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来国内外《淮南子》生态思想研究述评

2015-04-21 10:08单长涛
鄱阳湖学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淮南子生态思想

[摘 要]近三十年来,学界对《淮南子》生态思想的研究主要以自然观、生态伦理、生命哲学、农业生态等为视角,涉及对其生态思想的整体定位、基本内涵、理论基础的探讨等方面,但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对《淮南子》为何具有生态思想缺乏深层追问,以及相关的波及性研究不够等。

[关键词]《淮南子》;生态哲学;生态思想

[中图分类号]B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5)01-0059-08

[作者简介]单长涛(1985-),男,山东菏泽人,南开大学中国哲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儒家生态哲学研究。(天津 300071)

[基金项目]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生态哲学思想史研究”(14ZDB005)的阶段性成果。

Abstract: In recent thirty years, studies on ecological thoughts of Huai Nan Tzu mainly analyze from the view of nature, ecological ethics, philosophy of life and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perspective and relate to its overall positioning , basic connotation and theoretical basis . But in these researches there exist some shortages such as lack of deep questioning why Huai Nan Tzu has the ecological thought and the related research.

Key words: Huai Nan Tzu;ecological philosophy;ecological thought

《淮南子》是一部探讨天地、人间各种问题的百科全书式的学术巨著。当前,国内外对于这部著作的研究综述主要聚焦于义理、注释、著者及其与先秦文献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比如,杨栋、曹书杰在《二十世纪〈淮南子〉研究》①中,从《淮南子》的文献研究、思想研究及历代对《淮南子》的多元解读三个主要方面作了述评;马庆洲在《六十年来〈淮南子〉研究的回顾与反思》②中,从《淮南子》的文本整理及注释、作者及成书的研究、与先秦文献关系的研究、具体思想的研究、自然科学成就的研究、文学方面的研究和其他方面的研究七个方面作了述评;查海敏、黄建容在《近三十年国内〈淮南子〉研究述评》③中,从《淮南子》的文本研究、思想研究、与其他典籍之间关系的研究三个主要方面进行了综述。此外,戴黍还专门对国外的《淮南子》研究作了一定的概括。④而对《淮南子》生态思想研究作述评的专文,目前学界还没有。基于此,笔者拟对近三十年来的《淮南子》生态思想研究作一简要探讨,以期对学界的这块空白作一定的填补。

截至目前,《淮南子》生态思想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00年前后,这一阶段研究的主要特征是附带性,即学者往往是在论及道家生态思想、秦汉环保思想等时捎带性地谈到《淮南子》的生态思想,如姜志林的《森林生态学(一):森林与生态危机》①、李丙寅的《略论汉代的环境保护》②即属此类研究。③第二个阶段是2000年前后至今,这一阶段研究的主要特征是专门性,即学者已经将《淮南子》作为蕴含生态思想的资源库,从多个视角、逐步深入对其进行专门研究,此类的专文至今已有30篇左右。以下笔者就所掌握的资料,对近三十年来国内外《淮南子》生态思想研究状况作五个方面的简要梳理与评析。

一、当前研究《淮南子》生态思想的主要视角

(一)自然观的视角

从这一视角进行研究的学者主要有章晓丹、张维新、王巧慧等人。章晓丹认为,《淮南子》追求统一、和谐的自然整体主义世界观,为生态文明的构建提供了借鉴。④张维新指出,以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张人应“因其自然”顺应自然法则、因地制宜等为基本内容的自然观,启示人们要“拷问”自己的理性,关注人与自然的规律性,让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任重而道远。⑤较之上述所论,王巧慧基于天人关系所展开的探讨更为深刻:《淮南子》中的天人同根、万物平等、天人同构、天人感应、天人相分、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了《淮南子》天人一体化的有机整体的自然观。⑥此外,钱善刚、梅磊等人亦有相关论述,但观点与上述所论大体相似。⑦自然观的视角是研究《淮南子》生态思想的主要视角,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自然观的视角契合古典道家所提出的“道法自然”这一核心主张,能够更为准确地把握住“其旨近老子”⑧的《淮南子》的生态思想,且所作所论更有说服力。

