类繁多、注重实践的特点。在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美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强调创业意识类课程、创业素质类课程、创业知识类课程和创业实践类课程四轮驱动,致力于打造“产学研思”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种类方面,美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各大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达2000余种,品类繁多,可满足高校大学生的差异化需求。[14]在实践教学方面,美国采用了“实践先行,理论支撑”的模式,课程设置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课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英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具有机会导向、实践性强、内容多样的特点。在机会导向方面,英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核心指导思想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对机会的识别和把握能力,强化善于把握创业机会的意识。在实践性方面,英国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主要是围绕新创业企业管理问题和成熟企业创业初期典型案例展开,强调通过实战分析,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在课程内容方面,英国创业课程可以分为“为创业”,即以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为主的课程以及“关于创业”在其他相关学科中融入创业知识以及实用技巧的课程。[15]
日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具有体系性强、层次分明、实践导向的特点。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方面,日本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由基础科目系列、拓展科目系列和实践科目系列组成,每个系列又由若干种课程构成,具有较强的体系性。[16]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层次方面,日本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设置采用三位一体、层层递进的策略,依照课程难度由浅入深,从普及性讲座水平到俱乐部科研探讨水平,再到创业孵化研究水平。在实践导向方面,日本极其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尤其注重对成功创业者的案例分析,剖析成功创业企业的经验。
综上,美国、英国和日本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情况比较分析如表2所示。
美国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选拔与培训十分重视。在师资选聘方面,主要有两个来源:第一,鼓励和选派专职教师从事创新创业科研工作,为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科研工作的教师提供资金支持;第二,面向社会选聘创业经验丰富同时具备学术背景的企业家、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以客座教授的身份,进行创新创业知识的讲授。[17]在师资培训方面,美国高校普遍采用“专职教师+企业人士”配对方法,要求每位教授必须带一位企业家参与创业师资研习班、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以及案例示范教学会,通过交流科研成果和创业经验,使得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有机结合,有效地提升了师资水平。
英国高校同样具有一支业务能力强、分工明确的教师队伍。在师资选聘方面,英国非常注重“专才专用”。选拔学术造诣较高的教师从事理论导向课程讲授和科研工作,选拔有管理经验或创业经验的教师、企业有经验的专家、成功人士根据自身优势,从事实践导向课程讲授。在师资培训方面,英国高等学院和美国考夫曼基金会成立的“国际创业者项目”为英国高校教师提供培训支持,提升了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日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十分注重实践性。在师资选聘方面,日本创新创业师资主要来源于企业,各高校以聘任的形式选聘兼职创业教师,注重创业教师的实践经历。专职教师相对较少,主要致力于创业教育科研工作。在师资培训方面,日本高校普遍采用交流会或座谈会的形式,通过头脑风暴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集中讨论,通过相互学习的方式使得创业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综上,美国、英国和日本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情况比较分析如表3所示。
表3 美国、英国和日本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情况比较
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由创业课堂培训和创业项目实训两种教学模式构成。[18]创业课堂培训是指高校学生通过接受专业化的培训课程教育,参与创新创业理论研讨,以传统的授课模式讲授创新创业相关知识和创新创业理论前沿动态。在创业课堂培训中,创业教育中心从战略层面制定创业课程计划,组织召开创业家长会、创业研究会,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创业项目实训是指鼓励高校学生发散思维,形成初始创业想法,通过创业导师论证项目的合理性,跟踪指导,学校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定期对创业状况进行评估。
英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由创业课堂培训和课外创业活动两种模式构成。创业课堂培训模式与美国基本相同,但英国更注重跨学科交叉培训,将创业教育融合到其他各门课程中。[19]课外创业教育活动主要指英国独特的“创业模块”,创业模块是指学校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创业平台,组建公司进行实体创业,英国高校组织教师联盟进行监督,通过实战演练,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日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由创业课堂培训和创业道场活动两种模式组成。创业课堂培训与美国和英国模式基本相同,在此不做赘述。“创业道场”活动是由东京大学发起,包括创业计划竞赛、创业知识巡讲和创业访谈在内的一系列活动,通过创业竞赛的模式模拟创业过程,论证创业项目合理性,培养竞争的意识。[20]
表4 美国、英国和日本高校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比较
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事业获得了联邦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形成了政府与社会“双轮驱动”的资金帮扶体系。[21]联邦政府大力推行“小企业助力美国行”的理念,通过各种政策法规并进行资金拨款鼓励高校大学生创业,资金主要用于开发创业教育课程、奖励投身创业活动的优秀学子。资金另一大重要来源是企业捐助,美国国内企业通过捐助资金,建立创业基金,赞助创业课外活动,资助从事创新创业研究科研人员等。
与美国不同,英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形成了“官方化”特点的资金支持体系。[22]英国政府设立的创业基金名目众多,依托基金会、网站、企业等组织为大学生提供创业资金支持。同时英国政府设立科学创业中心和创业委员会,监督、发放创业基金,保证资金发放过程公平、公正。
日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金主要有政府和金融机构两大来源,金融机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形成了具有“金融特色”的资金帮扶体系。[23]日本政府财政拨款支持创业公共教育信息平台建设和高校创业教室基础设施建设。日本金融机构则通过成立基金,进行股本运作,支持创新创业科研工作、奖励优秀学子,赞助“创业道场”活动。
