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勤锋
摘 要:“淮南子”文化是淮南市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潜在丰富财富,具有不可估量的开发价值。如何将该文化产业推向市场,深度挖掘其文化内涵和底蕴,更好地促进淮南经济的增长,已成为淮南市文化产业化的重大课题。回顾文化产业化的主要学术研究,分析、探讨文化产业化主要成就,以及在问题分析工具和对策建构层面存在的问题,然后运用SWOT分析模型对“淮南子”文化产业化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态势进行分析,最后根据其分析结果探索、构建“淮南子”文化产业化治理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文化产业化治理;“淮南子”文化;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6)03-0007-05
Abstract: “Huai Nan Zi”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resource and potentially abundant wealth of Huainan city, which awaits further exploration. How to explore its rich cultural essence and introduce it to the market so as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Huaina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roject for the 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of Huainan.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levant academic studies on 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alyzes and explores the major achievements and the problems in the tools of problem analysi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roblem solving mechanism. Then the SWOT model is used to analyze the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opportunities, threat tendencies of the 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of “Huai Nan Zi”. Finally, some measures are recommended for the further explor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management of “Huain Nan Zi”.
Key words: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management; “Huai Nan Zi” culture; SWOT analysis
一、文献回顾与议题提出
最早提出文化产业概念的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和霍克海默,他们把由传播媒介的技术化和商品化推动的主要面向大众消费的文化生产称为“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邢启顺认为,在“四化”背景下,使传统文化的经济理性和市场导向在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发展战略下显得尤为突出[1]116。郑羽洛提出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还需要注重文学资产向文化产业化资本转化、文化产业化附加值创造和文化产业化的地方特色打造[2]69。郭占锋在其学术论文中得出这样的观点,即在文化产业化过程中,往往存在政府引导政策和扶持资金缺位,私人或企业资金注入缺乏连续性,政府、企业和社区居民在文化产业化发展中很难实现良好互动[3]。
李书文认为,文化产业化的战略思考,不仅仅涉及文化的经济利益和市场走向,而且关系到未来的文化生存和发展空间[4]28。按曾振宇的观点,文化产业化必须对“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的“文化治理理念”理念拥有足够的尊重,对传统核心文化体系建构足够的“文化认同”。否则其产业化只会走向助纣为虐的文化自残,甚至走向毁灭与消亡[5]22。晏雄提出,传统文化产业化是传统文化主体共同选择的结果,这个过程应该是传统文化各主体的积极参与过程,而不仅仅是政府或投资者一维主导的管制或开发过程[6]30。
谢莉莉等提出,文化产业化开发是一种整合性、多领域、立体式的发展体系[7]44。王淑娟认为,完善管理制度、搭建融资平台、促进信息流动及重视文化人才培育是实现传统文化产业化模式整合创新的重要手段[8]220。王瑞龙认为,传统文化产业化的法律体系完善可以避免其在发展中遭到丑化和淡化、确保传统文化来源地的民众可以从其发展中分享产业化收益[9]69。顾钰民分析,文化产业化就是文化市场化,就是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提升文化消费需求的满足能力,开拓文化的消费意识[10]。李书文等提出,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与方式,是人类的自我实现[4]28。