(二)生态伦理的视角

从这一视角研究的学者主要有王巧慧、潘存娟、林飞飞及高旭等人。比如,王巧慧认为,《淮南子》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对其研究能为当前和谐社会构建提供理论依据和思想资源。⑨与王巧慧有所不同的是,林飞飞、高旭基于生态视角,渗入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即《淮南子》继承了道家自然中心主义的传统,以“道”为基础建立了其整体主义的生态观,提出“人亦物也”、“物无贵贱”的生态平等思想,由此发展了中国古代生态伦理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⑩与林飞飞和高旭正好相反,潘存娟基于现代生态伦理思想来反观、解读《淮南子》的生态思想。她认为,《淮南子》以“物无贵贱”为价值论基础,对万物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理解十分接近现代生态伦理学,基于此,《淮南子》有着体系相对成熟、内容比较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①从生态伦理的视角对《淮南子》生态思想进行分析与解读,是今后研究《淮南子》生态思想的基本趋向,因为,我国目前对古代生态智慧的挖掘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西方生态思潮的影响与启发,并且较之国内,西方的生态伦理思想也更为成熟。

(三)生命哲学的视角

从这一视角进行研究的学者有吴家荣、刘中元、赵国乾、刘妤等人。比如,吴家荣、刘中元认为,《淮南子》的“道”是有生命意蕴的“一”,化育万物和美,由此天地间呈现出一幅“青葱苓茏,萑蔰炫煌”的诗意而缤纷的图画。②赵国乾以此为视角,亦持大体相似的观点。③刘妤基于这一视角,论证了《淮南子》泛爱万物的生态论以及和谐社会理想,并由此对当代环境保护哲学作出了回应,呼吁以自然为友,合理改善人类的行为。④从生命哲学的视角解读《淮南子》生态思想是比较新颖的,也比较契合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生命的思想。⑤

(四)农业生态的视角

从这一视角研究的学者有主要有高旭、姜志林、张中平等人。高旭认为,富农以利民,自然以治农是《淮南子》农业思想的重要组成,反映出显著的经济意识与生态意识,是《淮南子》对西汉农业发展的现实反思。⑥同时,《淮南子》在西汉前期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治氛围中,立足黄老的根本主张,融合了《管子》的天、地、人和谐的农业生态观,形成了秦汉时期独具特色的农业生态观。⑦张中平指出,《淮南子》的农业气象观包含五个主要方面的内容:遵天道,统合阴阳二气;明机理,首重实验科学;定节气,完善农时系统;论施用,推崇因地制宜;等物我,倡导生态平衡。⑧姜志林在论及森林生态学时涉及《淮南子》的生态思想:《淮南子》中所载的“今夫徙树者,失其阴阳之性,则莫不枯搞”、“欲知其地,物其树”,阐述了树木与环境间的密切关系。⑨从农业生态的视角研究《淮南子》的生态思想是比较契合中国历史的,因为《淮南子》成书于农耕文明比较发达的西汉前期,当时就有着诸多关于发展生态农业的思想,如《淮南子·主术训》篇就建议统治者“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肥墝高下,各因其宜。丘陵阪险不生五谷者,以树竹木。春伐枯槁,夏取果前,秋畜疏食,冬伐薪蒸”,⑩等等。

(五)其他视角

王文君基于生态美学的视角,认为《淮南子》的生态美学智慧是多维的:天道自然的生态美学智慧——自然之维,人性之美的生态审美关怀——人性之维,伦理道德的生态审美追求——伦理之维。①查海敏、黄建容基于精神生态批评的视角,探讨了《淮南子》的生态智慧。②高翔从文艺生态学的角度对《淮南子》进行了剖析。③这些研究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今后《淮南子》生态思想的研究方向,值得关注。