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演进历程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三个国家都经历了一个从被边缘化到逐渐被重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国高校普遍采用“由点带面、逐步扩散”的形式,即由一个或几个高校率先发起,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启动相关创业项目、举办相关讲座等形式,形成一定规模,随后在各国国内推广,进而形成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虽然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初期处境艰难,但随着少部分“敢于吃螃蟹”的高校不断摸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积累相关经验,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做出一定成绩后,越来越多的高校便会纷纷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去,形成集聚效应。
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三个国家的课程设置均体现了课程体系性强、课程内容趋于多元化以及注重实践的特点。对于课程体系性而言,无论是美国的“四轮驱动”体系,还是英国的“为创业”和“关于创业”并驾齐驱,或是日本的“三位一体”体系(具体内容详见美国、英国和日本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部分),均涉及到了理论、科研、实践等方方面面,层次清晰、系统性强。对于课程内容而言,多元化是三个国家课程设置的共性,三个国家的高校开设了品类繁多的课程,涵盖了公共必修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以及公共选修课程,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化需求。对于课程实践性而言,各国均秉承“学创业是为了去创业”的理念,通过实训项目、实践课程、校企结合等多种方式,进行实战演练。
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配置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无论采取何种形式,三个国家的师资队伍主要由专职教师和有企业工作经历或创业经验的兼职教师构成,但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之间的分工略有差异。这种配置方式已经成为了当下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选聘的主流方式,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即专职教师理论功底深厚,可以从事科研工作或基础知识的讲授,而兼职教师社会经历丰富,可以结合实践,讲授创业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两者之间优势互补。同时,各国对于创新创业教师培训主要采用交流会的方式,通过座谈、交流、研讨,以自由而宽松的方式提出问题,进行思考,教学相长。
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各国开展的教学活动名称不同,但基本可以分为课堂教学和课外拓展训练两类。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各国高校注重对创新创业课程脉络的梳理及体系的构建,增强学生的理论深度,提升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对于课外拓展训练而言,各国采用诸如创业大赛、创业讲座、创业项目实训等多种形式,提升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模拟商界的真实情况,促使创业项目成功 “落地”,尽最大可能实现校园与社会“无缝对接”。
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资金来源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各国政府均对创新创业工作给予大力支持,通过颁布一系列政令、法令,并提供财政支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为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提供资助,对积极从事创业工作的学生提供帮扶等。美国和日本创新创业教育资金一部分来源于社会捐助,通过企业捐款或金融机构设立基金并进行运作,大力支持国家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基于对美国、英国和日本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本文发现三个国家的宝贵经验对我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工作具有有益的启示,具体如下:
美国、英国和日本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较为健全,系统性和层次性较强,且课程种类十分丰富,对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启示是:首先,注重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在原有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基础上,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充分挖掘专业教育创新创业内生资源,实现二者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在创新创业课堂上体现专业性强的优势,在专业课课堂上,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力求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有机结合,打造内容丰富、系统性强、优势互补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其次,注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层次性。针对各专业学生开设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形成创业教育知识普及的公共必修课、创业教育专业知识提升的专业主干课以及培养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兴趣的公共选修课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录制视频公开课,供有兴趣的同学在线观看,节省时间,节约课程成本;最后,注重创新创业课程种类的多元性。个体创业层次千差万别,创业课程种类也应该有所差异。根据创业金字塔结构,创业可分为三个层次,即个体创造性就业、创办小型企业以及创办大型企业。[24]对于个体创造性就业而言,高校应该侧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发展意识、创造意识和团队意识,锤炼学生的责任感、恒心以及毅力等必需的意志品质。对于创办小型企业层次而言,高校应该侧重对激发创业动机、创业机会识别、自我管控能力以及初步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对于创办大型企业层次而言,在前两层基础上开设与领导力相关的培训。
美国、英国和日本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配置较为科学,采用“专业教师+兼职教师”的模式,且对教师培训的形式较为灵活,这对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启示是:首先,结合中国高校实际情况,实现创新创业教师的科学配置。高校应该注重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一支多元化的教师团队,借鉴并发展美国、英国和日本的教师配置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3+1”教师选配体系,即思政工作者、商科专业教师、其他学科教师以及兼职企业人士共同组成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具体而言,思政工作者熟悉学生动态,了解学生所需,商科专业教师能够提供理论支持,其他学科专业教师能促进创业知识与其他学科交叉互动,同时企业人士的社会经历能够加强课程的实践性;其次,加大对创新创业教师的培训力度。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中国起步较晚,专职创新创业教师更是凤毛麟角。因此,与美国、英国和日本对创新创业教师的培训模式不同,中国创新创业教师理论积淀不足,经验欠缺,对其培训工作应给予重视,理论知识、授课方法与企业实践三类培训缺一不可。具体而言,理论知识培训即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情况、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的培训,打造一支专家型和学者型教师团队;授课方法培训提倡启发式和参与式的教学模式;企业实践培训是指开展“创新创业教师进企业”的活动,与企业成功人士进行会谈,了解企业初创过程,增强创业课程的实践性。