总之,通过当下文化产业化的文献梳理,我们发现文化产业化发展是时代的产物,具有特定价值与功用,然要发挥其价值与功用需要科学的问题分析工具与具体的发展策略建构。而就当前文化产业化问题的分析工具适用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特别是缺乏理性工具的适用。本文主要适用SWOT分析模型作为主要分析工具,以期提高分析工具的科学性与可控性。SWOT分析模型是美国管理学家钱德勒在《战略与结构》中初次提及的企业战略模型,其研究成果成为组织战略经营的重要理论来源。安德鲁斯对之进行继承改进,于《企业战略概念》中提出了战略理论及剖析架构,进一步总结了SWOT分析方法。由于SWOT分析方法便捷易行,实用性强,优势突出,因而被组织广泛应用[11]。因此,探讨“淮南子”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战略和策略问题,引入SWOT模型分析方法是可能的,亦是必要的。
我们知道,旷世奇作《淮南子》体系庞大、结构严谨,是我国文化史上划时代的巨著,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市场效应,因而在淮南市众多产业中,“淮南子”文化产业当推第一。作为淮南文化的灵魂,“淮南子”文化可谓淮南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潜在丰富财富,具有不可估量的开发价值。如何将文化推向市场,深度挖掘其文化内涵和底蕴,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开发系列文化产品、开拓旅游市场,提高服务业需求,更好地推进淮南经济的增长,已成为淮南市文化产业化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研究“淮南子”的思想当代价值、探讨“淮南子”文化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等对于“淮南子”文化产业化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就是运用SWOT分析模型对“淮南子”文化产业化内外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明确生存发展中存在的长处与不足,充分整合内外资源,改善相关环境,有益于“淮南子”文化产业化经营调整和战略发展,也有益于选择合适的经营领域及其产品与服务、为“淮南子”文化产业化新发展廓清框架。
二、“淮南子”文化产业化治理的SWOT模型分析
“淮南子”文化产业化治理的SWOT模型分析就是运用SWOT模型分析方法,针对“淮南子”文化产业化既定的内外影响因子进行分析,讨论其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寻求核心突破点所在,为探讨“淮南子”文化产业化发展提供助力。
(一)“淮南子”文化产业化发展的优势分析
1.“淮南子”文化资源丰富。
文化名典《淮南子》内容丰富、恢宏壮阔,历代学者都对其展开了不同层次的研究,成果颇丰。其中保存了大量的寓言、神话传说、成语俗语,文化资源丰厚,为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创意源泉。“淮南子”文化作为淮南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潜在丰富财富,具有极大开发价值。其所依托的地域——淮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淮南的豆腐文化发源地八公山已成为著名景点,淮南豆腐也已形成较大品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另外,淮南王刘安的相关历史文化典故也可研发系列产品带动当地文化产业,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
2.政府政策指导与资金扶持。
近年来,当地政府为推动文化产业化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范,进一步加大了政策、财政方面的支持力度,为“淮南子”文化产业化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方面,淮南市政府充分发挥当局的政策指导作用,对“淮南子”文化产业进行统一的规划与布局,投入重金打造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同时加快“淮南子”文化产业体制的变革创新,促成文化产业的强盛繁荣。另一方面,“淮南子”文化产业化发展得到了淮南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优惠的文化产业创意政策、财政政策给淮南市文化产业提供了较为宽松的运营环境和制度保障,为“淮南子”文化产业化发展造就了广阔的成长空间。另外,通过几年的努力,淮南市基础设施、交通环境日益改善,旅游服务设施日益完善,逐步形成一个良性的政府引导公民参与的投资情景和开发环境。
(二)“淮南子”文化发展的劣势分析
1.文化经营方式较为落后、结构单一。“淮南子”文化产业经营方面,文化产业的经营多处于零碎加工、小规模分散独立经营阶段,相关文化产业经营也多低俗化、单一化,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经营模式。其中“淮南子”文化品牌产业链不健全,产品生产大多依靠手工工艺,市场经济导向的加工制造形态未形成规模,且引入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的企业化生产较少,包装力度亦相对较弱。致使产品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科技含量偏低、产品缺乏创意性与趣味性,缺乏核心竞争力和产品依附力。“淮南子”文化的发源地八公山作为淮南重要旅游景点,旅游业一直是淮南文化产业的支柱,因而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但政府只是重视该地的旅游业及其紧密辅助产业的建设开发,其他相关文化产业却成长迟缓,起色不大。
2.专业技术管理人才缺失。