二、对《淮南子》生态思想的定位

章晓丹、潘存娟、佘正荣、李远国等学者立足于道家生态思想的传统探讨了这一问题。章晓丹认为,《淮南子》继承了先秦道家自然中心主义传统,建立了自然整体主义世界观;《淮南子》的自然整体主义世界观为生态世界观的构建提供了借鉴。④潘存娟也认为,《淮南子》是继老庄之后道家思想发展到汉初黄老阶段的代表作,它在生态视阈上继续保持着先秦道家的自然主义传统,其生态伦理思想也十分丰富与深刻。⑤佘正荣也基本上持这种观点,但他的分析更为深刻,他认为,在中国道家的学统中本身就存在着一种“自然之道”的深层生态学,汉初的《淮南子》就包含着这种思想。⑥李远国也有类似的观点:由老子肇始、庄子构建的天人并生、物我为一的生态观念成为其后道家的基本理念,如《淮南子》继承了老庄重视系统、强调和谐的整体思维的优秀传统,而且从应变出发,进而着眼于整体的稳定完善。⑦持类似观点的还有林飞飞、高旭等人。⑧

庞昕、张维新、张朗、吕慧燕等人立足于中国古代生态环保思想史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庞昕认为,《淮南子》是道家生态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蕴含着丰富的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理论,较正确地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生态环境的变化发展规律。⑨较之庞昕,张维新的评价更高,他认为,《淮南子》对先秦生态自然思想作了系统总结,是古代自然保护最完善的论述。⑩张朗持也类似观点:《淮南子》一书兼综儒墨道法阴阳诸家,以“道”为宗旨,崇尚淡泊无为,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并对先秦生态和谐思想作了系统总结,是对古代生态环境保护思想最完善的论述。{11}较之上述三人的观点,吕慧燕的观点似乎更为谨慎,她认为,《淮南子》中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是先秦以降生态保护思想的系统总结。{12}

王险峰、聂民玉、唐元海、黎志添等人以“和谐”为切入点探讨了这一问题。王险峰、聂民玉认为,《淮南子》基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思维方式,从道生万物、自然无为和清静无为三方面入手,透视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的哲学内涵。{13}唐元海认为,《淮南子》以自然之道为主线,继承并发展了道家崇尚自然的主张和儒家的和合思想,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①黎志添认为,《淮南子》提出“地之气,莫大于和。和着,阴阳调、日夜分而万物生”,此处的“和”一指天地和谐统一的状态,二指世间万物得以自生的基本原则,这体现了《淮南子》以天地之间的协调平衡为首要关怀,主张阴阳两极之气的平衡致万物和谐的思想。②

较之上述观点,刘妤的观点似乎更为全面而理性。她认为,《淮南子》中包含丰富的生态学思想,并且完好地保存了古代大量的关于生态方面的资料,具有重要的文献意义。《淮南子》的生命哲学表明,中国古代哲学思考的方式天然就是生态的;但是,《淮南子》以生命哲学思想为表达方式的生态思想,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生态伦理学,只能作为生态伦理学的一种初级形态;因而,要建立一种新的生态哲学,必须在继承、保留古代哲学的民族特性基础上积极吸收西方现代生态哲学的新成果。③

三、对《淮南子》生态思想基本内涵的探讨

对于《淮南子》生态思想的基本内涵,学者们的论述较为丰富,所持观点出入不大。以下就这一问题的代表性观点作一简要陈述。

林飞飞、高旭、杜宗才、庞昕等学者都将《淮南子》的生态思想概括为四个方面。林飞飞、高旭认为,《淮南子》的生态思想包括生态整体观、生态平等观、“无为”的生态伦理原则以及生态保护思想。④杜宗才认为,《淮南子》的生态思想具体为“万物同源”、天人合一、顺其自然和保护生态资源四个方面。⑤庞昕指出,《淮南子》生态思想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物无贵贱,我亦物也”的自然价值观、“德及万物,不以利害义”的生态道德观、“自然无为,节制物欲”的生态实践观以及以“敬畏自然”为核心的有机和谐生态观四个主要方面。⑥