美国、英国和日本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较为灵活,以课堂教学模式为基础,注重多种课外拓展训练共同发展,并十分注重教学的实践性,这对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启示是:首先,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注重开发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实现以课堂教学为主要载体,创业大赛、创业实训项目多维互动的新型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模式。具体而言,第一,注重课堂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的传授,提升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第二,以团中央主办的“挑战杯”为样板,举办各种类型的创业大赛,并注重项目的可行性,提升创新能力。第三,开展创业实训项目立项工作,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实体创业;其次,注重创新创业教学的实践性,始终坚持“学创业是为了去创业”的指导思想。第一,在开展课堂教育时,要加大案例分析的比重,通过真实的案例进行对知识的讲授。第二,在开展创业大赛时,侧重点不在于对项目科技含量、专利的评估,而是在于论证项目的前景和可行性,确保获奖的项目能够落地。第三,定期对创业实训项目进行评估,监督项目推进进度,给予适当指导,使学生在立项活动中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美国、英国和日本创新创业教育资金来源比较广泛,政府和社会团体对高校创新创业工作提供了资金支持,这对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启示是:首先,从政府的角度而言,政府应该加大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不仅仅提供政策支持,更要通过财政拨款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扶持力度。第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化资金发放体系。通过对各高校创业工作评估,有区别地发放扶持资金,形成良性竞争的氛围。第二,设立监督机构,保障发放工作公开透明,确保高校专款专用。第三,不仅要注重对创业孵化园硬件设施的建设,同时要注重对优秀创业教师和对优秀创业学子奖励工作,通过媒体的力量宣传创业正能量,形成全社会的共鸣;其次,从社会的角度而言,社会各界应该加大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工作的支持,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第一,鼓励企业支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通过命名孵化园、赞助创业大赛、与高校形成互助对子等形式资助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第二,金融机构设立创业基金。通过股本市场的科学运作,盈余部分支持创新创业工作,对在创新创业教育科研及教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以及自主创业的优秀青年学子给予资金奖励。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EB/OL].http://edu.gmw.cn/newspaper/2015-05/14/conten t_106591602.htm.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tmlfiles/moe/hs3265/201412/xxgk_180810.html.
[4]李平,曹仰锋.案例研究方法:理论与范例——凯瑟琳·艾森哈特论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Yin.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 [M].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2002.
[6]Herriott R E,Firestone W A.Multisite qualitative policy research:Optimizing description and generalizability[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3,(2).
[7]Hsi-chi Hsiao.Is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available for graduates[J].African 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ment, 2012, (15).
[8]Clement, Igboanugo, Ashiedu.Contextualiz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in production engineering discipline [J].Journal of Emerging Trends in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 2012,(3).
[9]Ollila, Williams, Karen.The venture creation approach:integrating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and incubation at the univers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1,(2).
[10]Miles M B,Huberman M.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An Expanded Sourcebook[M].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1994.
[11][21]Nnditsheni J, Muofhe, Willem F.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s and entrepreneurial role models’ influence on career choice[J].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11,(1).
[12]Damien.Desirable organizationalmasculinities:competition and entrepreneurialism in schools of construction in further education colleges[J].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2013,(6).
[13][23]张昊民,陈虹,马君.日本创业教育的演进、经典案例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2,(11).
[14]黄兆信,曾尔雷,施永川.美国创业教育中的合作:理念、模式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0,(4).
[15][22]孙珂.21世纪英国大学的创业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10,(10).
[16]李志永.日本高校创业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17]孟祥霞,黄文军.美国创业教育发展及其对我国创业教育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2,(10).
[18]Muofhe, Nnditsheni J.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s and entrepreneurial role models’influence on career choice:original research[J].SA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11,(1).
[19]牛长松.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20]陈瑞英,顾征.新世纪日本高校的创业教育:现状与课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2).
[24]张琳琳,张桂春.美国创业教育实施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