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教学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

2015-04-20 02:18王秀廷张文军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25期
关键词:造句词典全文

王秀廷 张文军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如何通过这个例子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使学生充分掌握语文这门工具,在日常生活的写作与交际中熟练的使用这门工具,以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抒发自己内心丰富的情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深思的。笔者从教20多年,单就词语教学如何发展学生思维,并熟练的使用词语用于写作与交际,浅谈如下:

一.理解词语的原意,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的引申意。

以成语“完璧归赵”为例,词典解释为物归原主,“璧”原意为和氏璧,“赵”指赵国。从字面上理解是和氏壁完整无瑕的归还给了赵国。但是成语也有引申意的,用在别的地方学生是否能说出具体的意思呢?如“黄岩岛是中国的,中国政府通过有理,有节,有据的斗争,如今黄岩岛已完璧归赵。”在这里“璧”指什么,“赵”又指哪个国家呢?合起来“完璧归赵”又是什么意思啊?让学生连起来能说清楚,就说明学生已灵活掌握了该词语的意思。再换一种说法呢?如电视中某顾客的钱包被小偷偷走了,公安人员经过周密侦察,终于将失物完璧归赵。在这里“璧”指什么?“赵”又指什么?连起来让学生说说在这里的具体的意思。这样在学生灵活掌握的基础上自由造句,各个方面都可以,这样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不至于使词语教学流于肤浅。

二.笔者发现学生预习课文时普遍存在把词语的意思从词典上照抄到课本上,但并不具体理解词语。

我觉得词语教学应分三个层次:①查词典,找出本意;②结合文章具体语境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③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由发挥造句,拓展学生思维,以检验学生是否具体掌握该词语。例《詹天佑》一文中“要挟”一词,词典中的解释为:“抓住对方的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结合文意,我设计如下问题:谁抓住谁的弱点,抓住什么弱点?强迫谁答应自己的什么要求?这几个问题搞清后,让学生连起来表述清楚,这样该词学生结合文本就具体的理解了,而不是只停留在词典上的意思了。

还可以设计题目让学生补充,以达到理解的目的。如(谁)抓住(谁)没有什么这一弱点,强迫(谁)答应由(谁)来修筑。这种模式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结合文本具体理解了词的意思。当学生说清了后,可以让学生自由造句了,海阔天空,只要用得恰当,句子通顺,意思能说清楚,就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张扬。

三.有些词语是统领全文或者是总结全文的。抓住这些词语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理解全文。例如《长城》最后一段“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本句中,“奇迹”一词理解为不可能发生的事,超出人们想象中的事。让学生回顾全文,依据全文说说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长城”是奇迹。这样无须分析文章,通过学生的自读,合作讨论即可把握文章内容。

《观潮》开篇第一段“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奇观”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在学生充分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熟读全文,然后小组合作讨论,说说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只要学生从声音、气势、江面变化、观潮人多,人声鼎沸等方面能说出是天下奇观即可。

四.品味词语,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课本《孔子拜师》 一文中,孔子去洛阳拜师的路上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在学生查词典,结合文章理解词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孔子为什么要这样做,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可总结出孔子不辞劳苦、急于拜师、求贤若渴、积极进取好学的精神。学生明白后,可以让学生用该词造句,可用于各行各业,以体现人物在不同方面的精神。如提示学生:《西游记》 中唐僧师徒四人为早日取得真经一路上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还有红军为解救劳苦大众,早日取得革命胜利,北上抗日,长征路上是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等。

五.赏析用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生动性。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文中有些词在刻画人物形象,准确地表达出事物的特点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中,说明缝隙狭窄,课文这样描述:“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句中“贴”字,很形象地从侧面说明了缝隙狭窄的程度。当学生品味到这些词语的准确性、形象性时,在今后的写作与语言表达中也会效仿。反之呢?语文的的工具性也就无从谈起。六.有些词不用查词典用手触摸或用眼睛观察即可理解词意。

如“金碧辉煌”,“五颜六色”,“粗糙”等词语,可通过观察一些物体,形象直观地就能解释这些词语的意思。这样把学生的观察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即反应出学生思维是否流畅。

七.词语的褒贬性用在不同的地方是不一样的,学会用同一个词语造句,但词性词意不一样。

例如:骄傲。他考了一百分很骄傲,在别人面前不停地炫耀自己。这里的骄傲是贬义词。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取得了一枚又一枚金牌,真是令国人骄傲。这样让学生造句,学会用同一个词语因词性词意不一样而造出不同的句子,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样的词语还有“自豪”等。

八.区分词意,使词语的运用更准确。

有些词语读音,意思差不多,但细究起来意思是不一样的,如“年轻”和“年青”。“年青”是年龄正处于青年时代,而“年轻”是人比较年龄时一方相对于另一方小,用“年轻”。好多词语读音差不多,但细品起来意思是不一样的。培养学生常查词典、学会比较,久而久之,学生的用词及理解力就会不断得到提高。语感的培养也离不开学生对词语的准确理解。

九.运用拟声词渲染气氛,还原当时场景。

《小英雄雨来》一课中敌人抓交通员大叔时,用“咕咚”、“咕咚”,窗户纸“哗啦哗啦”响,就渲染出了当时紧张的气氛。如此运用课本还有很多,这里不详述。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学生读懂即会写,在迁移写作训练中,写某个地方热闹时可用拟声词,下雨时写雨由小到大变化时也可用拟声词,如“滴嗒滴嗒”、“叭叭”、“哗哗哗”等。即省笔墨,又能渲染出气氛。表示声音的词还有很多,关键是教师的启发引导,唯有知识活用起来,才能彰显教学的意义,否则教学就是毫无意义的播种。

十.同音词从意思上区别,以免错误使用。

笔者曾从一年级带班到五年级,其间发现从三年级开始有些同音词学生易使用错误。如:分辩和分辨,两词音同,但意思却不一样,学生使用起来容易出错,我在授课时采用学生查词典,老师讲解意思并当场造句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其意,达到掌握并使用的目的。其中“分辩”一词解释为:对别人的指责或发表的观点不做任何解释和谈论自己的观点。而“分辨”一词解释为:抓住事物的特点把两者区别开来。学生理解后我出示如下练习:

1.春天来了,你能把麦苗和韭菜______开吗?

2.他自知理亏,对妈妈的指责没做任何______。

学生如能填写正确,则证明学生已充分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学生也可自由发挥造句,好中差生点名回答,以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并做出相应的点拨指导。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如:时事,逝世;震动,振动等,这里不详述。

以上只是笔者一线教学中的浅显见解。总之,如何利用手中的教材,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能使学生充分掌握语文这门工具,是笔者至今乃至今后工作中需不断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猜你喜欢
造句词典全文
从造句入手学写话
米兰·昆德拉的A-Z词典(节选)
米沃什词典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造句
青年再造
发现“西方中医”
反腐
来信
造句