吕慧燕、查海敏、黄建容等学者从三个方面对《淮南子》生态思想作了概括。吕慧燕认为,《淮南子》中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基本内容包括:“‘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人与自然万物是有着共同本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各有其内在价值;‘不先物为……因物之所为——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良好结合,在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不贵难得之货,不器无用之物——节制人类欲望,避免过度勒索自然”。⑦查海敏、黄建容基于精神生态批评的角度认为,《淮南子》所蕴含的生态智慧主要有:“尊重自然”,“尊重规律”——《淮南子》精神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以民为本”,“人尽其才”——《淮南子》精神生态与社会生态的和谐;“贵生养生”,“清净恬愉”——《淮南子》精神生态主体(主要是人)的自我和谐。⑧

较之上述观点,张弘、潘存娟、斯洪桥等学者从较为深刻的逻辑结构入手,诠释了《淮南子》生态思想的基本内容。张弘认为,顺天意,遵时序,以时禁发,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合理利用、培植植物资源,使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步入良性循环状态,是《淮南子》和谐生态论的主旨;肯定人对自然生态环境合理、适度的改造,构建生物进化发展的图谱,是《淮南子》生态发展论的主要内容。①潘存娟认为,“物无贵贱”、“物物不物”、德及万物和“因”、“利”、“节”分别是《淮南子》生态伦理思想的价值观基础、基本观点、道德体现和实践原则。②斯洪桥认为,《淮南子》通过整体系统的宇宙观、法天因时的思维模式、倡导人应按其朴素的本性生活三个方面展现了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智慧。③

四、对《淮南子》生态思想理论基石的研究

对这一问题,学界的探讨较为薄弱,只有为数不多的学者专门涉及到此。

张朗、庞昕等学者探讨了《淮南子》生态思想的理论基础。张朗基于道家的核心观念——“道”与“无为”,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是《淮南子》生态思想的理论基础,“无为”而“无不为”则是其实践基础。④林飞飞、高旭也有着与之相类似的观点:《淮南子》以“道”为基础建立了整体主义的生态观。⑤较之张郎、林飞飞等人,庞昕的探讨相对深刻而全面。他认为,《淮南子》生态思想的理论基础包含三个方面:“道为本原,和生三气”的本体论基础、“清净恬愉,人性可塑”的人性论基础及“世界可知,至是之是”的认识论基础。⑥

张维新和E.N.安德森等学者探讨了《淮南子》生态思想的本源。张维新认为,《淮南子》生态自然观在理论上有间接来源和直接来源:先秦生态自然保护由“自发”走向“自觉”,是其间接来源;《吕氏春秋》自觉的生态自然伦理观是其直接来源。⑦与张维新有所不同,美国当代人类生态学家E.N.安德森把《淮南子》生态思想的来源追溯到儒家的相关典籍上,他认为,《礼记》对资源管理和自然保护带有宗教性的禁令并进行了非常详细而又明确的描述,《淮南子》则运用《礼记》和与之有关的材料,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作了一个总结。⑧

五、当今《淮南子》生态思想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可以看出,《淮南子》蕴涵的生态思想是非常丰富的,学者们普遍认为,深入挖掘和整理《淮南子》的生态思想为解决当今生态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而且为现代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丰富、深刻且适用的借鉴。有鉴于此,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淮南子》生态思想进行了探析,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当前的《淮南子》生态思想研究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不足。

(一)《淮南子》生态思想研究仍然十分匮乏、薄弱

这是当今《淮南子》生态思想研究存在的最大问题。截至目前,已出版的《淮南子》研究性著作近二十部,而在这些著作中,并没有以生态思想为专题来研究《淮南子》的,相关性的专题研究仅仅两部。已发表的研究《淮南子》的论文(含硕、博学位论文)已超过700篇,而完整意义上的以生态思想研究主题的论文不到30篇。并且,从整个道家生态思想的研究上来说,研究的重点基本上都在老庄的生态思想方面,并没有对《淮南子》生态思想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目前基于生态的视角对《淮南子》的定位有拔高之嫌

