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车分流的住宅小区交通调查研究

2015-04-21 07:18郝鹏飞邓建华陈彦冰冒玉婷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5年4期
关键词:交通状况人车住宅小区

郝鹏飞,邓建华,陈彦冰,史 颖,冒玉婷,骆 豪

(苏州科技学院 土木学院,江苏 苏州215011)

住宅小区居民的日常活动包括生活、娱乐、出行等,小区内交通关系到居民的日常生活,而道路是交通最重要的载体,所以居住区交通规划一直是城市住宅区规划设计的重要方面。小区内居民一般会发生四种基本的交通行为:一是通勤性交通,包括居民上下班,上下学等;二是生活性交通,包括居民购物、娱乐、休闲、交往等其他日常生活需要而发生的交通;三是服务性交通,包括垃圾清运、居民搬家、货物运送、邮件投递等;四是应急性交通,包括消防、救护等。机动化的通勤性交通、服务性交通、应急性交通等对居住小区生活的安静和安全都会造成不良影响。

我国普通家庭的出行方式主要是自行车时,居住小区的交通规划主要以非机动车交通为主,采用人车混行系统、无机动车系统等方式。即小区内交通设计较为简单并未考虑机动车的影响,主要以居民的通达性作为设计标准。随着小汽车大量进入普通家庭,原来小区交通规划方案已不能满足正常出行,人与车之间的冲突逐渐加剧。

1 住宅小区调查现状分析

1.1 调查方案

本文调查研究主要分为:背景研究,调查准备,现场调查和分析研究四个阶段。具体步骤为:首先通过文献综述总结国内外对住宅小区交通规划研究方式,并对人车分流理论的发展及应用作相关论述;然后准备要调查小区的相关资料:调查小区的数量、建设年代、小区内部道路等级情况、车位数量等,并准备调查问卷、拍照等资料和器材;接着进行现场调查,分小组对不同区位的住宅小区的交通状况采用拍照和问卷相结合的调查;最后汇总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最终给出相关建议,调查方案流程如图1所示。

1.2 调查内容

本文在调查中选取了苏州市多个不同区位的住宅小区,包括位于苏州市的三元一村、友联一村、水香六村、彩虹新村、润达新村、彩香新村、津丰新村、东环五村、六村、长风新村等小区。主要考虑当私家车大量进入传统小区后,区内交通状况面临的问题。住宅小区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各小区概况

本次研究主要针对老的住宅小区内交通状况。上述小区内基础设施陈旧,交通规划落后,虽有部分小区通过改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交通状况,但随着私家车数量的急剧增加导致交通问题依然严峻:车辆乱停乱放,道路环境卫生差,未设置标志标线等。表2对各住宅区交通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汇总。

表2 各住宅区存在的主要交通问题所占比例 %

表2通过调查不同住宅小区内交通状况问题所占的比重,发现车辆乱停乱放的问题在大多数小区所占比重较大;对于单个小区来说,不同问题的占比差异较大,例如在津丰新村小区设计不合理占到近43%,车辆乱停放行为占到14.3%;而在长风新村却相反,车辆乱停放行为占到近41%,而设计不合理只占到11.11%。图2和图3分别用直方图和饼状图更直观地表达数据反映的内容。

图2 调查区域交通问题占百分比直方图

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1)首先对于不同小区各问题比重差异大是由于不同的小区基础设施不同,有部分小区设立专业步行道,而其他小区并没有设立;

2)对于车辆乱停放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小区内停车位数量较少,且并未对外来车辆进行管制;另一方面是居民并未遵守小区内停车相关规定;

3)对于设计不合理问题(主要是指步行道设置偏僻且宽度较窄):由于初期设计不完善,并未从人行优先的角度设计;

4)对于道路环境较差问题:一方面是居民对于区内道路环境缺乏保护意识;另一方面是小区物业并未尽责;

5)对于管理措施不到位问题,主要是小区管委会、物业的职责并未落实。

图3 统计各问题占总的百分比(单位:%)

2 基于人车分流理论的措施建议

人车分流理论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汽车已成为美国普通家庭出行必不可少的代步工具。除了带来便利的出行外,汽车的普及也给当时已规划的住宅小区带来严重的负面后果:拥挤的交通、刺耳的鸣笛声以及汽车尾气的污染等。作为建筑师的斯坦和赖特充分考虑到汽车数量的增加,规划了雷德朋新镇,即人车分流理论的原始应用。人车分流理论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树状的网络结构,这种结构的封闭性极大,减少了人车冲突点,在物理空间上分离行人和机动车,人车分流特征如下:

1)行人与机动车在物理空间上分离,在小区道路设计时设计不同的路宽、标志标线等,通过平面系统或者立体系统分离车辆和行人;

2)道路分级系统,小区内道路采用类似城市道路系统的理念分级设计,把区内道路分为若干等级,使得机动车、行人严格按照“交通规则”行驶,具体道路等级分类如表3所示。

表3 人车分流道路分级体系与功能

3)尽端路的应用,尽端路和极端环路的概念来源对小区内道路的分级,主要作用是为中心的步行系统提供安静、无干扰的环境;近端环路是在尽端路的基础上产生的,当建筑组团范围过大,尽端路无法满足要求时采用这种方式,如图4所示。

图4 尽端路与近端环路示意图

对于已建成住宅小区交通问题改善措施不同于新建住宅的交通规划,主要通过管理+改造的方式。在实施方案之前要通过问卷的形式征得业主同意、考虑经济因素控制物业费的增加、考虑小区内环境设施的保护、考虑居民出行安全等。通过前述对部分住宅小区问题汇总分析,基于人车分流理论对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议改善:

2.1 针对不同区位、不同规模的小区,采用不同的人车分流方案

位于中心城区和郊区的住宅小区采用的交通组织方式是不同的,但对于已建成住宅小区并不能完全按照新建住宅小区的交通规划方案实行,对不同区位的老住宅小区内交通状况的改善更多应从管理方面考虑,结合小区在城市中定位,通过改造小区内道路,控制交通流量以及新建停车场等措施实现。

2.2 从技术层面上

对居住区道路等级划分可以在现有道路环境基础上进行更细致的等级划分,严格控制机动车行驶路线,且在必要时设置标志标线或增加人行道数;采用立体分流的模式及增加地下停车位的数量,还可以通过新式地面停车设计(地面双层停车)来缓解地面停车压力,如图5所示。

图5 地面双层停车

2.3 从管理层面上

首先对小区居民进行观念上的改变,认识到小区道路环境是一个整体,在方便自己的同时不能妨碍他人的出行;其次加强物业管理,物业公司通过调研制定相关规定,规范小区停车收费问题,严格控制外来车辆进出,并加大对路边车辆乱停乱放现象的处罚力度。

2.4 从政府层面上

从宏观角度控制私家车的数量,正确引导居民乘坐公共交通出行,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规范住宅小区交通组织设计。

3 结 论

通过实际调查部分居住区的交通状况,总结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原因。基于人车分流理论对上述调查住宅小区存在的主要问题给出改善建议:

1)加强对小区车辆乱停的管控,对外来车辆控制进入小区内部;对于小区居民上下班出行可以采取分时段、分路段控制流量。

2)技术上根据道路分级系统对小区内部道路重新分级,设计新型的地面停车系统缓解停车压力;

3)管理上加强对居民交通规划方面的专业认识,对停车收费等制定管理措施;

4)政策上从宏观角度引导居民向公共交通出行转移等。

人车分流理论虽然有效改善小区交通环境,但是在用地日益紧张的趋势下实行较为困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考虑实施局部人车分流模式。

[1] 陈岗.基于复合式人车分流交通模式的龙腾苑二期规划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1:15-21.

[2] 袁乐,张承.苏州旧居住区停车问题调查研究[J].浙江建筑,2011,28(1):6-9.

[3] 周岩,董瑞娟,杨伟.现代化居住社会停车特性与需求分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4,16(2):4-8.

[4] 叶彭姚,陈小鸿.雷德朋体系的道路交通规划思想评述[J].国际城市规划,2009,24(4):69-73.

[5] 黎智辉,江晓丹.城市居住小区交通组织研究[J].山西建筑,2011,37(35):25-26.

[6] 林燕.人车分流系统在大学校园中心区规划中的应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11):36-40.

猜你喜欢
交通状况人车住宅小区
住宅小区的建筑电气设计探析
住宅小区岩土勘察分析与评价
住宅小区弱电智能化工程建设实现
某住宅小区地下车库结构设计
“人车合一的体验很奇妙”
平巷人车连杆式自动连接装置的设计应用
基于人工智能的交通状况监测浅析
基于“人车互等”智能公交站台的创新研究
新型路面指示标
管庄路交通状况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