人才对于文化产业化经营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具有相关文化背景与扎实产研功底的文化开发人才,以及文化产业化经营管理人才。然而,从对近年来淮南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数据统计来看,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大多学历不高,科研人才、产业设计人才、擅长经营管理的人才更是寥寥无几,不能适应文化产业化的需求[8]220。这些人才的匮乏致使“淮南子”文化产品生产只能依靠掌握传统手工工艺的“艺人”,营销只能依靠一些有相关买卖背景,或为生活所迫的“商人”,从而很难形成具有经济理性和市场导向的“淮南子”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运营企业。
(三)“淮南子”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机会分析
1.政府积极建设“淮南子”文化品牌。
广告专家约翰·菲利普·琼斯认为:品牌是指能为顾客提供其认为值得购买的功能利益及附加价值的产品[12]。“淮南子”文化品牌则是指“淮南子”文化产品和服务能为顾客提供其认为值得购买的功能利益及附加价值。随着文化产业化的深入,文化产业化效应带来的影响力日趋明显。例如旅游人次的增多,旅游收入的增长,地区软实力的不断提升使淮南市重点打造“淮南子”特色文化品牌,提高文化产业影响力。政府大力发展“淮南子”特色文化品牌,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产业布局,积极开展多项增值服务,为“淮南子”特色文化品牌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政府也鼓励企业间互补合作,通过产业集聚建立统一的市场网络,重点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性文化品牌,逐步提高“淮南子”特色文化品牌的市场吸引力。
2.文化产业规模有所扩大。
按照有关学者的观点,文化产业化开发是一种整合性、多领域、立体式的发展体系,更是一种传统文化产业化区域化发展、数字化创意产业链化发展、产业整合升级化发展[7]44。近几年,淮南市大力发展旅游业,努力挖掘当地旅游文化资源,加快景区建设、扩大旅游市场规模,同时也进一步完善“淮南子”文化市场,培育文化产业集群逐步形成规模优势。文化市场的发展壮大、消费者文化品位的提升带来了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和对文化产品科技含量、创意、技术等因素要求的同步增长,这给“淮南子”文化产业化创造了发展机遇。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努力发展当地的文化产业,势必会促进“淮南子”文化产业化的深入,促进当地经济的巨大飞跃。
(四)“淮南子”文化发展的威胁分析
1.缺乏特色鲜明的文化符号及衍生产品。
对于文化产业而言,除了整合旅游资源、加快景区建设之外,还需要重点打造本区域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时下,“淮南子”文化比较被众人所熟知的便是文学经典《淮南子》与“八公山豆腐”,但更具特色的相关文化符号及文化衍生产品与服务却有待开发。“八公山豆腐”目前已成为淮南独特的大型宴会,举办了近20年的“淮南市豆腐文化节”也取得了颇多成效,提高了知名度,但与“八公山豆腐”相关的豆制品加工业制造业却未形成规模,豆制品大多低端化、单一化,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品牌集群,产品缺乏竞争力很容易被其他地区的豆制品所取代。
2.产业拓展和资源整合未形成规模效应。
“淮南子”文化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淮南子”文化产业的发展重心过多集中在旅游业,其他相关产业资源未得到合理有效整合。“淮南子”文化产业缺乏经营意识和市场观念。未能概念化经营和市场化运作,未形成独特的文化产业化范式,行业之间缺少联系和合作。文化产业多处于粗放型经营,规模小、效益低,缺少正规大型产业集团,难以形成较大的市场网络。另外,政府缺少产业化观念、缺乏对“淮南子”文化产业化的整体规划,没有充分处理好该地区其他文化资源整合协调、互补合作,难形成文化产业化效应。
三、“淮南子”文化产业化的治理策略建构
“淮南子”文化资源丰富,人文荟萃,“淮南子”文化产业作为淮南文化产业的龙头,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虽然近些年“淮南子”文化产业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劣势与威胁,针对“淮南子”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劣势与威胁,提出以下治理构想。
(一)强化“淮南子”文化产业化理念,树立市场化导向
文化产业化理念是经济与市场全球化、现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时代产物,更是城镇化重要体现,它的强化需要一套应对策略[1]120。首先“淮南子”文化发展要形成产业化,形成统一的市场网络,发展成一批具有规模效应的领军产品与服务,这一意图的实现不仅需要政府统一规划与布局,更需要私人或私人企业与民众协同参与,共同探索适宜“淮南子”文化产业化的发展之路。其次,引进人才、建立多领域多样化文化企业、构建产业集群,加强企业间的沟通合作,寻求规模效益,形成具有较大优势的文化产业群,培养一批文化项目与龙头文化企业。再次,充分鼓励“淮南子”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开拓商业市场,推动当地经济健康长远发展。最后加大建设“淮南子”相关文化产业基地、文化产业集聚区,使之作为“淮南子”文化产业化的辐射带动其他文化产业,促进“淮南子”产业产业化的合理快速发展。
(二)明确“淮南子”文化产业化的价值定位,凸显符号价值