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对《淮南子》生态思想的研究仅看到它的积极面,并没有看到其消极面,更没有涉及《淮南子》中反生态思想的观点。《淮南子》生态思想研究的兴起主要缘于西方现代生态伦理思想发展的带动,然而,《淮南子》的生态思想是两千多年前的智慧,与西方现代生态伦理思想相比,它具有很大的直观性、臆想性,缺乏基础性的理性分析。我们应当看到,在当今学界还存在着一些否定《淮南子》具有生态思想的观点,比如,美国汉学家布尔德威斯托就指出:“《淮南子》的许多段落为环境破坏开了绿灯,使这些行为合法化。”①金春峰也认为《淮南子》持天人对立的消极思想。②然而,当今很多《淮南子》生态思想的研究者并未对这些观点作出应有的回应。笔者认为,这对于《淮南子》生态思想的研究来说不失为一种缺憾。

(三)缺乏对《淮南子》为何具有生态思想的深层剖析

目前,学者对《淮南子》生态思想的研究基本上处在以西方现代生态伦理思想为参照,机械性罗列《淮南子》生态思想的层次上,而对于《淮南子》为何具有生态思想,绝大部分学者则缺乏深层追问。③笔者认为,若不加强对《淮南子》生态思想的深层追问,就失去了研究的根本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反映在《淮南子》生态思想研究上的这一不足,也是整个道家生态思想研究的一个共同问题。

(四)由《淮南子》生态思想研究进而推及对《管子》、《礼记》和《吕氏春秋》的生态思想研究,还不够广泛和深入

这种波及性研究之所以十分必要,不仅是因为这四部书的成书年代比较接近、成书途径比较相似、基本思想旨趣比较一致等,更为重要的是,《淮南子》中包括生态思想在内的很多思想都可能来源于《管子》、《礼记》和《吕氏春秋》。④从总的篇幅上来讲,《淮南子》的《时则训》篇可以在《礼记》的《月令》篇、《吕氏春秋》的十二纪诸篇中找到相同或相似之处。比如,在《淮南子》中规定在孟春之月“牺牲用牡。禁伐木,毋覆巢、杀胎夭,毋麛,毋卵,毋聚众、置城郭,掩骼薶骴”;⑤在《礼记》中则有孟春之月“是月也,……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毋用牝。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麛,毋卵。毋聚大众,毋置城郭。掩骼薶骴”;⑥在《吕氏春秋》中也有孟春之月“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无用牝。禁止伐木,无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无麛无卵”。⑦从分散的蕴涵生态观点的段落来看,《淮南子》中有“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①“能因,则无敌于天下”②的“因”论思想;《吕氏春秋》也同样有类似思想:“性者万物之本也,不可长,不可短,因其固然而然之,此天地之数也,”③“凡举事无逆天数,必顺其时,乃因其类”,④“三代所宝莫如因,因则无敌。”;⑤在《淮南子》中有“故先王之法,畋不掩群,不取麛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豺未祭兽,罝罦不得布于野;獭未祭鱼,网罟不得入于水;鹰隼未挚,罗网不得张于溪谷;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山林;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烧田。孕育不得杀,鷇卵不得探,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⑥的生态可持续思想;在《管子》中也可以找到与此相一致的思想:“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国虽充盈,金玉虽多,宫室必有度;江海虽广,池泽虽博,鱼鳖虽多,罔罟必有正”,⑦“毋杀畜生,毋拊卵,毋伐木,毋夭英,毋拊竿,所以息百长也”。⑧因此,这种波及性研究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它会使《淮南子》的生态思想在更多的文献、理论的支撑下,显得更加饱满。

责任编辑:王俊暐

猜你喜欢
淮南子生态思想
嫦娥奔月
传世文献援引《淮南子》许慎注的体例
Ec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Voices from Chernobyl:The Oral History of the Nuclear Disaster
道教土地伦理思想探析
论《淮南子》的治学观
试析绿色发展对科学发展观的创新
《淮南子主术训》之法律起源观
“淮南子”文化产业化治理的SWOT模型分析研究
试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生态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