“淮南子”文化产业化的价值定位,不仅仅涉及其经济利益和市场走向,更关系其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不仅仅对淮南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有影响,更涉及淮南地区自信心塑造。因此必须从 “文化认同”这一文化高度对其价值观念和精神信仰有所引领,从而避免其走向文化自残,甚至是毁灭与消亡[5]23。所以,将“淮南子”文化推向市场,先要明确“淮南子”文化产业化的价值定位。“淮南子”文化资源作为淮南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具有不可估量的开发价值。但在文化市场激烈竞争、同质化突出的形势下,“淮南子”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文学资产向文化产业化资本转化,探索《淮南子》巨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价值,归纳文化作品的经济理性和市场价值;文化产业化相关扩张研究,“淮南子”文化产品与服务不仅仅是文化的需求满足与自我实现,更应该开发其相关产品,如淮南豆腐文化、草莓文化和“五彩”淮南文化等产品与服务;文化产业化附加值创造,“淮南子”文化产品与服务虽然丰富,但总体来说附加值不高,这就需要使这些文化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打造延伸,挖掘其更高的附加值;最后文化产业化的地方特色打造,使淮南因该文化产业化符号而获得更多关注,分享其经济和文化收益[2]69。
(三) 细化“淮南子”文化产业化的市场定位,追求规模效应
按照业内学术观点,文化产业化就是文化市场化,是现代化生产方式在特定范围内的一种制度安排,更是一种物质生产层面与精神消费层面在相应领域的行动网络的逻辑演绎[13]。那么这种市场化、制度安排和行动网络逻辑演绎需要了解文化市场总量和容量,并对文化市场进行合理定位,这也是“淮南子”文化产业化所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就需要政府、企业和淮南市民众共同对“淮南子”文化市场充分调研,分析客源市场与潜在消费者,并对顾客的消费类型、层次、需求等方面进行考察,了解消费者真实需求、把握消费者水平、消费能力。同时分析产业自身优劣、行业竞争对手、内外部环境等因素,并据此进行灵活的市场定位。切实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研究开发特色文化产品,打造具有“淮南子”特色文化产业生产价值链,以不断适应消费者多样性、多层次的文化需要。另外,政府还应放宽市场准入,不断扩大市场文化产业份额、培育文化产业多元化经营主体,加快推进产业化发展步伐。
(四)完善“淮南子”文化产业化的人才管理,塑造专业队伍
晏雄认为文化产业化是文化主体共同选择、协同治理的结果。因此,这个过程应该是文化各主体的积极参与、协同治理、各司其职和各有所得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政府或投资者或者消费者一维主导的管制过程[6]30。基于此,在“淮南子”文化产业化过程中,需要完善主体管理和关系协调。而完善主体管理和关系协调一定程度上就必须完善人才管理体制,强化“淮南子”文化产业化人才管理的法律体系,只有如此才可以确保文化来源地的文化主体可以从其发展中分享产业化收益[9]69。具体表现在,制定切合本地实际且具有竞争力的人才管理政策,鼓励文化艺术创作、奖励技艺创新与升级、维护知识产权;建立引进人才制度,引入艺术创作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科研人才等;完善人才开发机制,定期对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并协调其相应关系,增强文化主体的“文化认同”;健全文化产业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一步培养“淮南子”高端文化产业化人才。另外,完善人才管理的保障制度,加大相关保障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门文化产业培训机构和矛盾协同机关,建立创意产业园区等人才培养和研发基地,优先发展高等学府并使其具有较高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从而优化人文氛围、提升人文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邢启顺.城镇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城市文化产业化转型再构——以贵州凯里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16-120.
[2] 郑羽洛.韩国古代文学的文化产业化方向[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69-74.
[3] 郭占锋,罗树杰.发展视角下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9-88.
[4] 李书文.文化产业化的战略问题[J].软科学,2004(2):28-30.
[5] 曾振宇.“文化认同”与文化产业化[J]. 山东社会科学,2010(10):22-24+39.
[6] 晏雄.基于文化选择理论视角的民族文化产业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30-35.
[7] 谢莉莉.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44-50.
[8] 王淑娟.中国民族文化产业化模式的整合与创新[J].学术交流,2014(8):220-224.
[9] 王瑞龙.文化产业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法律保护[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69-72.
[10] 顾钰民.论文化产业化与市场化发展道路[J].思想理论教育,2012(3):15-19.
[11] 张继刚.中国建设银行核心竞争力SWOT分析及策略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4(25):108-111.
[12] 约翰·菲利普·琼斯著.广告何时有效[J]. 杨忠川,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13] 李德建.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化的社会基础[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5):12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